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元首会晤后 中美关系将走向何方?
作者: 来源:澎湃新闻
在经过约一整年多轮的博弈与前期筹备之后,中美关系终于在接近年底之时迎来了中美元首视频会晤。
“总统先生你好。今天是我们第一次以视频方式会晤,看到老朋友我感到很高兴。”习近平主席在开场白中说道。
“或许我的开场白应该更为正式,但你我之间也从不那么见外。”拜登总统说。
“老朋友”与“不见外”的开场使得会晤现场气氛随之升温。根据中方的介绍,会晤从北京时间16日上午8:45开始,到12:25左右结束,共持续了3个多小时,超过原定时间。
那么在这3个多小时的会晤过后,下阶段中美关系又将走向何方?会出现哪些新的变化?
战略对表与共识
会晤结束后,中国外交部副部长谢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会晤双方围绕中美关系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问题,各自发展议程与内外政策,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地区问题等广泛交换了意见。会晤是坦诚、深入、建设性和富有成效的。在当前形势下,两国元首把舵引航对中美关系发展至关重要。这次会晤为今后一个时期中美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
美方也有不具名的高级官员在会晤结束后对媒体表示,很明显视频会议同电话会议完全不同。两位领导人进行了大量的来回交流,我们能感受到双方都是用坦诚开放的方式在交谈,话题随时在讲述故事、热点议题等各种内容上来回切换。即使不在一个房间里,这次会晤也确实超越了此前电话会议的效果。
从之后中美双方各自刊发的官方消息稿可以看出,中美双方这次会晤最为关键的内容不是就某项具体问题达成协议,而是就中美关系中战略性的顶层设计以及各自国内政治的优先事项进行“战略对表”,同时还覆盖到当前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和危机。
中方将此次会晤的内容概括为“3421”:习近平主席就发展中美关系提出了“三点原则”: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四个方面的优先事项”:展现大国的担当,引领国际社会合作应对突出挑战;本着平等互利精神,推进各层级各领域交往,为中美关系注入更多正能量;以建设性方式管控分歧和敏感问题,防止中美关系脱轨失控;加强在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的协调和合作,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两国领导人达成了“两个原则共识”:强调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反对打“新冷战”;习近平主席就“一个重要问题”——台湾问题深入做了美方工作。
白宫也在新闻稿中表示,两位元首讨论了我们两国之间关系复杂的本质,以及负责任地管控竞争的重要性。正如以前的讨论一样,两位元首谈到了我们利益一致的领域,以及我们的利益、价值观和视角相异的领域。拜登总统欢迎有机会就我们在一系列议题上的意图和优先事项与习主席进行坦诚而直接的对话。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苏晓晖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中方从来不期待通过一次元首视频会晤来解决中美关系中的所有问题,但是会晤本身对于稳定中美关系,寻求正确发展方向,以及从战略和全局上对中美关系进行把控等层面上都意义重大。苏晓晖认为,从9月10日中美两国元首通话一直到中美元首视频会晤,双方进入了一个频繁接触的阶段,中美战略层面逐渐加强沟通,突出反映了两个目标,一是避免误判,二是止损。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美国研究中心秘书长刁大明也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分析,这次会晤本身更多是中美之间就方向性的问题达成了一些一致意见,这本身就是中美两国元首在双方关系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次会晤中双方所展现出的信息给予了外界对于中美关系一些比较乐观的期待,我相信下一步在各个领域,或者说具体政策层面,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当然前提还是要看美方是否真的能够相向而行。”
刁大明认为,此次中方提出的三点原则和四点优先事项非常具有“路线图”的意义,体现了中方在中美元首会晤中更加凸显了自身对于中美关系的主动塑造感,中方在不断丰富自己的站位,这不仅是针对中美关系中两国的互动,对于世界以及对于两国内部事务也有影响。
现场细节的信号
“云外交”模式虽然相比线下面对面外交缺乏了肢体上的互动以及细微表情上的交流,但却更能够从双方的安排以及文字表达中捕捉到一些各自希望释放的潜在信息,因为一切毫无疑问都是经过外交团队精心准备和设计的。
苏晓晖表示,在过去一天大量的信息中,我认为最为凸显的一点是中方在此次中美元首会晤中所展现的格局。中方在表述中既强调了元首在中美关系中的定航把舵作用,同时也强调了中美双边关系并不仅仅限于两国之间,更多要符合国际社会对于中美两国大国的期待。
综合下来,有三点现场细节值得被关注到。首先是这次视频会晤专门设计了开场白的环节供媒体拍摄甚至直播,两国元首在这一阶段里的表达并没有涉及任何具体内容,更多是一些带有感情以及回忆的叙说,此外两人在开场时相互挥手致意,也如“老朋友”之间的彼此问候一般。另外结合新华社报道中提到的,“两国元首都认为,此次会晤有利于增进双方相互了解,增加国际社会对中美关系的正面预期,向中美两国和世界发出了强有力信号”,其实就可以想象这一热情开场环节背后的用心良苦。
再者,拜登在开场白中的表达有这么一句:“下一次,我希望能够像以前我去中国访问时那样同您面对面交流。”这简短的一句话既包含了拜登对未来开启对华访问的期待,也包含了拜登意欲继续同中国领导人保持交流乃至于线下交流的期望。
除此之外,出席此次中美元首会晤的陪同人员构成也值得一提,中方此次陪同习近平主席出席视频会晤的是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丁薛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外交部副部长谢锋;美方此次陪同拜登总统参会的是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坎贝尔、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事务高级主任罗森伯格。
这些陪同人员中既有此前在安克雷奇、天津、苏黎世等多次中美会谈中直接领衔的中美代表,也有负责中美经贸问题的具体官员。对此,有媒体分析认为,两国元首在会晤中达成共识之后,需要在双方政府层面迅速地把它贯彻落实下去,所以双方相关工作层人员的陪同出席非常重要。
双方会后说了啥
虽然这次会晤更多聚焦战略层面,但双方在会后也分别就具体问题的进展有所介绍。
据消息人士16日晚向中新社透露,中美双方在11月16日元首视频会晤前,就媒体问题达成三项共识:一是双方相互保障现任常驻记者在遵守防疫规定前提下可以正常往返对方国家;二是美方承诺为中国记者颁发一年多次入境签证,并将立即启动国内程序解决中国记者签证停留期问题;三是双方将依法依规对等审批新任常驻记者的签证。
这事实上意味着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时期给中美关系留下的“遗毒”之一——打压媒体交流得到了相当程度的缓解。
与此同时,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也在当地时间16日上午第一时间就中美元首会晤举行吹风,面对布鲁金斯学会的一众资深学者,沙利文透露中美元首同意双方就“战略稳定”展开对话,具体将由经授权的高级别对话小组来进行,小组将涵盖双方外交、安全与科技领域代表。沙利文还表示,未来大家会看到美中在多个层面加强来往,以确保竞争有“护栏”机制,不致演变为冲突。
事实上,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表述今年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从一开始的“合作、竞争、对抗”三分法,到之后的“护栏”机制,再到近期的负责任的管理竞争,确保竞争不致转变成冲突,而这一次会晤本身也是美国政府调整对华政策中的一次重要实践。相比之下,中方则继续坚持着一贯明确的对美政策。
苏晓晖认为,我们应该从美方的一系列对华举措中看出当前其对华政策仍然处于再调整的过程之中。我认为这主要基于之前美方对中方的极限施压以及其在核心利益上步步紧逼的做法未能奏效。其次拜登政府面临着极大的国内压力,需要在对华关系上有所突破。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美方在调整对华政策,但同时美方对华错误基调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所以说我们要做的就是推动中美关系重回正轨,使其在质的方面发生变化。
刁大明也指出,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应该说是美国政治或者说美国对外决策周期回归常态的体现。不过,坦率地说,就美方目前的调整而言,特朗普政府时期留下的“全政府对华”的态势并没有被解除,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拜登政府即便在某些对华领域上有所调整,但无法扭转整体的对华负面消极态势,从而限制了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的幅度。
确实正如专家所说,虽然这次会晤取得了成果和进展,但美国对华政策的消极面并没有彻底改变,如下一阶段,美国还要搞所谓的“领导人民主峰会”。特朗普政府留下的几大核心“遗毒”: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打压、征收不合理关税、关闭领事馆等等都尚未看到美方释放改善的信号。
此外,还有一点也不容忽视:拜登在会晤中明确重申,美国政府致力于奉行长期一贯的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独”,希望台海地区保持和平稳定。然而,美国白宫在之后的新闻稿里则夹杂了私货,将其一个中国政策附带上了前提:三个联合公报、六项保证和所谓的“与台湾关系法”。
对此,有外交人士对澎湃新闻表示,眼下对美关系仍然需要两手对两手,大国关系的积极面与消极面总是同步发展的,且相互之间可能转换。因此,每一次取得进展抑或遭遇问题时,我们都需要继续用平常心来看待中美关系的未来前景。
刁大明在展望下阶段中美关系时也指出,此次会晤确实给中美关系创造了许多可能性,一些领域可能很快会面临一些调整,调整本身也可能会朝着更加符合中美两国共同利益的方向进发,但与此同时,这些积极的进展也会伴随着一些已经看到的或者尚未觉察到的矛盾分歧。这种某些领域加速调整改善,另一些领域继续摩擦或者分歧依旧的情况可能会成为下一阶段中美关系的新常态。
来源时间:2021/11/17 发布时间:2021/11/17
旧文章ID:26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