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里对中国更强硬?
作者:杰夫•代尔,米强 来源:FT中文网
在河内会议中心,气氛慢慢地变得紧张起来,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静静地看着。越南外长首先站起来,批评中国在南中国海的行为。然后,其他东盟(ASEAN)国家的部长们也一个接一个地表达了对中国“胁迫行为”的担忧。
感到自己的时机来了,身为美国国务卿的希拉里要求在这个地区论坛会议上发言。她首次宣布,在南中国海维护航行自由和国际法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中方震怒,时任外长杨洁篪看着希拉里警告道,“域外大国”不要插足南海争端。他继而转向其他国家的部长们,恼火地说:“中国是大国,其他国家是小国,这是事实。”
在国务卿任上,希拉里完成了956733英里的旅程,访问了112个国家,但从很多方面来说,2010年河内会议都是其任期中的决定性时刻。它也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让我们可以一窥这位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如果在今年11月大选中获胜,她将给白宫带来什么样的世界观。
“转向亚洲”(Pivot to Asia)是奥巴马政府的标志性外交政策举措。在200年来主要把目光投向东面的欧洲以后,美国作出了把外交政策的重心主要放在亚太地区的决断。
希拉里的河内发言让美国直接介入到围绕南中国海的争论之中,这实际上就是“转向亚洲”的开始。在那一刻,美国向亚太地区、向北京方面宣告,在中国试图成为地区领袖之时,美国不会袖手旁观。
“Pivot”这个词源自希拉里2011年10月发表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她在《美国的太平洋世纪》一文中说,美国正处于一个“转折点”(pivot point)。尽管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利用本月6日在老挝开幕的东盟峰会进一步巩固“转向亚洲”战略,将之作为他的政治遗产的一部分,但是说实话,该战略基本上是他和这位他希望能够接替他的总统之位的女性共同构建的。
一些美国官员认为,河内会议提供了一个证据,表明希拉里将准备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的态度——抱着这种看法的,包括几名有意在未来的希拉里政府中谋求高级职位的官员。在北京,河内会议加深了这样一种印象:希拉里正是奥巴马政府中头号的对华鹰派人物。
“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希拉里赢得大选的几率非常高,因此他们将不得不与她打交道,”曾在里根(Reagan)和老布什(George HW Bush)政府中任职的亚洲事务专家包道格(Douglas Paal)说,“但每个中国人私下里都会说,他们真的不喜欢希拉里。”
这些紧张关系将酿就下一任美国总统将会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美国方面由希拉里在河内首次挑明的更具对抗性的对华新策略,并未促使中国放弃其南海计划。结果是,新一届美国政府将面临一个选择:是对同一策略再押上多一倍的赌注,还是尝试寻找能够迁就中国要求的方法?
转向强硬
2009年1月奥巴马第一个任期伊始,奥巴马和希拉里就迅速达成共识:要把亚洲列为优先事项。希拉里作为国务卿的首次重要演讲,是同年2月在纽约的亚洲协会(Asia Society)发表的,当时她说“美国希望(对亚洲地区)作出更严谨和持续的承诺”。
然而,在奥巴马政府内,也存在一种不希望在第一年就和中国交恶的想法(有许多新上任的总统都曾经做过这样的事情),尤其是考虑到当时席卷全球经济的危机。
也是在2009年2月,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希拉里在出访北京前表示不会就人权问题大做文章,因为“我们非常清楚他们会说什么”。这一言论让希拉里在国内遭到猛烈批评,批评者认为这意味着让北京说了算。
到2010年初,奥巴马政府开始不怕得罪北京了。奥巴马会见了流亡的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Dalai Lama),并宣布了向台湾出售武器的一揽子计划,同时中国也被游说支持联合国一项针对伊朗的决议。
不过,南中国海问题才是导致那一年奥巴马政府明显更直接地与中国对抗的导火索。美国官员原本就在担心两个事情,一个是中国海军在该海域活动增多,另一个是看不到任何外交进程来解决各种领土纠纷。他们开始怀疑,中国正在加紧推进意图控制南中国海的计划。
在自己的回忆录《艰难抉择》(Hard Choices)中,希拉里称,2010年5月“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在北京召开,她就是那时候开始关切起南中国海局势的。在对话中,中方代表将南中国海与台湾、西藏一道列为“核心利益”——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不容商榷的话题。
“他们警告称,中国不会容忍外来干涉,”她写道,“从北京飞回国途中,我与我的团队慎重地分析了形势。我认为中国高估了自己的实力。”
美国政府决定开始挑战中国在南中国海的行为。时任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主管杰夫•贝德(Jeff Bader)与前助理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Kurt Campbell)为河内会议召开做足准备,向对中方抱有不满的政府知会美方立场。过去几年中,美国扩大了与越南、菲律宾的安全合作(两国都与中国存在领土争端),并支持菲律宾针对中国提出的一起诉讼案。今年7月,一家国际仲裁庭裁定中国在南中国海的多项主张都为非法。
虽然在中东问题上偶有分歧,但涉及亚洲问题时,奥巴马和希拉里的看法要一致得多。实际上,政府内部争得最厉害的不是围绕这一战略的思想,而是谁是这一战略的功臣,白宫还是国务院?
“有时,(前国家安全顾问)汤姆•多尼隆(Tom Donilon)认为她对中国太过强硬,杰夫•贝德也会这么想。但奥巴马不,”一位前美国高级官员表示,“他从来没有不切实际地抱着我们需要一直保持平稳的中美关系的想法。”
少见的分歧
陈光诚事件是一个例外,这位盲人维权者2012年进入北京美国驻华大使馆寻求庇护——当时希拉里正在北京参加一个峰会——经过几天的谈判,陈光诚最终得以到美国避难。据美国高官称,奥巴马严厉批评了国务院让陈光诚进入美国大使馆的决定。
除了河内会议,中美在陈光诚事件上的僵持也使得北京一些人士更加相信希拉里在安全和人权问题上代表着对华相对强硬的声音。事实上,中国方面对希拉里的怀疑可以追溯至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妇女大会(World Conference on Women),当时她坚称“妇女权利即人权,人权即妇女权利”——这些言论未能在中国播出。
因此,中国许多分析人士预计,有望入主白宫的希拉里将更愿意与北京方面对抗。“自1995年首次访问中国以来,她一直对中国保持强硬态度,”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国际关系专家楚树龙说,“这是她的风格。”
来自人民大学的另外一位国际关系专家时殷弘同意这种观点,他说:“在对华态度上,希拉里将会比奥巴马更加强硬。”
在南中国海对抗中国并扩大美国在亚太地区存在的决定从一开始就在华盛顿得到两党的大力支持——华盛顿在“转向亚洲”的基本战略思想上鲜有不同意见。在奥巴马政府内部,真正的辩论只围绕着美国海军在南中国海争议海域的行动步伐。
然而,也并非没有人批评“转向亚洲”战略。澳大利亚原国防部官员、颇具影响力的亚洲问题观察家休•怀特(Hugh White)认为,美国没有准备好应对切实转变对华策略所必然带来的巨大风险和成本。
他辩称:“‘转向亚洲’战略的设计者以为,只要象征性地彰显美国实力和决心就足以让中国退让。中国如今在东中国海和南中国海上摆出的强硬姿态明显表明,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有缺陷的TPP?
那么,“希拉里总统”将会在亚洲怎么做?尽管希拉里参与制定了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战略,但在选战期间,她转变态度反对该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也就是包括12个成员国家(不含中国)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
如果希拉里赢得选举,对她来说,理想的情况将是国会在她宣誓就职前批准TPP。但如果国会没有批准TPP,她就会面临是否重启该协议的艰难抉择——她曾说TPP对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至关重要,但后来又认为该协议在实践中存在缺陷。
一位曾密切参与奥巴马政府中国事务的美国前官员表示,希拉里将会在商业问题上施加更大压力,也更加对中国政府对在华外资企业施加的限制没有耐心。
他补充称:“我不认为她会愿意为了签署什么协议——比如说全球气候协议——而搁置与中国相关的竞争力议程。奥巴马总统在伊朗协议上希望得到中国协助,他也希望签署气候协议,他就愿意为了签署这些协议而搁置其他更棘手的问题。”
最棘手的将是南中国海问题。希拉里2010年在河内概述的策略是通过展示亚太各国和美国的反对,从而迫使中国放弃主导该地区的努力。结果是,北京方面全力以赴,在过去3年大举建设有朝一日可以用作军事基地的人造岛屿。
希拉里的亚洲事务顾问们正在辩论的策略比奥巴马的“转向亚洲”略有强化,即一系列旨在打造更深层次的盟友和合作伙伴网络的举措,它们可以威慑中国,并强化美国提出的关于贸易和航行自由的观点。
正在讨论的建议包括让另一艘航空母舰永久驻扎在亚太地区;扩大韩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增加关岛军力部署,以及向菲律宾派遣更多的飞机和军舰。
一位为希拉里竞选团队提供建议的前官员表示:“这些听起来像是渐进的小步骤,但随着时间推移,它们将累积为可能影响中国崛起的地区框架。”希拉里团队实际上仍在押注中国高估了自己的实力。
译者/何黎
来源时间:2016/9/9 发布时间:2016/9/9
旧文章ID:1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