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伟:谈谈中美的历史坐标(之八)

作者:刘亚伟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谈谈中美的历史坐标”的第七篇写了邓小平和江泽民如何耐心而细致地克服“89事件”给中美关系带来的巨大困难,从而使得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船没有搁浅。从1995年到1998年这段时间,中美关系仍然像“六月的天、孩子的脸”,变化无常,但中美最高领导人终于实现了互访,并就包括台海关系在内等一系列问题达成了初步共识。

希拉里到中国谈“女权”

1995年希拉里四十七岁,已经做了近三年第一夫人。由她所主导的美国医改遭遇挫败,希拉里迫切需要做一件让自己可以“青史留名”的大事。她执意去北京参加由联合国组织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此事在美国政府高层引起了极大的争论。美国国家安全系统和国务院的官员担心她的出席和演讲会导致中国政府的不满,千方百计阻挠希拉里去北京。美国人权组织反对希拉里去北京是因为它会被看作是美国对北京的绥靖。中国政府一方面想要更多的外国政要参加首次由自己主办的联合国会议,一方面又担心像希拉里这样的政要对中国的人权纪录吹毛求疵。

笔者的初步判断是为了尽快修复中美关系,并促成希拉里成行,中国政府作出了巨大让步,匆匆庭审了被扣押的吴弘达并将其遣送出境,希拉里成行的最后一道障碍被搬除。9月5日,希拉里在北京怀柔发表了至今还让美国和世界各地许多妇女津津乐道的演讲。她说,人权就是女权,女权就是人权,婴儿仅仅因为生下来是女孩就“得不到喂食或是被溺死的时候,是对人权的侵犯”,以及“女性沦为卖淫的奴隶的时候,是对人权的践踏”。希拉里自然理解在这样一个场合,她的一举一动必将引起主办国的极大关注。她在演讲中并没有直接批评中国在国际上备受非议的计划生育政策。希拉里在2015年宣布竞选总统之后,她二十年前的北京之行就作为她简历上的一个亮点不断出现在她的竞选演讲之中。

1995年中美之间的另一次重大摩擦围绕美国是否允许李登辉入境展开。当年,台湾的领导人李登辉试图将自己所谓的“两国论”变成现实。他先是让自己的母校美国康奈尔大学给他发到该校参加毕业典礼演讲的邀请,继而开动台湾在美游说机器动员美国国会的支持。当年五月初,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分别以97:1和396:0的压到票数要求克林顿总统给李登辉发放访美签证。在国会的巨大压力下,5月22日,克林顿总统宣布李登辉将获得签证访美康奈尔大学。这是中美建交16年以来美国政府第一次允许台湾最高领导人入境。次日,中国外交部向美国政府提出强烈抗议。1998年6月5日,李登辉在康奈尔大学发表演讲。

美国人认为1992年美国总统布什决定向台湾出售100架F-16战斗机后,中国政府并没有马上启动报复,而是在事情之后向巴基斯坦和伊朗分别出售导弹和核武器技术。因此,美国政府一直在观察中国将如何报复李登辉访美。李登辉访美一个多月之后,从1995年7月21日至26日之间,中国导弹部队连续发射导弹到距台湾北部约一百海里的东海,台湾股市惨跌。

1996年,台湾第一次总统直选进入最后阶段,李登辉有望成为台湾第一位民选总统。3月5日,新华社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将从3月8日至13日在华南沿海的外海举行导弹试射演习,并标出了试射目标区的经度和纬度。这个区域距离台湾基隆港口很近,而且包括国际海运线。3月8日,解放军连续发射多枚东风15导弹,最近的落点距离基隆港29海里。克林顿总统随后下令美国的“尼米兹号”航母和“独立号”航母战斗群进入台海,前者驶过台湾海峡,后者在附近游弋。

3月15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朱镕基总理说,“台湾问题的解决不能永远地拖下去。拖下去,那不动武行吗?”他还说,我们说这个问题不能永远拖下去“就是因为在某个国家……从来就是把中国当作潜在的敌人,要用台湾这个不沉的’航空母舰’来反对中国。他们就是愿意或者主张台湾问题要无限期地拖下去,今天你说不能够无限期拖下去,那不就翻了天了嘛。”他最后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已经做好了台海必有一战的准备:“现在,有些人在计算中国有多少飞机、多少军舰、几个导弹。结论是中国人不敢打,也不会打。按照你这种计算,希特勒早已统治全世界啦。你不懂中国的历史,你不知道中国人民一定会以鲜血和生命来捍卫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尊严。”

一时间,中美因台海局势发生冲突的可能性迫在眉睫。

江泽民到美国辩人权

1996年3月23日,李登辉与连战以54%的选票击败民进党候选人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北京意识到,台海的事从今以后不会再像过去一样由几个人说了算,民主扩大了台湾地区的决策程序,今后的对台工作不仅仅要针对领导人,还要针对台湾选民。台海紧张局势随之缓和。华盛顿和北京又有时间策划恢复因“89事件”而中断的中美高层交往。

1997年10月26日至11月3日,江泽民主席应克林顿总统邀请对美国进行了国事访问。这是12年来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美。江泽民在启程前说:“我是抱着友好的态度,抱着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扩大和加强中美之间的共同点和友好合作的愿望赴美访问的。毋庸讳言,中美之间存在一些分歧,但可以通过讨论和会谈,求同存异。我相信这次访问会达到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发展合作,共创未来的目的。”

这次访问对双方来说既有共同的目标,也有自己的目的。对中美来说,全球化正在深入,无论是经济与贸易,发展和和平,都需要中美更密切的合作,中美领导人必须尽快恢复接触。对美国来说,除了中国是投资市场,还必须明确自己对台湾的立场和对人权问题的关切。对中国来说,不仅改革开放需要美国的投资和市场的支持,还必须让华盛顿宣誓它不支持“台独”或“一中一台”。

江主席先后访问了檀香山、威廉斯堡、华盛顿、费城、纽约、波士顿和洛杉矶等地,在华盛顿、纽约、哈佛大学和洛杉矶向美国公众发表了演讲,并在白宫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与克林顿就人权问题展开了辩论。克林顿刻薄地说,在人权问题上,中国的所作所为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江泽民并不示弱,表示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丰富和绵长的文化和传统,对人权有不同的看法,但不会对普世价值视而不见。

在纽约的一个午餐会上,江泽民阐述了发展中美关系的五点指导方针:1、坚持用战略眼光和长远观点来审视中美关系,牢牢把握两国关系的大局;2、积极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既要考虑自身的利益,也要考虑对方的利益;3、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这是发展中美关系的基础;4、本着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求同存异的精神,正确处理两国间的分歧;5、妥善处理台湾问题。

《中美联合声明》说,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美应加强合作,共同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元首认为,中美两国既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也存在分歧;两国建立健康稳定的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对实现21世纪的世界和平与繁荣至关重要。美方在《中美联合声明》中重申,美国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美总统克林顿及其他领导人还在各种场合多次重申,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主张。

克林顿到中国看选举

1998年6月25日到7月3日,克林顿总统对中国进行了为期9天的国事访问。这是他入主白宫五年之后第一次访问中国,也是1989年2月布什顺访中国以来,美国在任总统首次访华。克林顿在中国访问的第一个城市是西安,陕西省为他及代表团举行了隆重的入城仪式。26日在参观了兵马俑之后,克林顿一行观摩了附近一个村庄的村委会选举。他说:“我了解到,像其他遍及中国的近五十万个村庄一样,你们很快就要通过选举推举你们当地的领导……只要有选举,人民就有决定权……你们的成就是一个窗口。”

6月26日晚,克林顿一行从西安飞抵北京。翌日上午,江泽民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主持了隆重仪式,欢迎克林顿总统的来访。6月27日晚,江泽民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宴会,欢迎来访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宴会一结束,两位元首走到军乐队前,先是江泽民指挥乐队演奏中国乐曲《歌唱祖国》。尔后,克林顿指挥乐队演奏美国乐曲《越过海洋的握手》。晚会结束后,中美两国元首走上舞台。江泽民从演员手里拿过二胡和笛子,一边向客人介绍,一面用这两种乐器即兴演奏了一段曲子。

6月29日上午,克林顿到北京大学发表演讲。当日晚,克林顿一行抵上海访问。30日,克林顿出席在上海图书馆举行的座谈会。中午,克林顿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市民与社会》热线直播节目担任嘉宾,与上海市民进行交流,成为与中国市民通过热线对话的第一位美国最高领导人。在长达50分钟的节目里,克林顿共回答了8个听众提出的关于贸易、教育、环保、交通、图书馆等问题。

在这次访华期间,克林顿公开重申,美国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必须由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这就是所谓美国“三不政策”的由来。

《人民日报》对克林顿总统1998年访华的评价是:“如果说江泽民访美为中美关系的跨世纪进程确立了战略框架的话,那么克林顿访华则是在此基础上为两国关系的进展提供新的动力。”

1995年到1998年的中美关系经历了从可能因为台海局势刀枪相向到两国元首互访并就台海问题达成进一步共识的从低谷走向巅峰的过程,这一变化说明,中美两国领导人及其精英进一步认识到,世界和平,特别是东亚的和平与繁荣,有赖于中美关系的稳定;他们还意识到,中美因为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的不同,两国在很多问题上所持的观点可能有天壤之别,但双边关系不能被理念和观点的不同所绑架。

这一段历史还告诉我们,中国领导人在这段时间表现出的自信、开放和豁达,也为中美关系从1989年的阴影中最终走出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我们或许还可以说,1996年是台海问题的一个巨大转折点。在那一年发生的事,使得世界关注台湾命运的人突然意识到,中国统一台湾的决心比天高,中国绝不会放弃武力统一台湾的选项;美国作为大国,也绝对不会轻易放弃对台湾所做出的承诺;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在于台湾有投票权的老百姓。

来源时间:2016/9/16   发布时间:2016/9/15

作者

相关内容

1 Comment

  • […] “谈谈中美的历史坐标(之八)” (1989–1998):本篇写了虽然从1995年到1998年这段时间中美关系仍然像“六月的天、孩子的脸”,变化无常,但中美最高领导人终于实现了互访,并就包括台海关系在内等一系列问题达成了初步共识。 […]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