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峰会:寻求某种稳定

作者:沈大伟  来源:中美聚焦

11月15日(北京时间11月16日),在白宫的美国总统乔·拜登与在人民大会堂的中国国家主席、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习近平举行了三个半小时的视频“峰会”。此次会晤筹备一个多月,而且超过了原定时长。

两位领导人最近几周都很忙碌,且在国内政治方面取得了成功。拜登总统刚刚结束对欧洲的圆满访问,他参加了罗马G20会议和格拉斯哥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会晤举行前,他还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万亿美元基建法案。至于习近平主席,他主持召开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重要的《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所以说,两位领导人都因最近的政治成功增强了信心,不过双方也都需要在外交政策方面取得进展——对双方来说,中美关系是难度最大的挑战。自从拜登就任总统以来,中美两国关系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之前两国高级官员线上线下的会晤,以及两国元首之间的两次通话,都未能阻止双边关系螺旋式下滑。因此,这次峰会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机会,让最高层直接讨论双方的问题。领导人确实重要,因为只有他们有能力去做最艰难的决定,去定基调,去与对方达成较低工作层级难以达成的协议。

拜登总统在开始与习主席讨论时提出:“在我看来,作为美中两国的领导人,我们的责任是确保两国之间的竞争不会演变为冲突,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这样看,拜登在开场白中强调了两点:一是把两国关系定义为“竞争”,二是双方都应负责任地管理竞争,以避免冲突。这并不是美方发出的新信息,“管理竞争”是拜登政府上台后一以贯之的框架,虽然中方明确拒绝了这种描述。

两位领导人直接对话,这个事实本身就被视为稳定因素。双方在峰会后的新闻稿中都使用了隐晦的外交语言,表达了某种积极的暗示。新华社将会晤描述为“坦诚、建设性、实质性和积极的”。新华社还说,“会晤增进了双方相互了解,增加了国际社会对中美关系的正面预期,向中美两国和世界发出了强有力信号”。对于拜登总统关心的建立防止擦枪走火机制的必要性和相互责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谢峰似乎也给予了呼应,表示要“以建设性方式管控分歧和敏感问题,防止中美关系脱轨失控……关键是要建设性管控,避免激化和扩大化”。从这样的陈述看,中方似乎已经接受美方概念框架中的“管理”部分,但未接受“竞争”部分。

至于两国元首讨论的具体问题,包括了气候变化、全球能源供应、供应链中断、持续不断的新冠疫情、全球宏观经济稳定等全球治理问题。他们还讨论了地区“热点”问题,特别是朝鲜、伊朗和阿富汗。根据白宫的新闻稿,“拜登总统对中国在新疆、西藏和香港的做法以及更广泛的人权问题表示关切”,他还指责中国“不公平的贸易和经济行为”,同时强调有必要维持一个“自由开放的印太地区”——对于后者,拜登强调了“履行对该地区承诺”的重要性。然而新华社通稿说的是“拜登重申,美方不寻求改变中国的体制,不寻求通过强化同盟关系反对中国,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

双方还暗示有可能就“战略稳定”(代指核武器)对话开始进行磋商。最近有报道称,中国建造了数百个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由卫星发现),并且有可能到2030年将部署的核武器增加两倍,这在美国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两国元首还谈到多变而又敏感的台湾问题。这次拜登使用了传统说法,表示美国将“以《与台湾关系法》、三个联合公报和’六项保证’为指导,继续坚持’一中”政策,同时美国强烈反对单方面改变现状或破坏台海和平稳定的企图”。可惜的是,虽然拜登与习近平会晤时在台湾问题上严格照本宣科,但第二天访问新罕布什尔州时,他再次自相矛盾(就像他几周前宣称美国“承诺”保卫台湾一样),声称台湾“应自己做决定,它是独立的”。

习主席重申了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但他更进一步表示,“台湾当局一再企图’倚美谋独’,而美方一些人有意搞’以台制华’”。他严厉警告说:“这一趋势十分危险,是在玩火,而玩火者必自焚。”

峰会举行后的第二天,双方宣布同意恢复中断的新闻协议。驻美中国记者将再次获得一年多次入境签证,《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也将获准恢复在华业务。中方还同意将被美方拘留的(为数不少中国人当中的)七人遣返回国。

但总而言之,交流看来是富有成效、坦率和建设性的。这是件好事,是走向稳定,是为继续讨论和有望管控分歧打下基础。

来源时间:2021/11/27   发布时间:2021/11/24

旧文章ID:26556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