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十大专家
作者:编译/谷惠 来源:大国策智库
编者按:中美贸易,战前鼓声点点。2018年6月11日,德里克·罗伯逊Derek Robertson在《政客杂志》发表《影响对华政策的十个人》(The 10 Names That Matter on China Policy),介绍了特朗普政府处理亚洲事务及中国政策的十位关键人物。特朗普的“亚洲怀疑主义”是其竞选团队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这十个人就是实现这一主义的具体操盘手。本文由中国国防金融研究会、大国策智库组织编译。
“唇齿相依”——这是中国描述与朝鲜关系时的传统谚语。2018年6月12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在新加坡与金正恩(Kim Jong Un)就朝鲜迅速发展的核武器计划进行谈判,这可能是特朗普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笔交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密切关注这场谈判,他担心朝鲜方面做出的任何让步,都可能进一步增加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中国执政党在亚洲日益占据主导地位,金正恩乘坐中国飞机抵达新加坡肯定不是巧合。
今年三月初,当中国全国人大宣布取消国家主席的任期限制时,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教授裴敏欣(Minxin Pei)称,习近平治下的中国政府已经不是“普通的独裁统治”,而是“极权政权的继承者”。目前中国共产党的统治与中国政府本身密不可分,这种状况可以追溯到近70年前;中国国内政治及国际影响力的明智评价需要一个由跨越几代人的美国专家组成的团队完成。特朗普总统主张对中国采取不同的方式。2015年习近平访美之前,特朗普在一个竞选站言辞激烈地表示:“为什么要给他们准备国宴?他们把我们搞的东倒西歪。带他们去麦当劳就行了,然后直接回到谈判桌谈判。”
当特朗普与金正恩坐在谈判桌前时,中国问题的观察家及中国都在密切关注哪些谈判结果可能会影响到中美关系。本文所列的10位专家要么有学识,要么有远见,他们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中美关系,或许还能撬动权力杠杆真正塑造这一重要的双边关系。特朗普针对中国发表的一系列鲁莽声明,对那些负责实施的人提出了巨大挑战,而接下来70年中美关系的走势将取决于他们的表现如何。排名不分先后:
迈克尔·皮尔斯伯里
迈克尔•皮尔斯伯里(Michael Pillsbury)与美中关系的渊源可谓日久月深。早在上世纪70年代,作为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的一名分析师,他就是呼吁冷战时期中美建立更密切关系的主要声音之一,并最终在里根政府里担任国防部长助理,负责制定国防政策。当时他鼓励里根总统用“毒刺”地对空导弹武装阿富汗的圣战者,希冀通过协助中国的“同盟”进行抵抗,促使中国对抗苏联。阿富汗战争结束后,这些臭名昭著的导弹进入那些流氓国家中。皮尔斯伯里的决定与西方的预期非常相似,他们都认为中国崛起后将自然而然地亲近美国。
如今,皮尔斯伯里已经改变了自己的立场,开始为特朗普咄咄逼人的贸易政策摇旗呐喊,并在布莱巴特电台上批评“全球化”现状。在电台上,他甚至把中国政权比作纳粹德国,这与他早年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大相径庭,但正是这种强硬的言辞让他在国内受到了新政权的青睐。目前皮尔斯伯里在哈德逊研究所身居要职,而且与政府关系密切。结合自身的机构专业知识与在国际政治中对中国强硬的意愿,对于试图改变数十年来对华政策轨迹的白宫来说,皮尔斯伯里可谓是一笔无价的财富。
裴敏欣
裴敏欣(Minxin Pei)是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的教授与研究员。正如上文提到的,他在今年3月与《大西洋周刊》的对话中,虽然说了“我早就告诉过你了”,但是很可能会被原谅。裴的学术生涯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上海一直延续到现在克莱蒙特大学。长期以来,裴一直在批判冷战时期流行的一种观点,即西方对中国的开放必然会换来中国的将心比心,投入自由西方世界的怀抱。裴对中国政府内部运作的深刻理解使他产生了上述信念,今年春天当中国国家主席任期限制被废除时,进一步证明了这个专家的学术名声。裴进一步预测,共产党的高压政策不仅压制了中国公民的生活,也将遏制中国不断扩张的经济。2016年他对《纽约时报》表示,“由于一党制的掠夺本质,在其之下的经济成功不可能持久。翻翻历史书吧,它的记录对共产党可不太友好。”
苏珊·桑顿
“我们要鹰派。我们要把苏珊•桑顿(Susan Thornton)赶出美国”,史蒂夫•班农(Steve Bannon)在8月份接受《美国前景》采访时这样表示,很激动能够有机会踢开建制派。9个月后,桑顿仍然在国务院担任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代理助理国务卿,而前白宫首席战略家的班农却已经被踢出局。
桑顿,曾经在中国、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亚美尼亚从事过外交工作,由于其鸽派立场而广受右翼攻击,包括佛罗里达州共和党参议员卢比奥,只不过攻击的刻薄程度远远不及班农。但是她的工作效率和专业技能受到前国务卿雷克斯•蒂勒森(Rex Tillerson)的喜爱,这使她能够在其负责的31个亚洲国家的外交事务中发挥巨大影响力。新任国务卿迈克•庞培(Mike Pompeo)上任后,她事业的未来发展还不明确。但是亚洲同行们表示,目前来看,桑顿是一位稳重、博学的官员,国务院中像她这类官员寥寥无几。
彼得·纳瓦罗
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彼得•纳瓦罗(Peter Navarro)常常被边缘化。现年68岁的纳瓦罗早先是一位经济学教授,在国内经济领域颇具学术声望。随后他的职业生涯转向了反华论战,这使得他被传统的国际政策与经济圈拒之门外。即使“好心”的特朗普邀请纳瓦罗入主白宫,担任“全球主义者”加里•科恩(Gary Cohn)的助手。但是,科恩,这些掌管着美国贸易事务的高盛前CEO,仍将纳瓦罗排斥在主流之外。科恩卸任后,纳瓦罗及其保护主义的观点有了用武之地,他的观点契合了特朗普关于所谓中国经济阴谋的判断,这提升了纳瓦罗德影响力与公众形象。
今年春季中美关税谈判期间,谈判结果令传统的经济学家及中国专家感到为难,也让特朗普的贸易怀疑论阵营感到高兴,据说是纳瓦罗一手推动了这一结果。然而,纳瓦罗可能会面临新一轮的反对力量,以财政部部长史蒂夫•姆钦(Steve mnuchin)为代表,据报道在最近的贸易谈判中,姆钦与纳瓦罗两人之间意见的相左,由纳瓦罗被驱逐出谈判队伍结束。最近关于纳瓦罗的宠物关税问题,紧张的局势似乎有所缓和。
尽管遭遇了诸多不顺,纳瓦罗仍然是激进团体的先锋,这一团体还包括美国商务部长威尔伯•罗斯(Wilbur Ross)与美国贸易代表罗伯特•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他们很可能会颠覆经济现状。
伊丽莎白·伊科诺米
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纳瓦罗及皮尔斯伯里等人出人意料的崛起,与一大批突然发现自己被冷落的自由建制派人物的境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假如希拉里赢得了2016年的大选,对外关系委员会的伊丽莎白·伊科诺米(Elizabeth Economy)可能是对华政策上最有分量的人物之一。伊科诺米的新书《所有必要的有段:中国对资源的追求是如何改变世界的?》在2014年大受欢迎,这本书反映了她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在这本书中,她与合著者迈克尔•利瓦伊(Michael Levi)探讨了中国雄心勃勃试图占据国际经济主导权所面临的限制,并预测关于中国所谓的自然资源主导地位的炒作在很大程度上被夸大了。
凭借在中国环境问题方面的独特专长,关于中国在全球变暖问题中可能担任的角色问题,伊科诺米已经成为了一个主要的专家。她曾经在杂志发表文章,认为那些期待中国填补美国退出《巴黎协议》之后的领导空缺的人们,将会非常失望。随着中国的崛起及全球变暖危机持续加剧,不管谁入主白宫,伊科诺米的观点都是异常宝贵的。
亨利•基辛格
在尼克松历史性地访华过去46年之后,他的国务卿的观点还不时被甚至是像特朗普一样厌恶正统与传统的人物所推崇。自从特朗普当选以来,已经与现年94岁的基辛格(Henry Kissinger)见了三次面,最近的一次在今年2月,据说他们在私人会谈中讨论了朝鲜与中国。特朗普对中国的敌意与基辛格众所周知的鸽派立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个人理应谈不上什么话。基辛格在威尔逊中心设立了中美问题研究所,主张“牢固的中美关系对地缘安全至关重要”,他对中美关系应该更加密切的观点是如此推崇,以至于批评者们甚至建议他的机构应该在《外国代理商注册法》下进行注册。
但是基辛格的专业知识基础是不可否认的,他在2011年出版了巨著《论中国》(On China),被那些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中国的局外人奉为“圣经”。去年,基辛格在哥伦比亚大学表示,“我们的挑战是寻找一种解决途径,让美国例外论与中国梦能够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秩序,以造福所有人”。这句话听起来更像是对“特朗普共识”的诅咒。但是如果特朗普想与北京做成新买卖,他很可能想听听首先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那个人的观点。
葛莱仪
作为国家战略研究中心(CSIS)亚洲事务高级顾问,葛莱仪(Bonnie Glaser)的履历与她参与的出版物清单一样长——从《纽约时报》到《韩国防务分析》,既有综合性的报刊,也有专业性的杂志。葛莱仪的长篇简历反映出她的职业生涯几乎完全致力于探究中国在世界舞台中的位置,除了在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任职,她还曾在希拉里2016年竞选中的亚洲政策团队中工作。葛莱仪还是中国朝鲜半岛政策领域的专家。她不认为目前中韩糟糕的关系会阻止他们在紧张的谈判中发挥作用,她对此持怀疑态度。她在3月为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撰写的一篇社论中提到“如果‘习特会’后有韩国参与的谈判。中国很可能会寻求参与。确保中国在谈判桌前拥有一席之地不应成为美国的中心目标。”
关于这类预测,葛莱仪保持着良好的信誉纪录,例如10月份,也就是中国共产党宣布解除主席任期限制的几个月前,她在洛伊学院(Lowy Institute)撰文称,“国际社会或许会将十九大视为中国走向强国过程中的关键时刻,但是别忘了,这与中国将自己视为反对西方自由主义的支柱所表现出来的信心也是一致的。”克林顿时期葛莱仪的地位可能会使她不受现任政府的欢迎,但是凭借其丰富的成就清单,葛莱仪成为其它观察家们无法忽视的一个声音。
马修·波廷格
经过层层波澜,波廷格(Matthew Pottinger)走到了特朗普国家安全委员会(NSC)负责亚洲事务的高级主管的位置上,但是他关注的焦点从一开始到现在都没有变过——中国。波廷格,是一名官僚和作家的儿子,他曾经为路透社和华尔街日报进行中国方面的报道,直到2000年代中期加入美国海军陆战队。服役结束后,他曾经在智库、对冲基金工作过,还当作作家,随后被在阿富汗担任指挥官的迈克尔•弗林提名为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
在弗林以惊人地速度被驱逐之后,波廷格幸存了下来,并证明了自己是一个难得稳当的人,能够在特朗普的咆哮与NATSEC(亚洲国防组织)的现实政治之间的无人区进行谈判。对于他的前任上司麦克马斯特(H.R. McMaster)来说,走钢丝无疑是一项无法克服的任务,波廷格却处理地非常巧妙,而且承担了关于中美关系直接交易的大量吃力不讨好且琐碎的日常工作。在新任国家安全顾问约翰•博尔顿(John Bolton)管理下,波廷格能否在两年内保持他第三任上司的好感,还有待观察。但是目前的情况对他来说很积极的,他是随同美国国务卿迈克•庞培前往朝鲜解救美国人质仅有的四名成员之一。
汉克•保尔森
对于一般人来说,汉克•保尔森(Hank Paulson)的可能可能首先会让人想到2008年的经济危机,讲述经济危机的电影《监守自盗》制片人查尔斯•弗格森对《时代》杂志上发表评论文章,对保尔森进行了指责。然而,在对华政策领域,保尔森被认为是除了基辛格之外与中国领导层高层最接近的美国人。保尔森与高盛30多年的合作经历,使他在中美对话中对于独特的地位。2011年他成立了保尔森研究所,致力于加强中美两国间的合作。
在最新的鹰派世界中,鸽派的保尔森在白宫的影响力有限,特别是他的亲密盟友、一起曾在高盛共事的加里•科恩离职之后。但是不管政治风向如何,保尔森与中国领导层的接触使他成为一个核心人物,那些热衷于了解中国政府经济运作的人持续向他寻求建议。保尔森的优势也表现在他于2015年出版的《与中国打交道》一书中,利用他的第一手经验,他写道“世界只能在谈判坐上为中国找到一个更好的席位,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即使在当前中美比较敌对的气氛中,保尔森仍然提倡中美建立更紧密的关系,他在11月的一篇社评中以其一贯的淡漠方式写道:“如果不增加市场准入,我们目前的路径可能会导致全球经济的重要部分(中国)从竞争与贸易中隔离开来。这将伤害到中美,这两个国家都是基于规则的经济秩序的最大受益者。”
利明璋
如果人们想快速了解中国每天都发生了些什么,利明璋(Bill Bishop)就是他们想找的人。他每周发表四次“中国主义”(Sinocism)新闻简报,拥有成千上万的付费用户,能够让全球各地的相关方及时了解中国发生的大量新闻。1997年,利明璋创办了市场观察(MarketWatch),2004年被道琼斯公司收购,随后他搬到了中国,开始全职、仔细地了解这个国家。2011年他在北京创办了“新闻简报”,即使他回到美国之后,新闻简报的质量也从未下降。
中国观察人士詹姆斯•曼恩(James Mann)表示,“关于中国每天发生的事情——不管是国内政治、商业还是中美关系,利明璋是华盛顿最优秀的分析家之一。”而且利明璋将机密的、广泛的知识与直截了当的写作风格结合在一起,使“中国主义”的可读性非常高。随着“新闻简报”的粉丝量不断增加,对于密切关注中国的观察家来说,在明天的政策声明中见到“新闻简报”里的真知灼见,也就不足为奇了。
来源时间:2018/7/27 发布时间:2018/7/27
旧文章ID:16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