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在乎谁入主白宫吗?

作者:魏城  来源:FT中文网

  本周二(10月25日),具有很强官方背景的“俄罗斯卫星广播电台”(Sputnik)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中国与美国大选:特朗普可能发动一场贸易战,但希拉里却可能启动第三次世界大战》。

  贸易战?有可能。但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未免有些耸人听闻了吧?

  该文引述“俄罗斯政治”网站撰稿人伊利亚·诺维茨基的话说,乍一看,中国似乎最不愿和特朗普打交道,但事实上,“如果希拉里胜利,中国便会发现自己处于尴尬境地。她可能不会像特朗普一样提议强硬的贸易政策,但她对东亚施加的军事压力将会非常强硬。”

  第二天,中国报纸《环球时报》就转载了这篇文章。

  考虑到Sputnik的官方背景以及关于普京更希望特朗普上台的广泛猜测,不知此文是不是在暗示中国领导人更需要警惕希拉里?

  不管此文动机如何,它提出的问题却很有意义:中国领导人内心更希望谁入主白宫?或者换一个问法:谁当美国总统对中国更有利?

  中国更喜欢美国右派?

  美国华裔学者裴敏欣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特朗普上台对中国更加不利。

  裴敏欣在《日经亚洲评论(Nikkei Asian Review)》杂志上撰文说,如果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不得不在两个中国眼中的“恶魔”——特朗普和希拉里之间做出选择,那么,几乎没有疑问的是,习近平更愿意和希拉里打交道,因为中国与希拉里打了多年交道,作为在外交事务方面厌恶风险的实用主义者,中国历届领导人一直都更倾向于和已知的“恶魔”打交道,而特朗普则不可预测,是一个充满了风险的未知数。

  但中国专栏作家邱林在一篇题为《西方都不希望特朗普上台,中国或例外》的文章中却认为,特朗普上台对中国是一个利好。

  理由?邱林直言不讳:“特朗普的好处就是不可预测,也就是提供了多种可能。而且特朗普的商人性格、弱意识形态,这些都给中美磨合关系并且实现关系稳定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不过,我认为,中美关系的性质更多是由地缘政治、全球力量均衡、大国博弈、中美国力消长等因素决定的,而不是由各自国家意识形态的调整、领导人的变化等因素决定的,所以,中国领导人可能对希拉里和特朗普两人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好恶,因为不管谁上台,中美关系的实质都不会有什么特别大的改变——中美两国如今不可能是战略合作伙伴,而只能是战略竞争对手,谁上台都一样。

  我也认为,经历了中美关系20多年来的起起伏伏,中国领导人渐渐悟出了这个道理。

  但曾几何时,中国领导人对美国政坛上的左右两派是有过喜恶的。

  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末期,毛泽东曾经对美国记者斯诺说了一句令全世界大为震惊、也令中国的左派大感迷惑的话:比起美国的左派,我更喜欢美国的右派。

  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毛泽东痛恨左派阵营的“叛徒”和中间骑墙派一直远甚于痛恨右派。这就是为什么毛泽东仇视“苏修”要远甚于痛恨“美帝”的原因,而冻结了20多年的中美关系,也是由美国的右派总统尼克松与中国的左派领袖毛泽东联手破冰解冻的。

  如果说毛泽东“喜欢美国的右派”,除了联美抗苏的战略考虑外,也有他主观上厌恶所有立场不极端、态度不鲜明的政治势力之因素的话,那么,邓小平偏爱美国右翼总统,大概更多的是出于他本人的实用主义倾向。

  当美国共和党候选人老布什与民主党候选人杜卡基斯竞逐总统宝座时,邓小平曾对美国记者公开表示,他希望布什获胜。这种与外交礼节相悖、语惊四座的公开表态,其实与邓本人的意识形态取向关系不大,更有可能是因为邓小平觉得:曾经当过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的老布什一旦当选,也许更有利于中美关系的改善。

  后邓时代中美关系的底色

  而在毛、邓之后的中国三代领导人执政期间,情况发生了复杂的、也是实质性的变化:此后几届美国总统候选人,不管来自民主党,还来自共和党,往往是竞选期间的对华政策“鹰派”,他们竞相激烈批评中国,最后成功入主白宫者,往往在其总统任期的中期调整对华政策,但不管怎么调整,不管两国关系如何改善,也不管在任美国总统对华言辞如何“鸽派”(例如,克林顿任内曾与中国达成了所谓的“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关系中有一个底色是不会变化的,即中美作为“潜在对手”的底色不会变,因苏联解体后全球力量格局所决定,中美两国其实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合作伙伴”。

  中美关系的这些波折起伏,最终使邓小平之后的中国领导人意识到,中美关系的好坏基本上不取决于美国某个政党、某个领袖的意向,而更多地取决于中美两国在全球战略大格局中不断变化的对应关系。

  出于这个原因,自江泽民主政后的20多年,对于每四年一次的美国总统角逐,中国领导人也许私下里都极为关注,内心里也或多或少有所取舍,但在公开场合,他们都没有像毛泽东那样,流露出明显的爱憎喜厌之情,更没有像邓小平那样,表达出明确的支持反对之态。“中南海更喜欢右派入主白宫”或“共和党人当总统对中国更有利”的说法从此不再完全准确,不管是在共和党的布什父子总统任内,还是在民主党的克林顿、奥巴马主政白宫期间,中美关系都有过起伏波折,有过紧张期和缓和期,但不管美国总统的国内政策是左还是右,其对华政策的基调或底色,已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了很大不同。

  后来,随着中国在经济总量上超过欧洲列强和日本,逼近美国,美国也越来越把中国视为对手、乃至潜在的敌人。到了最近几年,谈论中美之间可能发生的战争也成为常态。最能说明近几年美中关系实质的,莫过于几年前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所创造的一个名词:“修昔底德陷阱”,即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做出回应,这样战争就变得不可避免。

  近些年来,随着美中关系中的“伙伴”角色逐渐让位给“对手”角色,“修昔底德陷阱”这个词在全球决策圈、学术界、媒体也越来越风行,以至于奥巴马和习近平都不得不提及这个词,其热度在最近一年更是达到顶峰。举一个例子,中国发行量很大的报纸《参考消息》的内容,通常都是外媒新闻和文章的翻译,很少约人写稿,但它却在今年8月15日至9月27日罕见地刊登了27篇约稿,集中探讨“修昔底德陷阱”,撰稿人都是国内外重量级学者和政坛人物,包括英国前首相布朗、中国前任和现任高官戴秉国和傅莹等。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尼克松的“破冰之旅”,到八十年代美中联合遏制苏联的“蜜月期”,到克林顿主政时期美中两国之间言不由衷的“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这个说法在美国“误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之后便无人再提及),再到今天美中之间这种随时可能落入战争“陷阱”的战略对手关系,40多年来,美中关系和世界格局经历了多么大的变化啊!但这个变化也并非空穴来风:自从苏联解体之后,自从中国崛起以来,中美已经不可能再是战略意义上的合作伙伴了。

  即使特朗普上台,尽管其对华政策的具体细节现在还难以预测,但可以预测的是,在美国现行政治体制下,他在外交政策上将会受到种种制约和制衡,所以,那时的美中关系也是不会改变底色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今的中国领导人似乎并不在乎谁入主白宫。

  第三次世界大战?

  艾利森教授在论述“修昔底德陷阱”的那篇著名文章中,谈到美中之间发生战争的概率时,曾说过一句话:虽然美中开战将是不理性的,但这并不会使其成为不可想象的。

  中国《参考消息》关于“修昔底德陷阱”的27篇约稿中,多数中国撰稿人都认为,中美之间不会陷入这个陷阱,中美不会发生战争。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美国方面的官员、学者、媒体人、甚至军人,谈及此事时,却没有那么乐观。

  本月初,美国陆军少将威廉·希克斯(William Hix)在华盛顿举行的美国陆军协会年会上表示,在不久的未来,美国“几乎肯定”会与中俄发生战争,根据他的说法,俄罗斯的挑衅、中国不断增长的军力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是可能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美国两位总统候选人也互相指责对方的政策可能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希拉里多次批评特朗普的易怒易变的性格不适合成为美国三军统帅,她嘲讽对手的最有名的句子之一,就是她在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时说的那句话:“我们不能放心地把核武器交给一个在推特上轻易被钓鱼的男人。”但特朗普也在本周二反唇相讥,批评希拉里的外交政策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考虑到这些关于战争的密集谈论,前面提到的Sputnik那篇文章的标题,听起来也就不那么耸人听闻了。

  有趣的是,一个自称为“IT学生”的读者James Platt在Sputnik的那篇文章之下留言说:“让我们现在猜一猜:她(指希拉里)会先和中国开战,还是先和俄罗斯开战?”

  看来,中国领导人又不能完全不在乎谁入主白宫。

来源时间:2016/10/28   发布时间:2016/10/28

旧文章ID:11586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