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西太平洋的战争前景

作者:归宿  来源:政见

  按照兰德公司的说法,研究中美这两个大国之间的战争,是在“思考不可思议之事”。不过,从最近的川蔡电话事件、中国海军南海捕捞美国无人潜航器等一系列事件看,中美因为台海、南海等敏感问题发生擦枪走火,似乎也不再是“不可思议”。

  美国学界对于中美军事冲突一直都有研究。在《国际安全》(International Security)今年夏季刊的一篇文章中,两位美国学者Stephen Biddle和Ivan Oelrich就对中美在西太平洋地区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样式和影响进行了分析。

  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反介入/区域据止战略(A2/AD),重点加强对西太平洋地区美军目标的远程打击能力,试图以此遏制威慑美军在战时进入西太,自身在地区维护利益和拓展权势的能力和意愿也得到明显提升。

  为应对中国的反介入战略,美国提出“空海一体战”(ASB),加大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海空军力部署,部队活动态势和作战样式也随之调整变化,但也导致自身承担的地缘政治风险和军费成本增加。

  中美将在西太地区打一场什么样的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中美为了什么打仗。研究者认为,中美两国在西太地区军事冲突的可能背景,仍然是中国试图使用武力统一台湾,或是中国与美国在西太地区盟国因为海洋岛屿主权矛盾激化而爆发军事冲突,美军被迫卷入。

  在作战样式上,中国可能采取大规模两栖登陆作战,围绕岛礁控制权的制海权、制空权争夺战,以及实施海上封锁逼迫对手就范等等。从中国军事技术能力的发展水平和战争造成的损失和后果看,到2040年时,封锁和反封锁将是中美在西太地区战争的主要样式。

  研究者指出,中国反介入能力的提升带动侦查态势感知、导航和通讯等关键领域技术水平明显加强,对于美军在西太地区各类目标特别是基地等固定目标打击精度和威胁上升,未来在西太局部地区的封锁作战中将占据一定优势。

  但同时,中国的反介入战略也面临不少制约因素,其中雷达问题最为突出。在反介入作战中,雷达担负态势感知和打击目标引导的双重任务。研究者认为,中国雷达的侦测范围受到部署位置和物理地平线的限制,对视距之外目标侦查能力不佳。超地平线雷达虽能发挥早期预警作用,但侦察精度尚不足以引导打击航母等移动目标,即便是在使用机载雷达加强侦测范围的情况下,雷达的侦查距离最多只能延伸至500公里,不可能对西太地区实施全覆盖。使用军事卫星实施侦查引导打击,在战时则极易被干扰摧毁,中国几乎不可能完全阻止美军进入西太地区。

  那么,美国有必要专门采用“空海一体战”应对中国的反介入战略吗?研究者认为,“空海一体战”要求对中国的反介入设施全面实施先发制人的压制性打击,以此保障美军战时在西太地区的绝对通行自由。但中国部署的远程打击系统多采用机动平台,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生存能力,即便动用隐形轰炸机等先进武器,美国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准确定位目标并实施打击。如果要实现“空海一体战”的预订作战目标,美国在西太地区部署的兵力相对中国必须具有压倒性优势,这一成本太高,几乎不可能被接受。

  研究者认为,到2040年,中美在西太地区将分别依托本土和盟友构建势力范围,地区权力分布犬牙交错。中国很难直接威胁到日本、韩国、菲律宾等美国盟友本土,美国也不可能对中国实施全面打击和压制。但台湾和钓鱼岛则因为靠近中国大陆,可能将成为双方冲突的焦点,其中台湾更有可能在数十年内都将持续面临中国反介入封锁的威胁,美国能提供的支持也相当有限。总体而言,从军事角度看,中美两国未来将在西太地区形成脆弱的均势,任何一方都很难在地区保证绝对的安全。

  参考文献

  Biddle, S., & Oelrich, I. (2016). Future Warfar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Chinese Antiaccess/Area Denial, US AirSea Battle, and Command of the Commons in East Asi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41(1), 7-48.

来源时间:2016/12/24   发布时间:2016/12/22

旧文章ID:12085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