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锁森: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
作者:吕锁森 来源:中美印象
【编者按】2021 年 10 月 30 日,纽约聊斋第 61 期讨论了一位出道于大清、成名于民国、善终于共和国、横跨三大时代的京剧大师梅兰芳(1894-1961)。尤其是梅兰芳于 1930 年访美演出,为中美两国的民间交流、推动京剧在美国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主讲人是中国戏曲学院表演、导演教授、京剧武生吕锁森,与谈人是冯光宇、点评人是董存发,主持人是福坦莫大学的教授洪朝辉。
【主持人洪朝辉】在三位嘉宾讨论梅兰芳的京剧艺术之前,我这个外行人想给各位提几个可大可小的非京剧专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
第一,为什么盛行于北京和天津的京剧,在江浙,尤其是上海,能够红极一时?据我所知,我们一般江浙人是听不懂京剧的,但这并不影响京剧在上海的流行,就像我们听不懂意大利歌剧一样。从市场经济的原理来论,京剧在上海滩能够红极一时,既有京剧名家愿意到上海演出的一面,叫供应;又有上海社会,尤其是某些上流社会,如以杜月笙为首的,愿意捧场、买单的一面,叫需求,这种需求市场是怎么形成的?这种需求市场可以持续吗?为什么?
第二,梅兰芳在1949年后的待遇问题,这似乎是小问题,但可大可小。我最近突然发现,我们讨论过的八位民国名人中,其中三位在1949年以后,都享受极高的工资和经济待遇,一是文化汉奸、鲁迅弟弟周作人;二是双目失明的学术大师陈寅恪;三就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京剧大师梅兰芳,特别是梅兰芳,在工资改革后的1956年,月工资高达2100元人民币,比最高的一级工资400元人民币,还高出5-6倍。当时的高工资不仅表示有钱,而且显示有地位,得到官方的认可。但这三位既没有打江山的功劳,也不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凭什么、为什么享受比开国元勋还高的工资待遇?这是否表明,1966年前,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和文艺界、梨园界大师的生活待遇还是不错的?还是得到尊重的?
第三,梅兰芳的个人经历,有几点需要大家跟随嘉宾的演讲,一起来解释和丰富。一是他于1937年从上海去香港,避难,当时为何不去重庆?二是他于1940年,又斗胆从香港回到日本人控制下的上海,为什么还是拒绝去重庆?三是在上海沦陷区的五年(1940-1945),他拒绝上台,蓄须明志,始终不给日本人演出,为什么日本人不像对待其他中国文化名流和精英一样,强迫梅兰芳就范?例如马连良、荀慧生等就被迫上台。四是1949年梅兰芳为何不去台湾、香港和海外,而是似乎毫不犹豫地留在了大陆,并一直得到周恩来的特别照顾?尤其是,在1949年,不少学界名流,如傅斯年等,决然离开大陆去了台湾,但梨园的大师们却大都留在了大陆,比如四大名旦的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最多是马连良去了香港,后来还是回到大陆。五是,梅兰芳于1961年去世,想像一下,如果他能活到文革,他的命运又将如何?他也能一如既往地全身而退?他会被迫屈从去演样板戏,还是再度蓄须明志呢?
凡此种种,我们将随着两位嘉宾的演讲,一起思考,一起探索。
【主讲人吕锁森教授】 伟大的京剧艺术家—梅兰芳
(一)京剧发展概史
我首先介绍一下京剧的大概发展历程,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我们传统戏曲。京剧诞生了大概两百多年的历史,它是诞生在 1790 年,说起来是发源于 1790年,当时叫四大徽班进京,这是产生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那些地区,这是个富庶的地区,比如说安庆扬州湖北这些地方,那个地域的人他们戏曲的基础非常好, 在那儿皮黄腔流行得非常广泛。所以,所谓徽班就是在今天说起来都是安徽的班子,其实也未必都完全是安徽的。四个徽班比较著名的徽班,他们从南方开始到北京来为乾隆、老佛爷庆祝八十寿辰。那么庆祝的这个庆典的时候,不是只有这四个班子,是众多的戏班。因为他会广发帖子让全国各地他认为不错的他都会发帖子邀请,来北京给乾隆、老佛爷祝寿。那么来了很多能够留在北京的,或者是比较著名的就是这四大徽班。四大徽班就是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和春班。
这四班里面又以三庆为首,三庆班后面出了一个叫程长庚的,是安徽人。所以程长庚先生应该说就是京剧的开山鼻祖。他是唱老生的,他的演唱风格和表演风格形成了当时的一个主要的潮流。所以,在他的传承下,又培养出了下一代的继承人谭鑫培先生。他把三庆班的班首继承下来了以后,带领着戏曲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在他们那个时代都是清政府扶持或者是清政府喜欢,因此他们受到了格外的关照。他们有机会能够进入到清廷,为清廷的王府,像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等人,再早的时候同治皇帝都看到过他们的演出。所以他们有这样的一些支持, 因此他有官方的支持,同时又有民间的背景。因为这些班子完全是自己自发的来到北京进行演出,所以他们有很大的观众群。因此,他们在这儿生存的非常地好, 他们就不回到他们自己的原籍地区了。
那么在众多的班子众星捧月之下,慢慢地新的皮黄剧种那个时候就战胜了当时在北京曾经流行过的昆曲,还有一些梆子腔之类的剧种,成为一个新兴的剧种,
那个时候叫皮黄腔,不叫京剧。同时在上海皮黄腔也兴起了,基本上和北京的比较类似。所以上海人把北京来演出的戏,这种腔调就称为京腔,这是京剧的来源。慢慢慢慢人们就把它叫成了京剧。后来在日伪时期又改成了评剧,因为首都挪到了南京以后,躲到重庆以后,这段时间就叫评剧了。这是民国时期。所以京剧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延续。从谭鑫培之后,能够以引领京剧新的潮流的就要谈到梅兰芳了。因为梅兰芳的时代出现标志着中国的京剧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所以, 京剧的大概的发展历程就是这样。
(二) 京剧名旦
在介绍梅兰芳之前,我们稍微了解一下四大名旦。四大名旦其中主要是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和荀慧生,四位旦角演员。现在旦角演员里面,这四位旦角演员曾经在京剧里面是非常非常著名的。有人说是评选出来的,但是现在也有人给推翻了这个理论,就是说他们不一定是推选出来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是老百姓的推选是怎么样的推选的方法?老百姓的推选就是买门票,谁的票房好那自然是一个推选。他们没有这种推选的可能,这都是新闻记者他们起作用的。
当时选出四大名旦来的时候,可能是报界里面推举一个新剧目的时候推出来的。那时候不仅是四大名旦,最后就落出来这样四大名旦之后,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在后面的推波助澜中间,这四大名旦的叫法就越来越广,他们的名气就越来越大。当然,这四大名旦里面排在首位的就是梅兰芳先生。他无论是支持者和票数来说都是非常高的。梅兰芳先生我们放着一会儿再说,我们先介绍一下尚小云。第二名是尚小云先生。
尚小云先生是戏曲表演艺术家,京剧表演艺术家。他自己是演旦角的,他学艺的时候曾经学过武生。所以他的基本功在这四位中间是首屈一指的。所以他的戏里头就偏一些武戏。文戏也照演,但是他在武戏方面更有他的特长。尚小云先生不仅是一个表演艺术家,同时他也是教育家。为什么叫戏曲教育家呢?因为他后面主办了一个叫荣春社的科班,科班就是教戏曲演员的这样一个学校,现在说白了就是学校。只学专业,不学文化课的专业院校,专业学校。
这个荣春社培养了荣春长喜四个班里面的众多的演员,为后备的戏曲演员乃至到我们的老师师辈里面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就是教我们的老师里面有很多也是荣春社毕业的。首先就是他的大儿子叫尚长春,是著名的京剧武生演员,我有幸是他的弟子之一。我跟尚老师学过几个戏,得到过尚老师的真传,所以我是这样的一个师承。当然我的师承也很多,其他的老师也学过。说到这儿的时候我就提一下。这是尚派,尚小云尚先生。
程砚秋先生无疑也是京剧表演艺术家,同时他也是程派的创始人,也是戏曲教育家。他曾经担任过中华戏曲学校的校长,最早的时候焦菊隐先生当过校长, 后面金仲荪先生当过校长,之后程砚秋先生接过校长。所以他在培养中华戏校这个是由国民政府主办的一个学校,官方出钱的一个学校。他当过这方面的校长, 所以我们认为他也是戏曲教育家,同时他在理论方面有很多的自己的见解,包括对四功五法,包括他有一些自己在唱方面的理念这些方面,他也出访过欧洲。所以说,程先生是这样。
第四位是荀慧生先生,他是京剧的表演艺术家,是荀派的创始人。荀先生的风格特点比较明显。
因为四大名旦不是四大青衣,因为旦角是女性行当里面的一个总称,并没有说必须是青衣,但是巧得很这四位伟大的艺术家们大部分都能唱青衣,以青衣为主横跨一些其他的行当。比如说梅兰芳先生就是以青衣为主横跨一些花衫戏,刀马戏也稍微跨一些。那么尚小云先生是以青衣为主,能够横跨到刀马旦,这样的一些行当。程先生的特色也比较独特,他就是以青衣为主,其他的行当他涉猎的比较少。或者是说在以前他年轻的时候涉猎过,但他成名以后基本上就保持在程派的青衣为主,他的风格特点比较擅长于演京剧中间的一些悲剧,这是他的风格特点。
那么荀先生是以青衣为主,兼演了一些花旦的戏。他的花旦戏更有一些特点。比如说像《红娘》,这个人物角色就是以花旦为主,要兼一些青衣的功能。另外像《花田错》《霍小玉》这些都是以花旦和青衣两种行当融合的人物角色。这是荀慧生先生的特点。
非常巧的就是王瑶卿先生,也就是说四大名旦的师辈不一定是老师,就是在他们的师辈,比他们资格更老的王瑶卿先生曾经是我们中国戏曲学校的校长。他被称为戏曲界的通天教主,他对四大名旦有一个在艺术上的总结,王瑶卿先生在理性和教学等方面真的是非常突出的。他对他们的总结,我们认为是非常有风格特色的。比如说他对梅兰芳的评价就是“样”。对尚小云先生的评价是“棒”。对于程先生的评价是“唱”。对于荀先生的评价是“浪”。他都用了这样的江阳辙的这个辙口里面,他用的是江阳辙中间取一个字把他们做了总结。在戏曲界来说广为流传,也是非常非常地有价值的。把他们四个人的特点基本上都表述出来了。
(三) 梅兰芳生平
梅兰芳先生是 1894 年出生,1961 年在文革前去世。因为他出生于戏曲世家, 爷爷是梅巧玲先生。沈蓉圃先生绘制的同治、光绪年间十三个著名的伶人,画的非常像。梅巧玲先生就是其中一位。爸爸是梅竹芬,去世得比较早。同时抚养他主要就落在了大爷梅雨田身上。他的大爷膝下无儿,只有梅兰芳这么一个男丁, 所以他肩负着要继承梅家的香火的重任。因为父亲去世早,比较苦,所以从小就开始学戏。在学戏的时候,第一位老师对梅兰芳是不太看好,没有发现他身上的一些才华,就认为梅兰芳先生的天资不是很好,所以对梅兰芳是否定的。后面拜到了吴菱仙老师的门下之后,吴菱仙老师带着梅兰芳,教梅兰芳学艺,基本上在这个时候开始努力地学习京剧。他自己在这个过程中间,逐渐地显现出来自己的个人才华,因为他也比较勤奋好学,基本功也开始打得比较扎实了。后面他又进入到了当时 1904 年成立的喜连成的科班。
这个喜连成的科班在中国戏曲史上是最重要的科班。这个科班它成立了 44 年,教了七科的学生,所以很多老一代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全都和富连成有关系。后面改成富连成,以前是喜连成。以前也拍过这个电影《富连成与牛子厚》就是最早的老板出资,成立的富连成。这个里面它有七科学生,每一科它都有一个字来表示,叫“喜”、“连”、“富”、“盛”、“世”、“元”、“韵”这样七科学生,差不多第七科的时候到了 1948 年,那个时候内战打起来了,实在生存不下去了,所以这个科班解散了。这个基本上是从 1904 年,也是清末的时候成立的科班,所以它跨度非常大。在“喜”里面像侯喜瑞、赵喜珍、雷喜福等等,这个科里头出的人才也是很多的。“连”马连良是这科的,王连平我们的老师,骆连祥也是我们的老师,刘连荣等等。“富”马福䘵、谭富英。“盛”裘盛戎、李盛斌、高盛麟是我们的老师,我也有幸跟他学过,这是著名的大武生。“世”李世芳、毛世来这是四小名旦。王世旭老师是我们的老师。世字的也很多。“元”谭元寿是郭建光的扮演者,也是谭家的第五代传人。刘元彤等等,“韵”字收科的时候,翟韵奎、曹韵青都是富连成最后一科的。大概是这样的一个传承。
梅兰芳先生有幸在富连成里面进行了一些学习,但是这个查不到资料,没有更多的记载,只是提到了梅兰芳向周信芳先生、林树森先生和赵松樵先生,这些都是大家,后面的大演员他们都在富连成学习过,没有具体的记载。但是在富连成一定是对他打基础是有很大的帮助的。这是梅兰芳先生早期学习的时候,他非常勤奋,而且他自己的眼睛是近视眼,他为了练自己的眼睛,据说现在也传得比较神了,是拿着香头在黑暗的情况下,跟着香头转。还有自己养鸽子看鸽子飞练自己的眼睛。这都是梅兰芳先生学习方面的传说。
梅兰芳先生的成名是在他出科以后,离开吴菱仙老师,或者是还没离开吴菱仙的时候,就小有名气了。为什么呢?因为梅兰芳先生他的样非常好,他的扮相太漂亮了。当他扮出来以后,走到台上去的时候,非常多的吸引了观众的视线。和以往是不太一样的。所以梅兰芳在扮相方面确实赢得了许多观众的心。这是他自己本身的条件,他的嗓音条件又很好,基本功也非常好。因此具备了成角的材料。在他 16 岁、17 岁的时候,基本上开始小有名气。这个时候他也成亲了,娶了第一房夫人,这个夫人比他大两岁叫王明华。王明华先生也是出身于戏曲世家, 她的爸爸是著名武生演员。所以当她和梅兰芳结合的时候,那个时候梅兰芳还不是特别有名,是一个比较穷苦的演员。那么她能看到梅兰芳的未来,同时嫁给他之后,王明华一直帮助梅兰芳,成就了他的一番事业。在这些方面有很多很多的具体的事项。
因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间,成名过程中间,王明华是功不可没的。包括在他的化装、包头。我们知道梅兰芳先生是一个男人,他是演女人的。这个是体制一直从明朝开始一直延续到了民国,一直保持这样,民国以后逐步打破了不许女人登台的禁忌。所以,女性的角色都由男性来扮演,这是中国戏曲的特点。世界的戏剧史上也是这样的一个特点。莎士比亚的那个时代也都是男人演戏,包括日本的戏剧都有这样的特点,所以并不仅仅是我们中国戏曲的特点。所以到了梅兰芳这儿,在他化装的时候,就有了新的变化。为什么?因为梅兰芳比较漂亮,再加上有一个比他大两岁,懂戏爱戏,深深地爱着梅兰芳的夫人,为了他的事业发展真的是倾尽了自己的心血,才使得梅兰芳先生在他的事业上有那样一个大的发展。
比如说化装方面,在很早以前化装都是用大白,里边漂点其他的油的成分往脸上抹,后面逐渐出现了有油彩。那么也是赶上了这样一个时代,梅兰芳赶上的时代就是电影和话剧进入中国以后,它们进入中国以后,把西方的一些化装技术带进来了。带进来了以后,梅兰芳作为最早的实验者他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 当然这个就离不开他的夫人王明华老师,帮助他在化装方面开始用油彩,这个柔和度方面就比大白强多了,包括化口红,就跟日本那个一样,因为日本的一点口红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那么中国也是就化一个点,后面逐渐地把它晕开以后化嘴唇。这些是在化装方面。
还有贴片子,所谓男人要扮得更像女人,因为男的脸太宽,他用大的女生的头发做的鬓发把它贴在自己的脸上,使整个脸形瘦下来,成为一个小条,这样更像女生,更加漂亮。梅兰芳先生在他的夫人帮助下,改变了以往的模式,同时创造了古装头贴片的方法,这又是开创历史的。
不仅如此,在服装方面,因为有了一些新的创造以后,就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以前的戏曲服装都是直筒的穿肥大的衣服看不到身材,有的因为男人扮女的时候比较胖的,你也没法掐腰。这个时候梅兰芳他在年轻的时候,他是有这个条件的, 他腰也非常细,就开始用了掐腰进去以后,使他的身姿就和别的不一样。所以这个方面也是一个开创。这是他成名的一个主要的因素和夫人的帮助。这是第二个问题他的成名。
第三,他成名时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我们大家都知道,梅兰芳周边有“梅党”,这里面有银行家罗瘿公先生、冯耿光先生。还有艺术上帮助他的齐如山先生。齐如山先生是何许人也?现在在我们大陆知道齐如山先生的可以说寥寥无几,为什么呢?齐如山先生他自己后面是去了台湾,这是后话。我先从头介绍一下齐如山先生。
齐如山先生出生在河北高阳,他是 1877 年生人,梅兰芳是 1894 年,大概比梅兰芳先生大个十七八岁。所以基本上是和梅兰芳是师辈或者差了一代人的年龄感。他出生在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得过清代的进士,他的曾祖父也得过进士。所以这样的一个家庭里面,他自然是在这方面将来努力也是奔着去进士及第这样的方向去发展的。所以他应该现在说起来是一个学霸,知识非常渊博。他后面来到北京同文馆学习,学法语、学德语,有这样的外语知识给他做铺垫,为他将来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影响。他早年的时候支持辛亥革命,支持一切新浪潮的行动。这个不一一列举了。
他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去过法国,几次去过法国和德国。后面他和李石曾先生曾经弄了一批人到法国勤工俭学,这里面包括共产党的一些早期的干部都是这个里面人。但是是由他们几个组织的去到法国勤工俭学。他在这个过程中间多次去欧洲,所以对西方有了很深刻的了解。同时,由于他自己从小受到戏剧的熏陶非常多,所以他对戏剧有特殊的喜欢。到了西方以后,看了很多的西方戏剧,所以对西方戏剧喜爱倍加。因此,他有一种愿望,他要用西方戏剧改造戏曲,当他回来了以后,就和当时的谭鑫培先生和田际云先生的正乐育化会这样一个组织, 其实就是当时戏曲演员的组织,也是梨园工会,类似于这样一个工会里面,他们是给这些演员进行再教育的育化会。他就被谭鑫培和田际云先生请去讲授西方戏剧。没想到田先生非常接受他的东西,经常在这里去传播西方戏剧。
这个时候他已经在戏剧界小有名气,非常有名了,看到了梅兰芳的演出。梅兰芳的演出叫《汾河湾》。当他看到《汾河湾》的时候,有一辙戏就是他们两个进窑,《汾河湾》是柳迎春和薛仁贵两个人的爱情故事,薛仁贵去征东一走18年,把柳迎春扔在家里,她没办法生活就自己过着苦日子。这时候薛仁贵 18 年后回来了,就找到了柳迎春。柳迎春不认识薛仁贵了,就往家里头逃,逃到一个非常悲苦的窑洞住着。柳迎春进了窑洞之后,薛仁贵追过来站在窑外面两个人在对话,我是你丈夫,你要开门,你要和我相认。柳迎春说你是我丈夫,我怎么能相信你呢?你知道我是谁,你要把这个历史讲一讲。就是这么一段故事,表现的是这样一个表现。梅兰芳演出的就是柳迎春,他进了窑以后,在舞台上背对观众, 旁边就是老生扮演的薛仁贵在唱。薛仁贵唱的时候,柳迎春就不回头,不干扰他。可是这个时候他就认为你这个不符合戏剧情境,用西方戏剧的理论来告诉梅兰 芳,他用什么形式呢?齐如山先生就用写信的方式告诉梅兰芳,你这儿不对,应该怎么做。写了无数封信,梅兰芳虽然一开始没有回信,但是通过演出他接受了齐如山先生对他的一些批评和教育。慢慢慢慢地他就回过头来听着,他唱一句的时候他在动他在想,这个符合人物情境了。但是有一天演出的时候,恰恰演薛仁贵的是谭鑫培先生,他是梅兰芳的老辈,和梅兰芳演出是为了提携梅兰芳。但是他在唱的时候,我这儿过门了,我没唱的时候怎么突然叫好了,等他回过头来突然发现梅兰芳在那儿做戏呢。下来了以后有人讲起这个事的时候就说,我这儿没觉得有什么特殊的,过门中间怎么突然叫好了,等我回过头来一看的时候,那小子在那儿做鬼脸呢。这就是老先生用这句话也表明了他的态度,毕竟是老年人, 不太接受这样的新生事物,但是梅兰芳就开始接受了。以后的演出中间逐渐地就运用了这些。
这些就是梅兰芳和齐如山的最初的结交。后面梅兰芳约齐如山先生见面就开始了两个人二十年的合作。也就是说从一九一二年一三年开始有这样的接触,一直到了一九三三年梅兰芳离开北京。他们一直在一起,齐如山先生帮梅兰芳创作了很多的剧目。我们今天有幸看到了很多梅派的保留剧目,大部分都是齐如山先生帮助创作的。我们以前都不知道,都以为这是传统戏流传下来的。但是后边我们才知道这是齐如山先生帮着梅兰芳。
齐如山先生本身自己也是一个非常激进的,他在这个时期开始到戏曲所有的演出中间、后台中间去收集资料,他采访过无数艺人,他和以往的研究戏曲的人不一样。以前的人是不下后台的,是和艺人们有很多的隔绝的。但是,齐如山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善于和艺人们进行交流,而且把所有艺人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故事还是说一些风趣的东西,还是说他们的言谈举止中间说出来的一些有价值的理性的东西,他全都记载下来,成立了一个国剧研习社,这个是他和余叔岩、张伯驹成立的。当时梅兰芳先生也在这个社里面承担一些事情,但是后面梅兰芳先生撤出去了。所以对戏曲理论的研究做的贡献是巨大的。
他的这些理论著述成为我,也就是我个人对于戏曲理论最信任和最崇拜的一些理论技术。因为后面现在很多的理论技术都不是最鲜活的东西,而他说出来的东西能让我们信服。这个是齐如山先生做的一件事情。
另外还有一件事情,1924 年冯玉祥把溥仪赶出了清宫,升平署里面有很多戏曲方面的资料,还有对于北京民俗生活的一些记录,这些资料因为没地放,要拉到北京在白纸坊有个印钞厂,要把它拉到那儿进行毁灭成为纸浆进行重新造纸。已经拉了无数车以后,突然齐如山知道了这个事情,他自己就雇了一辆车就奔过去,当时就拦住拉资料的那些车,跟他们说请你们不要毁了他,我给你们钱把它买下来。他抢救了一些,另外一部分被北大图书馆抢救了一些。所以北大图书馆和齐如山先生保留了这些资料,可以说是中国戏曲后面现在研究起来的一个重要资料。这成了他自己的研究所里面的资料。但是 1948 年齐如山先生离开北京的时候,他把它托给了当时故宫博物院的马衡先生,就是马彦祥先生的爸爸, 说这个资料您先替我收起来,藏起来,非常珍贵,有朝一日我回来再去取。但是他就再也没有踏上中国大陆的土地。
梅兰芳先生后边替齐如山先生在五几年的时候,从故宫博物院里把这些资料给拿出来了。拿出来了以后,后面是不是交到了戏曲研究院,这就是我现在说的这批资料已经在国家了。所以,可以想象齐如山先生在戏曲资料的保护方面又做了很多的事情。
一九三几年的时候,梅兰芳先生去了南方到了上海,就定居在上海。一直到了 1948 年北京这边傅作义已经开始谈判了,之后齐如山先生就做了一个举动, 他弃家离子,一个人只身到了上海。后边又和梅兰芳有见面,他对梅兰芳星期中间的见面谈了很多,其中主要就是两个问题。一个就是说谈艺术上的交流,另外一个就是去留的问题。就是刚才洪教授也谈到了他为什么去大陆,他为什么去台湾。这两个人在这方面发生了一些思想上的分歧。
梅兰芳先生劝齐如山先生留下来,新政府一定对我们会很好,已经跟我解除了,希望您也能留下来。齐如山先生劝他你跟我一块走,去台湾,之后两个人谁也没说服谁,齐如山先生就只身去了台湾,这是后话。到了台湾以后,1949 年以后,齐如山先生曾经给梅兰芳先生发出过邀请,希望他能到台湾去演出。但是梅兰芳先生又拒绝了。他们两个来回信也有,所以就成为永别。直到 1961 年 8 月梅兰芳先生去世,在报纸上齐如山先生看到这个消息悲痛欲绝。后面写了一份我认识的梅兰芳,他写了一篇长篇大论。第二年 1962 年齐如山先生也去世了。
所以齐如山先生和梅兰芳先生的合作是非常感人的。齐如山先生这个人嘴很大,说话也不客气。他见梅兰芳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就是你这二十年的合作,我对你是有很大帮助的。我全身心投入到你的身上,为了你的发展而发展,可是离开我以后,这已经十几年了,我没有看到你有任何进步。所以,我对于戏曲的认知是有长足的进步,而你们没有进步。不管你身边有多少导演,还有理论家的支持, 你都没有太大的进步。
我们听起来齐如山先生说这话对梅兰芳先生太不恭敬了是吧,但是他们俩的关系是可以这样说的。因为在齐如山先生的眼里,梅兰芳就是一个小辈。你是我培养起来的,而且他说的也不为过分。为什么呢?齐如山先生从一个改造戏曲者, 用西方戏剧改造戏曲者最后成了一个传统戏曲融为一体的推动者,他觉得自己真正了解了戏曲以后,他抛弃了一开始要用西方戏剧改造戏曲的理论,而完全都是回归到了传统的理念方面。比如说他的戏剧理论里面,他对戏曲的总结是“有声皆歌,无动不舞”。这是齐如山的总结。有声皆歌,只要出现声音的地方必须是音乐化的,有动作化的地方必须是舞蹈化的。这就是戏曲的表演方式,而且不能用实景,不能拿实物,不能走写实之路。这是齐如山先生说的。
我认为齐如山先生道出了戏曲的真谛,他是真正懂戏曲的人。这是我个人观点,可以和任何人展开讨论。这是我自己对于齐如山先生的认知。齐如山先生就说到这儿。
(四) 梅兰芳京剧艺术成就
下面谈谈梅兰芳先生的成就,他的发展方面有很多。比如刚才化装、服装这些方面我就不说了。包括他在舞蹈这些方面,当然齐如山先生为他提供了剧本, 具体的表演创作这些方面还得是梅兰芳先生自己。他有齐如山的帮助,还必须有一些创新的意识。比如说他创造了《天女散花》的绸子舞,他是从敦煌受到了启发,看到那些胡旋舞和飞天,对他产生了启发,他就发展了《天女散花》的长绸舞,这都是梅兰芳先生在艺术上对戏曲的一个发展。后面他在上海不演戏的时候, 他开始画画。他靠卖画开画展来资助自己的生活。因为梅兰芳他自己有他自己的班社,他那个承华社里边有很多人不演戏,他也要去照顾他们的生活,要给他们发一定的基础饷银或者让他们自谋生路。所以梅兰芳在对于自己的班底是也强烈的责任心的。所以他的为人处事方面堪称戏曲界的一个标本。
梅兰芳先生在理论方面有他自己的独到之处。比如说他提出了移步不换形。移步就是向前发展,不换形就是不能脱离戏曲的本体。不管是梅兰芳先生受到别人的启发还是什么,但是现在这个理论我们都冠在梅兰芳先生的名下。这是他对戏曲理论的一个经典的总结和贡献,我认为这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
还有一个是由于梅兰芳先生注重了美化自己,在梅兰芳先生之前,已经开始形成了京剧有这样的一段历史,因为京剧演出都是在茶园里,交的是茶钱,不一定买戏票。因此都是去喝茶听戏,主要是听唱,对于表演来说无所谓。
从梅兰芳先生开始,改变了只听戏不看戏的状态,由听戏转变为看戏这样一个状态。当然其他的像杨小楼先生等等武生武旦的戏那是要看的。所以梅兰芳在转变的过程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梅兰芳了不起的地方。
还有他是文化大使,他在理论著述方面虽然没有那么多的,但是比如说他在后面的访美中间的成就。
(五) 梅兰芳的国际影响
下面聊聊梅兰芳的出国访问。这是他一生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他的很多成体现在他的出国访问经历。梅兰芳先生访问日本是 1919 年。1919 年他只有 25 岁。他就率团去日本访问。1924 年出国访问,195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他又去率团去日本访问,三次访日。因为日本和中国文化同源,一衣带水,对于中国戏曲是有一种先天的亲近。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好理解的事情。
第二个我要说的是梅兰芳先生访美,访问美国。这可以说是他一生中间伟大的行动。1929 年前半年自己第一个老婆死了,王明华夫人死了。死了以后,他在悲痛中间准备了要赴美。1930 年 1 月他开始赴美演出。在赴美的过程中间, 当然这里面准备工作由齐如山先生主要负责。这次访美一个是时间长,大概半年时间,影响范围大,演出了很多的城市。更主要的是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一个成果, 就是因为他准备得比较充分。这个就得益于齐如山先生对于戏曲的认知。他把曲谱都翻译成五线谱,请当时的民乐大师刘天华把它翻译成五线谱,把西方舞台, 美国的舞台都是西式的,拉大幕镜框式的舞台,把它做成了戏曲传统式的有台帘有守旧的古典的舞台,完全符合戏曲的演出氛围。所以,这些才是得以中国文化完整的传承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而且艺术交流充分,他不仅是演出,演出完之后,座谈会,来访,也有一些很生动的例子。比如说在美国纽约有一场演出,观众们要和梅兰芳握手,就排起队上台和梅兰芳握手。这就半天握不完,因为他发现握过手的人又到后面排队重新来一次。所以说对梅兰芳和观众的交流互动中间,这些都是典型的事实,是很有意思的。还有一个就是梅兰芳在美国的时候拍摄了电影。在当时的派拉蒙公司是要决定和梅兰芳拍一部电影的,但是梅党之间就有了争执。
我推测它没有具体说,以齐如山先生是反对的,张彭春先生那一方是支持的。但是最后这个电影没有拍成。拍不成电影那就说我们给你拍个新闻片是不是可 以?那么可以。最后就是拍摄了《刺虎》一段大概有 2 分钟左右的新闻片。这个《刺虎》这一拍了不得。它打破了中国的电影史,以前中国的电影史总觉得是一九三几年的时候有声片是第一个。但是梅兰芳这 2 分多钟可以说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片,它里面有影像有声音。所以说梅兰芳在访美的过程,是有这样的一些。一谈到访美我们不得不提另外一个人物,就是张彭春先生。张彭春先生是何许人也?张彭春先生是 1898 年生人,他比梅兰芳先生小。但是他是南开大学张伯苓先生的弟弟,他比张伯苓先生要小很多,好像是他们张家的最后一个孩子。他是在庚子赔款的送中国的学生到美国学习的第二批人。他和赵元任、竺可桢、胡适等人都是同学,到美国来学习。他学了以后,大概在这儿获得硕士学位以后才回到中国。1924 年左右的时间,他才学成以后回到中国。回到中国就在南开大学是他哥哥的学校当了教授,之后被清华聘为教务长。短短几年内,在教学方面有很大的长进。就是说他升的很快。后面他哥哥又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的时候,他自己在南开代校长,替他哥哥掌管着南开大学,有这样的一段经历。同时他是中国戏剧,也就是说话剧引入中国的最早的一个人。以前都说话剧是由04 春柳社带进来的,这个是不假,但是在导演方面说沈浮先生是最早的导演。现在看起来张彭春先生更早一些。因为对张彭春先生没有记载。
现在我们才了解到了张彭春先生在南开的时候,他成立了一个剧团担任团长还是副团长,里面主要演员就是后面培养起来的曹禺。戏剧大师,中国伟大的戏剧家曹禺先生。好像周恩来先生也有过串戏。但是张彭春先生是直接指导过曹禺, 曹禺先生对这个有很深刻的印象和回忆。张彭春先生在戏剧方面的经历让梅兰芳知道了,所以梅兰芳就邀请他作为梅兰芳访美的策划者和导演,同时可能也兼着翻译,这样的身份。所以 1929 年,张彭春先生在中国离职,随梅兰芳先生坐船到美国。这里有齐如山先生、张彭春先生他们在一起的照片。去美国以后,在美国开始为期半年的巡演,张彭春先生在这里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后面梅兰芳先生回到中国,可能张彭春先生就没有再离开美国,就去了芝加哥大学任教。在芝加哥大学任教以后没两年,二战爆发了以后,他就开始从事外交工作。他是联合国的人权宣言的起草人。所以张彭春先生被载入历史是这样的一个伟大的行动。他在联合国作为一个代表,代表中国和联合国进行交流。这里边因为有他的同学胡适,都是和美国有很好关系的人。我们这个群里都是民国史的专家、研究家,希望以后给我们提供更多的资料,我所知道的就是仅此而已。这是张彭春先生访美的时候留下的。
还有一个是访苏。1935 年梅兰芳先生访苏,在访苏的过程中他结识了爱森斯坦、梅耶荷德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访苏的影响也非常大,包括和高尔基等等作家都有过交流。但是访苏的时候齐如山先生没有去,张彭春先生去了。齐如山先生访日的时候去了,但是他访苏没有去,我们从这里能看出一些政治态度来。
下面我想谈一下他在访美的时候授予了他两个学位,一个是波莫纳学院,另外一个是南加州大学,授予梅兰芳两个博士学位,使一个艺人走入到了学术的殿堂,尽管梅兰芳先生在学术上不可能能够在课堂上去和一个教授相比,但是给他的博士学位无疑是对中国戏曲艺术的赞美,和他作为一个文化使者对他的表彰。我觉得这也是相得益彰的。还有梅兰芳先生曾经策划着想去访问欧洲,这是齐如山先生帮他策划的一个巨大的心愿,因为局势的变动,最后没有成行。
(六) 梅兰芳的家庭生活
下面聊聊梅兰芳的生活方面。他的第一个夫人他的家世我前面也稍微做了一些介绍,我简单介绍一下,他的第一个夫人刚才讲了王明华先生。王明华先生是1910 年嫁给了梅兰芳,他俩 19 年夫妻,她故去的时候三十几岁。他的第二任妻子是福芝芳,1908 年生人,比梅兰芳小 14 岁。她嫁给梅兰芳的时候因为她是吴菱仙的第二位女弟子。她为什么要嫁给梅兰芳先生呢?梅兰芳先生为什么要娶第二房太太呢?就是因为王明华女士。她刚刚嫁给梅兰芳之后非常幸福,她长得也非常漂亮。刚结婚以后就生了两个孩子,一双儿女非常幸福的时候,陶醉在这样的生活里面。她自己把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到了对梅兰芳先生的事业上的支持。同时,这两个孩子在几岁的时候不幸得了天花,双双故去。孩子死了之后,王明华受到的打击太大了。她有了这两个孩子以后,非常知足和满足,她为了全身心地支持梅兰芳,她自己做了绝育手术,就是不能再生养了。但是没想到自己的两个孩子双双离世。这让她后悔不及,所以追悔莫及,也没有办法。因此,娶福芝芳是顺理成章的,也是王明华极其主张的,让梅兰芳再续弦。福芝芳娶进来之后非常争气,给梅兰芳先生生了九胎。但是不幸的是前几胎也都故去了,唯独活下来的是后四位,梅葆琛、梅葆珍(绍武)、梅葆玥(姐姐)、梅葆玖,就这四个存活下来了。福芝芳先生后面对梅家的操持是非常了不起的,使梅家蒸蒸日上,很兴旺发达。
第三位夫人大家在电影中都看到过,孟小冬先生。孟小冬先生比福芝芳还小两三岁。她的结合是事业上的互相惺惺相惜,一个是男演女,一个是女演男。两个人在这方面真的是互补。梅兰芳长得漂亮,孟小冬长得也很帅气。所以两个人真的是非常好的一对。但是福芝芳夫人不接受,因此孟小冬先生没有进梅家门, 自己在外宅。正是发生了电影上发生的事情以后,让梅兰芳开始回避孟小冬,孟小冬因此而伤心,后边就离开了,回到上海和梅兰芳断开了。
前一段杜近芳先生刚刚去世,是我们京剧界的伟大的一位表演艺术家。一直有传言,杜近芳先生就是梅兰芳和孟小冬先生的女儿,不知道真假。这有待于后面的佐证。
【与谈人冯光宇】我今天要讲的重点是梅兰芳先生到美国的文宣。作为一个表演艺术家,梅先生没有精神和时间去处理,可他背后有很大的支持,我非常幸运得到一些梅兰芳先生在美国的一些一手资料。
著名的戏曲评论家跟梅派的艺术研究家许姬传,在《许姬传艺坛漫录》讲出了梅兰芳出国的动机:1921年徐世昌总统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举行饯别宴会,芮公使致辞时说:“如果想要让中国跟美国的国民感情益加亲善,最好是请梅兰芳带上剧团赴美演出,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参加宴会的交通总长叶恭绰把公使的话转告给梅兰芳跟齐如山。梅兰芳与缀玉轩的智囊团这几位先生商量,决定筹备自费演出。冯幼伟是银行家,他担任经济,齐如山编写了几本书介绍中国戏曲和梅兰芳的特点。有《中国剧之组织》《中国剧之图谱》《梅兰芳传》《梅兰芳歌曲图谱》《梅兰芳艺术一斑》等,以上各书均译成英文版本。
我还有一本台湾出的书《传记文学丛书之六》《齐如老与梅兰芳》,是陈纪滢先生写的。里面跟刚才那位许先生写的很类似,可是这本书的内容更加详细。
它讲到他出国之前的准备,动机,欧美人是怎么认识梅兰芳的,欧美人如何看中国戏剧的由来,你可以从目录看到整个经过。就像刚才吕老师讲的各界提倡欢迎的内容。
在他的《中国剧之组织》里面分了八章:唱白、动作、衣服、盔帽、胡须、脸谱、切末、音乐。齐先生说他用四五个月工夫才完成。在这个工作期间,差不多闭户不出,除了一些不可免的公务外,自清晨起,便提笔来写,有时一直写到深夜。齐先生说从1921年有到美国的这个动机初始,到1930年他们正式美国,他花了五六年的时间来做文字上的准备,这只是《中国剧之组织》其中的一部分。
(二)其次便想编一部梅兰芳的历史。因为第一种完全是宣传中国剧的,既是梅兰芳出演,关于他个人也应该有一种宣传。于是我就约同黄秋岳君,先商议体例,应该怎么编法。计画了几次,议定内容共分七章: 第一章:梅兰芳之家族及历史; 第二章:旦角之由来及其地位;第三章:梅兰芳之创造品;第四章:梅剧在中国剧之地位;第五章:梅兰芳之国际酬酢;第六章:梅兰芳之国内欢迎与批评;第七章: 外人眼光中之梅兰芳。
第二部分,他是想讲梅兰芳的历史。大家可以看到梅兰芳的家族以及旦角的由来。第三个齐如山先生就想到想要做一个歌曲谱。这个待会儿介绍。第四个是怎么做他出去演出的戏剧的说明书。
(三)第三种是梅兰芳的歌曲谱
(容后介绍)
(四)第四种是戏剧的说明书 (及照片)
(五)最后作了一百多篇临时送各报馆宣传的文字。
我这边蓝色线画下来的字是:凡是预备演唱的戏都需要做一个说明,我们的编撰法是将一出戏的大概历史写出,然后再说这一出是全剧的哪一段,在全事基上站怎么样的位置。然后再把梅君的长工做功是哪一段精彩动人,以至于哪一场什么地方应该注意也都清楚的写出。这样让看戏的人能够省力而且容易领会。
他把预备演出的十几出戏都照这样子说明,约有三四万字,也聘人译作英文做成册子。后来我知道他是有省略掉很多的,还是有很大的编辑的过程。他在《中国剧之图谱》上花了很多的时间,在脸谱、切末、服装、盔帽、乐器、兵器,这些都是一幅一幅画出来的。在他的书里面齐如山先生都有非常详尽的制作的过程。
我们纽约美华剧坊收藏的作品中,包括梅兰芳到美国巡演的英文刊物。其中有两本英文书的标题跟内容,和许先生跟陈先生上面两本书提到:齐如山先生的文稿都做了英文翻译是相符合的。还有一本刘天华先生记谱的《梅兰芳歌曲谱》是中英文编译,是吕老师刚才提到的。我现在先给大家看一下,就是梅兰芳歌曲谱的实物。待会儿我用PPT 给大家看详细的扫描。还有这本书待会儿也会讲到,以及第四本。我今天会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手上这四个非常珍贵的文物。
我们剧团会拥有这些梅兰芳到美国的英文的资料,是因为这位女仕宝琳·班顿。她建立美国第一个专业的影戏团,这个剧团叫《红门剧团》,专门演中国的皮影戏。这些东西都是她的。她去世了后所有的东西,包括这些资料都被封尘在箱子里,被遗忘了二十多年。
可被她朋友在收拾东西时发现了,他们找到纽约第二位美国女士乔·韩佛瑞建立的第二个专业中国皮影剧团(悦龙皮影剧团)。他们就把宝琳·班顿所有的收藏,包括梅兰芳的所有资料传给了乔·韩佛瑞。乔·韩佛瑞在 1999 年煺休后把这些资料给我,由我跟我先生保管,我才有这个机会看到这些书。
单章是三折的,正面是First American Tour of MEI LAN-FANG(梅兰芳首次美国巡演)。大家往下会看到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这个组织今天还存在,中文名字是《华美协进社》,是由胡适先生在1926年,在纽约由洛克菲勒家族的基金会支持下成立的。基金会在曼哈顿中城买了一栋三层的楼房,送给CHINA INSTITUTE。最近华美协进社把三层的楼房卖掉,在华尔街附近大楼买了两层,面积很大,越办越好。这个美国首次巡演,华美协进会帮了很大的忙。你可以看到左边是梅兰芳演出的筹备委员会。我能够看出来的第一个是齐如山,最后一个就是司徒雷登。其他的人因为都是英文又是简写,所以没有办法辨认。
这是单章反面,主要介绍梅兰芳在中国戏剧界的地位,以及 1917 年、1924 年到日本演出盛况,以及这次到美国巡演的意义跟目的。
下面是一本书:左边是封面照片梅兰芳 中国戏剧,这本书的制作的单位也是华美协进社。当你打开来的第一页上面也是 The First American Tour of MEI LAN-FANG(梅兰芳首次美国巡演),下面是 sponsors,就是赞助者。我算了算大概有 41 位左右。其中华裔大概有 6 位。
这本书没有目录也没有页码,所以我没有办法拍下个目录。
左边是 胡适写的《 中国人眼中的梅兰芳》;右边是 齐如山写的《中国传统戏剧特点的简介》
它第一部分是胡适先生的文章。胡适先生下面还有个括号,特别介绍他是中国文艺复兴之父。右边第二篇文章就是齐如山先生写的,应该是自己用英文写。他的主题是中国传统戏剧特点简介。
接下来这一位作者GEORGE KIN LEUNG,他写中国的戏剧简介。GEORGE KIN LEUNG 是美国巡演文宣主要的翻译者。我们待会儿还会看到他翻译的东西。
以上这一页讲到梅兰芳先生到美国来要演的剧目。梅先生演的内容有两种,一个是戏剧类的,一部分是舞蹈的节选。刚才吕老师讲了一句话,齐如山先生说过有声皆歌,无动不舞。这是我大一就记住的。我也同时记住了王国维先生讲到对于中国戏曲的定义就是“以歌舞演故事”。我觉得这两位先生形容中国的戏曲,讲的非常简洁。
这一本书里面除了刚才那三位讲到的内容,很重要的就是戏曲翻译。应该是齐如山先生写的中文的翻译。
我把它重新打字过了,是以戏剧为主的。
第一个是《佳期拷红》、《思凡》、《刺虎》、《洛神》、《醉酒》、《霸王别姬》、《千金一笑》、《木兰从军》、《御碑亭》、《群英会》、《辛安驿》。我在右边也特别标明了,特别感谢吕老师提到齐如山与梅兰芳之间合作,为我介绍齐如山先生有一点铺垫。他们这么多年合作出来的作品,这些是戏剧类的。可是当梅兰芳先生演出的时候,齐如山先生也帮他改编了很多的身段,比如《思凡》就是其中之一。
这里面讲到舞蹈类,像刚才吕老师也讲了《天女散花》《麻姑献寿》,我右边打的字是我能够找得到的,我特别用紫色把它打出来。因为这个会议吕老师跟我都答应把它录下来,所以大家有兴趣将来还可以看。
接下来这本书是《梅兰芳,中国最有名的演员》,它的封面是没有字,只印在书嵴。
你打开看到的第一页接下来,你会看到燕京大学的司徒雷登写序。司徒雷登对梅先生的访美也付出了很大很大的心力,包括帮他们筹钱。
它的目录里面有七章,包括梅兰芳的戏剧世家的背景,什么是乾旦,梅兰芳对中国戏剧的贡献,梅的外国友人等,也有很多梅兰芳的剧照跟中外友人的照片,有很多很多的照片。
这本书有一个很重要的附录,共九章。第一、二章是由黄秋茹先生执笔,剩下七章是由齐如山先生执笔。George Kin Leung 英文翻译。
(9章目录的内容)这七章包括了角色、行当、音乐、戏剧结构、动作及表演、戏服、头饰和鞋履、髯口、切末、乐器。所以你可以看到齐如山先生是花了多大的心力来做这件事情。
接下来第四本就是《梅兰芳歌曲谱》
(《梅兰芳歌曲谱》左边是中文,右边是英文的封面)
这本也是吕老师介绍过的。记谱的是刘天华先生,这本蛮特别,特别在哪里?这是传统的线装书,如果从右边打开来是直行的。如果从左边打开来是横行的,右边直行是中文以及它的工尺谱;左边打开来是英文的以及五线谱。
右页 记谱者为 刘天华先生,及参与者 ),左页为凡例)
他在这本书里讲到这一本书是梅兰芳先生亲说唱腔,齐如山抄示词句,并主持印晤,徐兰园、马宝明写工尺谱, 由汪颐年先生誊录五线谱。这些都是非常大的文字的工作。你可以看到有哪一些曲谱在里面,这是非常详细的。
这是六页的剧名和唱腔的乐谱目录
左边是工尺谱,同样的一出戏《天女散花》,每一出戏都有五线谱和工尺谱。所以大概就是说做了一下梅兰芳剧团为了要出国,他们所做的准备。
我刚才稍微介绍了一下,我是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戏剧系毕业的。我们的老师在演员方面大部分都是富连成演员(刚才吕老师也讲到富连成的老师们),文化大学大部分都是元字辈的,有一位是盛字辈的,是苏盛轼老师,元字辈的有孙元坡、孙元彬、马元亮、哈元章。我们的系主任张大夏就是齐如山先生的学生,他们两个合作了很多的图谱, 张大夏老师对于写剧本也是非常有心得,也非常喜欢演戏,是演武生。
我第一次到中国就是因为梅兰芳先生的 100 周年纪念,得到的文化部的邀请到北京。我也想讲,中国是非常重视自己艺术跟文化,没有其他任何的一个国家会为了一位演员提供了一个月的庆祝活动,这很感动人。
在梅兰芳的120周年冥诞,梅葆玖先生带团到纽约来演出,我也参加了。这个是梅兰芳100周年为他做的纪念册,这个是梅兰芳120周年在纽约纪念演出的纪念册。
我的生命受到梅兰芳先生非常大的启发,因为 1976 年大二的时候看到《贵妃醉酒》而爱上了京剧。从那个时候到现在已经有 45 年了,我的人生目标一直是努力把中国的戏剧搬上世界的舞台。所以我最后要分享大家的就是我的《贵妃醉酒》的剧照,在这儿我也非常感谢洪老师提供那么好的平台,让我有机会介绍京剧给大家。谢谢!
有一位听众问我有没有完整的梅兰芳访美演出的纪录片可以看,很抱歉,我没有,我也想看。我在梅兰芳100周年的时候做了一些演讲。一个是在纽约市图书馆,一个是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做演讲,还有一个是在麵包与傀儡剧场。当我在放映梅兰芳的影片跟在做示范解说时,我也放一些女性演的旦角,我问了一些美国的观众他们比较的看法,有一位美国的观众说,虽然这些年轻貌美的女演员在台上演梅兰芳先生的戏,可是他还是深深受到梅兰芳先生演旦角的感动,因为可以感觉到他是一个很有生命力而且是塬创,创作者表现出来的气场跟精神的面貌是不一样的,并不是色相就是表面的漂亮。所以我听了也特别高兴。
我在自然历史博物馆做100周年演讲的时候,我对两位观众印象很深刻。一位观众告诉我她当年亲眼看到梅兰芳的演出,那位观众年纪很大了,你一看就知道她是艺术家。还有一位观众告诉我,他的邻居在去世前,送给他一本梅兰芳来美国演戏的英文的解说,我很惊讶,我请他给我一份拷贝,他真的寄给我了。当我看到刚才介绍那几本英文刊物才知道,它是我刚才讲主要那一位翻译乔治,这位先生把翻译的东西,其实应该是齐如山先生用中文写的,特别出版了一本。(当时我还没有拿到梅兰芳先生这些英文的塬稿),我第一次到中国去的时候,就又多印了一份,然后到梅葆玖先生家送给他,我说这是你父亲到美国演出时的一份资料,所以我特别高兴。
梅兰芳对于西方剧坛的文化冲击是非常大的。最大的塬因是因为在西方的戏剧,他们当时流行的是自然主义的戏剧,布莱希特1935年看到梅兰芳先生的演出,给他很大的震撼,他说这个就是我想象中的东西,想要看到我认为的戏剧。是什么呢?他说梅兰芳先生的戏剧是打掉第四面墙,什么是第四面墙?是西方主流当时的自然主义戏剧,是把舞台演出当作现实生活的模拟,想要惟妙惟肖地搬到舞台上。观众都是坐在黑暗的剧场里面,假装这个舞台上有第四面墙,他们是在偷窥别人的私生活。可是梅兰芳带了中国表演方式,打破了自然主义的第四面墙,而且演员像丑角可以直接跟观众交流、讲话、开玩笑,这个对他们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文化冲击。
还有一位朋友问,梅兰芳有什么演出的问题。梅兰芳在早期的时候,刚才讲到西方的戏剧家,看到中国的这种演出方式,给他们一个很大的震撼。当时的中国则很受到西方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的震撼。梅兰芳很努力想尝试怎么把京剧跟现代的生活联合在一起,所以他的确有尝试时代剧。可是他后来听了齐如山先生的看法后非常同意,他们把时间其实往古代,不是往当代,而是往古代寻找,寻找那些古代仕女的绘画跟诗词,跟中国更深层的文化靠拢,我觉得是非常好的选择。
【点评人董存发】杜月笙孟小冬梅兰芳在上海的早期邂逅杂谈
过去十年,我在温哥华持续访问了杜月笙的第七公子杜维善先生,撰写了《我的父亲杜月笙暨杜府旧事:杜维善口述历史》,分别在上海和香港出版。我下面根据访谈和搜集到的资料,说一说杜月笙、孟小冬、梅兰芳在上海早期的邂逅、杂谈,或者叫补白。
首先,这三位人物的身份背景非常不一样,但有一个共同连接点:京戏。 杜月笙是青帮大亨、海上闻人,孟小冬是京剧冬皇,梅兰芳在访问日本以后,
被誉为“中国歌剧总统”、著名的京剧大师。这三个人的身份背景完全不同,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或者共同的职业,那就是京剧。后两位先生是从事的京剧职业,而对于杜月笙,京戏真的是他一生的爱好。据杜维善说:他父亲一生对京戏的热爱,真的是达到痴迷的程度!杜月笙一共有五房太太,后两房太太姚玉兰(四太太)和孟小冬(五太太),都是京剧界非常著名的人物,一直伴随他走到人生终点。
其次,我们看这三位早期是怎样在上海邂逅的?
包括何时进入上海梨园的?共同参加的一些堂会,以及共同参与的慈善义演,最后,在长城唱片公司的情况。下面分别说明:
第一,他们怎么样初入上海梨园
先说杜月笙,按照查到的文字记载,1923 年杜月笙与张啸林接手管理“律和票房”。旧上海的三大亨: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他们都喜欢京戏,他们最早是在 1923 年接手管理了京戏爱好者组织:律和票房,这个律和票房应该是
1919 年建立的,开始并不是由他们来管理的。1923 年 10 月,张啸林、杜月笙成为律和票房的会长和副会长,10 月 24 日成立,并且在法租界的男女同台的共舞台举行庆祝成立表演。男女同台演出是新鲜事,刚才吕教授也讲了,那时候实际上女士是不可以登台演出的,但是在法租界是可以的。1924 年 4 月 17 日,律和票房专门买了自己的房子,上海的《申报》刊登了律和票房房子的照片,非常漂亮。更重要的是,同年 8 月 23 日,杜月笙创办了“葡商律和日报馆”亲任董事长,律和日报馆以“提倡技艺宣传文化爲宗旨”。
其次,说说孟小冬,她是在 1919 年初进入上海梨园。刚才吕教授也讲到了孟小冬与梅兰芳的一些事情,我上面提到的《杜月笙暨杜府旧事》书里面,专门有一大章节是讲孟小冬和姚玉兰,第一次公布了很多老照片,大家可以参阅。孟小冬应该是 1907 年 11 月出生,那年是羊年。过去的老观念认为属羊不好,所以她对外说都是 1908 年属猴。孟小冬出身于京剧世家,她的父亲、叔叔和她的祖父等等,很早就在上海演出。而孟小冬第一次在上海梨园演出,是 1919 年 1 月13 日,她 12 岁左右第一次在法租界的共舞台演出《辕门门斩子》和《李陵碑》两出戏,这是我所查到的孟小冬的最早记载。
巧的是,同一年 4 月份,1919 年 4 月 14 日,姚玉兰母女们也在上海共舞台演出。姚玉兰比孟小冬长三四岁,应该是 1904 年左右出生,她们后来结成金兰姐妹。姚玉兰的妹妹姚玉英和她的母亲小兰英(姚佩兰,又称筱兰英,著名梆子戏演员),同时在法租界的共舞台演出,两姐妹互相反串角色,非常有影响,当时的申报登出大版广告。
1926 年 1 月 18 日,律和票房会员假共舞台会串四日演出,会长张啸林副会长杜月笙登台演出。第一日为会长张啸林君裘健飞君之《盗御马》,第二日为会长张啸林君裘健飞君之《长板坡》,第三日为正会长张啸林副会长杜月笙君等合演《黄鹤楼代芦花荡》,第四日为倒串张啸林君(饰黄天霸)裘健飞君(饰 尔) 墩)的《连环套》,最后这出戏是张啸林、杜月笙最拿手的好戏,他们多次联合表演,后面也会提到与梅兰芳合作时,也演这一出戏。3 月 16 日,律和票房大会串假座共舞台,张啸林杜月笙再次粉墨登场过戏瘾。杜月笙在很多场合说,他非常喜欢唱戏、过戏瘾,但每次唱完戏以后,精疲力尽,简直像死过一回。杜月笙戏唱得怎么样?我请教过杜维善先生,他说:我父亲说的上海话都是浦东腔的上海话,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可想而知,我父亲唱京戏,基本上没有多少人可以听得懂,但是我父亲喜欢自娱自乐陶醉其中。
再说梅兰芳,他进入上海演出比孟小冬、姚玉兰都早。1913 年,梅兰芳还不到 20 岁,就开始在上海演出了。十年之后的 1923 年,杜月笙张啸林接管律和票房的同一年,梅兰芳也加入了律和票房。《申报》12 月 21 日的《梅讯》,有一段话:“畹以友人介绍入律和票房为会员已填志愿书”;24 日的报道:“梅兰芳近亦加入律和该票房,定旧历本月十九日开全体欢迎大会云”。梅兰芳进入律和票房与杜月笙发生了交集,应该是在 1923 年。
第二,杜月笙、孟小冬和梅兰芳在一些堂会的交集
我们都知道最著名的堂会就是杜月笙的六十大寿堂会,这里就不细说了。我想说的是他们早期在一些堂会的交集。
1、杜家祠堂落成时的大规模演出。《申报》1931 年 7 月 16 日的“缀玉南轺记”记载梅兰芳:“以杜氏宗祠典礼,赶程参加,演剧者三日。并以月笙先生有设图书馆,嘉惠士林之宏愿,特由粤购觅广雅丛书精梓本全集五百册,赠以实之。梅固醇雅,敦学媚古,一以观杜氏堂构之盛,一以昌惠流泽沛之心,两足嘉巳。” 由此可见,梅兰芳不仅亲自参加三天的堂会演出,还专门购买了五百册《广雅》丛刊精装本,赠送给杜家祠堂藏书楼。当时祠堂一个重要配套建造就是杜氏藏书楼,据说当时藏书高达十万册。现在,杜家祠堂建造群已经不复存在,唯独这幢中西合璧的藏书楼,今天亦然屹立于浦东高桥镇杜氏祠堂的遗址。
杜家祠堂落成的时候,有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物郑毓秀。《申报》1931 年 6 月12 日“杜祠落成礼最后一日盛况”报道:参加的贵宾中有“闻人潘家瑞、女宾郑毓秀等”万人左右。而在祠堂落成之前的 3 月 11 日,“张啸林杜月笙前晚欢迎朱庆澜”的捐款人有:“顾少川、钱新之、郑毓秀等百余人,郑毓秀一千元,张啸林杜月笙各五千元,共计六万一千零二十元。”由此可见,郑毓秀与杜月笙张啸林关系很密切。
根据“民国图片数据库”(Digital Image Collections of Public of China)注解: “郑毓秀,毕业于巴黎大学,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第一个法学女博士、第一个女律师。1928 年 12 月任国民党政府立法院委员,参加民法编纂工作。1931 年执律师业同时任上海政法学院院长。”郑毓秀早年是激进革命者,曾经与他人合作制造炸弹,刺杀晚清的一些皇宫贵族,素有女飞侠的称号。她跟杜月笙走得非常近, 跟梅兰芳关系也很好。在梅孟婚姻破裂解决时,郑毓秀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图片数据库题示最后一段话是:“在执业期间,她屡屡打赢官司,其中最具知名度的,是京剧大师梅兰芳与著名女伶孟小冬的离婚案。”
2、杜月笙长子杜维藩结婚时,孟小冬、梅兰芳都到场演出祝贺。杜月笙一生一共有八个儿子,两个亲生女儿,还有一个女儿是孟小冬领养的杜美娟。刚才吕教授讲到的关于孟小冬子女问题,我曾当面请教过杜维善先生。杜维善是孟小冬的义子,孟小冬对杜维善也非常喜欢,杜维善对孟小冬了解很多。他认为孟小冬曾做过一次小产手术,以后就不能生育了,孟小冬领养了一个女儿叫杜美娟, 小名玉儿,她比杜维善年龄稍微长一点,彼此姐弟相称,关系非常好,但是孟小冬晚年不喜欢美娟,杜月笙的遗产清单上有杜美娟,但是孟小冬去世后,却没有给杜美娟领取遗产的权利,我上面提到的书里讲了这件事。再说杜维藩结婚喜庆, 据《华北日报》1935 年 12 月 29 日题为“杜月笙子结婚盛况”报道:“杜维藩,28 日在新新酒楼,与粤商郑崇德姪女彦英结婚,新新酒楼舞厅饮食部游艺场屋顶花园,均被包定。28 日、29 日两日堂会,除各项杂耍电影外,京戏有梅兰芳、谭小培、李万春、马连良、程砚秋、孟小冬、麒麟童、谭富英、章遏云等加入义务表演,并由新新公司广播电臺播送,又迎亲时新娘汽车,有保镖汽车两辆随行。其他仪仗,亦极一时之盛,由吴铁城、虞洽卿证婚,顾维钧致颂词。”可见,除了当时的名角儿演出祝贺外,特别提到孟小冬、梅兰芳都亲自到场演出。而这个时候,梅兰芳和孟小冬已经离异。他俩同时参加了杜月笙长子的结婚,当然他们是错开时间了。说明梅兰芳、孟小冬与杜月笙的关系非同一般。
3、孟小冬梅兰芳参加金宅婚志。金廷荪也是戏迷,他跟杜月笙是亲家关系, 杜月笙的二女儿嫁给了金廷荪的儿子,这是后话。《申报》1932 年 11 月 29 日, “杜月笙等发起盛大之堂会,今明两日均有盛大之堂会,北平名票名伶均来沪参加:孟小冬、华慧麟、张小泉《四郎探母》,杜夫人《刀噼三关》。”这个杜夫人就是杜月笙四太太姚玉兰,姚玉兰和孟小冬一起来演出祝贺。而且这次婚礼的另一个特点是把婚宴的费用节省下来、做了善举,经手人杜月笙张啸林,“节省宴资捐助善举,张啸林杜月笙诸君办理”。
4、当然黄金荣的寿诞堂会,孟小冬、杜夫人、梅兰芳都来客串演出。1932 年 12 月 2 日,黄金荣寿诞,孟小冬演出“珠帘寨”,杜夫人姚玉兰和姚玉兰母亲姚老太太,梅兰芳等会串堂会致贺。
第三、关于孟小冬、梅兰芳和杜月笙参加的慈善义演
其实这三位一生中,做了很多场慈善义演。我这里只挑选早期与杜月笙有关联的活动。
1、律和票房。1923 年,票房成立不久发表了一个紧急声明:“律和票房紧急声明:本票房前应中国救济日灾急赈会之请,于初十、十一两天在大世界大剧塲串演京剧,以襄义举。旋因其中诸多未妥之处已作罢。”(《申报》1923 年 11月 17 日),所谓的诸多未妥之处,指的是演出场地没有协调好。当然,这场演出还是成功举办了。类似慈善活动后来也有,“律和票房捐助失业工人,杜月笙、张啸林、金立人各二百元。”(1925 年 7 月 9 日)
2、孟小冬演剧赈灾,杜月笙赠送匾额。其实,孟小冬参加过很多次慈善义演,我只选一两次来说明通过京剧义演筹募资金赈灾。1935 年 10 月 21 日,《申报》发布:“各省水灾义振会筹募组爲义务演剧紧要啓事,派专人北上邀请孟小冬章遏云二女士来申,梅博士、杜夫人及各名票友,爲各省水灾义务演剧。”演出取得很大成功,11 月 14 日,“孟章两女士救灾演剧成绩惊人”介绍:“本年水灾奇重、惊闻宇内、现届冬寒、冻饿交逼、其情之惨、非可言喻、本市各省水灾义振会筹募组、为各地灾民请命、曾经多方恳请各方捐助、以资救济孟小冬·章遇云·女士来沪、演剧助振、巳于前日登臺、盛况繁荣、不减前昔、正堪与上次梅兰芳氏在黄金出演时先后媲美、各界致送花篮银盾甚多、如本市闻人黄金荣氏题送绣帐一幅、上镌「绕梁三匝」、杜月笙氏赠送横额一方、上书「泽被灾黎」等、极一时之盛、关于孟章二女士之剧艺如何、自无须吾人加以陈述也、自有观衆热烈评语、然孟章女士、不辞远道南来、能为千百万灾民请命、如此热忱、甚为难得、而各界亦以救灾振济之重要、熟烈参加、故有如此惊人售座之成续。”
3、梅兰芳参加演剧赈灾就更多了。这里只选取与孟小冬、杜月笙有关的两个事例。一是 1930 年 12 月 9 日,“著名坤角谭派须生孟小冬,为梅兰芳之二夫人,色艺俱佳。前在平津演剧,颇负盛名。自随梅后久不登台,近因上海某巨贾之情商,将来沪演唱,并聘定杨小楼、新艳秋、华慧麟等三名伶同来搭班。闻此间已派专员携款三万元赴平,不日定期南下”。另一个是 1930 年 12 月 18 日,“梅兰芳等为首都女子法学院演义务戏筹款事”,这次筹款“杜月笙张啸林二君皆极赞助”。
关于梅兰芳演剧赈灾,坊间报道资料很多,这里就不赘述了。
第四、长城唱片公司把杜月笙、孟小冬和梅兰芳联系起来
灌制戏曲唱片,在当时的上海是很新潮的。刚才吕教授介绍了电影、话剧的引入,对戏曲的进步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样,唱片公司的建立,对京剧的推广有巨大的作用。长城唱片公司是 1933 年 5 月 3 日成立的,在京戏票友方面,张啸林比杜月笙更热衷且有过之。所以张啸林担任长城唱片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杜月笙为董事。长城唱片公司成立之初,就灌制了梅兰芳等四大名旦的名剧,还有孟小冬老师余叔岩的剧目,孟小冬的《捉放曹》片段也收入。以后,该公司的唱片销售火爆,梅兰芳、孟小冬等名家的戏目多次收入,报章多有刊载。
最后,特别介绍一篇文章,说明梅兰芳在上海的影响力。
梅兰芳是 1913 年最早进入上海梨园圈子,刚才吕教授、冯教授都讲到,1921年时,梅兰芳的声誉已经很大了,美国大使就曾建议徐世昌大总统派梅兰芳去美国演出,这样对美中关系大有裨益。可见,那时已经有了“戏曲”外交啦!10 年后的 1923 年底,一篇署名为俞慕古的“上海人与梅兰芳”文章,把梅兰芳在上海人心目中地位,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有梅兰芳到上海来的消息,上海的茶馆酒舗裹,大家兴高彩烈谈论的无非是梅兰芳家人聚话,店伙閒谈谁也不要提及他。而浴堂裹的扦脚匠,搁起了人家的脚,理髮店裹剪发司,揿住了人家的头, 尤爲津津乐道。
梅兰芳一到上海,居住的旅社门前,聘他的舞臺阶下,人头济济, 都想一瞻他的风采,究竟比天上安琪儿胜过几分。梅兰芳不来上海便罢,梅兰芳旣来上海,上海人不去看他的戏,差不多枉生一世。所以,当去包脚布,也要去看他一回。梅兰芳一到上海,上海人有儿子的,就发生敎儿子将来也要唱戏,做第二个梅兰芳的心思。”(《申报》1923 年 12 月 21 日)
下面,选择一些老照片和报章图片,介绍他们之间的来往。
1、小东牌香烟和梅兰芳香烟
“小东牌香烟”,色彩和衣服都很漂亮。“梅兰芳香烟”,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出的,当时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董事长是宋子文,杜月笙是董事。“梅兰芳香烟”,虽然是单色黑白印刷,色彩不如“小东牌香烟”,但是,市场营销独特、销量大增。
刊登的广告如此描述这款烟:“南洋兄弟烟公司最新发明之梅兰芳香烟己经製成多许不日即将出售昨特发一预告云「伶界大王梅兰芳的声色艺一样样出人头地那是中外咸知用不着我们细说的现在我们要出一种梅兰芳香烟这烟品质的名贵恰似梅郎的天赋歌喉(声)装璜的华丽恰似梅郎的绝世丰姿(色)製法的精良恰似梅郎的翩翾舞态(艺)现时正在赶造不久就要出世了那时诸君口与梅兰芳香烟亲炙眼看梅兰芳艺士演剧眞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赏心乐事爲此预先报告一声请诸君千万勿忘」”(《申报》1926-11-21 梅兰芳香烟出世先声)
2、杜氏祠堂落成大亨与名伶合影
这张照片大家可能看的比较多的是另外一幅照片,也就是杜家祠堂落成的时候,艺人坐在前面,杜月笙等三大亨都站在后面。但是,这一张照片是当时王一亭的曾孙王孝方给到浦东一个专门研究文物的老先生,他发给我。照片左边坐着的三位是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紧接着就是梅兰芳、王一亭、谭小培、金少山等名家。大家注意还有一个人,胡适博士在后面。所以胡适对京戏也非常热衷。这张照片很少见到,这张照片我也是第一次看到。
3、郑毓秀宴请南北京剧名伶时众人之合影
这张照片也很有意思,也是从民国图片资料库找到的,里面的人物和文字注释都很有价值。
“郑毓秀宴请南北京剧名伶时众人之合影 1932 新生社拍摄 1 姚玉兰(杜月笙夫人)2 孟小冬 3 小兰英(姚玉兰之母)4 美国驻上海总领事克宁翰夫人 5 恩晓峰 6 雪艳琴 7 郑毓秀。郑毓秀毕业于巴黎大学,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第一个法学女博士、第一个女律师。1928 年 12 月任国民党政府立法院委员,参加民法编纂工作。1931 年执律师业同时任上海政法学院院长。屡屡打赢官司,其中最具知名度的,是京剧大师梅兰芳与著名女伶孟小冬的离婚案。”
最有意思的是最后一段关于梅孟离婚案。按照这个解释,梅兰芳与孟小冬的离婚是由大律师郑毓秀来办理的。郑毓秀与杜月笙关系密切,当时杜月笙还有另一个著名的法律顾问叫章士钊,他是北洋时期的司法总长。当时,通过法律打官司解决离婚案,还是很新鲜的,特别是像他俩这样名震四方的名伶,是不是走对簿公堂的方法解决,这还是一个疑问?而且,杜月笙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也很值得深入研究。总之,梅孟阴差阳错的“游龙戏凤”婚姻,与孟小冬登报的“紧要声明”婚姻破裂。离婚事件开始时轰轰烈烈,到泥牛入海、嫣然无声,最后悄然嫁入“杜门”,直到为其送终,而梅兰芳依然是杜寿堂会上的最大主角儿。杜、孟、梅关系,皆大欢喜,幸福圆满,这也的确耐人寻味、拍案叫绝啊!无论如何, 这与其中的核心人物杜月笙的“刀切豆腐两面光”的做人准则,不无关系。
4、杜月笙六十大寿义演赈灾
1947 年杜月笙六十大寿的时候南北名流的合影。其中大家看中间这两位,这就是杜月笙、梅先生、金廷荪、孙养农。孙养农与孟小冬后来在写香港写了一本关于余叔岩的书,非常畅销。
1947 年 9 月 3-10 日,一共 7 天的义演。梅兰芳与四大名旦首席,还有四小名旦的首席,还有海派老生的首席,老旦的首席,等等等等都来祝贺。在这个剧目之中,梅兰芳梅演出很多场;中间有孟小冬和赵培鑫、裘盛戎演的《搜孤救孤》, 据说这出戏张大千和京剧著名评论家范石仁都到现场观看,杜维善也去现场观看了演出。也有一种说法是梅兰芳专门买了一台收音机,在屋子里听完全本《搜孤救孤》。这出戏是孟小冬拜师余叔岩,离开舞台多年后最重要的一次演出,后来被张大千誉为“广陵散”。这一出祝寿义演,孟小冬唯一一次出场,与梅兰芳完美错开,演完了以后就回北平了。
【小结】我跟大家分享的核心是杜月笙、孟小冬、梅兰芳那个时代的名流, 之所以能够在上海邂逅,主要是源于京戏,源于他们对传统戏曲的热爱。
当然,京戏是孟先生和梅先生的成功事业,杜月笙真的是爱好痴迷。杜月笙有五房太太,其中前面讲到的两房,都是著名京剧演员,他的几个儿子,杜维藩、杜维垣,还有他的长女杜美如、进不次女杜美霞都可以登台唱戏的,杜维善也能够唱几句。杜维善说,如果不会唱几句戏的话,是进不了杜家的门。杜家的账房黄国栋,在抗战的时候,梅先生蓄须明志,闭门作画,养家煳口。杜月笙交代黄国栋,梅先生任何一幅作品,只要一完成,马上高价买进。所以,账房黄国栋收藏了不少梅兰芳的书画作品。改革开放后,黄国栋从甘肃农场劳改回到上海,还班了一个小博物馆,展出一些梅先生的作品。
总之,戏曲、京戏是这三位不同背景的历史名人,特别是杜月笙,这个黑帮老大,甚至是流氓大亨,与戏剧界的名人结交在一起,源于他们对京剧的热爱, 京戏是他们的缘分!
另外,我今天介绍的资料,是在收集整理《杜月笙暨杜家亲友大事年表资料长编》初稿时,查阅民国时期主要报刊,特别是《申报》时获取的。其中有很多梅先生、孟先生和姚玉兰母女京戏方面的资料。他们当时演出一些剧目,有不少现在已经都没有了,或者有很大的改变,例如《搜孤救孤》,现在叫《赵氏孤儿》, 还有京戏的一些评论。这些历史资料,特别是与京戏有关的资料罗列出来,供大家了解参考。至于对这些资料的解释,仁者见仁,智者见者。
还有一件事很有意思,就是蒋介石也非常喜欢京戏。他在台湾的家里常常会举办堂会,纪念一些生日等重大节日。他之所以不去戏院看戏,他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不回大陆,就绝不进戏院。意思是,一定要打回大陆,才进戏院。所以,他的太太蒋夫人宋美龄,就请了很多演员,包括姚玉兰,去士林官邸唱堂会。蒋介石穿着中式的服装,太太们全部穿旗袍、清唱,还有空军大鹏剧团的人员来伴奏,非常有意思。杜维善先生给我看了很多这样的照片,都是在士林官邸内部堂会时的照片,这些照片是姚玉兰参加堂会时,专业摄影师拍照作为纪念,这些照片都是私密没有公开过的,在《我的父亲杜月笙暨杜府旧事:杜维善口述历史》香港中华书局出版的繁体版里都有,这本书里有近 500 幅老照片。
所以,我以为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超越政治观点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甚至超越于国界。比如说梅先生在美国、日本、苏联演出的巨大成功,显然苏联和美国、日本的体制是不一样的,但是梅先生的艺术同样受到热烈欢迎。同样,杜月笙对京剧的痴迷,说他是附庸风雅也罢、是装腔作势也好,能持续一辈子,至少说明京戏的魅力无穷。杜月笙喜欢京戏,蒋介石喜欢京戏,毛泽东也很喜欢京戏,所以说是艺术其实是超越了各种界限,把很多人连接在一起,艺术的魅力应该就在这里。
最后,我想说三层意思。首先,回归中国传统文化根基。
我受到吕教授、冯教授给启发最深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有非常强大的魅力。吕教授介绍说:齐如山跟梅先生讲,你一定要回归到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连接起来,就有了深厚的基础,梅先生的巨大成功也印证了这一点。所以说,传统文化是非常强大的,它跨越国界、跨跃政治党派、跨越时间、跨越空间,长久流传。其次,我以为杜月笙的“刀切豆腐两面光”的做人准则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比如说,杜月笙在处理梅兰芳、孟小冬他们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就做得非常巧妙。前面讲到的郑毓秀打赢离婚案的官司,实际上并没有完全通过法律程序一板一眼处理,杜月笙有一句大家都认可的名言是:刀切豆腐两面光。杜月笙作为黑帮贩毒老大,还是金融家慈善家,大家都可以有不同的界定;但是,有一点大家可以达成共识,那就是杜月笙非常会做人!坊间也流传很多所谓的杜月笙“语录、名言”多数是关于他为人处世的准则,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可以用洪教授的“中庸、适度”理论来概括,这是中西文化交集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的思想。现在的非黑即白、非左即右的二元观,需要吸收“适度”、“执二用中” 的“三元”观的思想精髓。杜月笙就是用“刀切豆腐两面光”思想,巧妙处理他与孟小冬、梅先生的关系。最后,孟小冬成为杜月笙的太太,梅兰芳千里迢迢为杜月笙六十大寿载歌载舞,不伤和气、皆大欢喜。
第三,梅兰芳、孟小冬等一些民国时代的人物,不是所有的人物,都有一种担当,或者说一种仗义。
比如他们在演剧赈灾方面的合作与贡献,就可以说明这一点。杜月笙很仗义、讲江湖义气,他只读了五个月的小学,他的很多知识来源于戏曲,来源于京剧, 来源于舞台,来源于听书,这些都是传统文化。在三大亨中,杜月笙是最讲义气的,我觉得这个义气也是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内容。我们今天讲的京剧艺术和那个时代的名人,都是立足于传统文化精华。京剧舞台并不全是帝王将相、牛鬼蛇神, 也有很多很好的传统文化精髓,我们不能像倒洗脚水一样,把婴儿一并倒掉。
来源时间:2021/11/16 发布时间:2021/11/15
旧文章ID:26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