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盛:仲裁案后的十大反思

作者:李开盛  来源:《探索与争鸣》公众

  此次南海仲裁以及围绕它进行的政治、外交甚至军事博弈,不但是政府决策、学界研究以及社会舆情的一次重要展演,也是对中国外交战略与战术的一次重大检验。需要进行及时的总结,以为今后参考的经验与镜鉴。而且,裁决结果虽已出来,但博弈的硝烟并未散去,下一轮的风雨或正酝酿之中。在此时刻,理性对自身施为以及周边环境进行思考,也是走好一下步的必要准备。

  一、中国是不是过于重视仲裁案?

  其他大国也曾经在许多国际仲裁中充当被告,甚至也要面对不利裁决。但许多情况下它们都像没事人一般,基本上就是通过平静的外交手段处理所面对的“一张废纸”,没听说像我们这样大阵仗地应对、批判。但我们确实有不得已的缘由:第一,南海利益对我至关重要,是其他大国所经历仲裁案基本上没有的;第二,美国和菲律宾主动造舆论、搞外交施压,中国不得不回击。但在反击的程度与领域方面,可能还要更加精细的评估。例如,是不是有必要去跟菲律宾拼支持国家数量?人为地抬高外交成本与问题热度,值得商榷。

  二、我们到底该不该应诉?

  仲裁案之前就有关于要不要应诉的争议。现在裁决出来,支持应诉者说如果早参加不至于此,而反对应诉者则说结果证实了他们先前的判断、即使应诉也白搭。这里面涉及到两个问题与标准。一是国家形象,支持应诉者认为不应诉有损国家形象,容易被攻击为“不遵守国际法”。笔者以为,如果不应诉有充分法理理由,则不能把不应诉与破坏国际法等同起来。二是实质效果问题。笔者个人的判断是,中国的参与可能很难改变裁决的内容,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裁决中对中国不利的内容,特别是有利于拉长仲裁的程序与时间,从而推动在一个对中国更加有利的时机内出台裁决。

  三、到底是法理因素还是政治因素主导裁决?

  笔者不是国际法专家,粗浅的感觉是中国在菲律宾提出的诸项诉求中,还有许多争议点,还有许多可辩之处,但仲裁庭基本上全盘采信了菲律宾的说法,不能不让人觉得有失平衡,曲法而为之用。但笔者不赞成那种对仲裁庭和仲裁员的背景做过多批判的做法,也不太赞成美国如何影响仲裁庭的阴谋论。但是,这并不能排除仲裁庭背后可能存在政治考虑,例如:对作为小国的菲律宾天然同情、对中国强势外交的不满,甚至是试图借一个强硬裁决树立海洋法乃至仲裁庭、仲裁员本身历史地位的考虑,都有可能影响到了裁决的法律“纯度”。对此,笔者不愿作过多推断,只是想强调,在一个比国内社会更加缺乏公正、秩序与正义,仍然强调国家首要地位与文化归属的国际社会中,一个国际司法机构要完全排除政治考虑几乎是不可能的。

  四、裁决对中国影响有多大?

  由于裁决一边倒向菲律宾,并对中国主张的九段线提出了严重挑战,我们不能不思考这一裁决对中国今后维护南海主权与权益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个人觉得,影响最大还是在舆论上,即美国与菲律宾会借此掀起批判中国的舆论,使得中国疲于应付,形象不免失分。其次是外交上,即菲律宾可能还有美国以此为筹码,压中国在接下来的外交接触中做出某种让步。再次才是法理上的,因为中国一开始就不接受、不参与、不承认仲裁,加上裁决自身的瑕疵,中国今后在法理上对此仍有可争辩处。在领土主权与权益争端中,现实的国际政治还是强调实际控制力,最后还是要通过谈判解决。只要中国在有效控制方面站得住脚,在谈判中充分结合实力与技巧,不必太担心裁决的实际影响。

  五、当前世界到底是强权即真理,还是真理即强权?

  裁决被菲律宾当作是真理对强权的胜利。但这里有一个前提性的问题是:什么是真理?如前所述,把不能排除政治因素的裁决本身等同于真理肯定是错误的。而且,即使有这样的真理存在,它也是缺乏牙齿的老虎。裁决必须通过谈判实施,而谈判过程中强权往往又会翻过身来把真理压在下面。这是一个菲律宾不得不接受、中国也没有必要回避的事实。当一个大国与小国打交道时,主动诉诸战争是应该受到批判的,但和平地运用自身的实力(不止是军事实力,更有经济实力)去影响对方,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其中只有利益的得与失,没有是非的对与错。

  六、舆论战该怎么打?

  面对美国推动的舆论攻势,我们开展了舆论反击。反击是必要的,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是:第一,反击应该主要是在国际舆论场上,但我们可能对内说得太多,对外又说得不够,结果对外反击效果有限,反而在国内激起一定程度的民族主义情绪。第二,反击应该是多元力量、多元声音,才能起到综合作战、深入作战的效果。拘泥于政府的声明、定调反而削弱了舆论反击的深度、可信度与攻击力。第三,国内学界对南海的研究显然不够,国际法与国际政治两个领域的学者彼此了解有限,沟通也有限。其中原因有学者自身因素、学科分野等方面的问题,但也有国内信息、讨论受限从而束缚研究深度的问题。总的看,政府应该主打政治战、外交战,舆论战方面要充分解放社会层面、学者个体及其相关组织的“创造性”与“生产力”。

  七、我们在南海要什么?

  目标是战略的指引,如果不明白目标在哪里,再好的战略战术也是白搭。但在南海问题上,我们有两个层次的问题还没有彻底弄清楚:第一,维护南海权益与建设和谐周边环境是一个什么关系,两者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谁高于谁的问题,但如何把握两者间的动态平衡,如何结合推进,显然还看不到周全的战略考虑。第二,在南海权益上,九段线到底意味着什么?裁决后中国政府发表的声明中,终于把这个问题大致说清楚了,那就是两个方面:南海诸岛的主权与相关权益、南海的历史性权利。当然,历史性权利具体何指可能还有待进一步的澄清。但有了这个大致目标,下一步的战略战术才好展开。

  八、除了战与和,我们还能干什么?

  面对完全于我不利的判决,民间私下舆论(如微信朋友圈)一片喊打之声。普通民众的愤激之情可以理解,但也反映出当前中国社会对外交认识普遍不足与荷尔蒙激素过高的问题。实际上,面对复杂的国际事务,有很多处于黑白之间的中间选择。我们一定要避免那种在战与和进行选择的极端心理,大多数国际博弈都是在两者间的模糊地带进行的。例如,中国的填岛工程、在南海的巡航行动,等等,这些都有力地维护了中国权益,但绝不属于战争行动。中国在外交中不能过于国际主义、制度主义,但更不能武力当头主义,理性的做法是现实主义。在有绝对正当的理由且迫不得已进行战争之前,我们必须利用好一切非武力手段,包括国际法、谈判和非武力的强制行动。真正的现实主义是主张慎战的,主张外交行为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利益计算的基础之上,避免被激情所绑架。

  九、菲律宾只是美国的傀儡吗?

  很多人认为菲律宾只是美国手中的提线木偶,美国也确实是仲裁案的重要推动者,而且通过同盟条约、历史上所形成的语言文化与社会联系对菲律宾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要看到两个均属民主国家,这种属性决定一个大国对外干涉的限制(尊重对方民意)以及小国对外屈服的限度(内在的民族主义情绪)。美菲在仲裁案上高度一致,主要不是因为美国干预菲律宾决策的结果,而是两国利益高度一致的结果。事实上,由于菲律宾的选举体制与政治文化,总统更替往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其外交政策的转变,甚至拂逆其最重要伙伴美国的意愿。当前杜特尔特就职后的情况正是如此。

  十、能否寄希望于杜特尔特?

  有趣的是,有的人一方面认定菲律宾是美国的傀儡,另一方面又对新上台的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充满信心,因为他曾发表过不少对华友好的言论。笔者的态度是仍须谨慎观察。一是因为他受到内外多重因素的限制,特别是一边倒向菲律宾的裁决反而成为他的包袱,因为这个“大胜利”一下子拉高了菲律宾舆论的期待,使得他更难向中国让步。二是他自身是个民族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而不是亲华主义者。他的对华态度取决于其对华的认识以及对菲律宾利益的判断。面对有利的裁决,他肯定也想好好的利用。相反,中国要利用好杜特尔特,也需要好好下一番功夫。

来源时间:2016/7/19   发布时间:2016/7/17

旧文章ID:10910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