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姣:“后撤军时代”美国对华战略调整动态探析及应对

作者:张姣  来源: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作者:张姣,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

8月30日,阿富汗撤军行动正式结束,美国撤军引发的一系列的国际舆论谴责以及国家形象坍塌成为国际舆论沸议的话题,从节约战略资源的视角,阿富汗撤军从属于美国主动的战略调整,“后撤军时代”美国精力将更加聚焦于对华遏制,这将对中国的和平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一、美国撤军后对华战略调整或可呈现的几个变化

第一,注重国家实力的国内基础,对华遏制更加注重“效费比”,通过中国周边战略预置和试探,实现“以乱制华”的牵制方案。大战略的根本原则是手段的多样化、战争手段的慎用、资源节约等,财政经济和外交等手段都可以成为与战争平行的手段。很显然美国反思了小布什时期出兵阿富汗的战略缺陷及巨大消耗等系列问题,撤兵从属于主动的战略调整,甚至不顾盟友撤军草草收场“吃相难看”。自拜登政府上台后,国内问题治理和赢得民主党下届竞选优势是其主要目标,疫情防控及经济社会恢复、宪政中的黑人民权等问题成为当选后的首要解决的问题,然而这两大使命是直接触碰美国社会根基——自由主义和规则约束、种族歧视和精英主义的正面对决,因此,拜登会小心翼翼并且尽可能朝着正确方向处理,通过抗疫和恢复经济为民主党赢得更多的民意基础以及确立下一任总统竞选优势并最大程度积累民主党连任两届的政治资本,是拜登在美国从暴乱到和平恢复中的历史使命。美国疫情暴发以来,经济大面积衰退,失业问题、种族问题加剧,国内抗议示威迭起,公共卫生和经济社会发展花费巨大,海外战略部署有所放缓,更加倾向缩减对区域盟友投资的成本,提高遏华“效费比”。这点从美国国内军事预算调整,以及要求韩国在军费问题上让步、持续要求日本增加驻日军费支付额度等可以看出。从这次阿富汗撤兵看,以迅速撤兵和周边战略预置,实现权力真空引发地区态势恶化和恐怖主义回流推高中国周边安全风险进而实现“以乱制华”的目的,可以说美国“祸水东引”,迟滞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企图昭然若揭。因为,一个稳定的阿富汗对中国是有利的,不仅在地缘上能够有效遏制“东伊运”等恐怖主义形成规模,阻断其通过打通瓦罕走廊回流倒灌国内构成现实威胁,也将对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共建中巴经济走廊、打造能源战略通道形成巨大利好,稳定的政局也更有助于在双边谈判上推动达成共识和互利共赢。

讲究“效费比”遏华会更加运用“巧实力”因素,约瑟夫·奈的“巧实力”思想是迎合奥巴马时期开始反思如何迅速重新恢复美国的实力和地位而量身打造的,并且依旧是当下遏华的重要举措,其主张“将胁迫与收买的硬实力与说服与吸引的软实力相结合,依靠环境智慧,灵活选择运用有效战略的能力,”其中,一个重要的要素是资源的选择,即“为实现战略目标,国家有哪些资源是可用的,在哪些情况下可用”。“巧实力”会通过周边战略预置或不断刺激敏感问题来挖掘遏华资源,在特朗普时期,国会就发起多项涉港、涉台、涉疆法案。《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的出台本质上是为了防止拜登政府对华软化出台的政策,固化两党已经基本形成对华战略框架,可以预见在关乎中国安全稳定敏感问题上,“以乱制华”会成为长期遏华“效费比”较高的策略。

第二,利用地缘特点挑起中国周边陆地牵制策略,构成“海陆复合”的消耗战略。从阿富汗战争中,美国已经发现不同于历史中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当中国邻国政权在美国干预下发生变化时,中国并没有出兵干预,近年来,在美及其盟友主动挑起的一系列的周边战略试探上如乱港风波、印度边界挑衅问题等方面,中国展示出的战略克制也被美方关注到。在阿富汗问题上,针对中国拒绝美国及其盟友发出邀请派遣军参与反恐行动问题上,有学者出招,把阿富汗反恐行动应与巴基斯坦反恐结合起来,推高巴基斯坦恐怖主义问题,而倒逼中国出兵,实则是损害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拉中国“下水”的毒策,美盟一心想打破中国在西部方向的战略克制。在东南方向,“不放弃武统”是美政府始终明晰的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底线,这点中方立场从没有改变,为此美通过在中国周边地区不断试探,来从陆上挖掘能够牵制中国战略精力的领域,通过陆地边界和反恐等问题诱使中国动武或出兵并深陷战争或冲突“泥潭”,以构成西部陆地牵制态势,达到“海陆复合”的牵制目的。从拜登政府向美国会提交的首份国防预算看,2022财年国防预算申请为7530亿美元,用来研发测试各类颠覆性技术与先进武器装备方面预算投入达到1120亿美元,是在新武器技术研发和测试评估方面投入最大的一笔年度预算。在加大颠覆性技术与先进武器装备研发力度的同时,大幅削减老旧武器淘汰、推进美军装备升级换代,服务未来大国竞争需要。那么,老旧武器的淘汰会通过诱发摩擦而转移到牵制中国陆地精力的层面上,促使遏华态势形成以东南为核心的先进武器博弈前沿、以西部或南部为侧翼的常规武器牵制圈,达到“海陆复合”的消耗战略。而印度就是既具备海洋牵制,也具备陆地牵制的国家,此前,《印度时报》刊登的印退役海军少将梅农炮制的将中国油轮当做“人质”,诱发中国海军出兵作战至群岛的策略虽然可笑至极,但战略消耗的意图和策略已昭然若揭。

美盟多次试图在中国西部挑起事端制造地缘牵制,有意形成一种“海陆联合”的地缘遏制策略。根据“威廉困境”,每一个海陆复合型地缘政治大国都可能面临海陆联盟制衡的风险,崛起国为了确保海陆两线的战略优势保证国家安全,在追求海陆并举的两线战略目标时容易陷入困境,成为众多国家联合制衡的目标,或者陷入随时打破霸权国战略包围的认知悖论。东南局势需要中国在海上塑造强大的战略威慑和危机管控能力,而陆地上的14个邻国和漫长的陆地边界线,以及跨境经济合作区等“一带一路”建设重点项目的安全问题会牵制更多的陆地力量。就目前来看,涉疆涉藏的“几股势力”依旧是中国地缘安全的重要关切,尤其是地理条件恶劣、战略投送能力有限的地区,以及中巴经济走廊等“一带一路”标志性建设项目。从印方主动挑起边境冲突、阿富汗撤兵故意制造权力真空,以及逐渐在巴基斯坦露头的种种破坏行径看,美国试图在中国周边涉及边界争端、几股势力回流、“一带一路”重点建设项目等敏感和重大利益攸关点制造事端,通过鼓动藏独疆独、破坏能源安全、扰动地区局势等“盘外招”,不断试探以期形成中国周边新的陆上战略牵制支点。

第三,从阿富汗战争中进行反思和总结,基于美军经验和教训调整对华策略。美国对阿富汗的战争反思始终不绝于耳,在美国相关的报告中,针对战略层面的总结主要是,一是认为美国战争选择权受限,以至于无法规定它所发动战争的类型、无法选择敌人的类型。认为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敌人过于“五花八门”,如北非海盗、菲律宾暴乱者、海地游击队、越南共产党人、索马里军阀、塞尔维亚敢死队,以及塔利班和“基地”恐怖分子等,这些对手不同于传统军队,极少公开与美军正面“硬碰硬”;二是战争过于目标化,丧失了战争服务于战略的需要,对战争速战速决的心态以及长期外派美军、开展大规模平叛行动等策略都是不切实际的;三是从战术上没有突出美军的作战优势,在“丧失优势”的战争中美国的高科技军事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反而暴露了弊端;此外,还有风土人情、文化宗教、语言障碍等系列问题。然而,这一切似乎在对华问题上,都显得不再是弱点:中国是大国,亚太地区是成熟国家群聚集区,对国家安全有清晰的边界和认识,在大国博弈中,决策者面临着相似的战略态势、处于相似的压力环境、选择相似的战略手段概率增大,并且可预见性强。因此,这些反思,使得美国对遏华调整显得迫不及待而又颇有信心,虽然再次发动战争似乎并不符合美国当下的利益,但从长远来说,经过阿富汗一战,美国主动触碰“特殊敌人”的概率在减小,而更倾向与常规国家、常规部队发起常规战争,来彰显近年来国防投资的“成果”。

毋庸置疑,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也是有成长的,对此也要高度重视。一是伴随巨额国防开支,以高科技为核心的“联合全域指挥控制”作战的基础性技术正在铺设。阿富汗作战中美军的精确制导武器、无人打击武器等先进装备和网络作战、特种作战等作战样式得到了实战检验,无人机在与地面特种部队之间的配合,以及无人机的空中支援和打击精度等方面都在短期内得到了改进,等等。在美国2022年财年预算中,新武器技术研发和测试评估方面投入1120亿美元,未来聚焦高超音速技术、微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军用5G技术等都将成为新武器研发的代表性技术,网络部队和太空部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以达到全域作战技术支撑的优势。二是战场配合和各种关系协调中趋于成熟。特种部队的运用在美国阿富汗和伊拉克战略中取得了核心位置,特种部队与常规军种的配合变得更加和谐;美军与盟军的关系和作战默契也有所改善;在与阿富汗政府军的关系上,也积累了指挥和训练的经验。三是具体的战术层面有失败也有成长。通过阿富汗战争,在具体领域上,美国高技术火力和特种部队的成长毋庸置疑是最直观的;在作战环境上,美国积累了陆军沙漠作战和山地作战的特殊经验;在同类型战争经验互鉴上,注重针对历史经验与当下经验的结合,比如针对隧道和洞穴的战术,重新查阅了处理在越南遇到的隧道系统的旧训练手册,并更新了专门用于阿富汗作战的手册,等等;在地雷战中,积累了长期的路边炸弹的应对方法;在后勤补给上,由于受地面交通的影响,其精准空运和空投运送物资的能力在增强,等等。除此之外,美军在海外军事基地建设方面也积累了经验。

二、中国应对美战略调整的措施建议

第一,要深刻认识美国落实区域战略的有限性,妥善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分歧,不使其变成美对华打压的前哨。尽可能降低美国遏华战略对中国造成的负面影响,针对性强化突发情况的舆情应对。美“以乱制华”的一个重要抓手是充分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缘风险点,这也是决定美国区域战略成效的主要变量。此前,美国印太战略能够取得一定进展,除了周边国家在地区权力结构上需要美国之外,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与部分周边国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争端或问题。需要注意的是,美国区域战略的推进也并非一帆风顺,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在逐步显现。一方面,美国区域战略与美国对华战略之间已经呈现一些矛盾,从奥巴马“重返亚太”至今政策效果能看出,区域战略能力的疲软,尤其是全球疫情蔓延后,中国经济率先复苏,相关国家出于发展经济、对抗疫情考虑,与华对抗主观意愿并不强烈,过于聚焦遏华,并不符合中国周边很多国家的利益,真正想成为“反华前哨”的国家屈指可数;另一方面,通过阿富汗撤兵,“美国优先”的基因暴露无遗,势必会导致区域的凝聚力的下降,这些都可以为我所用。

第二,强化“一带一路”舆情对抗和海外标志性项目的安全保护和预警机制建设,考量瓦罕走廊在区域战略中的桥梁纽带作用。美及其西方盟友对“一带一路”的抹黑逐渐从言语攻击转变为现实阻力,对此,中国应强化民心相通、文化宣传等“软实力”建设,制定必要的舆情等反制措施,避免美盟从国际舆情等非传统安全领域“见缝插针”。从近期印度媒体和民族主义势力恶意歪曲事实,报道所谓瓜达尔“针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项目的抗议活动”看,利用对中国战略意图的认知偏差鼓动放大猜忌、试图利用不同国家自身利益差异性引发对华不信任、诱导几股势力渗透“一带一路”龙头项目等举措易成为占据“效费比”优势的手段。需要强化政府间的保护机制建设,近些年来,巴基斯坦涉华恐怖袭击事件不断,如今年7月达苏水电站项目爆炸,直接导致中方人员和巴方人员的伤亡,事件背后不排除有美盟推波助澜的影子,需要凝聚政府间合作共识和风险意识,建立并完善海外风险预警保护机制。另外,中国与阿富汗直接接壤,在地缘优势、规则制定、资金运作、合作意愿方面都占有先天优势,一旦阿富汗形势稳定下来,从瓦罕走廊建立中东-中亚新的能源供应线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并在获得巨大经济效应的同时,可进一步提升能源安全系数。阿富汗、伊朗处于“中转站”地缘位置,连接从东亚至欧洲的陆地交通、油气管道和通讯网络等都将使阿富汗受益,也可与伊朗“向东看”政策相互呼应。

第三,把握海陆复合型国家崛起的机遇,致力于破解东南方向的困境为先。一是战略优先原则,避免中国陷入海陆复合型崛起国的“威廉困境”。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在东南方向形成战略优先,力争在第一岛链附近形成压倒性优势保持对美战略威慑。由于美国持久性陷入反恐战争,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线长,此次阿富汗撤军,暴露出美从军队到政府协调的体系机制上,在应对海外突发危机事件上的能力疲软。由于美国其界定的几大类威胁都牵动着其神经,决定了美国很容易被几大威胁问题的突发事件牵着走。在博弈的过程中,一方会通过让对方增加维护成本和感知“有利条件”,而让对手主动重新回到博弈竞争中,而丧失战略致胜的优势,因此,保持战略定力尤为关键,对中国来说,保持战略定力也聚焦发展自身实力是首选良策。

二是奉行相对安全原则,这样会面临更小的体系结构性的压力,尤其是在战略次重点领域。海陆复合型国家由于战略透支带来的“威廉困境”蕴含的一个悖论即“先发劣势”,绝对安全对于崛起国来说更有可能激活包含霸权国在内的遏制性军事同盟,而增大整体结构性压力。从美国的教训看,美国等西方霸权国家追求的是一种绝对安全,即通过军事、能源、金融等工具控制,达到“国家利益”维护的目的,绝对安全带来的是高敏感度感知,较易带来过度反应,在其遏制其它竞争性大国或新兴大国崛起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自身战略透支。在“东伊运”等恐怖主义事件上,要看到恐怖主义一种思维,即想让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做出过度反应也是恐怖袭击的目标之一,也是令美国陷入反恐“泥潭”的重要诱因之一。

因此,海陆复合型国家崛起离不开准确判断体系结构压力,以及恰当的战略克制和准确时机采取的战略出击。

第四,深入了解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军事上的成长和教训。

一是善于在舆论宣传上与美盟打“主动仗”。此次阿富汗撤兵,塔利班采取了主动的舆论出击,不管是及时向周边大国释放信号,还是揭露美国撤军种种黑幕、喀布尔机场爆炸真相以及反击“9·11”事件等,都是第一时间占据舆论优势,无疑加速了美军形象和国际信誉的崩塌和国际传播效应。针对中国周边的战略扰动和军事干预,中国要善于向国际社会揭露“自由航行”、南海军事化、中印边境问题、新疆人权问题等真相,传递中国周边外交原则和维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在国际舆论上坚决给予霸权主义和敌对势力以鲜明的回击,及时粉碎“以乱制华”离岸平衡的企图。

二是加快高科技军事装备建设,提升联合作战能力。重视美军科技前瞻性技术如高超音速技术、微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军用5G技术等进步以及科技与人的融合能力,阿富汗战争被喻为“无人机战争的转折点”,美盟在阿富汗战场无人机多场景运用、人机配合能力已甄于成熟,未来使用频次和范围也会扩大,积极研究其战术层面“察打一体”在战略层面的运用价值;重视美国“联合全域作战”布局及实践,强化相关的推演和决策训练,重视研究美国陆军在白皮书中提到的“定制化”部队、“现代化的组织中心”等全域作战新动态趋势,在新时期网络和太空作战被纳入其中作为突出的亮点的背景下,“联合全域作战”依旧从属“协同作战”的军事原则,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供全域态势感指知的技术支撑下,对联合全域指挥控制的决策艺术和决策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此之外,还需强化军队“软实力”建设,全面提升综合能力。阿富汗战争中美军在“软实力”方面暴露了一些劣势和短板,如不熟悉当地语言、风俗、宗教。“拳头”至上,漠视阿富汗民众诉求,忽视“软实力”的应用,片面追求利益,企图单纯用武力在阿富汗强势推销美式民主,是美军败走阿富汗的主要原因。我国与美国不同,“我们永远不称霸,不扩张,不谋求势力范围,无意跟任何国家打冷战热战”,但在未来的海外维和、撤侨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以及为保卫我国海外利益而引起的武装冲突中,单靠武力优势而忽视“软实力”是要吃大亏的,美军的教训一定程度上值得我们借鉴。如何丰富“软实力”建设,必要的时候通过语言、文化、宣传等获得当地民众、国际舆论认可,值得我们深思。

来源时间:2021/9/3   发布时间:2021/9/3

旧文章ID:25878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