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建国:台湾问题和战略机遇期是否丧失?
作者:储建国 来源:中美印象
【这是储建国教授系列讨论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中国的国运及世界的和平错综复杂的关系的有一篇文章。作者原标题为“更大的开放性与更多的确定——战略机遇期已丧失”。】
中国的对外战略立足于中国共产党三大历史使命,也就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以及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战略的调整或拓展则依据于践行使命的不同阶段、不同形势和不同问题。
三大使命中,现代化建设是基础,只有这个使命的顺利践行,才能为后两项使命的实现创造更好的条件。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行动上的先后问题,而是意味着同时进行中的相互关系问题。
中国现代化事业正从“小康阶段”向“发达阶段”迈进,国内外矛盾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已在权威文件中得以表述,国际矛盾更趋复杂和尖锐,但还未有足够准确和清晰的表述。只有形势判得明,问题才能看得清。
过去常讲的战略机遇期,现在似乎不见了,更多出现的词汇是风险和挑战,是黑天鹅或灰犀牛。其中最主要的外部主观因素当然是美国对华态度和战略的转变,其“敌对化”的成份越来越浓。在充分认识这种转变所带来的风险的同时,不能忽视这种主观因素所依赖的客观背景。这个背景当中,最主要的就是一种异质的文明力量崛起于既有的体系之中,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不适应。
改开之后,中国与世界一直在适应性问题上努力着,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断增加着交往之中的安全感。也正是在这种安全感之中,中国不知不觉地成为众多国家的最大外贸国,也不知不觉地走近世界体系的中央。一个外人走入大观园打打零工,并进而成为大观园的主人,所引起的两种不适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不妨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三大使命之不同阶段的适应性问题。
进一步增强中国与世界之间的适应性,中国需要有更多的主动性。在汉语词汇中,“生怕”这个词能很好地描述这种适应性问题,无论是西方人还是非西方人,对于中国,更多的是“因陌生而害怕”,而不是“因强大而害怕”,至少可以说“惧强”因“生怕”而加剧。过去的“韬光养晦”并没有解决“生怕”问题,而是把这个问题隐藏了起来。一些老外只是在做生意层面上了解中国人,更多的老外连这种浅层的了解都没有,一旦与中国人全面地打交道,或听说中国人要全面进入世界生活,他们的“生怕”也就可想而知了。不妨想想西方人初入中国的情景,也就能将心比心了。
所以,不宜掉入“惧强”的思维陷阱,要么指责过于示强,要么指责过于示弱。无论所示是什么,对于所崛起之力量的基本判断,外部世界是不会犯多大错误的。关键是对力量载体的主观意图和行为方式判断不准,所以外部世界才会出现让中国人目瞪口呆的歪曲性描述。
在批评一些歪曲者不良图谋的同时,也要理解大面积歪曲所产生的条件。就中国之于世界而言,信息的相对封闭性和不确定性则是诸条件中的主要方面。
从闭关锁国到对外开放,中国获得了无尽的活力,但这种活力主要不是外引的,而是在完整的内部秩序中,依靠内部力量的激发和化合而产生的。如果内部秩序突然崩塌,其活力也就无所依托。所以,循序渐进地开放是正确的选择,其步伐和速度只有在实践中拿捏。
现在似乎到了对外开放的新节点。一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开放才能实现下一阶段的使命,另一方面,内部秩序的整合足以支撑更大程度的开放。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某种外部力量刻意的“敌对化”,反倒强化了内部秩序,不用担心更大开放所带来的更多冲击。也就是说,中国或许到了可以全面开放而游刃有余的阶段。
某些外部力量不断催促中国开放,一旦中国全面开放了,他们自己倒顾忌起来。所谓“脱钩”就是心理深层顾忌的产物。
抛开少数人的不良图谋,对于外部普通人的顾忌,需要在扩大开放的过程中予以消解,其主要的途径是增加意图和行为的确定性。
“韬光养晦”是半开放的产物,对外战略中有不少刻意的模糊性。进入全面开放阶段,这种模糊性的消极作用更多地凸显出来,增加了外部世界的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因此,在今后中国外交战略的拓展中,要更多地消除模糊性,更多地增加确定性。
总的说来,这种确定性要围绕新时代三大历史使命的具体目标而展开,需要更清晰地讲述未来三十年现代化的图景和任务,需要更清晰地讲述武统的条件和促统的方式,需要更清晰地讲述在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方面的意图、行动和成效。这种讲述,不只是针对西方国家,也要针对非西方国家。当然,确定性的提供不只是靠“讲述”,更要靠行动,而且要将行动的成效明明白白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对于西方和非西方,对外战略的着重点是不一样的。对西方世界,要着重以和平保发展。根据西方人的历史记忆,力量、制度和观念的差异导致战争的故事随手拈来,中国力量、中国制度、中国观念似乎都预示着某种非和平的未来。除了美国式不安之外,中国应该有信心消除或减少其他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担心。唯一难以把控的就是台湾问题,如果台独走出关键一步,战争必不可免,会大大削弱中国对西方国家的和平努力。对非西方世界,要着重以发展促和平。非西方国家之间和内部,冲突点很多,中国在维和行动中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但中国人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贫困昰致乱之源,所以“促进共同发展”的对外战略对于非西方来说是重中之重,是维护和平的长久之道。这方面的成效是累积性的,只要持之以恒地去做,时间越久,成效就越显著。
如果成功地扩大开放,并提供更多的确定性,就可以谨慎地判断,当前的中国仍有可能处于战略机遇期。无论个别国家如何张牙舞爪,真正会打断这种机遇期的只有台湾问题。美台相关势力已经把局势做到了战争的边缘,只差最后临门一脚。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切不可再走模糊路线,外交系统要向世界各国说明,可以通过发照会的方式,指出美台逼战的图谋,指出当前台湾局势的危险性,进一步明确非和平方式的条件,以为可能的行动争取尽可能多的理解。
台湾问题具有很强的刚性,如果过了底线,无论大陆多么地不想武统,也不得不走上这条路,宁可冒着现代化事业出现重大挫折的风险也得这么做。一旦大陆决定这么做,那就一定要准备与美国发生直接军事冲突,而且是毁灭性的全面冲突。在做决定之前,一定要把这一点明确地告知美国及世界各国,这是台湾问题上外交确定性的最重要内容。关于美国不介入、半介入以及什么“弃子”的讨论及其所带来的对台政策和外交政策的模糊性会产生非常危险的结果。(作者为武汉大学教授比较政治研究中心主任)
延伸阅读:
- 储建国:走出阴暗面的美国可以在中国合作下重建世界领导力
- 储建国:疫后何以话民主?
- 储建国:守住底线,冷静观察:应对美国精英的集体非理性
- 储建国:《台北法案》是驻美大使心中真正的痛
- 储建国:面对战略讹诈要有底线反击的勇气
- 储建国:近阶段如何加强对美军事斗争
- 储建国:现在也许是积极处理台湾问题的一个机会
- 储建国:原则性与灵活性:如何看待中美之间的两种矛盾?
- 储建国:台湾的前途:中国特色的“国中之国”
- 储建国:先交后兵,以战止战
- 储建国:下一个三十年的和平机制–不是“G0”,而是“G2+X”
- 储建国:对台湾统派“政治失信”的风险
- 储建国:台湾问题与政治危机的转换
- 储建国:中美还能够坐在一起谈什么呢?
- 储建国:世界疫情與论会影响有关决策吗?
- 储建国:《台北法案》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外交事件
- 储建国:“三不一坚持”是疫后两岸关系的拯救之道
- 储建国:和平越来越难? –疫后的中美关系
来源时间:2020/8/12 发布时间:2020/8/12
旧文章ID:2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