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政权“变天”,真正该关心的是什么?
作者:丁咚 来源:亚欧视点
当地时间10月26日,德国总统施泰因将结束任期通知,正式递交给担任总理16年之久的默克尔,标志着现任德国总理卸任,直至新任德国总理产生前,后者作为看守政府负责人行使职责。
德国议会选举后,默克尔所在的执政党及社民党均有资格领衔组阁,本月24日,德国社民党、绿党和自民党在柏林达成执政协议,意味着执政时间仅次于前总理科尔的默克尔将下台,及新执政联盟成立,它们将在下月上旬正式选举默克尔政府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奥夫拉·朔尔茨担任新一届政府的总理。
按照协议,新政府职位在执政联盟三党领导人中间分配,社民党人士将出任总理及内政、国防、卫生和劳动与社会事务部部长之职;绿党人士担任副总理兼新设立的气候和经济事务部长及外交部长职务;自民党主席林德纳则出任财政部长。
由此可见,为了取得执政权,社民党“花了血本”,以绿党和自民党领袖担任新政府实权职务为代价,确保了执政协议的达成。
这就表明,新一届政府的对外政策尤其是对华政策,在继续保持某种连续性和稳健性同时,增加了不确定性和可变性。
舆论普遍认为,朔尔茨的外交政策倾向类似于默克尔,总体上将维持目前默克尔的对华政策基调,但与此同时,三党联合执政协议12次提到中国,被认为是德国有史以来在中国部分措辞最强硬的一份执政联盟协议,特别是多处提到中国的“红线问题”,显示出新政府对中国日益担忧,并希望公开讨论德中“分歧”,“在竞争和对抗的维度,现在的分量更大了”。
执政联盟协议没有脱离欧盟对华战略框架,希望“在伙伴关系、形成竞争以及体制对手的维度上发展与中国的关系”,主张在“欧盟-中国共同政策的框架内”,制定全面的中国战略,但新政府将更强调近些年来德中关系的“变化”及所谓的接受“新的现实”。
它体现于具体的对华策略,包括突出中国的“系统性对手”的定位,寻求在“基于人权的前提下”与中国合作,在涉台、涉疆、涉港问题上,强调支持台湾“实质参与国际组织”、指责新疆地区“侵犯人权”及“一国两制”需要在香港得到恢复;协议强调中国应为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发挥负责任作用,德国“致力于确保南海和东海的领土争端在国际海洋法的基础上得以解决”。
协议还特别指出德国和美国进行跨大西洋密切合作的必要性,表示要“与志同道合的国家进行合作,以求减少(对中国的)战略依赖性”。
社民党重要人士在评价这份协议时提出,“不要指望德国新政府在外交政策方面有太多改变”,但参与协议谈判工作的另一位人士则耐人寻味地认为,“如果你驾驶一艘邮轮,把它的方向转5度,结果会完全不同。”
德国前总理、现看守政府负责人默克尔在其任期内塑造了德中强劲的合作关系,总体上是老一代“以经促政”、“以合作促改变”的思路,并在欧盟内部强调欧洲主权和战略自主,在当今的世界秩序中变成一股特别的力量,全世界的目光都在关注德国新政府将在何种程度上“继承”或“改变”默克尔的对华政策“传统”。
在即将退出政治舞台之际,默克尔对自己的政策进行了新的自评,认为德国起初在对待某些合作伙伴的态度上可能“过于天真”,但“在我看来,完全脱钩不是正确的做法,它会损害我们的利益”,德国和欧盟应该继续与中国合作,相互学习经验。
默克尔的“反思”呼应了包括美国在内的整个西方的潮流,都对过去在处理对华关系方面的一些所谓的“失误”进行了强调,但正如其观点所显示的那样,朔尔茨领导的德国新政府势必将维持平衡的对华政策,但同时不应忽视在实施传统的“平衡”政策中不断潜滋暗长的德中及西方和中国关系的“新现实”:双方在人权、价值观、国际规则和供应链安全等一系列领域的分歧鸿沟的拉大,它们正在整个欧洲和西方“连点成片”,凝聚成新的气候。
真正应该担心的可能不是德国新政府对华政策的某种连续性和稳健性,及其在某项具体政策中所奉行的策略,而是在德国、欧洲及西方整体气候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可能在朔尔茨任期越来越大,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终致左右德国及欧盟的对华政策态势,并产生使德国政治体制中的理性派无法扭转的力量。
它们的蛛丝马迹在本届政府的执政协议中已相当多地表露,比如智库机构“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亚洲项目负责人扬卡·欧特尔所称的“竞争和对抗的维度”,过去的德国总理总是将其包裹在德中全面的建设性合作关系中,而现在它们正在越过边界,变得更加醒目,越来越多地“独立”发挥作用。
而这只是欧洲整体气候变化的一小部分。在关于气候变化部分,波罗的海地区的立陶宛发挥了“先锋”作用,西欧的荷兰正在跟进,而在“AUKUS”事件中受到“敲打”的欧盟大国法国的态度也在发生一些微妙的改变,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围绕与中国的战略竞争,如何追随美国、构建更强大的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将成为整个欧洲的重要主题。
随着温和但强势的默克尔离开,德国政坛再无像她那样富有广泛影响力的人物,这将使其在面对诸如拜登当局的施压方面减少不少“抗力”,后者在缔结“AUKUS”联盟上已经向欧盟发出了明确的不信任的信号,势将不会放弃后默克尔时代给美国带来的大好机会,进一步加强对欧盟的外交攻势。
欧洲内部各国的自身变化、与中国在价值观、意识形态及国际秩序认知和政策方面日益拉大的鸿沟特别是超级大国越来越积极和强有力的“攻势”,内外诸多方面“联动”,可能会促使欧美合流、形成强大的对华大气候,最终从总体上改变欧盟及其成员国的对华政策。
来源时间:2021/11/27 发布时间:2021/11/27
旧文章ID:26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