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名:老子其人

作者:不名  来源:中美印象

《我读老子及其<道德经>》之二

   近日,因为看到凤凰网推荐余秋雨大师的《老子通释》,诱发了我也凑个热闹、说说我读老子的一些想法。只是心里实在没底,一是因为有关老子的书我读的太少,研究更谈不上,所谈只是一些直觉,难免错误百出,而且不那么正经,绝对有着“歪批”乃至“戏说”之嫌,也就难免出乖露丑,贻笑大方,好在我对此并不上心,但绝对欢迎学术性的探讨乃至批评;二是在时政类的选举网,我不谈今而论古,显然不合时宜乃至令人生厌,那就敬请诸位自便好了;三是,我也没啥写作计划,连究竟有多少东西可写都没计算过,只是抱着能写到哪就到哪的想法,便于9月18日抛出了《怎样读老子》,作为《我读老子及其<道德经>》这个总题目的开篇。

今次写第二篇:老子其人。

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还列出了老子的后人——从其儿子到其孙的玄孙的儿子。但老子的先人,包括父母在内,却一概阙如——是因存疑而不写,还是根本不知?而且,就连这籍贯,姓名,都还存在争议——传记就提到了世人有疑老莱子或是、周太史儋就是老子,以及老子活了百六十余岁乃至二百余岁的说法,简直都快成仙了。

中华书局出版的简装本《史记》,《孔子世家》正文连同附录的“正义”“集解”“索引”等,长达44页,还有《仲尼弟子列传》42页,而《老子》只有区区不满5页,其弟子似乎只有那位弃官追随他的关令尹喜, 实在寒酸。遑论孔门还有《孔子家语》《孔丛子》等书籍,让我们得以更多地了解孔子及其后人以及孔门后学的思想了!倘若老子的家世,履历,及其弟子的信息再多些,《道德经》就好理解多了。

我想,原因一定是出在史料的或充足或缺乏吧。这又与孔子的积极入世,热衷政治,开门办学,而老子则不求闻达消极出世,有着绝大关系。

传记主要记载了“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一事。老子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矣。”——潜台词是,周公已死且朽,其言虽在,但天下已是礼崩乐坏,君不君、臣不臣了。这就从根上,把“礼”否得一干二净免谈了。

老子接下来的话,简直就是耳提面命口吻了“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圣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这些话可谓是刀刀见血句句扎心:你周游列国,推销自己,却到处碰壁,惶惶然如丧家之犬,累不累呀!当今乱世,如此知其不可而为之乃是妄为呀,咋这么不识时务呢!

至于孔子离开后,对弟子说的“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缯。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云云,不过是夫子自我解嘲罢了。因为,老子说得够明白了,孔子怎会“不能知”、老子又怎会像不食人间烟火的龙呢?但孔子毕竟有修养,讲礼数,以德报怨,反而把老子捧上天,捧成了神神叨叨见首不见尾的神龙。我总觉着这是在玩“低级红”——主动上门求教却被说落,那么,“捧杀”是唯一挽救颜面的方法,显得大度,虚心。

据此,传记指出: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并得出“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金句。

传记还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遒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遒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综上所述,可以想见,老子是个有学问的人——能去守藏室当头,绝对是凭学问上位,是个学者型领导,而守着国家典籍,近水楼台先得月,他的学问也一定大有长进。但他愤世嫉俗,对现实不满,便像沙漠上的蓬草随风流转那样,西出函谷关隐身了。

这就是老子传记给我留下的印象。看来,要想深刻了解老子其人,只能通过对《道德经》的深入研究了。这是后话,以后一定谈到。


来源时间:2021/9/21   发布时间:2021/9/21

旧文章ID:26031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