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惊:从阿拉斯加会谈看中美两国关系发展
作者:铭惊 来源:中美印象
导读:对于全世界来说,此次中美阿拉斯加会晤也是进一步看清拜登政府对华战略的好时机。策略层面,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将印太事务视为最关键的优先项。拜登政府将中国依然定义为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同时也视为可以合作的伙伴。
一.就中美双方有关此次会晤所发布的信息本身进行的分析
2021年3月11日美国国务院发布消息:“国务卿布林肯与白宫国家安全顾问萨利文将于3月18日在美国阿拉斯加会见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和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同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例行记者会上证实了此消息,会后通过中国外交部官方网站发布声明:“应美方邀请,中美将于近期举行高层战略对话。中方对中美关系的立场是明确的。我们要求美方客观、理性看待中国和中美关系,摒弃冷战、零和思维、尊重中方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停止干涉中国内政,按照两国元首通话精神,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的正确轨道”。
首先,笔者想着眼双方发出的信息本身进行分析。中国外交部官方网站发布的正式声明中第一句话是“应美方邀请”。想必大家对于中国政府涉及与外国政府领袖及重要国际组织,机构的正式与非正式接触,会面与通话所常用的文稿发布格式非常熟悉。都会用到“中方应约”与“应某方邀请”这样的用语,大家对此也都习以为常。但深入分析后便可得知这样的表述有其内在深意和现实作用。中国人讲话是有逻辑的,且十分讲求语言艺术。力求在语言表达上体现态度与立场。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总要在言语表达上占得先机。以营造出我方的强势与主动姿态。笔者称之为“讨口彩头”。而在西方文化与语境中,用词和修饰固然重要,但是消息本身才是重点。从尊重双方立场、平等与实事求是的原则出发,淡化立场力求客观直接的表达信息本身,不纠结于语言所带来的立场强弱,更不会过分地在“讨口彩头”上用心良苦。因此我们会觉得西方的新闻发布更加务实,而中方的新闻发布更注重“面子”。
就此声明开头一句“应美方邀请”便可得知,中方是想强调此次会晤安排是由美方首先提出,而中国作为应约方自然就有了赴约与不赴约的主动权。简言之就是“谁来求谁”的区别。这一点在中方看来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外交部的官方中文版声明内容是面向国内的。故内宣意味浓厚。因此,让全国人民感受到我大中华在面对美国时所拥有的主动地位与强势态度,则是此句用语的最直接目的。不幸的是在目前中美关系剑拔弩张之时,讨这样的“口彩头”不具有任何实际的价值,而且会遭来美方的反感。于是在3月14日白宫的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提出有关中方发布的两国会面声明内容的问题时,发言人表示:“此次会面是经两国共同协商努力的结果”。仅此一句即澄清了事实,又一如既往的尊重了双方的平等立场,且明确回应了中国外交部“应美方邀请”的不实说法。至此可见中美两国3月18日即将举行的会面其气氛紧张可见一斑。
从事实的角度出发,自2020年11月拜登在美国总统选举中获胜以来,中国前后两度以点名和不点名的方式祝贺拜登的当选。自此,中方通过各种管道和方式多次表达想与未来的新政府团队建立联系的愿望,期待尽快修复前川普政府对中美关系造成的恶劣影响,或讨论尽快解除对中国与中国经济施加的制裁。在迟迟得不到美方新政府团队的回应之下,中方甚至不惜在台海、印度、香港以及涉及缅甸等各个方向主动出击,制造谈判话题,望逼迫拜登政府主动寻求与中方的接触。但事与愿违,美方长时间对中国的期待进行冷处理。当然这里有复杂的中美关系角力因素,也参杂着美国国内局势与政治斗争需要等因素,共同造成了中美两国官方及高层迟迟无法建立联系的现状。显然美方并不着急,在承接了前川普政府对华的强硬政策基础上使其自然延续,实际上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同时也给刚刚上台不足两月的拜登新政府留出了进一步制定和调整对华政策的时间与空间。反观中国方面要时时承受着前川普政府对华强硬政策带来的各方面强大压力,和对拜登新政府未来对华政策走向尚未可知所带来的恐惧和不安。因此,中方更加迫切的希望与美方尽快展开接触是有事实根据的。其声明中“应美方邀请”的表述真伪也就不言自明了。
反观美方就此次即将举行的中美阿拉斯加会晤所发出的官方声明:其一,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与白宫国家安全顾问萨利文将于3月18日在阿拉斯加会见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和外交部长王毅。其二,跟中国的此次会面将会发生在国务卿布林肯与国防部长奥斯汀首先访问东京和首尔,在与两个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盟友会面之后。其三,美国将在此次会晤中与中方讨论一系列议题。以上是美国国务院3月11日发布的官方声明内容。其一就是消息本身,简单明确。其二,美方强调与中国举行的会晤将安排在与日韩两国的会晤之后。这一条所包含的信息量是相当巨大的。首先,与中国的会面安排在日韩两国之后。其重要程度和与美国关系的远近亲疏一目了然。美国国务院随后又发布消息:美日印澳四国元首高级别峰会将于3月14日以视频形式举行,并强调“拜登政府将与盟友以步调一致的方式处理对华关系”。以上两组会议都安排在3月18日与中方的会晤之前,孰轻孰重不言自明。其次,让我们展开世界地图,从北美飞往亚洲的最短航线不是横跨太平洋,而是走靠近北极的北方航线。从美国出发经加拿大,过阿拉斯加越过时区分界线沿远东地区,经库页岛南下进入亚洲。这才是飞行里程最短、耗油最少、安全性最高、及全球航空企业与政府公务飞行中最普遍采用的跨太平洋航线。因此,按照常理推断和为美国纳税人省钱的最合理出访安排则是:布林肯访日结束后访问韩国,考虑到首尔距北京只几百公里,顺道访问北京举行中美外交正式高层对话才是合理的安排。但此次中美会晤地点偏偏避开直接从首尔前往北京的选项,而将双方会晤地点定在了遥远的阿拉斯加。如果从布林肯回国的线路上分析或许有些合理性,因从亚洲飞回北美也要走上面提到的北方航线,所以不排除布林肯中途降落阿拉斯加给飞机加油,而在这段时间会见远从中国风尘仆仆飞来的国务委员杨洁篪和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两位身居国务委员高位的副国级官员为了会晤出访回国途中的美国国务卿,不惜长途跋涉来到遥远及天寒地冻的阿拉斯加。已明显展露了中方的低姿态和屈尊降贵。
而布林肯在他自己的官方推特中,就此次与中方两位主管外交的高级别官员会晤是这样表述的:我将于3月18日在阿拉斯加与中国的国务委员杨洁篪和外交部长王毅会面,我们将讨论一些列的问题,包括双方尚有严重分歧的议题。
二.就此次会晤过程中可能涉及的话题展开分析
自拜登就任美国总统以来,世界瞩目。尤其是中国及全世界的华人极度关心新政府的对华政策变化。是继续川普时代的对华强硬伴极限施压?还是会对华松绑回到合作接触的道路?在外界一篇纷扰与猜测当中迎来了此次中美外交界最高级别的会晤。在笔者看来,拜登新政府上台近两个月至今,尚未完全形成对华的完整策略。甚至方向还未明晰。在美国国内经川普四年执政以来将中美关系带入到了空前敌对状态的背景下,无论是美国民间还是政界,商界,学界及普通民众对中国的恶感度与日俱增。虽然美国国内两党政治常有党同伐异的现象,但是涉及到与中国相关的议题两党却能展现出立场的高度一致。在这样的背景下拜登想彻底扭转对华策略方向将面临极大的阻力。主观上拜登绝无反共或与中国对抗的意图,更不想从川普手中接过“反共抗中”的大旗。因此,近日拜登通过白宫新闻发言人普萨基就3月14号美日印澳四国元首会谈的发言中着重强调了美国的立场,既“拜登政府将与盟友以步调一致的方式处理对华关系”。于是,先行安排了国务卿布林肯和国防部长奥斯汀访问韩国与日本,同时安排美日印澳四国元首的视讯会议。这一安排充分体现了美国要在与中方会晤之前先与印太地区盟友和周边重要国家展开磋商、听取意见、协调立场,为即将举行的中美外交高层会晤定调。
在川普执政的最后一年,以国务卿彭培奥为代表的美国外交系统全速运转。在世界范围内积极运作,逐渐打造了一个针对中国的包围网。在欧洲说服盟友放弃中国的华为5G;在亚太积极拉拢印度以巩固新的印太联盟;在军事上积极遏制中国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方向的扩张与影响力;彭培奥又在五眼联盟的基础上积极拉拢日本加入,现五眼联盟的5+1情报共享系统已经组成。美日印澳的四国沟通机制本形成于印尼大海啸发生的2004年。四国为了共同应对灾难与协调救灾而组成的一个松散组织,近年来慢慢成为了印太地区围堵中国的强大联盟,更有人称之为“亚太版北约”。近期刚刚举行的四国元首高峰会议更是自四国机制建立以来的首次,将这一联盟的级别抬升至空前的高度。日后必将在印太地区尤其是对中战略上发挥重要的作用。美国在此次四国会议上会积极听取日印澳三方对华的态度,依此为参考来决定美对华的策略,其协调立场的意味明显。
在3月14号已经结束的美日印澳四国元首峰会上,公开声明中对于涉及中国的内容只是寥寥数语。美国白宫国家安全顾问萨利文在会后的记者会上表示:此次会议不针对中国,但是会中四国讨论了中国对于世界的威胁,并表达了各国已无对中国再抱有任何幻想的统一立场。萨利文表示:四国在会议中讨论的重点都集中在应对疫情、世界经济恢复、气候变迁等涉及全球危机的话题。并成立了三个工作小组,分别是疫苗专家工作小组;关键信息与科技工作小组;气候变迁工作小组。以上内容从表面上看均不涉及中国议题,令许多期待此次四方会谈中各方协调对华立场,为接下来的中美外交会晤定调的希望落空。但笔者看来所成立的三个专家工作组中的第二个,既“关键信息与科技工作小组”正是冲着中国而来。
笔者认为,美方对华的外交政策不仅仅取决于拜登本人的态度。例如在涉及到新疆、西藏、香港和台湾的相关议题上,美国的国会要么有已通过的法案,要么就是其他盟国已做出相同的决议,因此拜登本人很难为了改变对华政策方向乾纲独断。再加上美国的军方以及以共和党为代表的美国保守派政治势力等多方的牵制,注定了拜登想在对华战略上扭转前川普政府的态度与方向会困难重重。所以笔者认为拜登政府短期内会继续川普时代对华的强硬立场,包括不乏激烈的言辞表达。但是态度将有所缓和,并且不会再祭出新的制裁措施。正所谓“听其言观其行”。自拜登上台之前各界均判断拜登将软化对华的态度,不会维持川普时期高压强度。至今虽然以国务卿布林肯为代表的拜登政府主要官员在涉及对华议题上继续保持强硬的态度和使用犀利的语言,但实质上并未采取任何新的行动来证明其态度的真实性。故主张对华缓和的一派与中国方面可继续抱有谨慎乐观的希望,而主张对华强硬的一方则对拜登政府表达强烈的失望。虽然国务卿布林肯近期在国会听证会上强调:关于此次与中方外交高层的会晤当中,将重点提出并讨论涉及新疆、西藏、香港和台湾的人权问题。并重申不会在关键分歧问题上对华妥协。但是实际情况究竟如何,还是要听其言观其行。
三.中方在此次会议当中想要达成的目标
笔者认为以下四点问题应该是中方所关心的,但是任何一个方面都更取决于双方各自的重大关切和实际重要程度。因此中方依照本方利益的重要程度会对以下四项排出先后顺序,同时美方也会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需求列出己方的条件。双方肯定也会就对方最关心的利益进行判断。虽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就目前双方的实际情况来看,笔者认为就以下四双方能够达成共识的可能性也是不容乐观。
首先是贸易与关税制裁问题。自中美贸易战开始以来,过程几经波折。经历达成协议又毁约,加征制裁性关税再谈判等几轮下来。目前美国对于全部来自中国的商品均征有从10%到25%不等的惩罚性制裁关税。重创中国的出口企业的同时也重创了以出口、内需和投资三驾马车驱动的中国经济整体。虽说取消惩罚性关税议题理应是中国关心的头等大事。但在笔者看来这也并非是那么重要的。也许在制裁之初,川普的惩罚性关税确实打疼过中国,但在此之后中国积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动用各种行政手段和金融工具。包括加大对出口型企业的补贴、增加转口贸易、调整出口退税制度、加大退税比例、甚至不惜被冠以汇率操纵国的恶名主动让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以对冲和稀释相当一部分由于加征关税而给出口型企业带来的损失。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惩罚性关税对中国出口型经济带来的巨大压力和影响。加上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也主动调整了其自身的经济结构。特别是2020年的世界疫情使得中国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医疗防护器械生产地与出口国,变相增加了中国2020全年实际的出口贸易量。因此大大缓解了来自美国的惩罚性关税措施给中国出口经济造成的损失。故要求美方取消对中国加征的惩罚性关税,应不是现阶段中国首要关心的议题。
其次,对于中国高官的直接制裁问题。笔者认为虽然制裁本身会让那些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团体和香港特首林郑月娥为代表的一众高官日子难过,也一定程度上会在中共高官群体中引发“寒蝉效应”。但是站在中国最高领导人和党国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对于个人的制裁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正所谓中共一贯提倡的“为了党国的整体利益不惜一切代价”。而个体作为达成整体目标的“代价”就只能自认倒霉。因此在中国任何人、任何组织团体、无论地位多高、多富有,谁也不想成为那个随时可以被被牺牲的“代价”。
其三,关于新疆、香港、西藏和台湾问题。中国压根也不会指望美国就这一问题上有任何让步,或抱有对美方的丝毫期待与幻想。正如国务卿布林肯在国会听证会上所讲的那样:此次中美外交高层会见的主要议题之一就是牵涉到以上四个地区的问题,包括人权议题。布林肯更强调:美方对于涉港、涉疆、涉台和涉藏的问题将作为严肃且认真的议题明晰表明美方的立场,且不可退让。而中方已在外交部正式声明中首先强调:尊重彼此主权与发展利益、停止干涉中国内政、涉及西藏、新疆、香港和台湾等有关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的事项,中方已多次重申底线绝不退让。因此在这一问题上中美双方将很难达成任何共识。
最后,关于解除对于以中兴、华为为首的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制裁,和允许中国使用美国的高科技技术的议题。笔者认为,这一点恰恰是中国最想得到和最想有所突破的议题。同时,这也会是美方严防死守且毫无退让空间的议题之一。就在3月14日,美国又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将华为、中兴、海能达、海康威视和大华技术这五家企业列入黑名单,采取科技管制和禁运制裁。次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被问及有关美国的这一最新举动时,赵立坚表示强烈谴责,并强调:美国从来就是毫无信用可言的国家。在美中双方即将举行外交高层对话的前夕,双方本应为了两国外交高层的顺利会面制造良好的气氛。但恰恰就在此时发生这样的事情。足见美方在与中方会面之前对中国施加了相当大的压力,而中国方面更没有丝毫退让与隐忍的意味,则是通过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对美方严词痛斥。无疑为两国阿拉斯加会面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自中兴事件爆发,特别是华为孟晚舟被加拿大扣押以来。美国乃至西方绝大多数国家慢慢意识到了以中国的华为和中兴为代表的中国高科技企业,通过在5G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将统领下一世代的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将通过此手段完成对于全世界信息的掌控。那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自然会对本国的信息安全和国防安全产生深刻的忧虑。因此,目前全世界各国的政府、企业界、学界乃至军方都清楚的认识到:未来谁能掌握世界霸权与世界话语权,就必须掌握高科技能力。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中国最缺乏的短板,同时也是美国清楚认识到的事关未来国家战略安全与世界统治秩序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问题上美国可退让的空间也几乎为零。
四.对于中国目前的心理分析
就在不久,中国的两会刚刚结束。中国提出了“第十四个五年总体规划”。其中已明确:力求在2028年完成中国的GDP超越美国的目标。同时,力争在2035年、也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100年前后,实现中国军事实力超越美国的目标。还要实施科技强国计划,力争在接下来的五年时间内完成对于国防现代化和重要高精尖科技的突破。彻底打破西方技术的垄断,突破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3月6日,有中国背景的多维新闻网发表文章,题目是《中国两会坚定且充满野心》。目前中国已对“全面赶超美国,争夺世界主导权”的目标不在避讳。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讲到“中国终于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平时整个世界”。而现实的情况是,中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之时,其国家形象、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世界好感度均处于最巅峰状态。当时又正值以美国为首的整个西方世界发生了严重的金融次贷危机。是中国投入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不仅在当时挽救了中国经济,也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当年的世界经济稳定重任,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发动机。此后的2011年,中国的GDP正式超越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以说10年前的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而距此又过去了10年,当今中国的DGP约为17万亿美元,而美国的GDP约为24万亿美元。在这样的情况下,习近平口中的“平视整个世界”其目标是很明确,就是“平视美国”。
笔者认为,这样的心里所反映的内在问题则是对于自己的“不自信”。如果从简单的硬实力评判标准来看,中国无论是经济总量、军事实力等各方面应当是除美国以外雄视全球的。可真正在软实力上中国的内心则是自卑的。以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为代表的普时价值观,和以民主、共和、三权分立为代表的政治制度。经百年以来普及全球,更是深入人心。不仅被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和采纳,更成为了世界潮流。引用国父孙中山先生的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普世价值和民主共和制度虽不一定是最好的制度。但这确是人类到目前为止可以找到的,并且加以成功实施的最好制度。即便是那些真正的专制体制国家也要在对外宣传上标榜民主。例如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这样一个极度独裁、专制、封闭的国家,在当今世界上首屈一指。可是在她的国名中依然少不了“民主主义”和“共和”的字眼。即便是彻头彻尾的中央集权、专制独裁也要打着“民主”与“共和”的旗号。为何不敢堂堂正正大鸣大放的用“朝鲜专制主义独裁共和国”这样的字眼?足见“普世价值”与“民主共和”同“专制主义”与“集权独裁”孰优孰劣高下立判。
所以真正的平视世界,或者被世界所平视。绝不只是经济总量与军事实力这样的硬指标。而是“价值观”与“文化”这样的软实力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若不然,那些经济总量不大,军队能力三流的众多小国就该天天生活在世界的鄙视与欺压之下?他们的国民就该任人宰割且没有尊严吗?奉行“拳头大胳膊粗” 、“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样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理论的国家终将不会在历史的长河留下美名、更不会受后人敬仰、更别提影响世界。
笔者看到如今的中国充斥着一股“妄自尊大”的戾气,和不知道从哪儿来的“盲目自信”,诸如“双赢就是中国赢两次” 、“今后的世界只有两个国家,既中国和外国”这样的狂妄言论及思想正危害着我们的国家,坑害着我们的民族。兵法讲“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但“知己”要比“知彼”更加重要。虽然了解你的对手才好进攻与防守,但是在了解对手之前先了解自己则更加关键。如果不知道自己什么实力就贸然出击、狂妄自信。那无论此时实力多么强悍,彼时的失败就一定会在成功到来之前先行降临。必须要为自己的狂妄付出惨痛的代价。
近年来中国常提“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那我们就用这五百年作为参照系来看看当今的中国将会面临什么。从欧洲的新航路开辟以来,最早一批的世界霸主当属葡萄牙、西班牙与荷兰莫属。三国仅靠航海技术征服了世界,分别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跨大洲殖民帝国,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世界霸主。之后的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驱动下,国力迅速成长。既打败了荷兰之后又与西班牙、葡萄牙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期间又经历了与拿破仑法兰西的多次争夺,耗费了近两百年的时间才真正成为了世界霸权。奠定了她殖民全球的日不落帝国基础。之后,五月花号停泊于波士顿外海,从北美殖民地的建立到独立战争结束成立美利坚合众国,美国用了近百年的时间。到1894年美国的GDP超越大英帝国成为那个时代的第一经济大国。可美国真正成为世界的霸主则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直到1945年的二战结束美国才真正实现这一目标。从1894年到1945年,美国用了51年时间。那么就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中国所提出的在2028年GDP超越美国;2035年军事实力超越美国算起,理论上中国想成为世界真正的霸主至少还需要50年时间。但是究竟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呢,笔者只能持开放态度。
人类历史的近500年来又有多少次冠亚之争的过往可供参考呢。这里,笔者愿引用哈佛大学教授格林厄姆·埃利森2015年9月发表在《大西洋月刊》上的一篇题为《修昔底德陷阱:美中注定一战》的内容来说明:“500年间发生过16次老大与老二的地位之争,其中12次最终以战争的方式解决”。在二战结束后到今天为止这样的情况共发生过两次,而就在当时当下,我们正在目睹着战后的第三次的挑战。
苏联作为二战的战胜国,虽在战争期间与中美英等同盟国并肩作战。但在战争结束以后,共同敌人的消失凸显出的确是苏联与美英在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差别。强大的苏联制造能力加上共产主义集权统治的“制度优势”使其国力迅速恢复并成长,很快便成为了可以对老大发起挑战的力量。由于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等方面的完全差异造成了美苏之间一定是你死我活、有我没你的斗争。最终结果世人皆知。在此,笔者无需赘言。
时间来到80年代,这时的日本经济正如日中天。由于战后美国的扶持,特别是经历了韩战与越战。日本作为美国的后援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直到80年初期,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金融实力、股票与房地产、高精尖科技与精密制造等多领域堪称世界一极,GDP一度超越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完成了战后日本对美国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经济实力上的超越。其后,日本计划用经济手段将美国完全日本化。也就是用经济实力和金融手段企图征服美国。美国看清了日本的野心,决定遏制。于是在1985年9月22日,美国团结世界主要西方五国,依据布林顿森林体系为基础逼迫日本签订了《广场酒店协议》,迫使日元对美元大幅升值,沉重的打击了当是以外向出口型为主的日本经济。彻底摧毁了日本企图以经济手段征服美国的野心。让日本在接下来的近三十年时间直到今天,经济增长停滞。再无称霸世界的野心。
今天,中国想要统领世界的目标已经明晰。美国也已清楚的认识到了中国的目的。现在的拜登政府就正处在关键的时刻,面对中国这可能是最后的机会将其赶超的野心彻底击碎。面对美国,中国也许是唯一的机会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内实现其目标。世界局势将取决于美中两国接下来的决定,修昔底德陷阱所指的“必将战争”是否有缓和的机会还不得而知。笔者认为,战争一定会到来。但是形式也一定不会是热战。在当今的国际秩序下,两个同时拥有核武器的超级大国想要热战的可能性是极低的。即便是在三十年前的冷战时期,美苏当时的野蛮程度远超今日,尚未发生两国的直接兵戎相见。当然这里不包括由双方资助的第三方代理人热战。故此,笔者判断中美两国直接的军事冲突可能性是极低的。至于新的战争形势,最有可能的会采取对待日本的手段。既使用金融手段或是信息战与科技手段进行战争行为。当今世界有太多的领域可以瘫痪整个国家。因此当经济越发达,科技越进步时。国家就相对变得更加脆弱。比如电力、通讯、金融、货币、网络等任何一个系统被瘫痪,这个国家就会立即陷入一片混乱。其造成的损失程度不亚于一场全面性的军事战争,亦或是不亚于直接向对方的全国土范围投放热核武器。因此,未来发生在中美两国间的争霸战争形式一定不会是枪炮船舰的热战。
五.对于中美阿拉斯加会议结果的预测
据以上的分析内容,笔者预测在此次中美阿拉斯加会谈中大概率会出现“各说各话” 的场面。中国依然会强调己方的一贯立场,并且把要开的加码再开一遍。而美方也会就中方的立场加以严厉谴责。并且继续提出中方原则上不可接受也不愿涉及的有关新疆、西藏、香港和台湾的人权问题。措辞犀利在所难免,但是态度将会比川普在任时有所缓和。至于诸如贸易关税制裁,和解除对华高科技企业的封锁议题,现阶段美方无论从国内政治局势还是在面对国际盟友的角度出发,都毫无妥协退让的空间。但是在此基础上不会再祭出新的制裁措施,这一点应该可以肯定。
通过此次会面,外界有机会了解双方的最新立场。对于全世界来说,此次中美阿拉斯加会晤也是进一步看清拜登政府对华战略的好时机。策略层面,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将印太事务视为最关键的优先项。拜登政府将中国依然定义为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同时也视为可以合作的伙伴。国务卿布林肯在国会听证会上强调了对华不妥协的立场,同时也强调将与中方积极寻找可以合作沟通的领域。因此在涉及疫情防控、气候变化、军备限控、核不扩散等全球议题,中美双方或许会达成某些共识。正如李克强在两会结束后出席记者招待会,回答有关中美高级别外交会晤的相关问题时也强调:“希望中美双方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对话,即使一时达不成共识,也可以交换意见”。
最后,会议是否会发布共同声明将是观察此次会晤是否有实质性成果的重要指标。最好的结果是会后中美双方共同发表会后声明,并在声明中提及有关习近平将访问美国的相关信息。当然笔者认为这是中方最期待的结果,但可能性几乎为零。其次,会后双方会共同发表声明,但是内容仅局限于有关全球议题上达成的共识,且务虚成分过多。只为展现两国关系将趋于缓和的姿态,并无更多实际意义。最次,会议结束后没有双方共同发表的声明,而是中美各自发表会后声明,且声明内容依然是各说各话。标志着此次阿拉斯加会晤宣告失败,中美关系毫无任何改善的迹象。
以上分析均为笔者个人就目前局势所做的判断。在未来的一年、远致拜登接下来执政的四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中美关系走向何去何从则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毕竟人看眼前而天知未来。
来源时间:2021/3/17 发布时间:2021/3/17
旧文章ID:24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