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朝辉:左右之间、两极之上——适度经济学思想解说
作者:洪朝辉 来源:中美印象
【编者按:世界经济的发展进程,一直难以适度应对三大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包括通货膨胀与紧缩的两难、贫困与富裕的两极、政府监管与市场自由的对立。到底何为适度?为何适度?如何适度?身处当今左右撕裂的极性环境,寻求执二用中、力行适度中道,尤其必要。美国纽约福坦莫大学(Fordham University)洪朝辉教授于2021年8月28日在纽约聊斋发表演讲,由哥伦比亚大学高琴教授主持与评论。洪教授分享了他新近出版的中文专着–《左右之间 两极之上:适度经济学思想导论》(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21),从史学与哲学入题,以西方经济思想史为文献依据,简要介绍适度经济学思想独特的史学脉络、理论框架、研究方法、曲线图标、政策原则等,并讨论未来经济学思想的可能发展走向。面对新冠病毒所带来的“意识病毒”,未来经济学研究似乎可以延伸适度哲学和适度经济学思想,实行方法复“合”(combination)、学派综“合”(synthesis)、思想和“合”(integration),共同探讨在左右两极、内外两端、上下两面之间的中道,寻求和而不同、合而不一的研究心态、学术环境和思想境界。匿名专家对新书的评语:1)此书是一本原创性很強的专著,也是经济学和经济学思想史领域的首创,在中西方学界,尚未发现类似论著;2)这本书非常值得出版,因为它会引起学术界和非学术界的注意,并有可能推动建立一门新学科:适度经济学;3)这是一部将史学、哲学、经济学高度融合的难得一见的杰作,是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综合的一大成果。】
【洪朝辉】我先简单交代一下我新书的逻辑安排和主题。首先,我的第一个任务是定义,定义什么是中庸、什么是适度、什么是适度经济学思想?而为了定义,需要两大武器:一是哲学,二是文献研究或文献综述。
为什么定义这么重要?因为没有精确的定义,我们今天的对话很可能是一场鸡跟鸭之间的废话,浪费时间;而且,这个精确的定义也是保护我自己的有效武器,比如说,我把适度经济学思想的定义只局限在1、2、3,你不能把你的4、5、6强加于我。所以,定义就是定规则,帮助我们今天的讨论有交集、有聚焦、有效率。
另外,为什么要借助哲学思想这个武器来理解经济学?因为一个经济学派大致由五大要素组成:思想、理论、方法、模型和政策,其中哲学思想则是重中之重、定海神针,你看,所有经济学家的文凭上所写的都不叫经济学博士,而是PH.D,哲学博士,这也就是为什么亚当·斯密先写有关伦理哲学的《道德情操论》,后写有关经济学的《国富论》的奥妙。插一句,我在美国高校混了35年,经历过无数次的财务危机、关停并转,但没有一个美国校长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彻底消灭没有市场、很少学生的哲学系、哲学专业或哲学课程,因为这是美国大学的老祖宗,是古希腊留给西方学界的宝贵遗产。
所以,经过哲学加持之后的适度经济学定义,一般能够超越经济学科的范畴,并将它应用到多学科和跨学科。尤其是我们讨论适度经济学,绝对绕不过哲学,因为适度经济学的祖宗就是中庸之道和适度哲学。一位匿名的外审专家就认为,我的新书可以归入到经济哲学的范畴,但遗憾的是,据我所知,中美两国研究经济哲学的学者越来越少,因为数学已经取代了哲学,成为现代经济学的主宰。
还有,为什么文献研究(literature review)这么重要?两个功能:一是证明我所提出的适度经济学思想不是瞎掰和胡扯,而是来自一批经济学大师的原著,有据可查;第二是证明,我所提出的适度经济学思想,不是抄袭这些大师的观点,因为至今为止,没有一个中外学者系统提出和研究适度经济学思想,如果不信,百度一下就知道了。所以,总的来说,所有学者必须拥有三大法宝:精确定义、哲学知识、文献研究。
我今天讨论的第二到第四个主题,就是把界定好了的适度经济学思想的定义,应用到适度经济学的三大核心,包括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政策原则。最后一步是总结,并对未来经济学的研究分享一些想法。今天的讲座主要是为买不到书、不想买书、没时间看书、或看书后有疑问的各位,提供一个框架,非常简约和浓缩。如果需要水分、需要消化,只能去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的官网下单买书、看书,或者直接发微信:cityup1996。用微信红包支付。
I、何为适度哲学?
要想讨论西方的适度哲学,必须了解比西方早了600多年的东方中庸之道,尤其是,孔子比亚里士多德早生了167年,比苏格拉底也早生了81年。
1. 中庸思想的发展脉络
首先需要澄清:早在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姬昌在《周易》中,已提出中正思想,比孔子早了600多年。我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来自周易、尚书、周礼等孔子前的中庸思想。时间关系,我只能侧重孔子中庸思想的四大涵义。
1)中庸是不偏、中正、执中。“一”是主张一致,不承认对立,更不能容忍“二”;“二”是强调不同,反对一统;而中庸既承认一分为二,更推崇将对立的“二”过渡到对立统一的“三”,根据北大儒学大家庞朴的研究,“三”与“参”相通,强调在左右对立的情况下,提出中道的第三种选择和建议,所以我们常称「参考」、「参谋」、参观和「参照」等,而这类「参」的效用,就是「用中」,执二用中。
2)中庸是一种权,也就是权变,即所谓的「两害相权取其轻,两端相对取其中」,但「害」与「端」的标准随时变化,所以需要不断地「权」。
3)中庸具有「和」的深刻意涵。王夫之从拆字学角度认为:这个“中”字,上下贯通的一竖,就是起到了中和的功能,而且,中为体,和为用,也就是说,求「中」则「和」,逆「中」则乱。《易经》将这种中和提高到美学的范畴,认为中和之人一定至美。
4)中庸具有正向的价值判断。中庸是儒家所尊奉的一种君子的德行,甚至是一种信仰,不可妥协。
2、适度哲学的演化
在西方,适度思想的完成者应属亚里士多德,但在他之前的50年左右,古希腊伊索克拉底(Isocrates)已经提及适度一词。亚里士多德曾将适度的三个词混用,有时用appropriate,有时用intermediate,有时又用mean。斯密在《道德情操论》,对亚里士多德的适度思想进行了拓展,将他三个混用的适度词合并为一个,就是propriety,在书中,这一词出现次数高达325次,而且在《国富论》中也有13次提及适度。大致而言,西方的适度哲学存在四个要点:
1)适度就是美德(virtue),不适度就是一种罪恶(vice)。
2)适度就是不偏不倚。但不一定是绝对的二分之一之中点,如古希腊美学提出审美的黄金分割定律,不是均分的0.5,而是0.618。
3)适度难也不难。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认为,找到这个中间很不容易,但斯密提出适度的一大本质是平庸和平常(mediocrity)。宋代朱熹也采纳这种解释,认为「庸,平常也」,人人可为。有点王阳明的人人可成圣人的范儿。
4)适度是理性。斯密提倡要由一个理性的「客观旁观者」(impartial spectator)来指导和监督我们的适度言行。
3、适度哲学的定义
综合上述东西方文献信息,似乎可以给适度下一个既反映中外哲学的本意,又对经济学思想具有指导意义的定义:「适度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常人所认同的一种不偏不倚的中间言行;这种中间言行来自常人的主观、动态、理性、相对的权变,并具有正面和谐的功能与道德美德的取向」。这一定义,揭示了适度哲学概念的六个核心内涵。
第一是中间性。首先,适度是一种不偏不倚的中间,中间(middle range)不等于中点(midpoint)。同时,观察、分析、决策必须运用一分为三的三元视角:包括不及、适度、过度。所以,一分为三是适度的核心。
第二是平常性。这个中间是由常人所认定的一种常理、常识、习惯、风俗。
第三是主观性。这个中间产生于主观的权变。为了寻找中间,需要先界定不及与过度的边界,最后判断两极之间的中间,实行执二用中。
第四是历史性。这个中间的认定具有历史的演化性。中间的标准存在动态和历史发展的特点,昨天的适度有可能是今天的过度或不及。
第五是中和理性。这个中间存在和谐的功能。因「中」而「和」、为「和」而「中」。我以为,这是适度哲学最重要的实践功能。中是减少两极冲突、寻求左右妥协的前提。和平来自妥协,妥协来自执中、求中,也就是说,始于中,终于和。而这一切的中和,都要以理性作为前提,因为没有理性不可能找到中道,更不可能有妥协与和平。
第六是价值相对性。适度具有一般意义的正面道德取向,但是,这种正面价值不是绝对和固定不变的,因为过度的适度,又是过度,物极必反;过度的过度,也许又是适度,负负得正,矫枉过正。所以论适度可以,但千万不要把适度变成一种适度主义,那又是一种绝对和不适度,就会出现原教旨主义的绝对倾向。
所以,适度哲学是由中间性、平常性、主观性、历史性、中和理性、相对性等六大要素构成,它们将是发现和解释适度经济学思想的六把钥匙。
III、文献研究西方经济学思想史的适度元素
明确了适度哲学的定义之后,就需要文献研究西方主要经济学派,分析其中是否蕴含一些适度经济学思想的蛛丝马迹。我主要选择了五大学派作为文献研究的依据,包括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和文化经济学。
1. 古典经济学的平衡性
1)《道德情操论》的平衡思想
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的最大核心是适度,而他所发明的六大基本价值都与适度紧密相连,包括适度同情、适度正义、适度良心、适度审慎、适度仁慈和适度自制。而斯密适度思想的核心就是平衡。
2. 一只看不见手的平衡功能
尽管本人以为,这只手与市场没有直接关系,但与适度思想有关系,因为这只手提出自利的主观欲望与社会利益需要平衡,就是所谓的主观为我,客观为他。而且强调,这些适度与平衡的功能是人性的自然,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人没有。
3)《国富论》中,90次提到平衡一字,其中涉及六大平衡主题:一是平衡供需、劳工、金融、贸易、政教(政治与宗教),最后就是平衡自由与安全的两难。
2. 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性
新古典主义的一般均衡理论(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适度经济学思想的理念。
1)均衡无限欲望与有限资源、均衡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基于欲望的无限和资源的有限,人类必须对基本条件约束下的有限资源,进行均衡。
2)竞争均衡也体现了适度原则。竞争均衡与一般均衡紧密相连,是指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和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所有商品的市场总需求不得超过市场总供给的状态。所以,竞争均衡理论的适度思想主要体现在竞争均衡的福利性质,也就是说,一方面,竞争均衡需要考虑资源的最有效配置,但一方面,更需要考虑这种资源分配的公平效用,强调了效率与平等的两难均衡。
3. 制度经济学的中和性
制度经济学包括旧制度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它们的许多观点反映了适度哲学的三大特性。
1)中和性。旧制度经济学的最大贡献者是康芒斯(John Commons),他的思想立场主要表现在以下五大方面:1)推崇制度与法律的中和功能;2)强调集体和组织,特别是法院的中和功能;3)主张理性交易的中和功能;4)主张调和阶级冲突;5)喜欢综合和交叉研究,他将法学、经济学和伦理学,进行了有机的综合和交叉,并使商业交易具有了法律的制度高位和伦理的道德高度,促使经济与商业交易也具有了许多非物质性、制度性和人文性的元素。
2)价值相对性。主要思想:A.价值与文化密切相关,并由文化决定价值的大小、高低、优劣。所以,价值判断与文化评价相似,不可能存在可计量的普适标准。B.康芒斯将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指有形的法律、规则和契约,形成强制力。而非正式制度是由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组成。
到了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诺斯,他开始将相对价值发展到意识模式的建立,而意识模式的一部分来自文化、一部分来自经历,他强调正式制度或外部制度只有与非正式制度或内部制度兼容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有点类似,美国的民主制度必须与阿富汗的文化和意识模式兼容时,才能节约制度的运行成本,减少制度变迁的阻力。所以,经济学家不能只侧重正式的看得见的制度安排,而更应该注意适度和有效的非正式制度,并将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进行适度的组合。
3)历史演化性。新旧制度经济学派共同主张,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是静态的,而必须是变化、演化和动态的,具有鲜明的历史性,这与演化经济学一致,与新古典的静态原则,完全相反。
4. 行为经济学的有限理性
行为经济学强调,人的经济行为很难做到完全理性和客观理性,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人的理性也一定是有限的。较早提出有限理性理论的经济学家应属西蒙,他的努力也丰富了适度哲学的主观性、中间性和变动性。
1)有限理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完备理性不可能;有限理性需要约束;有限理性需要改进。
2)行为经济学的心理性。行为经济学家强调经济学与心理学的密切关系,而这种心理因素与适度经济学思想的主观性,存在关联。
总之,行为经济学所推崇的有限理性、主观性和心理性,其实就在强调我们都只是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平常人(human),而不是纯粹理性的经济人。这一理念深刻反映了适度经济学思想的精髓。
5. 文化经济学的共享性
1)适度共享的要义。文化经济学的一大核心是寻求共享的信念与偏好。具体而言,文化经济学提倡五大适度的共享:适度的共享意识、共享价值、共享利益、共享凝聚力和共享效率。这个共享价值的适度意义在于,它将普世价值与特殊价值进行了中道的平衡,用一个SHARED VALUE将UNIVERSAL VALUE和INDIVIDUAL VALUE进行了区分与连接。
2)第三种调节。面对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的经常失灵,文化经济学提倡具有适度意义的第三种调节:道德调节。这种道德调节反映了超然于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两极的适度原则,既有助于制约市场的过度贪婪,也能削弱政府的过度干预。
3)第三次分配。厉以宁在1994年提出第三次分配,并在2018年的《文化经济学》第223页中进一步强调。第一次分配是根据市场调节,如工资、利润、地租等;第二次分配是根据政府调节,如累进所得税、房产税和遗产税等,抽肥补廋。作为对比,在第三种道德调节指导下的第三次分配,许多个人和组织通过将自己的收入,自觉、自愿地用于公益、慈善、捐赠,贡献给社会,这就是收入的第三次分配。在理论上,第三次分配是对市场和政府所主导的主流分配形式的补充,因为市场往往缺乏救济能力和机制,而政府救济则常常缺少覆盖机制和效率,所以政府与市场的救济努力一定会出现救济空白。
但是,实现健康的第三次分配的前提是需要一个制度安排,那就是NGO,非政府的慈善组织,形成公民社会。我研究过美国十九世纪末的第三次分配现象,当时出现了大批的非政府的基金会,为什么?因为存在两大动力:一是内在的来自宗教的动力,富人如果在生前不把取之于社会的钱,用之于社会,是很难进天堂的;二是来自外在的遗产税的强制,70%以上,与其死后的钱被政府无偿征收,不如建立一个私人基金会,如福特基金会,帮自己留名青史。这就是为什么19世纪末美国的基金会和慈善事业出现井喷式的发展,美国社会至今受益多多。
最近中国开始大力宣传第三次分配,使人更觉得有必要学习适度经济学思想的精髓,因为许多国家都有一个走偏锋的历史传统,那就是苛捐杂税,苛捐就是苛刻的强迫捐献,杂税就是合法税收之外的非法税,这绝对不是正常意义的第三次分配,而有可能蜕变成“第四次分配”,它是以第三次分配为名,实行巧取豪夺,跨越第三次分配的自愿边界,将慈善捐款改造成杀富济贫、均贫富的翻版,这就严重违背了适度经济学思想的原则。过犹不及。
4)第三种假设。由第三次分配也能引出第三种假设的可能。经济学界已有经济人假设,提倡理性、利己、利益最大化;也有了动物人假设,主张非理性、损人利己、你死我活、丛林法则;而第三种假设就是厉以宁所提倡的社会人假设,介于经济人的理性与动物人的野性,提倡我本人所主张的适度自利、适度利他,或适度经济人、适度动物人。
第三种道德调节、第三次分配和第三种假设存在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独立于市场和政府两极之外的第三极,其实质是强调市场和政府所应该共享的价值,是一种适度的中和力量,一旦市场和政府失灵之后,它们有可能提供一个适度的补充工具。
6、适度经济学思想的定义
根据中庸和适度哲学的定义,也根据西方经济学五大学派的文献研究,适度经济学思想似可定义如下:“适度经济学思想旨在研究影响经济发展的过度、不及和适度因素”。其内涵:是寻求资源供需平衡、市场价格均衡、制度演化安排、行为有限理性、文化价值共享的经济学理论、方法和政策;其宗旨:是导正经济主体的过度保守或过度自由的言行;其功能:在民众权利、政府权力和市场资本三者之间,寻求中道、中和与共生同长的经济资源与机制;其目标:共同构建平衡、均衡、演化、有限和共享的经济制度和适度社会。
根据上述定义,适度经济学思想大致蕴含了下列五大基本的特性与内涵,包括平衡性、均衡性、演化性、理性有限性和共享性。请注意:我们学者不能为定义而定义,这些定义一定要贯穿我下面对于适度经济学思想的四大方面论述,包括理论、方法、政策和未来。
IV、适度经济学思想的三元理论
简单界定了适度经济学思想的定义之后,现在开始聊聊适度经济学思想的真正核心。首先是理论。适度经济学思想所依据的核心理论就是三元理论。尽管思想高于理论,但理论又丰富和支撑了思想,理论不是万能,但没有理论,万能的思想有可能变成无能。
1、三元理论。三元理论也称三元论,它的本质是挑战传统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希望在两元之间或两元之外寻找第三元。插一句:西方学界大多以为易经的核心是二元,阴和阳,其实,我的理解,阴阳的本质是三元,因为第三元就是和,只有把阴、阳、和这三元形成一个系统,才能真正理解阴阳五行。
三元理论包括三元本体论、三元认识论和三元价值论,具体只能看我的新书,但它们共同的功能是如何在三元之间实现中庸之道和适度之道。
1)三元论对适度经济学思想有什么启示呢?三大方面:一是它将现有的经济现象尽量分为三个不同的元素,并放在同一个系统中予以观察,形成左中右、上中下、里中外的不同时空参照。比如说,研究外资企业的功能,不能进行孤立的研究,而应该把它放在当年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冲突的系统中研究,这个外资企业作为第三者插足,就为中国企业的产权改革开拓了巨大的空间,国有还是私有的张力立即减少;还有,我们需要运用一分为三的视角,分析和比较每一种经济现象的优、中、劣,就是为了达到斯密所推崇的「客观旁观者」的境界,避免偏见和无知;另外,在寻找解决经济难题、设计政策的时候,需要提出上中下三个选择、左中右三种偏好,全面因应不同的可能后果。
2)三元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科学和人文学领域,包括三元神学、美学、智力、爱情等。
这些社会科学和人文学方面的三元理论对适度经济学思想的借鉴意义是,尽量跳出二元对立和二种选择,引入第三元参照。这个第三元往往能够比另外二元,提供更高的综合优势、更大的公约数和更优化的选择结果,弥补另外二元的不足和不平衡。
3)三元理论不仅受到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的推动,也得到许多自然科学理论的支持和丰富。第一是对称性破缺(symmetry breaking)理论;第二是三值逻辑;第三是完备不一致定理;第四,中医三元理论;第五,物理的导体作用。具体请看书。
被自然科学所证明的三元理论,也对适度经济学思想的构建提供启示。一是适度经济学思想的平衡性,决定了缺陷、失衡既是一种危险,但也是一种机会,危与机并存;二是适度经济学思想的演化性,决定了一个现象暂时的是非不清、真假难辨,不是坏事,它能帮助研究者和决策者心平气和、冷静理性,让子弹先飞一会,事缓则圆;三是适度经济学思想的复杂性提示我们,一种现象出现自相矛盾、两难悖论并不可怕,这也许是激发我们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权的创新机会;四是适度经济学思想的中间性与均衡性,要求我们不要害怕引入复杂的第三元,应该将它视为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就像有人研究,第三者插足反而最终有助于夫妻关系的改善;五是第三元所具有的导体和协调的特性,是适度经济学思想共享性的精髓,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有时需要通过导体这一桥梁和媒介,才能达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结果。
2. 三元悖论
三元论与三元悖论相关,又称三难困境、三难选择、不可能三角或不可能的三位一体。三元悖论是在一个给定的条件下,人们存在三种选择,但任何一个选择都是、或者好像是(as if)无法接受、或是不想要的。于是,我们就面临两种逻辑等价的选择:一是「三选一」;二是「三选二」。在经济学和经济学相关的学科中已经发现了许多三难困境,对适度经济学思想的研究存在启发,包括蒙代尔三元悖论、工资政策三难困境、社会三难困境、企业管理三难困境、地球三难困境,它是研究经济(economy)、能源(energy)和环境(environment)的「3E困境」,还有就是著名的宗教三难困境。
上述三元悖论对适度经济学思想的建构,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思考。例如,人们不能拘泥于两种选择或两种变量,因为这种二选一的两难,会局限了我们的选项,导致人类更多的困境,所以需要有第三者介入,帮助我们三选二(67%),它一定比三选一(33%)或二选一(50%)要优化。
3.三角范式
上述三元理论、三元悖论和它们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有助于归纳出“洪氏”三角范式,作为适度经济学思想研究的一大组成部分。大致而言,三角范式存在以下功能。
1)价值中立性和包容性。三角范式能帮助我们淡化是与非、正确与错误的两分,提倡价值中立。与三角范式相对的线性思维,则存在强烈的价值判断。例如,如果运用线性思维,很容易得出任何不及、过度都是负面的,只有适度才是最佳的简单结论,人类就是不断地从左的不及、右的过度的钟摆效应下,最后走向完美的适度。但如果运用三角范式的思维,就能对不及、过度产生相对的包容,因为三个角可以从不同角度予以观察,没有固定不变的正反价值,三个角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存在有效无效之别,而且这种有效无效,取决于不同时空和不同人群。
2)相互依赖性与相克性。首先,三角范式告诉我们,三个角的功能是相互依赖、共同支撑,如果缺一角,就不成其为三角,并且,又将退化到线性思维。如果没有「过度」这个角,另外的「不及」和「适度」两角,也就不复存在,适度、不及、过度三者的关系犹如一个命运共同体。同时,三角之间存在循环的相克,类似剪刀、石头、布,既显示各自存在独特的优势与劣势,但又表明相生相克机制的存在,促使三角之间各自存在忌惮和敬畏之心,不敢为所欲为、胡作非为。
3)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线性思维可以预测发展方向,可以断定历史发展一定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但三角范式没有方向,也难有规律。所以,三角范式提供了一种不确定性、复杂性、未知性。但另一方面,三角范式设定了三角的边界、范围和规矩,你可以跳舞,但必须是带着三角的镣铐来跳舞。我们尽管难以预知未来,但未来的变化存在一定的边界和弹性区间,与混沌无常、乱得像蝴蝶效应的曲线不同,尽管三个角可以变大变小,但不能变成无角、两角和四角。
4)循环性与价值相对性。三角范式给了我们一个循环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今天的大角,有可能成为明天的小角,而昨天的小角,又有可能成为今天的中角。同样,昨天的适度有可能成为今天的过度,今天的过度也可能成为明天的不及。正如古希腊哲学家郝拉克里特所论:在圆周上,起点与终点是重合的。
我们运用这个角形思维,可以比较适度地评价类似中国特色经济、企业、道德文明这三个主题的中道作用。
这个道德文明秩序是上周哈佛沙龙的主讲嘉宾、康奈尔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于兴中提出。按照纵向的线性思维,文明秩序是有价值判断的,法律秩序所建立的法治当然比宗教文明的教治与道德文明的德治要进步,但一旦运用三角思维,就会对这三种文明秩序的评价出现价值中立的态度,也就是说,文明秩序也许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对各自民族和国家有用无用之别,泛道德、泛法律、泛宗教,都不是适度哲学和理论所推崇的。这也就表明每一个系统中,三角之间既存在依赖性,也存在不确定性,更存在循环性,所以需要包容性地看待三种不同的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文明秩序的要素。
4.研究主题
在适度哲学、三元理论、三元悖论和三角范式的指导下,适度经济学思想的独特研究主题也就呼之欲出。这个问题很重要,任何经济学新思想的出现,必须能够拓展新的研究课题,解决现实的难题,这就叫经世致用。不然的话,这类新理论就会很苍白,也很难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1)第三变量的学术意义。要想符合适度经济学研究课题的标准,首先是研究对象必须具有三种变量,这是适度经济学思想的重要特点。
例如,我自己曾经对适度经济学的课题进行过尝试或检验。2015年我的英文专着,试图在政治权力与民众权利的两元对立的框架下,引入经济资本;并在这个三角框架下,去研究介于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之间的股份合作制;介于集体土地与私人宅基地之间的家庭农场;介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权力资本经济;介于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之间的权利贫困。类似方法,也用在我的史学和宗教问题的研究,如我写过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中观史学的文章;介于政治强人与次强人之间的过渡人作用;介于合法的三自教会与非法的地下教会之间的家庭教会。
2)单一变量的三种视角。除了在二个变量之间或之外,需要引入第三变量作为适度经济学思想的研究主题外,还需要在每一个特定的单一变量上,运用三种视角予以深度分析,包括不及、过度与适度,或者上中下、左中右、阴阳和。
具体到经济学研究的课题,我们可以在研究理性这一单一变量问题上,系统研究三种理性:过度理性、没有理性和适度理性三者的关系;在利己问题上,也是三类:过度利己、过度利他、适度利己之间的区别;在政府干预问题上,也有必要研究三种干预:干预过度、干预不及和干预适度的三种选择和后果。
例如,如何评估政府反垄断的措施?近来中国对一些行业的团灭,主观上是为了反垄断,但用力过度,一定适得其反,我们不仅要do right thing, 还要do thing right。在这个博弈过程中,需要在监管部门与垄断企业之间出现第三种力量,实行适度干预,主要是适度纠错监管部门的过度行为,容许有嫌疑的垄断企业运用现有的《行政诉讼法》,反诉政府,民告官,形成制衡,美国一些具有垄断嫌疑的大公司,经常反诉政府干预过度,而且胜诉的案例不少。
旧制度经济学派主张法院就是有力的第三种力量,它对垄断的私人企业和监管的政府部门都会产生有效的制衡力量,当然,这个法院必须是独立和公正的。所以,我的英文书的一大主题就是讨论如何把政府权力、经济资本和民众权利这三只老虎,都关进法律和制度的笼子里,但美国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关老虎的顺序非常重要,必须先关政治权力,再关经济资本,最后才关民众权利,而且美国各自花了100年左右的时间来进行制度性、法制化地关老虎,比如,1787年的宪法关政府的权力;1890年的反托拉斯法关资本的垄断;2001年的爱国者法案,为了国家安全,限制民众的权利。
3)同一概念的三重解释。适度哲学的变动性、相对性和包容性,决定了适度经济学思想课题的思辨性,能帮助经济学家将同一概念,根据不同的时空和语境,进行三重不同的解释。我在书中对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这一重要的经济学概念,分析了左中右的三种解释,它既可以被马克思主义追捧,借此预示资本主义必然毁灭,也可以隐喻资本主义万古长青,因为它可以被不断创新,更可以被适度经济学思想赞美,因为它可以是指任何社会和制度不断地在创新中毁灭、在毁灭中创新,关键是要适度创新、适度毁灭。
类似同一概念的三重解释和思辨,在经济学领域比比皆是。比如,政府干预既可能是坏事,也可能是好事,更可能是一种中性的作为;市场失灵也可能是坏事、好事和无害三种后果并存;同样,高利率、高增长率、高就业率、高通胀率、高工资等,都有可能出现三种不同的解释、理解和后果。
V、适度经济学思想的研究方法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适度哲学所规定的适度经济学思想,决定了它的主观性和相对性,所以,适度经济学很难使用数学建模去量化规定普适而又定量的适度标准。不过,这并不排斥适度经济学在定性研究为主的基础上,结合一定的图标和曲线,进行方法论上的创新。
对此,复杂经济学创始人阿瑟(Brain Arthur)提出组合进化的概念,Evolution by Combination,它与达尔文式的进化不同,因为达尔文进化论信奉的是今天的发现,来自昨天的基础,就像今天的人是昨天的猴子变来的一样,而组合进化则认为,技术和方法的进步有时不是线性和纵向发展的,而是非线性和横向组合。今天的新方法、新科技已经层出不穷,将现有科技和方法进行横向组合,就是一种创新,类似互联网+的概念。所以,适度经济学思想的研究方法,主要不是去创造一个全新的方法,而是对现有的处于两端对立的研究方法,进行组合,在组合中求创新。
1、定性和定量组合
基于这一组合进化的思路,我们首先需要对经济学研究最重要的定量和定性两大研究方法,进行组合。
1)以定性研究为主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蕴含了不少适度经济学思想的元素,而且通过与另一个著名的研究方法—「混合方法」(mixed method)进行组合,能够提供一个有效的新方法。具体请看书。
我本人对这种方法论的组合,也进行了一些实践,因为从2010年起,我与我们在普渡大学的团队,使用了近期很热的数字人文学和空间人文学研究方法,在定量和定性研究之间,使用数字化和空间化的方法,来研究教堂短缺问题,发表了12篇英文论文,属于宗教经济学与宗教市场学的学科范畴。
总的来说,适度经济学思想的研究方法就是提倡定量与定性组合,支持数字、空间与田野调查互补。
2)组合实验方法。实验方法是组合定性与定量方法的另一种尝试。我们有必要探讨将三种实验方法,进行适度组合的可能,包括现场实验、生理实验与计算器实验。
第一是现场实验,包括流行的把打坐实验与脑神经科学结合的实验。第二类实验方法是计算器实验,它首先在博弈论领域被经济学家大量使用。第三类实验就是更为复杂的生理(physiology)实验。
这三种不同的实验方法,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尽管他们的方法大多是计量的,但他们一般不使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而是使用打坐、脑神经科学、脑电图、滴鼻式、计算器和统计学等方法。这些实验方法的重新组合,至少能够给出了三点方法论方面的思想启示。
第一,不能轻视简单的研究方法,它们有可能成为进化组合的一块宝贵的垫脚石。这些小方法,类似扎根理论,能够催生小理论,为大理论的诞生提供条件。
第二,单向、单维的实验方法是不够的,有学者提出「系统积木块」(System Building Blocks)概念,它是指复杂系统往往由一些简单的元素,通过不断改变组合方式而形成的。这样,这个系统的复杂性不在于积木的多少、大小,而在于积木由谁来组合、何时何地来组合,尤其是如何进行重新组合。
其三,实验方法的组合程度与方式需要适度。多种实验和方法的组合并不是愈多愈好、愈大愈有效,因为这有可能导致系统的混乱和紊乱。
3)文化价值指数化研究。文化价值(如信仰和信任等)是一种非常定性而又难以被定量的主题,但另一方面,对这些定性的文化价值观念进行指数(index)研究,就为指数化、计量化价值观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指向。以1970年幸福指数研究为先导,已经打开了一片文化价值指数研究的天地,经济学和管理学愈来愈重视信任指数(index of trust)的研究。同时,有关信仰指数、忠诚指数、宽容指数、慷慨指数等研究,已经日益流行。
2、归纳、演绎、溯因方法的融合
除了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适度组合以外,适度经济学思想也对归纳、演绎和溯因方法的组合非常重视。
1)演绎法缺陷。演绎法(Deductive Method)早已成为主流经济学的最重要研究方法。但使用演绎法的一大要求是引入假设(hypotheses),这类假设,就像预先设置了一个过滤器,或者类似一个紧箍咒,容易产生先入之见。这种自上而下的演绎法,出错的概率不小,而且比较容易出现片面和武断。
2)归纳法优势。作为对比,归纳法(Inductive Method)是从个别模式、具体案例出发,从下往上、以小见大。
3)溯因法效用。面对归纳与演绎方法的两极对立,「溯因法」(Abductive Method)提供了第三种选择。溯因法是一种根据现象来推测现象产生的原因的方法,顾名思义,就是追溯原因的方法,与演绎法和归纳法相比,它至少存在四大特点:追溯性,创造性,试错性、随机性。如果说演绎法是从上到下、归纳法是从下到上,那么溯因法是从后到前、从今到古。由于时间关系,没法展开。
4) 适度组合的可能。怎么组合这三种方法呢?首先,需要将演绎、归纳、溯因三种思考方式,在同一个研究主题上循环使用,不断地从下往上地归纳、从上往下地演绎、以及从后往前的溯因。
第二,可以尝试将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进行从中到上和从中到下,也可以从下到中、从上到中,甚至可以从后到前、从前到后地追溯。如怎么评价纽约州长在抗疫和经济复苏方面的表现,就可以从中间的州政府官员对他的评价开始,然后向上研究他在联邦政府中的评价,再向下考察县一级和民众对他的评价。然后,横向研究其它州民众对他的评价,比较他与其他州长的口碑,当然还要追溯他在疫情前的表现,以及辞职后的民意调查。而且,做这个研究的时机也很重要,有时盖棺都难以定论,何况人还活着,不同的时间点,结论一定不一样。
其实,适度经济学研究的组合方法,类似盲人摸象,一个盲人的感觉一定容易片面,但如果动员100个盲人摸同一个象,对这只大象进行动态地、上上下下地、循环不断地摸,这样就有可能提高可验证性、重复性、可信性,目的是更好地寻找适度的区间。
下图表明,盲人动手摸,有时候比视力健全的人看,要靠谱。如果盲人在场,一摸就知道是几根木头,可以马上结束这两位智者的无聊争论。
3. 西方经济学曲线的适度内涵
自从19世纪末新古典经济学创立以来,众多经济学家自觉不自觉地试图对经济学的适度思想进行图标描述。首先,拉弗曲线对征税与国家收入的关系,提出适度和中道思路的模型解释。E代表中点,CDE代表中间。第二是菲利浦斯曲线对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关系,提出A到B的曲线最适度。第三,马歇尔于1890年创立了供求曲线,对最佳的供应与需求的交叉点,称作均衡。这三条著名的曲线,形状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追求适度与中道。
4、适度经济学曲线的设计与思考
受上述三大曲线的启发,我试图尝试对经济学适度思想,进行一些曲线描述和图标。
首先,我们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例,这里,最佳适度点是圆心(X0),活跃市场与不活跃市场是横坐标(X),强势政府与弱势政府是纵坐标(Y),建立四个象限的纵横关系。这样,就出现了五个变量:首先是适度的中心焦点(X0),另外四个变量由四个相交点来显示,分别为X2、X-2、Y2、Y-2,各自代表了政府与市场作用在边界上的优化点。
适度达到极致的指数是处于圆心的X0,但极度适度又可能是一种不适度,物极必反。所以,比较合理的适度标准不是X0,而是具有一定范围和面积的圆形边界。在此范围的政府权力和市场效度,应该被视为适度区间。反之,如果任何一个象限超出2或-2,就可视为不够适度,有可能过度或不及。
同时,根据四个象限,可以大致判断不同政治经济的现实状况。象限I(Q1)圆圈之外的部分,代表一个强势政府与活跃市场高度结合的社会,具有经济繁荣、权力资本强大、对外扩张强势的三大特征,犹如二战前的德国、日本。这是过度政府权力和过度市场扩张的最负面后果。其次,象限II(Q2)圆圈之外的部分,代表强势政府与不活跃市场的混合,大致特点是集权政府、政强商弱、国强民穷,今日的北朝鲜等国大致属于这一类。再次,象限III(Q3)圆圈之外的区间,表明弱势政府与不活跃市场的结合,它将导致经济凋敝、国弱民穷、社会动荡和积贫积弱,今日非洲的索马里等处于此类方位。最后,处于象限IV(Q4)圆圈之外的部分,显示活跃市场与弱势政府的同时出现,它的特征是自由放任经济、商强政弱、国弱民富。推崇自由放任的19世纪美国,应该属于此类。
另外,根据经济状况不断变动的特点,这个适度圆圈的范围也是不断变化,能够借此显示适度指数的高低。一旦将圆圈向右上方移动,导致圆圈的边界完全脱离X0这个适度圆心,整个圆圈只出现在象限I,这表明最低的适度指数出现,导致有为的政府与有效的市场达到极点。
还有,随着人类经验的积累,适度范围的圆圈应该是愈来愈缩小,张力的范围也是随着距离的缩小而变小,慢慢逼近适度的焦点(X0),但停留在焦点的极度适度状态,只会偶尔发生或难以持续。如血压。
所以,适度曲线的原则有两个,一是尽量促使圆心的X0,始终在圆圈的边界之内;二是圆圈的边界所覆盖的象限数量,愈多愈好,保持一种经济生态的相对平衡。
还可以将它应用到防疫与放开经济的两难、城市化过程中效率与贫富分化的两难,引入平权问题。
另外,使用这一适度曲线,还可以将文化经济学中经常出现的悖论主题予以检验,包括适度的慷慨指数的测定,还有诚信指数与企业效益、企业社会责任指数与企业效率、企业声誉指数与生产效率、幸福指数与金钱、道德调节与市场调节,也可以将适度曲线应用于多学科和跨学科领域,包括心理学、金融学、政治学、历史学、中美关系,旨在将适度思想进行有限的曲线化解释与展示。所以,适度经济曲线的应用性很强,适用范围也很广。
VI、适度经济学思想的政策原则
适度经济学思想和研究框架对经济政策的设计与执行,存在非常直接的关联。例如,三大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和难事,急切呼唤适度的经济政策予以因对:一是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两难困扰;二是贫困与富裕的两极分化;三是政府监管与市场自由的尖锐对立。下面我想对设计和实施适度经济的政策,提出一些原则性建议。
1. 决策者的适度守则
适度的政策,关键是要有适度的决策者,需要领导人具有适度的心智和中道的德性,其中包括四大素质:不偏不倚的德性、回应民意的习性、拒绝民意的胆识、矫枉过正的魄力。这在这次疫情中表现得尤其明显。新书有详尽解释。
2. 合理评价适度经济政策的原则
在书中,我提出四大原则:一是设立评价的要点;二是规定政策的要素;三是设计基本的措施;四是建立量化的标准。尽管适度思想指导下的经济学,很难确定量化指标,但可以根据几大流行的标准,对适度经济和政策提供一个大致的边界与参照,包括国民生产总值(GDP)、工业产值、失业率、工资和价格。
同时,适度经济需要符合适度的增长率,主要表现在五大领域:充分就业、产业协调、运行稳定、效益显著、福利最大。比如关于失业率,萨缪尔森认为,失业率的5%应该是经济发展的节点,因为这是充分就业的标准,也就是说,一旦失业率低于5%,政府就应该退出行政干预,鼓励市场自发地发挥资源的配置效应。
但适度经济学不提倡中点,而是中间,所以,适度经济的充分就业指标应该是在失业率的3%-5%左右,如果失业率高于5%,可能表明经济过冷,政府的财政和金融政策进行干预就成为必要,低于3%则表明经济过热。
根据充分就业的类似原理,美国经济历史发展的一般经验,也大致要求控制通货膨胀率在2–3%之间,才算适度;类似,衡量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应该控制在0.3–0.4之间;银行利率应该在2%–5%之间;财政赤字则需要控制在GDP的3%之内;比较适度的GDP年增长率也大致应该控制在2–3%之间。有意思的是,多数国家所认定的各大经济增长的适度指标,一般大多在2–5%这个区间。
合理与适度的经济增长率,还应体现以下要素的统一与平衡,包括奢求、需要与可能的统一;生产、生活与发展的统一;速度、比例与效益的统一;短期、中期与长期的统一。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各类定量指标的观察和分析,才能决定政府干预政策的四种基本对策:一是否有必要出台?二需要在哪些领域需要出台?三是出台政策的力度多大,才是适度?四最重要,政府的干预政策什么时候必须退出市场?
VII、结语:适度经济学思想与未来经济学
新书的最后一章试图从历史的视野,总结西方经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目的是来定位适度经济学思想在整个经济学思想史中的独特贡献,同时,探讨未来经济学的可能走向与选择。
1、西方经济学思想史的视野
我喜欢运用起、承、转、合的四段论,来理解和梳理2500年以来,西方经济学思想史的发展脉络。
1)起:前古典。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至1776年的前古典经济学时期。三大主题:宗教主导、道德主导、政府主导,它们共同奠定了西方经济学思想的起点与基点。
2)承:古典和新古典。尽管古典与新古典主义在方法、理论、手段和政策方面存在不同,但他们的主体思想共同信奉经济学的三大要义:自由开放、市场主导、理性利己,只不过新古典具有更多的科学元素和数理色彩。
3)转: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主张三大主题:市场常失灵、政府需干预、需求靠刺激。
4)合:现代经济学。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货币主义、理性预期主义、公共选择学派等为首,强烈反对凯恩斯主义,并以反政府干预为主要使命,全面复兴古典和新古典的利伯维尔场思想。与此同时,西方现代经济学也开始走向整合与回归,存在复兴部分前古典主义思想的趋势。同时,新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文化经济学和复杂经济学等学派,开始淡化数学崇拜,并出现了三大特点:反制凯恩斯主义、提倡有限理性、强调适度综合。尽管这种合的趋势尚未进入主流,但适度经济学思想的逐渐成形,有效强化了这种复合与综合的动能与可能,这就是适度经济学的历史定位与作用。
起承转合有三种不同的哲学解读:一是线性的发展;二是循环发展,但合与起不重叠;三是我的观点,出现三角循环,合与起有可能发生一定程度的重叠与交集。
2、未来经济学走向的思考
通过对2500年来西方经济学思想史的回顾,也通过对适度经济学思想的特点总结,我们可以温故知新、推陈出新,思考未来经济学的可能走向和选择。
1)复兴前古典经济学精髓:信仰基因、道德经济、宗教关怀
面对新时代极端的不确定、不稳定、不理性的焦虑和躁动,也面对经济学思想的忽左忽右、研究方法的忽「硬」忽「软」,未来的经济学研究需要回归西方经济学思想的初心和重温经济学思想史的起点,探寻前古典主义所蕴涵的信仰基因、道德经济、宗教关怀等三大要旨。爱因斯坦曾说: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
2)振兴人文经济学(Humanist Economics),尤其是复兴经济学的人文精神和人本思想。除了强调制度经济学和文化经济学之外,需要复兴人文经济学的精髓,提倡尊重道德、价值和生命,保障人的幸福和尊严,维护弱势群体和地区的权利与公平,平衡神本、物本、资本、科本、法本和人本,但最终应该尽可能统一在人本的大目标,因为人本是代表人类的一种终极关怀。
3)新古典、复杂经济学与适度经济学比较。为了清晰表现复杂经济学的独特性,我在书中设计了一个表格,根据16个主题,进行三者的比较。
4)基于上述区别,我以为,未来经济学的发展需要完成西方经济学思想史的第四阶段,促进经济学思想在起、承、转的基础上,完成「合」的历史和学术使命。这个合的使命主要包含三大内涵。
第一是方法复合。第二是学派综合。第三是思想的和合。
最后,作个小结。上周与于兴中教授取得了一个无价的共识,各大学科的学者最好都从哲学入题、开题,这样,就比较容易找到共同对话的起点和基点,毕竟我们都是PH.D.。而且,学者合作的前提是和谐,有了和谐,才有可能发现中道;但为了找到中道,就需要借助哲学,尤其是适度哲学。只有我们各学科学者共同联手,才能比较有效地找到左右两极、内外两端、上下两面之间的第三条中间道路,最后,在和而不同、合而不一的学术环境中,共同面对极性时代的极性挑战。
【问答部分:问题一:新书的主要贡献?】
【洪朝辉答】第一,我的新书第一次提出了适度经济学思想的定义,文献研究了适度经济学思想的历史发展和跨学科演化,并挖掘和论述了古典经济学的平衡性、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性、制度经济学的中和性、行为经济学的主观性、文化经济学的共享性、复杂经济学的组合性等具有适度经济学思想的闪光点。
第二,我的新书第一次建立和丰富了适度经济学思想的“三元理论”和“三角范式”,具体讨论了适度经济学研究的组合方法,创立了适度经济学曲线,设计和界定了适度经济学思想的政策设计和执行准则;最后,根据2500年来西方经济学思想的起、承、转、合这么一个发展进程,提出未来经济学需要逐渐沿着相对适度、局部适度、有限适度、理性适度的方向,走向三种组合:包括进化性组合、创新性综合、包容性融合。
第三,我的新书利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东西方文化产生异同的历史背景。同时,借助哲学的智慧,寻找中庸与适度的内在链接和传承变化,并运用经济学范式,探索西方经济学思想史的框架和思想,梳理适度经济学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另外,还借鉴了物理学、生物学、计算器、逻辑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其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来强化对适度经济学思想的理解与解释。所以,我的新书是典型的捣浆糊,是一本跨学科、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专著。
第四,新书的资料比较丰富。本书英文原始数据比较翔实和丰富,不到15万字的书稿,共有500多个注释,与许多国内经济学家最大的不同是,我的全书注释很少引用整本书或整篇文章,多数注释尽量引用具体页码,对重要引文,还提供英文原文,对一些重要的学术用语,也在书中列出英文原文,方便读者查证。另外,对于一些名著,如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国富论》等,我都不采用流行的中文翻译版本,而由我自己直接从英文原文中翻译,并保留英文原文,便于读者比较与鉴别。
【问题二:中庸与适度的区别?】
【洪朝辉答】根据孔子中庸与亚里士多德适度哲学的阐述,它们在中间性、主观性和道德性方面高度吻合。但它们也在下列几点存在不同的侧重。
第一,有关理性。孔子的中庸与亚里士多德的适度的最大不同,在于理性。孔子的中庸思想很少包含理性,也较少逻辑思想,当年的利玛窦就批判儒释道缺乏理性与逻辑,相反,孔子崇尚道德评价、人性仁爱、心灵和谐。而古希腊哲学的一大传统和根基就是理性和逻辑,注重智能知性,更推崇法律平衡与公正。斯密的“客观的旁观者”就是代表一种理性,推崇运用客观理性的第三者观点,来处理AB双方的冲突。
第二,有关自由。孔子的中庸强调个人服从家庭、家庭服从国家、国家服从君王,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且把它参透到入世的人伦守中,追求现实的妥协与和谐,提倡只有等级,才能维护稳定,士农工商需要各守规矩,不能逾越,一旦逾越,礼崩乐坏,天下大乱。而亚里士多德和亚当·斯密的适度,则尊重个人意志与自由选择,满足个人的自利需求。
第三,有关相对性。孟子强调「执一」,意思就是固执、不变,而「执中」就是要求做出明确的判断和选择,存在相当意义的绝对性,排斥似是而非的中庸标准,追求的是中间点,而不是具有弹性的中间。而斯密的适度思想则提倡相对性,允许中间这个区间的存在,放宽了适度言行的鉴定标准。
第四,有关中和。孔子中庸思想包含了明确的“中和”观点和设计,而西方的适度哲学对中和思想没有太多的论述,当然,亚当·斯密的“客观的旁观者”观点,存在中和的某些功能,因为这个“第三者”就是为了纠偏AB双方的对立,希望用一种理性、适度、道德的视角,提出一种看不见的“仲裁”,促使双方能够反求诸己,最后减少冲突、达到和谐。
除此之外,继承了斯密的道德哲学体系,也与儒家思想的体系存在许多内在的相似性。儒家的仁、义、礼、智与斯密的同情、正义、尊重、自制等,存在很多可以相互参照的内涵。还有,儒家的道统/君子与斯密眼中的法官和政治家的关系,也值得大家关注和比较。
【问题三:适度哲学与适度经济学思想有什么联系?】
【洪朝辉答】前面提过,适度哲学存在六大元素(中间、平常、主观、历史、中和与相对),而适度经济学思想则存在五大元素(平衡、均衡、演化、共享和有限理性),两者存在许多交集。原则上,适度哲学指导了适度经济学思想,但适度经济学思想又丰富和发展了适度哲学与中庸思想。
首先,适度哲学的「中间性」直接影响了适度经济学思想的「平衡性」与「均衡性」,只有明确了中间的概念,才能界定何为两边、两极、两面、两方和两派,更有了不及、过度与适度三者的边界比较,于是「中间」就为「平衡」与「均衡」提供了借鉴,包括「平衡」供应与需求、投入与产出、通胀与紧缩,也包括「均衡」价格高低、收益递增递减、正反馈负反馈等。
第二,适度哲学的「历史性」与适度经济学思想的「演化性」如出一辙。它们共同强调历时而不是共时的纵向变化,推崇强烈的历史性意识,反对静止、孤立和片面地认识与分析问题。
第三,适度哲学的平常性对适度经济学思想的有限理性,提出了一种指导,因为完备理性代表了一种超理想、超常的完美要求,是对「经济人」的理性期望,但多数平庸的常人往往难以做到。所以,适度理性或有限理性正是反映了常人的平庸、中庸与现实,是一个自然人的常态。
最后,适度哲学的中和性指导了适度经济学思想的共享性。共享的核心就是在对立的意识、观念、利益等方面,提出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存同求异、和而不同的共享理念,尤其是共享的利益,因为许多经济冲突就是来源于利益分配的不均、不公、不平。如果能够实现利益共享,很多冲突与对立就能迎刃而解,「中和」的理念也能得到实现。
【问题四:为什么常人容易跟从极端、难以适度?】
【洪朝辉答】为什么我们人类知适度难、行适度更难?第一就是因为走极端、行极化,能使我们的选择过程简单、容易、高效,不需要苦苦求中,持续定位,没完没了的自我纠结,尤其对有选择困难症的人,更痛苦。
第二个原因是极端、偏激的声音一般比较清晰、明确、富有激情,容易形成有效的战斗力、凝聚力和集体效应。我长期生活在美国的民主环境,在评奖和升等的讨论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我们的投票其实不是一人一票,而是谁的声音大、谁极端,谁就能获得高票,更多的人是想息事宁人。
第三个原因,人类普遍的思维定势决定了很难抛弃左右偏见,放弃保守与自由两端,更难避免自私与狭隘,这就会在行动上保持长期合作和持续适度是难上加难。结果,由于人性的贪婪,以及供需失衡造成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就成了二百多年来世界经济的普遍梦魇,挥之不去。
大家是否发现,尽管理论和现实都证明,人类中的多数愿意倾向中间选择与温和政策,但最终适度成为全民选择的事实,却少之又少,而由适度带来历史进步的景象,也成为一种奢望。为什么呢?也许,追求温和的中庸之人,大多缺乏唐吉珂德式的激情,也少有“传道士”般的执着,他们偏爱理性的语言和温和的行动去捍卫执中的理念,于是,很容易在左右的喧嚣声中被边缘化、被忽略,并被少数人拖向非理性、非适度的深渊。所以,适度就是知易行难,其中更需要从人性深处去寻找答案,因为这个问题超越了文化、种族、国籍、阶级、制度、政党的界限。
来源时间:2021/11/1 发布时间:2021/11/1
旧文章ID:26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