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建国:越过“台海中线"的得与失

作者:储建国  来源:中美印象

近些年来两岸关系经过了三个节点:一是十八大之后将祖国完全统一视为这一代领导人的历史使命;二是2019年习近平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四十周年会议上的讲话,提出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意味着两岸政策从消极防独转为积极促统;三是2020年栗战书在纪念《反分裂国家法》实施十五周年会议上的讲话,意味着两岸政策从和主武辅转到武主和辅。

点击这里查看“中共领导人18大以来对台湾问题的论述

前两个转折是大陆按自己的节奏主动作出的,第三个转折是因应“台独"动作升级而被动做出的。

美国通过以《台北法案》为代表的系列涉台法案,确认台湾是由2300万人组成的国家,用立法的方式越过了红线,成为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中最严重的事件。大陆外交系统起初反应比较迟钝,等到美国行政部门采取各种措施落实《台北法案》,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大陆决策部门迅即做出反应,不仅加强、加快军事准备,而且做出了政策上的调整。

""


美台并未因大陆政策调整而收手,而是继续往“台独"方向冒险挺进。美国提出帮助台湾重返联合国,帮助台湾加入世卫,帮助台湾稳住邦交国,帮助台湾提升战力,国务卿祝贺蔡英文当选,卫生部长、副国务卿访台,这一切都是美国行政部门在落实涉台法案中踩红线的行为,其性质很恶劣,但都没有超过《台北法案》的严重性。

在大陆的外交思维中,重行政行为而轻立法行为,这与习以为常的政治文化有关。然而,即使在中美建交时期,对于以一个中国为前提的《与台湾关系法》,我们在外交上还斗争了好多个回合,邓小平自己都出面讲了几次。《台北法案》可比《与台湾关系法》严重多了!

大陆抓住美副国务卿访台的机会,打破了几十年来心照不宣的默契,派军机越过了所谓的“台海中线",产生了不小的政治上的效应。

这个“台海中线",美方提出来时,主要是为了约束台湾军方的行为。1954 年12 月2 日,台湾当局与美国签订“美台协防条约”,之后,美国军方不想为台军方的冒险行为承担更多的责任,付出更大的代价,于是要求台军战机和舰艇必须在“海峡中线”以东活动,否则就得不到美军的安全保障。

起初是台军不想遵守所谓中线约束,因为想“反攻大陆"。但经过1958 年的“8 .23 炮战"、1965年的“8·6海战和1967 年的“1·13空战”,台湾方面实质性放弃了反攻大陆计划,转向以防卫为主的作战方针,从而加强了“中线意识",大陆不予以承认,但显然有此默契,从而让其成为两岸和平的保障线。

这条线的性质无非是一条军事分界线,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都与国家主权无关,政治意义没有军事意义大。

这次大陆战机越过所谓的“中线",意味着正式打破某种军事上的平衡,意味着走向以统一为目的的军事进攻态势。这个对美台具有心理上的震动作用。尤其是对美国军方的心理震动很大,因为这条线就是他们划的,现在大陆正式打破这条线,意味着对美国介入两岸战争的警告,宣示即使美国参战,大陆也要实现统一。

越过中线对美台的“台独"冒险行为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极度反华的美国议员卢比奥承认台湾是中国的核心利益,美国行为要谨慎。台湾的吴钊燮否定美台建交传言。应该说这是大陆军事强硬动作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然而,对于“主权宣示"来说,12海里线比所谓的中线更具有实质性和法理上的意义。越过中线却不越过12海里线,反而强化了台湾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土、领海和领空意识,似乎有帮助台湾独立之嫌,因此,大陆政治上的所得不一定大过所失。

""


对此,大陆军方的合理解释也许是“一步一步来",给针对下一个台独动作预留空间。如果有这种想法,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一次越中线时,本就应该把12海里线也越了,台湾仍然不敢开第一枪,国际上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反应。相反,这次越中线而未越12海里线,引起了台湾方面的警觉,一方面努力不给大陆越过12海里线的借口,另一方面在與论方面强化12海里的领土、领海、领空意识。等到下一次大陆想越过12海里线的,政治代价,尤其是国际反应会更大了。

其实,美国通过《台北法案》时,大陆军机军舰就应该越过12海里线,这是做出这种反击的最佳机会。不过,后面机会还会有。譬如说,台湾“立法院"讨论修宪提案或启动公投时,不管结果如何,大陆军舰就可越过12海里,然后发表声明,否认两岸之间有什么12海里线。这条线只能以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为前提,相对于其他国家而存在。

如果大陆再强硬一点,就不需要找什么借口,军机军舰现在就可以越过12海里线。这种事情越早越好,否则,越过中线的所失就会越来越超过所得。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作者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比较政治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时间:2020/10/4   发布时间:2020/10/4

旧文章ID:23126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