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下令轰炸中国大使馆? ——来自《纽约时报》的调查报告

作者:维迪旧闻  来源:维迪旧闻

  《纽约时报》记者史蒂文·李·迈尔斯采访了美国国防部、中央情报局和北约参谋总部的三十多位高级军官,详细透露了北约轰炸南斯拉夫期间,中国大使馆被选为轰炸目标的决策过程。
  1999年3月24日晚8点
  导弹呼啸着从明亮的夜空中划过,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周围地区,北约在50年的历史上首次对一个主权国家发动进攻。
  北约最高司令要求在塞尔维亚定下2000个轰炸目标,一些助手认为这个数字是武断的,对于一个只有几万平方公里的国家来说太多了。北约发动科索沃战争之初确定的轰炸目标太少,而且还不切实际地希望迅速赢得胜利,它因此不得不尽快确定新的轰炸目标,位于比利时的“目标确定办公室”任务大增,以致要临时请一名厨师和一名汽车调度员经过安全审查后,帮忙做选择轰炸目标的文书工作。
  北约本来的计划是只轰炸南斯拉夫两个晚上,白天让米洛舍维奇喘息一下,好同意北约要他撤出科索沃的要求。因此北约起初在整个塞尔维亚只有219个轰炸目标,集中在防卫和军事通讯目标上。第一晚轰炸了51个目标,到第三晚,差不多一半的目标都轰炸过了,塞尔维亚军队不仅毫无投降的迹象,反而开始在科索沃集体驱赶阿尔巴尼亚人。一名北约军官说:“我们认识到,米洛舍维奇不会走出门扯起白旗。”于是美国开始准备打持久战。这引起了找寻新轰炸目标的一片忙乱,外交官们为了是否要轰炸比较敏感的目标争论不休。
  当时北约只有2个制订轰炸目标的中心,一个是在英国的联合分析中心,另一个是在德国的欧洲空军总部,都是由美国管理的。随着战争展开,目标制订人员要完成指标,一天制订出10-20个新目标,而北约的战斗机每天轰炸的目标比这多一倍。据多名官员说,这一下子把人们搞得晕头转向。北约空军司令肖特中将在电视会议上咆哮:“我快没有目标可炸了!”北约最高司令克拉克曾问,为什么他的桌子上没有摆着4000个目标。他开始把轰炸目标扩大到输电站和商业设施如仓库和汽车厂。克拉克的一名助手说“你已经把所有有军事价值的目标都摧毁了,怎么办?你只能寻找其他的目标了。”即便这样,北约仍然只订出了1021个固定轰炸目标,最终轰炸了其中的650个。
  华盛顿和欧洲的官员都承认,随着寻找轰炸目标的压力加强,目标建议没有得到必要的审查。
  4月初
  正是在这样的气氛下,中情局向北约提交了它的第一个轰炸目标建议,而正是这个建议导致中国大使馆被炸毁。令人惊异的是,这个建议是由与空袭完全不相干的CIA反武器扩散小组制订的。目标未经军方进一步审核就获接纳了。事实上,建议书中的轰炸目标就是中国大使馆。在一份交由克林顿总统批准的秘密文件中,它被说成是南联盟的物资供应局总部。记者事后从一名军官那里得到了这份文件,还有一幅卫星照片,一个伤亡预估和对目标的描述。
  正如一位美国高级情报官员所说,任何图像专家都能看出,图中的建筑物怎么看也不像仓库或南斯拉夫的政府建筑。但接受采访的国防部、中情局、国务院和军方绘图局的人员以及欧洲的北约官员都称,从来没看见过任何讨论或批准以中国大使馆为轰炸目标的文件,也没有人知道下达过这样的命令。官员们辩解说,轰炸是在不同的地方出现的“失职和错误判断相累加”的情况下发生的。去年,负责解释轰炸中国大使馆事件的副国务卿托马斯·皮克林曾说:“这是一个错上加错的错误。”
  这些炸弹瞄准了整幢大楼,起码有1个炸弹没爆炸,否则整个大使馆都会被夷平。国务卿和其他官员似乎都把罪过推给了中情局,他们称中情局在战争中选择轰炸目标的记录是最差的。在海湾战争中,中情局要轰炸机去炸一个据说是地下情报室的地方,结果发现那里是一个挤满了妇孺的防空洞。而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戈斯说:“这是个系统性的错误,不仅是CIA的问题。起码国防部的某些人要站出来澄清,这并不仅是CIA的错。开除某个人而开脱其他机构包括白宫,这种做法是有失公允的。”
  CIA反武器扩散小组的负责领域是防止导弹、核武器、生化武器的扩散。根据他们掌握的情报,南联盟物资供应局这个单位非常可疑,它可能走私导弹部件到利比亚和伊拉克等地。现在上面急需扩大轰炸目标,正是摧毁这个机构的大好机会。他们至少为此开了3次会议,但关心的只是如何在国际法下为攻击找到合法依据,极少谈论如何准确确定目标位置。
  4月9日
  一名CIA官员在接到确定南联盟物资供应局总部具体地址的任务后,由于他完全是外行,他首先打电话向美国国家测绘局索取了一张贝尔格莱德的地图,他用这个地图和另外2张旅游地图,加上从旧信封上抄下来的地址,开始着手确定轰炸位置。
  那个地址是从一封截获的信件上得到的,其实该地址也可以很容易地从其他途径得到。而国家测绘局提供的地图是1997年制作的,显示了当地的重要建筑物和它们的特征,但没有注明街道地址。据一名高级情报官员透露,这张地图实际上是为美国大使馆在危急时刻撤退人员而设计的。
  在了解目标和同一条街道上其他建筑物的地址之后,这么CIA官员便着手采用一种所谓“切割与交割”的技术来找到他心目中的物资局总部的位置。这种方法假设不同街道上门牌的位置是对应的,先找出平行街道上建筑物的地址,然后向目标物所在的街道画出线条以定位。在进行搜索和营救之类任务时,美军会用这种方法确定一个城市中标志性建筑的位置。一名专业官员后来对此评价道:“这样来确定轰炸目标位置真是莫名其妙。”
  4月12日
  这名CIA官员在用这个方法定出所谓的南联盟物资供应局的位置之后,打电话给国家测绘局,要求提供这个位置的卫星照片。14日,他拿到了照片。同时,国家测绘局的一名分析员根据军方的一本《轰炸百科全书》(一个全球潜在轰炸目标及其地标物的汇编),给这个建筑物加了一个编号——0251WA0017。
  负责向中国通报调查结果的美国副国务卿皮克林后来声称,美方看不到任何标志或旗帜显示这是外交建筑物。事实上,一名高级官员曾提出:“它看起来不像一幢政府建筑,而像酒店。这地方太漂亮了,周围有这么多空地,却看不到围墙,我认为政府建筑应该有围墙。”
  那位确定位置的军官错上加错的是,他还提出了一项表面上完美无缺的建议,即从军方内部网络上下载了一张确定目标所需的表格并填写,加上《轰炸百科全书》中抄来的编号,以及8位数的经纬度。
  经过如此一番包装,这份建议书没有引起任何怀疑。CIA的军方情报助理局长艾斯勒准将最后批准了建议,并提交到欧洲司令部和参谋长联席会议。官员们说,这看上去是一份非常重要的建议书。国防部前副部长约翰·哈姆雷说:“这份目标建议书看起来有权威性,因为它是由CIA提出来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从未对目标进行彻底的复核。”事实上,参谋长们收到了关于这个目标的2份建议书,另一份是从北约欧洲司令部转来的,其实就是CIA那份文件的副本。“他们得到了虚假的确认”,以为万无一失了。而CIA官员们推诿说,他们只是把这个目标当作“建议提案”,从来没想到国防部会把这个目标当作“正式的建议”。事实上,如一位官员所说“它像零件一样在流水线上顺利通过了。”
  4月28日
  在欧洲的作战计划人员像对所有其他轰炸目标一样,给这个目标加了个编号—493号。目标的基本资料被缩减为一个简短的文件,送交克林顿总统和其他北约领袖。文件把目标称为“贝尔格莱德1号仓库”,在内容里称为“南联盟物资供应局总部”,轰炸目的是“摧毁仓库及其库存物品,削弱塞尔维亚军队的补给能力“。文件还把可能造成的伤亡定为三级,这表示轰炸会把玻璃炸到相当远的距离,显示分析员已经分辨出目标是大理石和玻璃结构的建筑,而CIA已经掌握的情报显示物资供应局总部是白色石头砌成的。
  文件上的图像有3个△,标志着炸弹攻击位置,估计伤亡是3-7个平民,他们被假设是在建筑物内工作的人。此外,非蓄意造成的平民伤亡包括在建筑物外工作和正巧路过的行人,文件称将有25-50人伤亡。事实上,轰炸造成中国大使馆3人死亡和至少20人受伤。
  CIA局长特尼特说,中情局在战争期间只提出过1个目标。实际上,它还提出过其他两三个目标,但是,在轰炸中国大使馆事件之后,五角大楼已不愿再去轰炸它们了,尽管这些目标具有一定的价值,北约最终没有再去轰炸。
  4月29日
  轰炸中国大使馆前9天,一位在涉及高度机密行动的“技术管理办公室”工作的官员紧急打电话给国家测绘局说,他最近从一个消息来源证实物资供应局的实际位置是在“目标”以南1000码的地方。据其他官员说,他无权审核轰炸目标,甚至无权知道,但他通过非正式渠道知道了物资供应局将遭到轰炸。
  一名资深情报官员说,这时候,国家测绘局的分析员可以撤销目标的编号,或者提醒更高级的官员注意。然而,他只答应将此消息转告首先定出目标的官员。由于两个部门的官员并不认识,测绘局的这个分析员还试图召开一次由中情局和测绘局官员参加的会议,但未成功。
  5月3日
  那位“技术管理办公室”的官员又拿出6张目标建筑物和附近环境的照片,证明目标并非物资供应局总部。他还把疑惑向那不勒斯的北约军官提了出来,但他没有把这作为正式的问题提出来,也没有把问题说得很严重。接着,他受命参加一个为期3天的训练课程去了。
  5月7日
  当他回来后,从非正式渠道获悉目标已列在当晚的轰炸名单上,于是急忙打电话到那不勒斯,接电话的军官回话说,执行任务的B-2轰炸机已经从美国密苏里的基地起飞,正在飞往欧洲的途中。虽然中情局局长特尼特事后表扬了这名官员的努力,但CIA另一名高级官员批评说,他并没有向有决定权的军事情报助理局长提出他的质疑,“没有引起应该引起的不安”,也许他恐怕被指责为越权,而只有这位助理局长才能够立即制止轰炸这个目标。
  2000年4月9日
  中情局宣布,开除1名中层官员,申斥包括1名高级官员在内的6名官员。中情局公共事务负责人表示:“我们在组织和个人两个层面为我们的错误承担责任。”不过,中情局仍然坚持事件是“一个悲惨的意外”。那名被开除的官员抗议中情局拿他做替罪羊,聘请律师替他打官司。律师指控轰炸中国大使馆是一个“体制问题”,与他的当事人无关。他说,无论是他的客户还是别的什么人都无意轰炸中国大使馆,“不存在罪恶的阴谋,只存在看起来像阴谋的制度上的失误。”
  中情局最新的事件调查报告虽然不完全且难以查证,但总算还了测绘局的清白。测绘局一直坚持“我们的地图没有错”。中情局承认,是它把错误的资料送给测绘局,而不是测绘局把错误的资料送给它。
  所有的解释令人难以相信
  根据记者的调查,这场战争中的大部分空袭,从策划到执行都是美国人一手包办的。很多涉及B-2轰炸机和F-117的空袭,关于行动细节的文件都被列为“US only”(仅限美国人知情),主要是怕武器机密外泄。战争之后,一些盟国质疑这种做法。去年,英国《观察家报》和丹麦《政治报》发表文章说,轰炸是蓄意的,目的是摧毁大使馆内用来给南斯拉夫军方及被叫做“阿尔坎”的一名塞尔维亚准军事组织领导人转发电讯所使用的发报机。所有接受《纽约时报》采访的官员都说,并不知道有任何证据支持此说法,也没有人提出过任何证据。他们说,没有证据表明中国人以任何方式支持塞尔维亚人的军事行动,他们也从来没有这样怀疑过。法国参谋总长凯尔切上将说,轰炸后的照片显示,中国大使馆屋顶有普通天线,但没有军事通讯中使用的微波锅型天线。
  欧洲的报纸还透露,存在一个避免轰炸的目标清单,其中包括中国大使馆,有正确的地址,但不知什么时候被剔出了清单。据接受《纽约时报》采访的官员说,美国的指挥官们的确有这么一个清单,其中包括医院、教堂和大使馆。中国大使馆在清单上,但是地址是错的,是搬迁前的旧地址。英国也有一个相同的清单,中国大使馆的地址也是错误的。
  轰炸之后,国防部前副部长哈姆雷和当时的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约瑟夫·罗尔斯顿上将亲自参与了五角大楼的调查,但调查报告从来没有公开。参联会的官员一再拒绝接受采访,空军的官员也一样。据一名发言人说,这是他们的空军参谋长迈克尔·瑞安将军的命令。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戈斯说,曾经追问过政府官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官员们向他保证说,“这不是蓄意的攻击”,他停顿了一下,“除非有人向我撒谎了。”
  那么谁应该最终对事件负责呢?
  从美国指挥系统来看,大致分3部分:选定目标、复核目标、批准授权。按照一名中情局高官的说法,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和国家情报委员会(由中情局及特别专家组成)这两个机构负责选定攻击目标。美国国家安全局监管美国的间谍卫星和其他遥感系统,在辨别南斯拉夫通讯网络时与中情局密切合作。贝尔格莱德的所有目标均由美国国务院、中情局和国家安全局仔细审核,以免外国使馆、医院、学校和美国的内应间谍受到攻击。选定的目标呈交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批准,再由国防部官员、熟悉当地情况的专家及外交官复核。整个过程由空军中将迈克尔·肖特及总统巴尔干事务特使霍尔布鲁克这两名最高级官员负责监督,他们可以随时终止轰炸行动。
  肖特和霍尔布鲁克在战事前的斡旋期间多次到过贝尔格莱德,两人还有不少熟悉当地的专家协助。去年5月8日事件发生后的美国国防部记者会上,有记者问霍尔布鲁克是否参与选定攻击目标,国防部发言人迅即否认,并避免在谈论复核目标时提及霍尔布鲁克。在北约的贝尔格莱德地图上,中国大使馆的位置用白底深紫色圆点来标示。根据军事上规定,棕色地区代表可以任意攻击,白色表示没有军事价值的地区,深紫色是“非攻击区”,只有最高层官员才有权强行更改这样的规则,这也证明肖特和霍尔布鲁克参与了选定攻击目标。


左:
迈克尔·肖特    右:霍尔布鲁克

  中情局发言人说:“没有迹象显示我们有意将中国大使馆当作攻击目标,任何负责选定和复核目标的官员都不知道那里实际上是个大使馆。”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指出的:中情局的解释令人难以相信。
  这意味着中国大使馆被炸事件仍然是个迷。

来源时间:2018/8/10   发布时间:2018/7/28

旧文章ID:16779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