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中国策”为什么不靠谱
作者:大卫•道乐 来源:澎湃新闻
对华贸易造成美国制造业的衰败,不仅导致就业机会流失,也带来巨大的薪酬压力——目前,选战中的两党候选人都在拿这个话题说事。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唐纳德•特朗普给出了他的“中国策”——对中国商品征收高关税,将中国列为“操纵货币国家”,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然而,即便他“构想”成真,这些手段也并没有什么用。
1、高关税。 制造业在美国整体就业中的占比下降,这是一个长期趋势,反映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一个根本差别——制造业更易于自动化和减少用工。从生产的角度看,美国仍然是制造业强国,但同等产出需要的工人越来越少,亦即可以提供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少。
对华贸易只是强化了这一趋势,把缓慢的过程呈现为剧变。剧变令人无所适从,美国人的怨怼可以理解,但对中国商品征收高关税除了出口恶气,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就好比马儿都跑了才去关马圈的门——能有用吗?服装产业、低端电子产品制造业的就业机会并不会回流美国,它们只会转移到廉价劳动力充裕的其他发展中国家——除非我们对所有低工资水平国家的产品都征收高关税,而这是不可想象的,几乎等同于宣告全球开放贸易体系的终结。并且,故事不会到此为止,被课以高关税的国家几乎一定会反击(尤其是中国这样强大的经济体),结局只能是两败俱伤。
质言之,保护主义解决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制造问题。但这不表示失业工人只能一直失业,我们并不是没有其他办法。比如,基础设施建设。财政用于基建,马上会产生就业机会,对日后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大有好处。再比如,加大教育投入,从学前教育到成人教育。面对全球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工人及其社区需要傍身的技能,为他们提供这方面的支持,显然比把美国经济“罩起来”来的更有效。
2、操纵货币。这已经是陈年旧账了。10年前,人民币是太便宜了。但在2005-2015年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升值25%,其经常账户顺差占GDP的比重也由2007年的20.1%下降到2015年的2.7%。过去一年中,由于资金外逃、国内投资疲弱等原因,人民币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但在其央行的干预下,人民币价格维持在高位。对整个世界经济而言,这是一种稳定力量,对此,我们应该感到欣慰而不是相反。
从技术上看,中国也不符合美国法律有关“货币操纵国”的定义——中国正在出售其外汇储备,而非不断扩张。
3、TPP。中国与TPP关系不大。首先,中国并非“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的谈判方;其次,“协议”生效后,中国若想加入,必须事先得到美国的批准。美国与TPP伙伴国的关系,与对华关系截然不同。从经济总量看,TPP伙伴国与中国相当,大约是10万亿美元,但美国与它们的贸易关系要平衡得多——美国对TPP成员国的出口是对华出口的6倍,美国在这些国家的投资是在华投资的15倍。换句话说,TPP代表的是一套更为开放的经济体系,“协议”将加深开放经济体之间的融合,同时为其他一些重要议题设定标准,比如劳工问题、环境问题。
相对来说,中国市场就没有那么开放,不论是对进口商品还是外来投资。美国对此深感沮丧,却又无计可施——对华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非但不能打开中国的广阔市场,反而会招致其报复,招致两败俱伤的局面。美国可以做的,惟有深化与其他志同道合的国家(如TPP伙伴,如欧洲伙伴)的合作,鼓励基于规则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发展。而随着每一件美国商品在这个体系内的流转,都会产生实实在在的工作机会。
—–
本文原题“Trump and China”,刊发于2016年6月30日的布鲁金斯学会网站。大卫•道乐(David Dollar)系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文章不代表“澎湃”立场。许子善编译。有节删。
来源时间:2016/7/12 发布时间:2016/7/11
旧文章ID:1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