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兰:追思傅高义先生–“一个与时间赛跑的大师”

作者:高兰  来源:中美印象

2020年12月20日,时间的钟声骤停在这一刻。傅高义先生,一个与时间赛跑的大师,突然仙逝。疫情肆虐下的美国,平添了更深的黑暗与悲伤。

从开始研究中美日关系,傅高义先生的名字便如雷贯耳。我有幸见到傅高义先生本人,是在2016年炎热的夏天,在杭州召开的中华日本学会2016年年会上。在那场研讨会上,见到了大名鼎鼎的傅高义先生,作为“世界中国学贡献奖”获得者的傅高义先生作了题为“中日互相学习的历史”特别演讲。我向他请教关于中美日关系的问题,他当时问了我一句话,你研究中美日关系。你去过美国吗?我说还没有在美国进行过长期研究,于是他笑了笑说,你应该去美国了解美国社会,你才能真正地研究美国对中日关系的看法。于是我对傅老师说,我读了您很多关于日本问题的书,觉得非常受启发。傅老师非常客气的说,过奖了过奖了,我对日本也不是非常了解,但是我写的那个《日本第一》的书是根据我在日本社会长期生活进行田野调查,根据我亲身体会去写的一本书,所以你们要研究中美日关系,应该要去美国、日本多看看,多走走。于是我听从他的建议,在2018年去哈佛大学访学。

在2018年10月,我来到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进行访问研究。在报到后的第一周,恰好参加了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关于中美日关系的研讨会,在会场上见到了傅高义教授和约瑟夫奈教授。傅老师约我去他家,讨论我的研究计划。傅老师说,你研究中日关系史,是否可以帮我修改我正在写的一本书《中国和日本:1500年的交流史》》(China and Japan:Facing History)?于是他拿出了他的英文书稿,让我帮他修改Chapter3(1839-1882)、Chapter6(1895-1945)、Chapter11(1992-2018),及Biographies等。我拜读了傅老师的书稿,发现这部书稿的视野非常宏大,资料也比较详实。但是,文中部分内容我有一些不同看法,尤其是在Chapter6(1895-1945)、Chapter11(1992-2018)部分内容,关于中日关系近代史和当代史部分,我和傅老师的观点分歧较多。比如在近代史部分,在讨论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部分,我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傅高义先生高度赞扬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他认为,中国的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有很多原因,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教育制度。另外关于当代史部分内容,关于钓鱼岛问题,关于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等等问题,我又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看法。出于学术交流的想法,我给傅老师提出了大约63个不同的意见,请他参考。

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我给傅老师发去30多封邮件后,傅老师每次回信都说谢谢,非常尊重你的意见,同时提出他的想法。令我感动的是,作为学术后辈的我,冒犯傅高义教授的学术泰斗地位,坦率地提出自己不成熟的看法,至今想来惴惴不安,十分汗颜。但是傅老师诚恳地听取我的建议,并且尊重我这个不知名的中国学者意见,体现出傅老师的大度宽容,对学术后辈的人文关怀。

作为学术界泰斗,傅高义教授的学术成果无疑十分丰富。从我个人来说,特别怀念四个方面。

第一,人格的魅力。傅高义先生作为一个学术界德高望重的学者,精通中国问题和日本问题,对像我这样的一个学术后辈提出的非常尖锐的不同意见,傅老师总是很谦虚的来倾听我的意见,尽管不会完全采纳我的建议,但是他非常尊重我的想法,而且反复强调理解中国学者关于中美关系、关于中日关系的不同想法,让我非常感动。关于傅高义先生的这部书稿,我曾经和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现任主任T. H. Hall讨论,他说也收到过傅高义先生发来的部分书稿,征求他的修改意见,但是不太好意思提出不同观点。Todd Hall先生说,傅高义先生写书一向如此,广泛征求各国学者们对他的著作的意见,特别期待批评性意见。我觉得傅老师把他的书稿,让各个国家的人来进行评判修改,是非常国际化的一种做法。这样写出来的巨著才能更加接近于事实,更加接近于真实,因而才能具有更加重大的国际影响。另外,关于他的书稿还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我在修改傅老师书稿的时候,经常去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图书馆,图书馆中文部负责人Nancy女士嘱咐我一定要多修改傅老师的书稿,尽量地提出批判性的意见,因为傅老师太有名了,很多学者都不敢批评老师的文章,可是傅老师特别希望了解不同意见。Nancy女士告诉我,我指出傅老师书稿中的问题,傅老师很高兴,我听了之后觉得非常不安,担心自己冒犯权威。

第二,严谨的学术方法。傅高义先生在从事日本问题、中国问题研究以及中日关系史的研究的时候,采用的方法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国际关系。他运用大量社会调查数据来解释中国社会、日本社会,分析中日社会的特征。这一研究方法使我深受启发。于是我在进行关于中日关系研究的时候,也尝试用政治社会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比如我现在研究中日关系,研究日本外交问题,使用政治社会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日本社会的特质,研究平成时代日本低欲望社会与高欲望政治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日本独特的政治社会现象对日本外交政策的影响。另外在傅高义先生的研究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即,傅老师运用史料的方法问题。我在和他讨论他的书稿的时候,我给他提供了很多关于近代史当代史的史料,傅高义先生告诉我,我提供的史料非常详细,他很感谢,但是他并不拘泥于这些史料,而是对大量的史料进行归纳和精炼,从这些不同的史料当中找到历史线索和发展轨迹。我觉得傅高义先生对于史料的运用和归纳能力也很值得学习,因为我们会面对纷繁复杂的史料,其中很多史料非常的分散,而且来自于各个不同国家有选择性的史料,并不是100%地接近事实。傅高义先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办法,就是从纷繁复杂的大量史料当中学会辨别,学会归纳,从中找到它的一些历史规律性的东西。当然,关于史料的运用和归纳部分,实际上我和傅高义先生之间有很大的观点差异,但是给我提供了一种启发,各个国家的学者从各自国家立场出发,对历史事实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整理和分析能力,因此在学术上会出现不同的观点,这是非常正常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将这些不同的观点进行互相讨论,了解对方在关于历史事实史料方面的一些判断,进行相互的沟通和认识,这也许是我们学术研究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吧。

我记得我当时向傅高义先生解释了在中日历史共同研究项目当中的一些做法,中国的学者和日本的学者将对于历史的各自不同的认识放在一起进行讨论,最后项目报告书分列出了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学者的不同看法,尤其在现代史部分没有形成中日学者统一的意见。傅高义先生说,作为一个学者,需要了解对方国家的认识,进行相互的了解和沟通。傅高义先生说,中日关系当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历史认识问题,他觉得中日双方的学者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在一起加强沟通,了解中日双方不同的认识,这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傅高义先生还认为,中日关系最重要的是要面向未来,关系到今后年轻一代下一代的问题。关于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傅高义先生说中国和日本都是非常优秀的国家,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是一个古代文明非常发达的国家,而日本是在亚洲最先实现近代化的国家,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国家,这两个国家是东亚的两个大国,应该相互学习,看到对方国家的长处。正如傅高义先生的儿子斯蒂芬·沃格尔(Steven K. Vogel)所说,傅高义先生的人格魅力是,“他看每一个人,看每个国家的长处”。

第三,强烈的学术责任感。在哈佛大学访学期间,曾参加傅高义先生组织的多次讲座。傅老师多次谈到,研究中美日关系非常重要,因为中国、日本和美国三个国家不仅对自己国家、对于对方国家、对地区对世界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定期的、机制性的学术交流架构来研究中美日关系。为此在他的组织和协调下,我们复旦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以及美国哈佛大学策划组建“中美日三边对话会”。傅高义先生和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陆伯彬教授(Robert Ross)等认真列出了以哈佛大学教授为主的美国方面专家组参与这个项目,希望以宋怡明主任(Michael A. Szonyi)所负责的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以及哈佛沙龙为平台推动建设哈佛大学–复旦大学-东京大学“中美日三边对话会”。傅高义先生提出,在中美日关系当中,中国和美国应该发挥更多的作用,因为中国已经深度融入国际社会,美国是战后以来世界秩序的主要制定者和执行者,中国和美国应该分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与日本一起来共同推动世界的发展。

第四,旺盛的研究热情。傅高义先生之所以成为德高望重的学者,开创了中美日关系研究的“傅高义时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傅老师有旺盛的研究热情。傅高义先生不仅仅是一位学术研究者更是一位学术活动家,他频繁来往于日本中国之间,多次访问中国和日本,体察日本和中国当地社会民风民情,了解中国了解日本了解世界。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在和我交流关于他书稿的时候经常说,我们要赶快工作,尽快的把这本中日关系史出版,接下来他要写《胡耀邦时代》,他希望抓紧时间赶快工作,要和时间赛跑。有一次,我看见我和他在哈佛大学的同一个研讨会现场,他讲完话,然后就去了另外一个会场。等我气喘吁吁地赶到那个会场的时候,我发现傅老师已经坐在会场讲台上开始讲话,我当时非常的震惊。我觉得傅先生如此精力充沛,在不停地与时间赛跑,努力把他的学术思想流传下来,这种精神本身值得我们后辈好好的学习。

一个与时间赛跑的老人,一个令人尊敬的德高望重的学者就这样突然走了,他给世界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留下了他的遗憾,留下许多没有来得及完成的写作计划。傅老师,很抱歉给您提了那么多的不同意见!

一本没有完成的巨著《胡耀邦时代》,静静地、永远地停留在傅高义先生的书桌上。傅老师,一路走好!

(2020年12月平安夜,于复旦园。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日本研究中心教授,2018-2019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与傅高义先生的书稿交流

From:

Ezra Vogel 

 

Time:

00:46:43 Nov 11, 2018 (Sunday)

To:

 

Jundai Liu 

Dear Gao Lan,

I have gone through your suggestions for changing the biographies of Ito Hirobumi and Li Hongzhang.

I have not made all the changes you suggest for I do not want to go into too much detail which would make the book too long. I want to get the main point. I liked your suggestions about Li Hongzhang and Ito Hirobumi. Could you look at my rewrites below and see if they are accurate? Thank you.

Ezra Vogel

Details

From:

Ezra Vogel 

 

Time:

11:29:59 Nov 16, 2018 (Friday)

To:

Gao Lan,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so much time. I will study your comments very carefully.

My book is going to the press, so if I am to make further changes, I will have to have your comments within a wekk.

Best,

Ezra Vogel

Your help

New Meeting

Details

From:

Ezra Vogel 

 

Time:

13:04:04 Nov 28, 2018 (Wednesday)

To:

I have gone through your suggestions and appreciate the care you took to give me your suggestions. I did make a number of your choices which I hope will be helpful in epalaining the Chinese point of view.

Ezra Vogel

—–原始邮件—–
发件人:"Ezra Vogel" <[email protected]>
发送时间:2018-11-28 13:04:04 (星期三)
收件人:[email protected]
抄送:
主题:Your help

I have gone through your suggestions and appreciate the care you took to give me your suggestions. I did make a number of your choices which I hope will be helpful in epalaining the Chinese point of view.

Ezra Vogel

Re: Chapter 11– suggestion from Gao Lan( first part)

New Meeting

On Thu, Nov 15, 2018 at 8:33 PM gaolan <[email protected]> wrote:

Dear Vogel,

How are you.

Thanks for your trust very much.

Here is my suggestion of your Chapter 11(the first part), I’ll try to send you the second part suggestion as soon as possible. I’m very sorry to send you too many suggestions.

Wish best wishes!

Gao Lan

(在傅高义先生寓所)

""

(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

""

(在傅高义先生寓所)

""

来源时间:2021/1/9   发布时间:2020/12/28

旧文章ID:23833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