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超 刘长敏:当前中美关系焦点透视
作者:吴超,刘长敏 来源:《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1604期
内容摘要:
中美关系是一对非常特殊而重要的双边关系。回首2015年中美两国关系发展的过程,双方围绕构建亚太地区经济秩序相互竞争
并在亚太地区安全问题上摩擦不断。在跌宕起伏的角力过程中,两国始终保持着对话与合作,国家关系呈现出复杂交错的局面。
一方面,两国元首外交和高层互访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两军连线交流的顺利开展则降低了军事冲突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南海问题的错综复杂,朝鲜半岛危机频发以及中美两国围绕亚太地区经济秩序构建的激烈博弈,又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变数。总之,竞争与合作仍将是未来中美关系发展的主旋律,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任重而道远
2015年以来中美关系的发展起伏不定:年初中美关系开局良好,3月至5月博弈的色彩明显增加,6月以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为契机,两国关系开始走势渐暖,并随着9月下旬习近平主席对美的成功访问达到高潮。
而10月份美方派军舰闯入中国南海南沙岛礁邻近海域,又使中美关系掀起新一轮波澜。透过2015年中美两国关系的走势,我们不难看出中美两国间互动交流固然是推动双方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而面临的矛盾和挑战依然十分严峻。
本文将梳理2015年中美两国互动交流方面的焦点事件,以及中美双国在亚太地区安全、经济秩序构建的竞争博弈的焦点问题,分析两国的共同利益以及各自关切的焦点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中美两国关系发展的方向。
一2015年中美两国互动交流频现
(一)高层互动多有亮点近年来,中美两国领导人在双边和多边外交场合保持了频繁接触。双方除元首、外长热线外,还建立了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商贸联委会、科技联委会等多个副部级以上的对话磋商机制。
形式多样的高端机制化交流对于两国关系的调整起到了增进共识、减少误解、扩大合作的重要作用。首先,双方保持首脑级外交。
早在2015年年初,两国元首在电话互致新春祝贺的时候,奥巴马就邀请习主席于同年9月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
同年9月22日至2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奥巴马总统邀请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在纽约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为中美关系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正能量。其中,在华盛顿的“白宫秋叙”中,两国元首见面交谈总时达9小时。
尽管面临美国国内保守派巨大压力,奥巴马总统依然保持了高规格接待。习主席访美,并与奥巴马进行深入坦诚的交谈,虽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有助于两国在重大问题上避免草率的误判和决定,对于两国关系大局的稳定尤为重要。
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美同意继续努力构建基于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在网络安全和两军关系上实现新突破,在气候变化、经贸、人文和反腐执法等领域扩大合作。此次访问为中美关系更加健康正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成功举行。华盛顿时间2015年6月23日至24日,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美国华盛顿举行。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国务委员杨洁篪等中方代表团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特别代表国务卿克里、财政部长雅各布·卢、商务部长普利兹克和贸易代表佛罗曼等高层人士悉数出席。
期间,中美双方就事关两国和国际经济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交流,并就推动中美投资协定谈判、应对气候变化、加强能源合作、省州与地方经济合作、二十国集团框架下合作等达成了许多共识,取得了多方面重要成果。
此外,双方还围绕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深化双边务实合作、加强中美在亚太的合作、应对地区热点和全球性挑战、建设性管控分歧等议题深入探讨,共达成成果120多种。
(二)两国经贸关系往来密切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2015年1-11月,美国继续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贸易总额为3.15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9%。
而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1至9月,美国对华贸易额同比上升3.7%,达4416亿美元,超过同期美国与加拿大的贸易额
中国已经超过加拿大成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此外,美国商务部数据还显示,9月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创历史新高,达362.77亿美元。
目前,中国对外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约为7.4%,美国占比约为14%,世界贸易增长已进入“中美双核”时代,这将对中美关系和国际经济政治形态产生深远影响。
此外,2015年12月18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改革方案。这标志着2010年改革方案在拖延多年后即将正式生效。
2010年改革方案生效后,IMF份额将增加一倍,从2385亿SDR(特别提款权)增至4770亿SDR,并实现向有活力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整体转移份额6个百分点。其中,中国份额占比将从3.996%升至6.394%,排名从第六位跃居第三位。
(三)两军交流意义重大随着中国周边领土安全和海洋权益问题不断升级,中美两国间的战略博弈也在不断加剧。然而中美关系并没有逆向发展
在5月底举行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上也保持了克制。此番争议中,双方把处理争议的重心更多地放在畅通的沟通管道上。
6月3日,奥巴马在会见一东南亚青年领袖访问团时,在阐述南海问题上态度有所缓和,称:“或许他们(中国)的某些主权要求是合法的。”
6月8日至12日,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一行访美,中美两军签署了陆军交流机制,谈及南海问题、台湾问题以及“空中相遇”附件等内容。
由此可见,中美两国都十分警惕和防范可能出现的两军冲突,通过预先“划下红线”和建立军方高层的交流机制,降低两国间发生“热战”的可能性,尽力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重现。
(四)网络安全矛盾缓和网络空间安全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新的领域,被称为安全第五域(前四域是陆、海、空、外太空)。一段时间以来,两国在网络安全领域里矛盾非常尖锐:
2015年上半年,美国持续热炒所谓“中国黑客对美发动网络攻击”,并对中国有关实体和个人实施经济制裁,对国家间关系正常发展构成严重干扰。
5月16日,中国一名大学教授在赴美参加科技会议时被捕,美方称,“将以商业间谍罪起诉六名中国人”。
6月4日,美国官员透露,黑客通过一次大规模网络攻击入侵了美国人事管理局(OPM)的电脑,导致400万现任和前任员工信息被盗。
美方认为外国机构或政府可能是此次攻击事件的幕后主使。不过自9月以来,中美两国在网络安全问题上开始“峰回路转”:
9月习主席习访美时,中美在网络问题上达成五点共识,表示双方在网络安全方面将开展合作,反映了中美双方在认识上的某种转变。
11月美国国土安全部常务副部长马约尔卡斯率网络安全执法跨部门代表团访华,12月1日,由中国国务委员郭声琨和美国司法部部长林奇、国土安全部部长约翰逊共同主持
在华盛顿举行首次中美打击网络犯罪及相关事项高级别联合对话,达成《中美打击网络犯罪及相关事项指导原则》,并同意建立打击网络犯罪及相关事项的热线。
12月3日,《华盛顿邮报》披露中国已拘捕与OPM案有关的数名嫌犯。目前,中美网络安全问题已经趋于平静,但未来两国仍需要时间逐步建立起具有共识的基本行为规范架构。
二双方矛盾和焦点依然突出
(一)美国继续深度干涉南海问题美国对南海问题直接介入动作频频。2015年5月12日,美国官员表示,美军正考虑动用飞机和舰船直接挑战中国对一系列快速扩展的“人造岛礁”的领土要求
国防部长卡特要求考虑的选项包括出动海军侦察机飞越这些岛礁上空,并派遣舰船驶入有关岛礁12海里范围内。5月22日,CNN播发了美国最先进的P-8A侦察机在中国南海人工岛礁上空的录像。
南海问题再度成为中美关系的斗争漩涡,在日美推动下,南海问题甚至成了G7峰会的议题。7月美军新任太平洋舰队新任司令斯威夫特乘P-8A飞越南海上空,10月美海军“拉森号”导弹驱逐舰进入南沙渚碧礁附近海域,11月美国国防部官员称美海军计划今后每季度在南海人造岛屿12海里范围内进行约两次巡逻。
中国力争将南中国海问题控制在声索国范围之内,而美国等国家则竭力想把南中国海问题国际化,美国盟友要求利益保护,导致第三方因素对中美关系的掣肘,并陷入恶性博弈的怪圈。
(二)亚太经济秩序博弈仍在继续近代历史上看,亚洲构建的地区秩序始终没有最终形成,一直受到地区外大国因素的影响。2015年,中国全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不仅与亚太和周边国家积极加强互联互通,还带来了中欧关系全面升温:
3月12日,英国宣布申请加入中国倡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无意间再度拉开了中美博弈的大幕。
对于中国倡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尽管美国内部有不同意见,但奥巴马政府认为,“中国正试图在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地区制定规则
这将使美国的工人和公司处于不利境地”。为此,对亚投行的成立多方阻挠。然而,英国的加入还是引发了美国盟友连锁式反应,法、德、意、澳、韩纷纷跟进,美国的阻扰未能奏效。
因此,美国更加全力以赴地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达成。10月TPP12个谈判国在亚特兰大举行的部长会议上达成基本协议,同意进行自由贸易,并在投资及知识产权等广泛领域统一规范。规模占全球4成的巨大经济圈将应运而生。
中国没有被邀请,自身也没有申请加入TPP。而由美国主导的TPP,与由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被认为是相抗衡的两大经济圈。中美巨大经济合作未能防范中美结构性矛盾深化的现实,由此可见一斑。
(三)“修昔底德陷阱”阴魂不散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美国经济在复苏,而国际影响力在下滑
而中国经济在减速,但是国际影响力则在上升。近些年来,“中国威胁论”受到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的热捧,西方学界曾经盛行的“霸权稳定理论”和“霸权周期理论”在美国政界始终有其存在的市场。
在此背景下,奥巴马政府对亚太战略进行调整,经过了“战略重心转向亚太”“重返亚太”,最终定位于“亚太再平衡”。
奥巴马政府对亚太战略名称的变化,固然有避免争议,给人留下围堵中国的印象,但“再平衡”一词较之前两者,更能体现亚太国际关系格局和美国的亚太战略意图。
目前,中美关系正处于最敏感时期,而问题原因归结到底还是因为中国的快速崛起,使得两国面临所谓“修昔底德陷阱”问题。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之间关系总是很微妙:
一方想建构自己话语体系同时不希望引发争端,另一方力守阵地但又希望对方承担责任。崛起中的中国由于发起“一带一路”倡议,成立亚洲投资开发银行
中欧关系全面升温。在美国眼中自然具有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和挑战性,双方在战略层面上更多出现的是互疑而无法互信。
三两国关系的调整与展望
关于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中美学者所持的观点不近尽相同:一些美国学者在看待中美关系发展上更多持谨慎态度
如:“知华派”学者兰普顿,基于当时双方在亚太地区矛盾的尖锐性和两国国内精英、民众对两国关系的一些观点,他2015年5月曾提出中美关系正在接近一个临界点,观点是:“尽管美中关系的根基还没有坍塌
但是美国政策精英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倾向于把中国看成是美国在全球主导权的一个威胁,而在中国,越来越多的精英派别与民众也把美国看作是阻止中国获得应有国际地位的一个障碍”。
美国卡特中心中国项目高级顾问、前美中贸易理事会主席柯白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也表示,他同意兰普顿对美中关系的判断,认为:“忽视现在正临近的危险是不明智的。我们都需要认识到这些危险,并尽最大努力避免这些危险成为现实。”
而中国国内一些著名学者对于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的看法偏向乐观。如贾庆国教授认为:“中美是否正转向冲突,现在还不能完全作出判断。在重视中美矛盾冲突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中美深入合作的机遇和良好的前景。”
陶文钊表示:“中美之间的竞争性因素在突出,这是事实,中国外交政策确实有变化,以前我们强调稳定,现在则强调稳定与有所作为并重。
这导致不少人对中国的疑虑和担忧在加强。同时我们近来推出的金砖银行、亚投行以及‘一带一路’等措施,被人误会中国在向国际格局发起挑战。”同时,“美国人持这样的看法主要是因为中美经济差距缩小。
但中美也有很多扩大合作、管控分歧的机制,比如战略经济对话等。特别是两国领导人的直接接触对中美关系的影响非常大。中美两军近来的交往非常热络,就是因为两国首脑直接给予政治支持。这些都是中美关系中积极的一面”。
两国学者观点的不一致说明了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也一定程度上确定了中美竞合关系的基本定位。竞争对手是一种客观现实,合作伙伴则取决于双方的战略需求和政治智慧。未来,中美关系仍将在下列问题上继续面临考验。
(一)亚太安全格局中的分歧管控新的一年,摆在中美两国面前的首要问题依然是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问题,中美需要有“大智慧”来应对以下三方面的挑战。
首先,在南海问题上要开展进一步沟通,增进相互了解,避免和防止误判。2016年2月23日,外交部长王毅在华盛顿同美国国务卿克里会谈时表示
“作为南海的最大沿岸国,中国有能力、也有信心同东盟国家一道,继续维护好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维护好各国根据国际法享有的航行自由”。
针对记者关于中方在南沙岛礁部署雷达的提问,王毅希望大家不要只关注是否部署雷达,更应重视不时闯入南海的导弹驱逐舰和战略轰炸机。
不要只关注中国是否部署了什么,还应了解那些非法占据中国岛礁的国家几十年来在南沙部署的各类雷达及种种军事设施。
面对各种突发事件,中美应以更理智和冷静的态度来处理分歧,并可继续通过“元首热线”和两国军队间已经建立的交流机制增进对彼此意图的了解,保证能以最快的速度避免误判。其次,从稳定台海关系的大局出发抑制台独势力泛起。
今年5月20日后,台湾地区领导人实现政党轮替,具有明显台独倾向的民进党8年后重新执政。新的地区领导人是否能接受九二共识的底线,维持两岸和平交往局面,对不断发展和调整中的中美关系造成新的严峻考验。
纵观近年来美国对台政策释放的种种微妙信号,无论是政府高官怂恿台湾在南海“断续线”问题上率先澄清,还是许多人与民进党高层深度接触
美国似乎已经形成欲加大插手台湾问题的战略冲动,“事实上,美国智库已有人公然建言美国政府应重拾“以台制华”的旧招,牵扯中国战略对外扩展的势头”。
2015年底美国又重新启动了18.3亿元对台军售,对两岸和平局势形成新的冲击。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仍将是一个对中美关系、两岸关系和美国涉台关系具有复杂而又微妙影响的议题。
随着中美在一系列重大议题上战略合作的加强,以及两岸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台湾问题在美国决策者心目中的地位会有所下降,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积极面可望增多。
第三,在朝鲜半岛问题上降低对抗级别。3月2日,美国纽约,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2270号决议,决定对朝鲜实施一系列新的制裁措施,以遏制其核、导开发计划。
连日来,作为对制裁的回应,朝鲜不断在东部海域发射短程导弹和导弹,引发了地区局势的空前紧张。为了应对这一局面,美国拟与韩国启动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弹系统的计划,此计划遭到了来自中国和俄国的坚决反对。
毫无疑问,部署萨德系统是一种强化美韩军事同盟的行为,不但无助于改善南北互信,而且对整个东北亚的政治安全生态会起恶化作用。
近期,中国外交部亮出了朝鲜问题的三底线,明确表示,“半岛不能战也不能乱,半岛任何战乱都会带来无法想象的严重后果。要实现半岛无核化,最终还是需要通过谈判解决”。
(二)总统大选年与对华关系调整2016年是美国的大选年,两党内部的参选已进入白热化。民主党人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与共和党人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展开激烈角逐。两位总统候选人在对华政策方面侧重点各有不同:
民主党人希拉里·克林顿一向以强硬色彩著称。在担任国务卿期间,在所谓的中国“人权问题”上不断对华进行抨击。
2010年7月她在河内挑起了南海问题,从此使南海问题成为中美之间的一个突出争议问题。卸任后,她仍继续推动南海问题的国际化。
关于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问题,希拉里在其2014年出版的新书中,拒绝接受这一倡议。她表示,如果这一想法意味着中美在解决所有问题时领导世界,她的回答是否定的。因此有美国评论认为,如果希拉里当选为总统,她的强硬路线会使她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太平洋总统”。
而特朗普在3月22日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采访时也提到中国,“美国能制衡中国,人们并没意识到这点。我们在贸易领域能制衡他们。”
在提及中国与南海问题时说道:“中国有不可思议的野心,觉得自己不可战胜。”“美国不会因为中国在南海的所作所为而开启第三次世界大战,这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将会远大于对美国的影响。但是我一直说,美国应该是不可预测的。”
他还表示,美国让中国获得了新生并重建了中国。“中国从美国吸榨大量钱财用来自身重建。没有美国,在中国就看不到机场、道路和桥梁。”在讨论对华贸易时他认为应当提高贸易赋税。坚持和中国打交道时,美国不应该零关税,敞开大门,而要“反正来”。
从基调上看,两党候选人对华议题都表现的较为强硬。这种强硬的政策宣示,反映了近年来中美实力对比已经大幅接近,美对华所持有的信心早已被焦虑的情绪所取代。
即便如此,中国也应调整好心态,继续改革开放和深化改革,只有实行比美国更加开放的政策,才能阻止负面情绪占据对华政策的主流。
(三)构建经济秩序方面的竞争与合作美国主导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谈判、中国参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发起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等举措,曾被解读为中美两国在建立地区、全球新的经济秩序方面进行激烈竞争。
2016年,中美两国应该加强互利共赢的思维,避免排斥性竞争和零和博弈,实现开放包容、良性合作的地区经济秩序。
中国发起成立AIIB不是要另起炉灶,而是提供更多地区公共产品的重要实践,也是承担更多地区和全球大国责任的具体体现,将成为地区发展融资的有益补充和完善。中美合作是互补发展、相互依存的必然结果,也是超越双边、影响世界的必要要求。
2015年习奥会时,中美在亚投行(AIIB)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中国将确保对现有国际机构增资,同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起更大的作用,美支持人民币加入IMF一篮子货币,就是进行全球金融合作的积极信号。
中方承诺亚投行将实施高标准治理规则,将中美秩序之争引导到全球治理能力的中美合作层面,对于地区与国际关系的稳定意义重大。总之,中美两国虽不是盟友,但也不是敌人;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
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形势,风云突起的地区冲突,两大国需摒弃冷战思维,以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为基础,努力保持“不对抗、不冲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态势,在关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上进行全面合作。实现这种合作的可能性在于:
中美都在一个全球体系中,在某些问题上已然成为命运共同体,从而制约了冲突底线,避免了对抗升级,也使得相互尊重与合作共事成为必然选项。
说到底,两国关系事关最大发展中国家与最大发达国家相处之道,又关系新兴国家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博弈之道,能否超越历史上的所谓“修昔底德陷阱”,有赖于双方的共同努力。
作者:刘长敏,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新闻中心主任、中华美国学会理事、中国英国研究会理事;吴超,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
来源时间:2016/9/16 发布时间:
旧文章ID:11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