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堅守南海11段線主權
作者:旺报主筆室 来源:中国时报
俄媒稱大陸核潛艦開始巡邏南海,對美國航母攻擊群構成威脅。圖為大陸094戰略飛彈核潛艦。(中新社)
南海仲裁案即將揭曉,緊張情勢日益升高,美國兩艘航母戰鬥群進入南海水域,彰顯「美國的存在」,大陸也不甘示弱,頻頻以戰機干擾美國空中偵查行動,但兩國政治層面的對話卻未受干擾,依然順暢。看來北京和華盛頓這兩個南海最大利益攸關方和最強外部介入者,「鬥而不破」的格局將成為長期趨勢。台灣在兩強之間如何取捨,需要短期策略,更需要長期思維。
中美鬥而不破的格局,從剛剛結束的香格里拉對話和中美經濟與戰略對話已清晰呈現,香格里拉對話兩強激烈對撞,但香會一結束,轉而舉行的雙邊年度對話中,習近平向美國遞出橄欖枝,喊話「太平洋不應該成為各國博弈的競技場」。
南海問題的激化,顯示兩強不同的訴求:大陸數十年未能釐清南海主權,近年南海周邊國家為爭奪海洋資源積極建設島礁,中國必須強勢應對維護主權;美國則欲藉爭端拉攏南海周邊國家,加強其在太平洋地區的存在。菲律賓、越南等南海周邊國家則欲藉強權的介入,最大程度爭奪南海利益,並制衡中國崛起。
可以預期,國際法庭仲裁結果無論哪一方獲利或失局,都不會實質改變南海現狀,爭端將持續膠著甚至可能惡化。美國很難以非結盟的鬆散「原則性安全網絡」,在各有盤算的亞太成員國中獲得預期地位;菲律賓及爭端各國即使在仲裁案中獲勝,也將難逃被美國強權綁架的命運;大陸對南海仲裁「不接受、不參與、不承認、不執行」,可預見其未來在南海的軍事與經濟行為不會停止。
南海仲裁的核心是南海U形線(11段線)在國際海洋法公約(UNCLOS)中的合法性。11段線自中華民國政府1947年12月公布後,一直被南海各國默認,最近幾年卻突然成了全球關注的地區爭端焦點。客觀地說,這與南海資源開發的進展及大陸因應無方有關。直到2009年菲律賓、越南、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掀起「外大陸架劃界案」熱潮,才迫使北京透過外交照會重申U形線,引發南海周邊國恐慌與分歧,震動國際社會,引得美國介入。昔日有理不說清,今日有理說不清。這一點,值得北京反思。
未來南海爭端,大陸必須堅守U形線的法理依據,已無退路。中華民國主權自1912年延續至今,制定於1946年的《中華民國憲法》所訂定領土範圍,於1949年後亦未改變,中華民國自應堅持11段線主張。政黨輪替,民進黨新政府宣稱維持現狀包括「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對11段線的主張自然不容模糊。
U型線是兩岸共同擁有的歷史事實,大陸、台灣對南海島礁的實際占有也是事實。在馬時代,兩岸對U形線持有一致的立場,蔡英文總統就職時對南海問題的表態是「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雖然立場比馬英九政府退卻,但這已經是民進黨在現有政治主張下,對各方風險最小的表達,尚可理解。但她在東海沖之鳥礁爭端上卻對日本示弱,直接表達了願接受國際仲裁。這是否暗示在南海問題上,若仲裁結果有利大陸,台灣可能迎合美國,若仲裁結果有利菲律賓,則可能堅守太平島,但順勢放棄11段線,作為與美日交往、對抗大陸的籌碼。
新政府要思考一個問題:冷戰年代早已遠離,台灣不再需要加入任何緊密同盟,不再需要單方倚靠美國,台灣應該依據自己的需要、堅持自己的利益,不但要堅守太平島,更要守住11段線。民進黨政府若放棄11段線只守太平島,短期看起來可能對台灣風險小,實惠大,不過,身處對岸和美國之間,這個選擇缺乏長遠考慮。
去掉U形線屏障,太平島的戰略地位將完全裸露於外,降低台灣主權主張的法理正當性,未來爭端中勢必處於被動和劣勢。台灣若不想在區域問題上越來越邊緣化,必須在南海問題維持強硬態度,創造最大存在感。棄11段線也意味拋棄中華民國的政治資產,「一中」的去化,這對大陸的觸動更大,可能引發對岸反彈,挑戰兩岸和平,進一步促動區域問題國際化,屆時台灣與相關各方都將騎虎難下。
還有一段歷史值得一提,國民政府於1946年12月12日正式接收太平島,此後除蔣中正與李登輝外,蔣經國、陳水扁、馬英九都曾登上太平島,後兩位都是在即將卸任時完成了帶有「歷史意味」的登島,都頂著來自內部和美國的壓力。民進黨創黨之初曾宣稱金門、馬祖、東沙群島、太平島等外島均不屬於台灣,後來改變立場。11段線守不守,對新政府來說不止是眼前遊走大陸與美國之間的區域政治權宜,還要面對民意及歷史的責任。
来源时间:2016/9/2 发布时间:2016/9/2
旧文章ID:1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