1972年,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访欧美之旅
作者:憩桥 来源:头条-知识分子
编者按:
今日中美科技竞争加剧,国际科技交流也受到极大影响。这让人不禁想起48年前,中美两国甜蜜的开端。其中一个,就是中美之间的学术交流。1972年,新中国派出了一个科学家代表团访问欧美四国。这次访问,是一次 “科学外交” 之旅,期间共举行了八次记者招待会,从此打开了中美两国科学交流的新纪元。
“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两国人民之间有着传统的友谊。发展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扩大两国科学、文化交流,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我们衷心祝愿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不断发展,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并祝愿美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1972年11月21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时任代表团团长贝时璋如是说。
1972年10月7日至12月18日,中国对外派出了文革开始后的第一个科学家代表团,先后访问了英国、瑞典、加拿大和美国四个国家。在72天的行程中,代表团行程六万八千多公里,访问了这四个国家的23个城市,参观了28所大学,18个研究所和22个企业所属研究单位。还造访了一些政府部门,学术团体和博物馆,受到了各国科学家和各界人士热情友好的接待,礼遇极高且影响深远。今天借此机会回顾一下这次出访前后的一些情况。
早在1971年1月,美国的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Committee o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wit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SCPRC)就曾致信尼克松总统,希望白宫能够更近一步发展与中国的学术合作关系。之后,通过瑞典皇家科学院发信给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邀请中国科学家参加在1972年于美国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
1971年晚些时候,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秘书长 Anne Keatley 与她的丈夫,《华尔街日报》记者 Robert Keatley 和另外几位记者受邀访华,亲自把信件递交给了郭沫若院长。这些信件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注意,但中方并未立即回复。1971年7月,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访问中国,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接见。当年晚些时候,《纽约时报》发表了杨振宁访问中国,与毛主席和周总理会面的文章。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主席 Harrison Brown 教授看到报道后,致电杨振宁教授,了解到中方愿意开展学术交流,但鉴于当时中美尚未建立外交关系,希望将此类交流定位在民间层面。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两国达成协议,将推进在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方面的民间交流。当时随尼克松总统访华的有将近十位美国科学家。到了1972年底,有近百位美国专家学者通过民间学术渠道访问了中国。最终在1972年秋季,中方也派出了两个代表团访美。第一个代表团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派遣,由十一位医务工作者组成,在十月访美。第二个代表团,就是我们今天要回顾的中国科学家代表团。
该团由七名科学家,一名代表团秘书以及两名翻译组成。代表团团长贝时璋教授,时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是著名生物学家。贝教授于1920年代留学德国,并在1928年获得博士学位。1929年归国后,他创建了浙江大学生物系,并于1948年当选为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建立后,贝教授协助筹建中国科学院,并于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贝教授创建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是中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文革期间贝教授的地位、影响都还在,且未被 “四人帮” 注意,在政治上被各方所接受。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虽然由中科院组团,但以中国科协名义派遣。因此在决定贝时璋教授担任团长后,临时给他增加了一个全国科协主席团成员的对外名义。
代表团副团长为时任中科院化学所党委书记的白介夫。白介夫1938年参加革命,1939年起担任《黄河日报》编辑,从事新闻活动。他于1952年自北京大学化工系毕业,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稀土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稀土元素分离的理论研究。此次出访回国后,他历任北京市科委主任、副市长、市政协主席。
对于代表团成员的选择,主要是要在科技界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周恩来总理指示要甄选在美国科技界有一定影响的人物,并亲自点名钱伟长教授参团。钱教授当时正在首钢下放劳动,他参团可以体现中国政府对知识分子的政策。钱教授1940年曾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主攻弹性力学,并于1942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曾在美国工作,于1946年回国后应聘为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1955年他被选聘为中科院学部委员。
此外,周总理还邀请了时任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长的张文裕教授,因为他是李政道和杨振宁的老师。张教授1938年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回国后在西南联大物理系任教。1943-1956年,张教授赴美,先后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和普渡大学。1956年回国后,他担任中科院原子能所研究员,并在1957年被选聘为中科院学部委员。
还有一位团员是时任中科院化学所副所长的合成化学家钱人元教授,他也曾在1943-1948年期间赴美国留学。回国后,他先后在厦门大学,浙江大学等处任教,并于1951年调任中科院系统。他自1950年代开始创建高分子领域的研究,在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
代表团还从学科角度考虑,邀请了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参加过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青年科学家胡世全和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从事计算机硬件研究的李福生参团。外交部美大司王立,中国驻英原科技官员徐肇翔,和中科院国际联络小组的李明德随行。
代表团组成并经中央批准后,通过中国驻巴黎大使馆与美国驻巴黎大使馆沟通,确认了由美国的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接待该团访美。中方坚持由美国科学家联合会和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共同提出邀请,以确保代表团的安全和接待规格。并且从当时的国际形势考虑,代表团决定先访问与中国科技界有过密切接触的英国、瑞典和加拿大,最后前往美国。代表团出访前夜,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代表团,主要分析了当时的中、美关系,特别强调了代表团抵美后应多做友好工作,在增进中美相互了解方面发挥作用。在谈到科技问题时,总理还提及了高科技、计算机、高能物理和环境保护的话题,希望代表团在考察中留意。
中国科学家代表团1971年10月7日自北京启程后,先赴英国,参观了18个单位,包括伦敦大学,伦敦国家物理实验室,伦敦国家化学实验室,剑桥大学生理系和动物系,牛津大学物理系和化学系,爱丁堡大学等地。主要考察的课题包括放射性同位素和示踪原子在医学和生物学中的应用, 血液流变学, 数学和统计方法在生物学和医学中的应用, 生物医学工程, 图像识别, 以及电子显微镜、顺磁共振、核磁共振等各项技术的应用。期间拜会了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因发现青霉素及其对传染病的治疗作用而于1945年荣获诺贝尔奖的 H. W. Florey 爵士,因研究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而荣获1963年诺贝尔奖的 A. Hodgkin 教授,以及因测定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结构而荣获1962年诺贝尔奖的化学家 J. Kendrew 和 M. Perutz 教授。在伦敦,英国皇家协会外事秘书 K. Dunham 爵士,还陪同代表团参观了建于1675年的格林威治天文台旧址,并在格林威治本初子午线东西两侧与中国代表团成员握手留念。
科学家代表团访问剑桥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与诺奖得主化学家J. Kendrew 和M. Perutz 教授交流
英国皇家协会外事秘书K. Dunham 爵士与贝时璋教授在本初子午线两侧亲切握手
在英国访问两周后,代表团受瑞典皇家科学院和皇家工程科学院的邀请,赴瑞典访问了6个城市、5所大学和11个研究机构。代表团还拜会了瑞典教育部部长和农业部部长,了解瑞典教育和农业的发展情况。在瑞典科技界、工程界欢迎代表团的大会上,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务主任 G. Hambraeus 教授首先用中文朗读了一段毛主席语录。这是他事先特意请了中国驻瑞典使馆的翻译教他学会发音,可见他对代表团来访的高度重视。
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访问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
在瑞典停留访问10天后,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启程前往加拿大,进行为期两周的访问。加拿大接待单位为科技部和外交部。代表团访问了6个城市、6所大学和7个研究机构。期间拜会了因研究自由基电子结构而荣获1971年诺贝尔奖的G. Herzberg 教授,并访问了加拿大科学院、多伦多大学、滑铁卢大学、麦克吉尔大学、魁北克大学等地,进行了交流。
贝时璋教授会见加拿大科学院院长 R. Gaudry 博士
当时中美两国还未正式建交,所以代表团是从美国驻加大使馆领取的赴美签证。美国驻加大使馆不能在中国代表的护照上加盖签证,所以代表团的赴美签证是在单独的一张纸上加盖的,称为 “另纸签证”。中国科学家代表团于1972年11月17日自加拿大抵达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前往机场欢迎的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 Philip Handler,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主席 Emil Smith,美国科学家联合会会长 Marvin Goldberger 等科学界要员,以及三四十名工作人员和十多名安全人员。在机场举行的欢迎仪式,由 Handler 院长致欢迎词,贝时璋团长致答词。次日晚,由这三个接待机构组织了欢迎宴会,美方出席晚宴的人数超过一百位,多是科技界名人。宴会前还举行了酒会,基辛格博士出席了酒会。
代表团抵达时,尼克松总统未在华盛顿,但他特意致信代表团,并派他的科学顾问 Edward E. David 代表总统接见了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尼克松总统在欢迎信中表达了他对此次访问成功的美好祝愿,希望美国和中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之间将来可以有更多的互访和合作。
中国科学家代表团的访问,是一次 “科学外交” 之旅。这是中美两国科技界中断往来20多年后最早访美的中国科学界多学科代表团。访问期间共举行了八次记者招待会,从此打开了中美两国科学交流的新纪元。1972年11月21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贝时璋团长代表全团发表了讲话:“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两国人民之间有着传统的友谊。发展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扩大两国科学、文化交流,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高兴的是,近两年来,我们接待了许多美国科学界的朋友们访问中国。今天,我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科学技术协会派出的第一个科学家代表团访问美国,我们非常高兴。我们衷心祝愿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不断发展,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并祝愿美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在美国时的合影
代表团在美停留的四周时间里,先后访问了华盛顿特区、纽约、芝加哥、洛杉矶、旧金山等地,参观了这些地区及其附近的主要研究中心、高等院校、重要实验室等。参观的国家实验室有:布鲁克林国家实验室,阿贡国家实验室,费米国家实验室,空气推进实验室,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和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等。参观的高校有: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洛克菲勒大学、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等。参观的企业科研机构有:IBM 托马斯·沃森研究中心,贝尔实验室,惠普公司,以及斯坦福工业园的一些生物和电子企业的实验室等。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主席 Emil Smith 全程陪同参观,所到之处,处处可以感受到美国科学界对中国科学家代表团真诚、友好的态度。
旅美华人学者和留学生更是盼望会见中国科学家代表团。限于时间和条件,代表团仅在纽约州立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芝加哥大学举行了四次旅美华人学者茶话会。会见的学者中,包括了著名学者杨振宁、李政道、陈省身、吴健雄、袁家骝、邓昌黎、曾安生、张旭、贝聿铭、任之恭、林家翘、张捷迁、刘子健、赵元任等。他们见到来自中国的同行如见亲人,情绪兴奋,场面热烈,纷纷表示愿意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许多中国留美学生,主动热情地为代表团提供服务。来自台湾的留学生江昆生当时曾担任代表团的翻译工作。多年以后他成为芝加哥大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教授。自1996年起,江昆生教授与他的夫人,台北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的戴华教授,每年秋天都要来北京与贝时璋先生讨论工作。
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访问哥伦比亚大学
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访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代表团在美期间,曾经获得美国政府的邀请,赴现场观看阿波罗17号登月火箭发射。考虑到当时美苏争霸,这件事非常敏感,于是代表团迅速向国内请示。最终决定由于当时的国际政治局势,中国代表团不愿意为美国的政治服务,所以婉拒了这个邀请。另外在1972年前后,美国正值越战期间,有一种反科学潮流,许多青年崇尚回归自然的思潮。在一次记者会上,有记者提问中国代表团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钱伟长教授做出了回答。他说:“科学技术并没有犯罪。主要看科学技术掌握在什么人手里,又是为什么目的服务。如果将先进的科技用于反人类,用于制造杀人武器,这样的科学和技术应该是反对的。但是若用于造福于人类,我们应该是支持的。” 这个观点得到了在场记者的赞同。次日几家报纸都出现了 “科学技术无罪,看被谁所利用” 的报道,很引人注目。
我国于1971年9月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访美期间,常驻联合国代表团派了两位记者随团活动,详尽介绍了代表团在美访问的情况。当时新华社和人民日报,每天都有一篇长篇报道。每天早晚的全国新闻联播也都详尽地播报了代表团在美国的活动,自11月17日抵达华盛顿至12月15日离开美国,一日未缺。代表团返程时自旧金山飞往巴黎,然后乘法航抵达上海,再换乘中国民航返京。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和两位副院长,还有外交部的领导一起,专程前往机场迎接科学家代表团返京。第二天人民日报发表了代表团回国以及郭沫若和其他领导在首都机场迎接的消息。
回国后,贝时璋教授组织了全面认真的总结,写出了三份书面考察报告:“英国、瑞典、加拿大、美国四国某些科学技术的现状与动向”,“英国、瑞典、加拿大、美国四国科研方面的组织领导、特点和措施”,“关于环境污染和保护问题”,提交给有关部门,作为组织与指导发展科学技术的借鉴与参考。
在 “现状与动向” 一文中,主要介绍了四国高能物理与高能加速器、核物理、等离子体与受控热核反应、计算机科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及环境污染与保护方面的发展现状与动向。在 “四国科研方面的组织领导、特点和措施” 一文里,主要介绍了四国对科研工作的经费支持,管理机构概况,以及科技发展的现状与特点,政策与措施。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在参观中了解到,因四国都是工业发达国家,已经逐渐显现出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危害。因此在 “环境污染和保护问题” 一文中,介绍了四国环境污染的状况、环境保护机构和组织、环境污染检测与调查等,最后还提出环境保护工作是国际性问题,并对我国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七点建议。除此之外,代表团成员还在各自专业范围内,在有关科研单位做报告,介绍学科发展动态。
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回国后,美国科学家代表团应邀于1973年5月15日回访。该团共有21名成员,团长是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主席 Emil Smith,团员包括核化学家、美国前原子能委员会主席格林·西博格教授,哈佛大学中国问题专家傅高义教授等。吴有训、周培源、钱三强、贝时璋、白介夫,张文裕、钱伟长、钱人元等赴首都机场欢迎美国科学家代表团。周恩来总理亲自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美国科学家,并商谈了今后中美两国科技学术交流计划。
1973年5月中国科学家代表在首都机场欢迎美国科学家代表团来访
自1973年下半年至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期间,中方一共派遣了43个科技代表团,总计454人访美;美方一共派遣了36个科技代表团,总计439人来华访问。总的来说,在中美正式建交前的科技交流有力地促进了双边关系的发展。而1972年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对欧美四国的访问带来了非常积极的成果。此次访问特别是对美国的访问,推进了中美之间的科技交流,促进了两国关系,为后来的中美建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文图片源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以及部分个人提供。由生物物理所王强翻拍。
参考文献
1. Kathlin Smith.“The Role of Scientists in Normalizing US-China Relations: 1965-1979.”ANNALS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Feb (2006): 114
2. Zuoyue Wang. “US-China Scientific Exchange: A Case Study of State-Sponsored Scientific Internationalism during the Cold War and Beyond.”Historical Studies in the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30, (1999): 249
3. R. Garlitz and L. Jarvinen. “Teaching America to the World and the World to America: Education and Foreign Relations Since 1870.”Aug (2012): Chapter 10
4. 王谷岩著“贝时璋传”(2010): 第七章
5. 李明德著“中国科学家代表团1972年访美背景和简况.” 南开英语网, Dec (2015).
https://ourenglish.org/65classmates/CNscientists1972VisitUSA01082016.html
6. Christine Yi Lai Luk. “A History of Biophysics in Contemporary China.”(2015): Chapter 3
7. 李明德著“中美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历史回顾”海外南开人, 第104期 (2015): 24
http://nkuaa.nankai.edu.cn/__local/6/20/A5/2A9AD1ABA273F1F5B038D7ED91B_5DD291A5_2E2C54.pdf?e=.pdf
8. Larry Rubin. “Stony Brook Hosts Chinese Scientists.”Statesman. Vol 16, No. 21, (1972): 5
9. Song Jian. “Greetings from the Chinese Government.” Chinese Exchange News, Vol 13, No. 4, (1985): 4
来源时间:2022/2/27 发布时间:2022/2/27
旧文章ID:27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