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庆国:中美山穷水尽还是柳暗花明
作者:徐媛 来源:中评社
1月20日上午,中华美国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海国图智研究院共同举办了以“拜登执政一周年:评估与展望”为议题的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原院长、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任贾庆国为研讨会闭幕式致辞。他指出,短期内,中美两国关系稳定和改善的空间非常有限,关系恶化的可能性比较大,关系出现转折、并走向接触与合作为主的态势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从中长期的角度来看,由于两国在包括多边问题在内的众多问题上有着许多共同且重要的利益,而且中美对抗的代价巨大,因此中美关系稳定及在某些问题上加强合作还是可以期待。总之,未来的中美关系短期内最有可能呈现的还是山穷水尽,中长期则有可能出现柳暗花明。
在中美关系方面,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以竞争为主。特朗普执政期间中美关系急转直下,拜登上台以后,尽管好多人对他抱有期待,然而在他执政期间中美关系不仅没有稳定,反而持续走低。短短几年,中美两国关系从奥巴马时期的两国争论如何界定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到特朗普时期在经济上相互制裁,外交上恶语相向,军事上走向对抗,到目前很多人认为两国有可能走向战争,拜登也觉得有必要与中国领导人商量怎么给两国关系设置护栏,避免因意外导致两国军事对抗和战争。中美关系经历了一段令人揪心的历程。如何看待当前的中美关系?两国关系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两国关系未来发展的前景如何?贾庆国对这些问题做出了详细分析。
贾庆国认为,评估拜登执政一周年表现的关键是采取什么样的标准来进行评判,标准不同,结论就会不同。在美国外交这个问题上,拜登上台以后,他想重建美国人对民主的信心和美国的盟国以及其他国家对美国民主的信心,这些都反映在他的对外政策上。拜登代表了建制派的外交,后者的外交政策比较理性,具有相当强的专业性,也更多地强调价值观这方面的因素。此外,拜登政府在外交上比较关注中国,尽管俄罗斯不断地因为自身的原因使得拜登不得不去处理俄罗斯的问题,但是他跟特朗普时期对外四面出击有一个非常大的不同,就是他的对外政策始终聚焦在中国问题上。
几年以前好多人都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中美会不会走向冷战?”“当时我认为不会,”贾庆国指出,人类历史上的冷战有三个突出特点,第一是意识形态的激烈竞争,第二是军事上的全面对抗,第三是经济上的相互独立。根据这三个标准来分析,中美关系进入冷战的可能性应该不大。首先两国之间不存在意识形态的激烈竞争,所谓竞争应该是双向,但中美之间一直是美国在对外推行自己的意识形态,并试图向中国输出,中国则没有对美国这样做,所以双边不存在意识形态竞争的问题。第二,两国间军事上也没有全面对抗,虽然中美两国在南海、台湾海峡有一些军事上的对峙和冲突,但是中国并没有在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对美国进行战略布局,展开军事对抗,也没有同美国搞军备竞赛。第三,两国经济高度相互依存,脱钩的可能性不大。理性来讲,当时很难想象中美会走向冷战。
贾庆国表示,这一轮中美关系下滑,虽然是从特朗普开始的,但是拜登延续了特朗普的政策,结果,拜登上台以后中美关系不仅没有好转,反而继续恶化,在台湾问题上甚至走在军事冲突的边缘。现在的中美意识形态竞争逐渐形成,军事对抗有加剧之势,尽管两国经贸关系依然密切,但科技脱钩和经贸脱钩的趋势也在形成。“因此,如果说冷战还没有完全到来,但是似乎也不太遥远。”
为什么中美关系会走到今天这一步?贾庆国分析,首先是修昔底德陷阱效应。尽管历史上新的大国崛起并不一定要与原有大国发生战争,但双方都有一部分人相信其发生的必然性。在这个看法的影响下,双方阴谋论和威胁论盛行,不少人认为中美在走向对抗,甚至战争只是时间问题。随着中国的崛起,这种担心转化为夸大和负面解读中国言行的做法和说法,特别是美国,将中国的所作所为都从这个角度来解释。两国之间在这个问题上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两国关系的不断恶化。
第二个因素就是价值观和体制差异效应。中美两国倡导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和政治制度,这是众人皆知的事实。这在过去似乎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是现在就不太一样,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跟中国崛起有关。美国的接触派感觉到很失落,他们原来主张接触,因为他们认为跟中国接触会有助于中国认同甚至接受美国的制度,但是这种情况不仅没有发生,结果正好相反,所以他们很失落很担心。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意识形态因素变得突出。特朗普执政后期,出于国内政治考虑,开始打意识形态牌,拜登上台以后出于国内政治和对外关系的考虑,也特别强调意识形态的问题。面对美国的压力和自身的原因,中国也开始格外强调意识形态的问题,认为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在双方都在强调意识形态问题的背景下,意识形态问题的因素在两国关系中越来越突出,这种情况大大增加了两国处理双方关系的难度,因为如果彼此认为对方是同类国家的话,它们还可以通过协商谈判,务实处理两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来维护各自的利益、和平相处。但如果彼此认为对方是异类国家的话,对方的存在本身就是威胁,妥协的空间就会大幅减少,对抗的成本容易被忽视,和平相处就成了问题。
第三个因素是特朗普效应。特朗普的思维方式和美国建制派的思维方式很不同,他上台以后做了一系列的事情,其中一件事情就是打破了长期以来对中国强硬的底线。结果,在美国遏制派影响力上升和接触派对中国失望的背景下,大家都觉得应该对中国强硬,使得美国在对中国强硬的问题上形成了一个新的共识,将中美关系推入恶性循环的阶段。
第四就是美国国内政治效应。拜登上台以后,出于竞选政治的考虑,他需要保持对中国强硬,再加上美国国会在对华政策强硬问题上高度一致,拜登政府无论是想任命高官,还是想通过立法解决美国国内的问题,也需要对中国强硬,这是他上台以后延续特朗普对华一些政策的原因。在中国方面,刚开始对他还有一些期待,觉得拜登上台以后对华政策会有所改观,但是拜登上台以后继续对中国保持强硬态度,特别是在新疆问题上,把新疆中国处理新疆问题的做法称为种族灭绝,这让中国无法接受并加以反击。
最后一个因素就是负面互动效应。特朗普时期开启了在对华政策问题上说话做事不讲底线的做法,导致两国许多人情绪化,相互指责,恶语相向。双方的这种互动进一步加剧了两国关系的恶化。
贾庆国认为,两国关系未来发展的前景取决于上面这五个因素的变化。短期内,这五个因素大概率会继续存在,而且大部分因素可能还会朝不利于两国关系的方向变化,对两国关系产生更大的影响。虽然出于对意外爆发冲突的担心和在某些特定领域合作的迫切需要,中美两国有可能在危机管控和气候合作等问题上达成共识,但是两国关系稳定和改善的空间非常有限,关系恶化的可能性比较大,关系出现转折、并走向接触与合作为主的态势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从中长期的角度看,由于两国在包括多边问题在内的众多问题上有着许多共同且重要的利益,且中美对抗的代价巨大,因此中美关系稳定及在某些问题上加强合作还是可以期待的。总之,未来的中美关系短期内最有可能呈现的是山穷水尽,中长期则有可能出现柳暗花明。
来源时间:2022/1/28 发布时间:2022/1/25
旧文章ID:2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