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候选人为中心:1952年以来美国总统选举政治的主要特点

作者:林宏宇  来源: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美国总统选举政治】之二:

  以候选人为中心:1952年以来美国总统选举政治的主要特点

  林宏宇

  1952年以前美国总统选举政治的最大特点是以政党为中心,无论是物色与提名候选人,还是募集竞选资金,还是大选阶段的选民动员和竞选冲刺,政党组织和政党领导人都处于选举活动的中心地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统候选人对政党组织的依赖非常大。然而,1952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电视、飞机等现代化传播和运输技术开始运用于总统竞选,候选人与选民之间的距离大为缩短,总统候选人有可能越过政党组织而直接与广大选民接触,并争取他们的支持。初选(primary elections)开始真正起作用,总统候选人逐渐开始摆脱对政党的依赖,并逐步成为竞选活动的中心。相反,随着提名控制权的丧失,政党的作用开始相对下降,并逐渐处于辅佐的地位。“以候选人为中心”(candidate-centered)是1952年以来美国总统选举政治的最大特点。

  一、 竞选人力日益以候选人自组的竞选组织为主

  美国总统竞选活动非常复杂,从募集竞选资金到招募与指导志愿者,从策划竞选战略到起草竞选文宣,从民调采集与研究到选民发动和引导,无不需要大量专业的政治竞选顾问(political campaign consultants)的参与。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这些专业的政治竞选顾问负责的工作越来越多,分工也越来越细,也越来越专业化。据1980年创刊的竞选专业杂志《竞选和选举》(“Campaign & Election”)的统计,常年为总统竞选服务的经常项目就有45项之多,包括了总统竞选活动的各个方面:如筹资(fund-raising)、民调(polling)、选民发动(electoral mobilization)、研究分析、制作分发声像广告、直接邮寄(direct mail)、互联网服务,等等。

  实际上,竞选专家在美国政治竞选活动中已有较长的活动历史,但是直到20世纪60-70年代才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业。1969年,曾任1968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汉弗莱(Hubert Humphrey)竞选顾问的乔依·拉珀里坦(Joe Napolitan)发起成立了“美国政治顾问协会”(AAPC-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olitical Consultants),最初只有成员有25人,30年后1999年达到近4000人,如果算上兼职人员,更达到35000人,同时,专业的竞选咨询公司数量在20世纪90年代也增长了2倍多。这些专业的政治竞选顾问主要分布在两个实体中,一个是政党组织机构,另一个是候选人自组的竞选组织。我们可以通过对比1952年以来这两个组织中专业的竞选顾问人员的数量、素质和整体协调性,就可发现哪个组织在总统竞选中的作用更大些。

  首先从专业人员的数量来看,我们会发现候选人自组的竞选组织所雇佣的专业竞选顾问的数量超过了政党组织。尽管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在美国总统选举中已经争夺了100多年,但直到1970年之前两党都没有固定的全国委员会总部。共和党在1854年就成立了全国委员会组织(RNC),但直到1970年才在首都华盛顿设有永久的总部,同样,民主党1848年就建立了全国委员会(DNC),但直到1985年才在华盛顿设有永久的总部。而且,政党组织的规模基本上是随着选举的周期而起伏,因此雇员人数也非常不稳定。据统计,两党相对稳定的常年雇员人数从1972年到2000年几乎增长了10倍左右,其中共和党的增长速度快于民主党(具体数据见下表1)。尽管政党组织的工作人员数量在增长,但如果与同期两党主要候选人自组的竞选组织雇佣的常年雇员人数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从表2我们可以发现,同期两党候选人雇佣的工作人员数量几乎都多于政党组织的人员。例如,1972年大选中总统候选人雇佣的专业人员数量是两党政党组织的5.5倍,1980年是4.3倍,2000年是2.2倍。而且,从1972年以来的数据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在野党总统候选人是否能获得提名也与其雇佣的竞选专业人数成正比,一般来说,凡是雇佣专业人员多的候选人获得提名的概率都相对大于其他候选人,从1972-2000年美国总统选举来看,只有两次例外,一次是1980年约翰·康那利(John Connally)雇佣的人数超过里根,但里根获胜,另一次是1992年汤姆·哈金的雇佣人数与克林顿持平,但克林顿获胜。人多自然力量大,如果仅从人员数量来看,总统候选人自组的竞选组织对选举进程的影响就显然要大于政党组织,它们对保证候选人竞选取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2004年大选中,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约翰·克里竞选班底就包括37个独立的国内政策委员会和27个外交政策小组,每组成员都在几十名以上,仅司法政策工作小组就有195名成员,环境小组和农业委员会也有类似规模,经济顾问委员会超过200人。这样的规模要远远大于同期民主党全国委员会的雇佣的专业竞选顾问的人数。

  表1:两党全国委员会常年雇员人数(1972-2000年) (单位:人)


1972

1976

1980

1984

1988

1992

1996

2000

民主党全国委员会

30

30

40

130

160

270

264

297

共和党全国委员会

30

200

350

600

425

300

271

302


  表2:总统候选人自组的竞选组织工作人员人数(1972-2000年) (单位:人)


1972

1976

1980

1984

1988

1992

1996

2000

民主党候选人组织

不详

702(卡特最多,占188

354

649(蒙代尔最多,占337

967(杜卡基斯最多,占314

426(克林顿和哈金各占129

>300

>400

共和党候选人组织

337

不详

992(里根占300、康那利占303

不详

不详

>300

>300(多尔最多,占200

663(小布什最多,占326

总计

>337

>702

1346

>649

>967

>726

>600

>1063


  其次,从专业人员素质来看,我们也会发现候选人自组的竞选组织所雇佣的人员素质要高于政党组织。政党组织由于受历史、地域的影响,从事总统选举活动的专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般来说,政党全国委员会总部的人员素质较高,如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各个部门的负责人等,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为政党工作的志愿者,他们中很多人缺乏政治竞选的经验,往往热情有余,但水平不高。候选人自组的竞选组织却不一样,他们雇佣的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政治学方面的专家。据统计,这些竞选专家多是年轻的男性白人,三分之二在45岁以下,并受过良好的教育,几乎都有大学学历,一半以上有研究生学历,三分之二有为政党组织工作过的经验,半数以上在经选举产生的公共职位干过,三分之一有为新闻媒体工作的经历,四分之一把这项工作视为一种事业来从事,有较强的政治理念,而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挣钱。也就是说,候选人自组的竞选组织人员的素质相对要高于政党组织。

  最后,从专业人员的整体协调与内部团结来看。显然,由多个派别组成的政党,其组织内部也必然充满了派别之争,其对候选人的支持也难免有派别之争。尽管有证据表明,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政党的凝聚力比以前相比有很大的提高,党内派别之争也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如果与候选人自组的竞选组织相比,政党组织内部的协调性与团结程度还是不如后者,因为后者内部只有一个服务主体,相对容易协调和配合。因而可以说,候选人自组的竞选组织的战斗力相对要强于政党组织。

  总之,从竞选人力角度来看,尽管政党组织在1952年以来的美国总统选举中的作用与以前相比有所增强,但与候选人自组的竞选组织相比却呈下降趋势。也就是说,从具体运作竞选活动的人力资源角度来看,政党组织在美国总统选举中的中心地位已逐渐退让给了候选人自组的竞选组织。

  二、竞选资源日益为总统候选人所控制

  总统竞选的过程也是资源聚集和资源消耗的过程,能否有效地控制竞选资源直接关系到能否取得总统选举的胜利。

  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美国总统选举中,政党是控制竞选资源的主体,一般来说,总统候选人离不开政党的支持。但是,从1952年以来的美国总统选举来看,尽管在绝对值上政党所拥有的竞选资源数量大于以前,但政党对总统候选人的控制力却越来越弱;相反,总统候选人对竞选资源的控制力越来越强,有些富有的总统候选人甚至可以不依靠政党的竞选资源,完全独立地运用自控的竞选资源来完成总统竞选,例如1960年大选中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肯尼迪。

  竞选资源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竞选资金和其他资源。

  其中最重要的是竞选资金。应该说,在1952年以来的美国总统选举中,政党的筹资能力与以前相比已有很大提高,尤其是20世纪70-80年代以来,随着直接邮寄捐款体系(direct-mail system)的建立,两党全国委员会募集的“硬钱”(指受到联邦选举委员会监控的、直接捐给政党用于竞选的资金)数额一直稳步增长,据统计,从1976年到2006年,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募集的硬钱总额增长了近7倍,共和党增长了近5倍。从绝对值来看,政党组织掌控的竞选资金资源要大于以前,然而其对选举进程的影响力却不如以前。为什么会这样?这主要是与以前相比,总统候选人对竞选资金的控制力增强了,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总统候选人可以自己决定选举的进程。

  美国总统选举大体上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初选前阶段(也称隐性初选阶段)、初选阶段、全国代表大会阶段、大选阶段。从这四个阶段来看,政党组织控制的竞选资金主要在后两个阶段发生作用,前两个阶段主要靠候选人自己的竞选资金,候选人要想获得政党提名,就必须在初选前阶段募集到足够的资金。

  一般来说,要想在初选阶段有机会露脸,候选人必须在大选年一月底之前至少募集到2-3千万美元的资金,否则在初选中将很快被淘汰出局,这笔钱可以被视为总统候选人进入初选阶段的“门票钱”。从1952年以来的美国总统选举来看,候选人如果没有这笔“门票钱”根本就没有入门的机会。据统计,从1980年起,除了约翰·康那利(John Connally)之外,所有能获得政党提名的总统候选人都是在初选前阶段募集到了最雄厚的资金。而且,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候选人宣布参加竞选的时间越来越早,初选前阶段显得越来越重要。据统计,从1976年以来,大约半数以上的在野党总统候选人,都在大选年前一年的6月份就宣布开始竞选(见表3)。结果候选人的命运往往在大选年初选阶段刚刚开始就已明确了,因此要想获得政党提名,就必须在初选开始前准备好足够的竞选资金。

  表3-3:大选年前一年6月30日前宣布开始竞选的在野党候选人人数统计表

年份

1976

1980

1984

1988

1992

1996

2000

宣布开始竞选的人数

6

5

6

10

1

8

12

占全部候选人的比例(%)

43

50

67

71

20

80

58


  候选人募集竞选资金的主要方式无非两种:直接邮寄(direct-mail)和捐款集会(fund-raising events)。前者适合募集小额捐款(低于250美元),后者适于筹集大额捐款(250-1000美元)。一般来说,不是很知名的总统候选人或者缺乏募捐网络的候选人往往使用直接邮寄捐款方式来筹集竞选资金,例如1992年的共和党候选人布坎南就用这种方式募集了400万美元。那些政坛老手或者拥有强大募集网络的候选人往往采用捐款集会的方式来募集竞选资金,这种方式募集资金的速度快于前者。例如,1992年的老布什、1988年的杜卡基斯、1996年的多尔都采用这种方式募集了70%以上的竞选资金。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候选人为了躲避联邦选举法的限制,往往采取成立“领袖政治行动委员会”或称为“多候选人政治行动委员会”(Leadership PACs)的方式,在初选开始前阶段募集大量竞选资金。这些政治行动委员会有别于普通的竞选组织,它们是一些类似于基金会性质的免税组织。这些组织募集资金基本不受联邦选举法的约束,理论上讲可以无限制地募集竞选资金。里根是第一个创建这种组织的总统候选人。1977年,角逐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失败的里根,将1976年竞选剩余的资金转入一个新组成的名为“致力于共和的公民组织”(Citizens for the Republic),以准备1980年的总统选举。在此后的2年半时间里,这个组织募集了670万美元,这些资金只有10%用于其他候选人,绝大部分用于里根的竞选,例如雇佣专职的工作人员,建立筹资网络,建立直接邮寄系统,招募志愿者,补贴里根的竞选旅行等费用。

  1988年以后,这种形式的委员会已成为美国总统选举中早期募集资金的主要手段,大部分总统候选人都建立了各自的类似组织。这种政治行动委员会在募集总统竞选资金方面有如下优点:1、增强了总统候选人吸收捐款的能力。根据美国联邦选举法,作为个人捐款,每个人最多只能捐给候选人2000美元,但却可以捐给这种委员会5000美元。2、可以使候选人尽快开始竞选。联邦选举法允许候选人使用这些委员会的资金来雇佣专职工作人员、组织民意调查、进行专家咨询、补贴竞选旅行等。3、可以发展一个有效的政治支持网络。候选人可以通过这个组织广泛地接触社会各界人士,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扩大他们的政治影响力,尤其对于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候选人更需要这些组织的造势。4、可以有效建立一个直接邮寄募捐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在未来的正式竞选中起重要作用。例如,里根在1980年大选中就充分利用这个网络所提供的300万个固定的捐赠人员名单,在初选正式开始后募集了大量资金。1984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蒙代尔也利用这个办法建立了一个拥有25万个固定捐款人的网络,大约节约了100万美元的募集捐款费用。1988年大选时,Bob Dole和Jack Kemp也利用这种方式节约了200万美元。

  近年来,除了在联邦一级建立上述所谓“领袖政治行动委员会”外,有的总统候选人还在州一级建立了很多类似的机构,由于联邦选举法的某些缺陷,这些机构在各州募集捐款方面的自由度比联邦一级更大一些,因为每州都有各自不同的竞选资金规定,这些规定从总体上看比联邦层面的要宽松一些。

  竞选资金方面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近些年来日益凸现的“软钱”问题(软钱是指不受联邦选举法规定而捐给政党用于政党建设的资金)。1996年大选中“软钱”使用额比1992年增长了2倍。软钱对竞选进程的影响越来越大,而总统候选人对软钱也同样拥有很强的控制力,强有力的、支持率高的总统候选人不仅可以帮助政党组织吸引软钱,他们还可以控制软钱的流向。

  另外,如果与政党组织相比,总统候选人在募集竞选资金方面还有一个明显的优势,那就是能获得联邦政府竞选“配套资金”(match fund)的资助。这样,那些资金状况不是很好的候选人只要能满足联邦选举法的一些规定就可以获得联邦资助,就能够摆脱政党的控制而独立竞选下去。

  除了竞选资金以外,1952年以来美国总统选举中的总统候选人还拥有其他一些重要的竞选资源,比如总部资源、信息资源等。由于现代通讯技术(如电视、传真)和交通技术(如飞机)的发展,总统候选人往往都设有自己的竞选总部,用来举办募捐集会、发布竞选新闻、鼓动选民、研究竞选战略、招募竞选工作人员等。而且,许多总统候选人还根据选情需要在许多重要的州设有竞选分部。例如,1976年卡特在8个州设有竞选分部,1980年里根在25个州设有竞选分部,1984年蒙代尔在18个州设有分部,1988年杜卡基斯在18个州设有分部,1992年克林顿在8个重要的战场州设有竞选分部,1996年多尔在22个州设有分部,而资金雄厚的克林顿却在35个州设有分部。这些机构是总统候选人掌控竞选进程的重要工具。是总统候选人可控制竞选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总统候选人还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快捷便利的通讯工具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现代总统候选人准备了非常丰富、全面的竞选信息支持,候选人可以足不出户尽知天下选情。这些资源都进一步加强了候选人对竞选进程的影响力。

  总之,从1952年以来的美国总统选举来看,竞选资源也日益为总统候选人所掌控,这个时期总统候选人拥有比以前的总统候选人多得多的竞选资源,这使得总统候选人有条件处于选举活动的中心地位。

  三、竞选过程日益向总统候选人倾斜

  从1952年以来的美国总统选举的竞选过程来看,整个竞选活动日益候选人化,竞选过程日益向总统候选人倾斜,总统候选人日益处于选举活动的中心地位。

  美国总统竞选过程大体可分成四个阶段:第一、初选前招募候选人阶段,第二、初选争夺政党提名阶段,第三、政党全国代表大会确认本党候选人阶段,第四、大选冲刺阶段。从这四个阶段来看,1952年以来,总统候选人个人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竞选过程的每一阶段几乎都离不开候选人自组的竞选组织,与候选人的竞选组织相比,政党组织在竞选过程中的作用相对有所下降,尤其1972年以后,政党组织一般从第三阶段才开始正式介入总统选举进程。

  首先,让我们考察一下初选前招募候选人阶段。传统的总统候选人往往是从政党内部招募的,这种招募方式可以概括为“师傅带徒弟式”,即一个人要想成为政党总统候选人,往往要看其在党内的资历、位置及其与政党领袖的关系,只有得到政党“老板”们的支持才有可能获得政党招募。而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这种招募方式逐渐转变为“企业家形式”,即候选人根据自己的实力(政治实力、经济实力)和对选情的判断,自我招募,不再拘泥于其政党背景,不再受制于政党组织。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1952年以来的美国总统选举中,任何个人都可以摆脱政党控制而自由宣布参加总统竞选,但是,实际上政党的影响力仍然很大,尤其在1972年以前,政党领导人仍在较大程度上控制着候选人的招募和提名,一般来说,能够入围的候选人基本上都有较强的政党背景,像肯尼迪那样的候选人毕竟是少数。

  这个阶段政党控制力相对减弱的一个表现就是,宣布参加总统竞选的人数比以前增加了很多,尤其是在野党的候选人就更多了。以历届在野党为例,1972年和1976年分别有13人、14人宣布参加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角逐,1980年有9个人宣布参加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角逐,1984年到1992年都分别有9人宣布参加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角逐,1996年和2000年分别有11人、10人宣布参加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角逐,2004年有9人宣布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角逐。这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党外人士”――虽打着民主党或共和党的旗号,但与政党联系非常松散(例如2016年的特朗普),还有一部分候选人完全以独立的第三党人士的身份参加竞选。属于第一种情况的有1972年民主党的乔治·华莱士,1976年民主党的吉米·卡特,1984年民主党的加里·哈特(Gary Hart),1992年共和党的布坎南、杜克(David Duke)、民主党的聪格斯(Paul Tsongas)、布劳恩(Edmund Brown),1996年共和党的福布斯(Steve Forbes)等;属于第二种情况的有1980年独立党人安德森(John Anderson)、1992年和1996年的佩罗(Ross Perot)等。

  其次,考察一下初选争夺政党提名阶段。1952年以来,初选在美国总统选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1972年以后,决定候选人命运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基本上是根据初选的结果产生的,因此初选在总统候选人提名中起着关键作用。任何一个候选人要想获得政党提名,都必须通过初选这一关,而初选阶段依靠的几乎完全是候选人个人的财力和精力,政党组织的影响非常有限。这个阶段一般开始于新罕布什尔州的初选和艾奥瓦州的政党核心会议。虽然这两个州的选举人票累计才11票,仅占全部选举人票数的很小一部分,但由于它们倍受新闻媒体的关注而影响不菲。那些想获得政党提名的候选人都很重视这两个州的选情,一般都要在这两个州花费很大的精力和财力。例如,据统计1988年大选中,两党主要候选人平均在艾奥瓦州竞选50天,在新罕布什尔州竞选37天,1996年的数字分别是30天和26天。初选阶段除了这两州的竞选活动外,最重要的事件就是3月份的“超级星期二”了,在此之后,谁能获得提名就基本上水落石出了。所以,那些想有所作为的候选人都必须及早动手,尽早安排好自己的竞选组织和竞选资源。显然,在这个阶段,总统候选人主要依靠,也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独立竞选,政党组织是帮不上什么大忙的。

  再看一下第三个阶段,即政党全国代表大会阶段。1952年总统选举以前,候选人在这个阶段几乎没有什么发言权,代表大会完全由政党领袖幕后操纵。1952年以后,那些在初选中有出色表现的候选人开始在代表大会上崭露头角,有的还完全改变了政党老板的原意,例如1960年的肯尼迪,他凭借异常出色的初选结果,推翻了民主党领导人原想提名约翰逊的企图,获得政党提名。1972年以来,随着美国政党民主化改革的进展,大部分参加政党代表大会的代表都是根据初选结果产生,政党全国代表大会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实质性作用了,因为在此之前两党总统候选人实际上已经选定,大会只不过起到形式上的审批作用。因此,这个竞选阶段虽有政党组织的介入,但实际上已不起决定性作用。

  最后再看一下大选冲刺阶段。这个阶段的竞选活动内容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大选冲刺管理和信息沟通管理。大选冲刺管理包括策划实施竞选战略战术、民意调查、议题研究、募集资金、基层动员等内容;信息沟通管理包括制作发布竞选广告、保持与媒体的良好关系、新闻舆论造势等活动。这些活动组织的好坏对最后的选举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应该承认,政党在这个阶段竞选活动中的影响不可忽视,例如它们可以使用“软钱”发布议题广告,利用政党的基层组织和积极分子进行基层选民发动、提供志愿者参加竞选资金募集等等,但是,总统候选人及其竞选组织仍在这个阶段发挥主导作用,尤其在民意调查、议题研究、新闻舆论造势等方面发挥着政党组织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中,民意调查(简称民调)是现代美国总统选举中最为重要的竞选环节之一,有人甚至认为“它是现代美国总统竞选活动的核心,怎么强调它的重要作用也不为过”。民调最早成为美国总统选举政治的一部分始于1916年,当年著名的《读者文摘》杂志利用其稳定的读者群体(大约200万人)作为民调源,成功地预测了1924、1928、1932年的美国总统选举结果。同期,美国人盖洛普(George Gallup)和罗珀(Elmo Roper)通过改进民调办法,发明了随机抽样调查法,成功地预测了1936、1940、1944年总统大选的结果。从此以后,民调统计数据成了现代美国总统选举中制定竞选战略的最主要依据之一。

  1952年以来的美国总统选举中,民调数据被候选人用来判断是否参加竞选,确定何处是潜在的竞选资金来源和主要的票源,还可以用来确定合适的竞选议题,以赢得媒体和公众的支持,还可以用于检验候选人所塑造的形象是否成功,或者检验反击对手的策略是否有效。可见,从始自终,民调专家(pollster)一直处于总统候选人竞选组织的中心地位,这正如曾帮助过里根竞选的著名民调专家威斯林(Richard Wirthlin)所总结的:“毫无疑问,我们已从单一的信息收集员变成了竞选组织里的选情解析专家和战略分析专家,我们提供的信息可以改变或修正候选人的决定。”例如,1960年大选中,肯尼迪之所以敢在新教徒众多的西弗吉尼亚州和威斯康星州举行初选,就是根据当时著名民调专家哈里斯(Louis Harris)的民调结论做出的,根据哈里斯的民调结论表明,当时民主党内另一个竞争对手汉弗莱(Hubert Humphrey)在这两个州很容易被击败,所以肯尼迪决定参加这两个州的初选,以提升他的知名度和支持率。

  1952年以来的美国总统选举中,候选人经常采用的民调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倾向性民调,候选人主要用来了解总的选情。这类民调具体可分为3种:(一)政治气候调查。一般在初选前进行,主要用来了解全国总体政治气候,了解哪部分选民支持哪个候选人,以及支持的原因;(二)选情趋势调查。一般在初选和大选之间进行,主要用来修正调整总统候选人的竞选战略,为大选冲刺阶段做准备;(三)阶段性竞选调查。一般在竞选开始一段时间后进行,主要用于了解某一个阶段的竞选活动是否有效。

  第二类,内容性民调,总统候选人主要用来了解他们所确定的竞选主题、所树立的竞选形象和所发表的竞选演讲内容是否合适,然后根据调查结果修正它们的竞选主题、竞选形象或演讲内容。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统计技术的迅猛发展,又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民调方式,如焦点调查、电话调查等。所谓的焦点调查,是指候选人为更具体了解选民的关注焦点而设计的一种民意调查形式。具体做法是召集10多个政治观点相近的选民在一起开会,就候选人所确立的竞选议题发表具体见解,以补充倾向性民调数字的不足,修正其竞选策略。例如,1992年大选中,克林顿就是利用这种办法组织了一组号称为“曼哈坦计划”的焦点民调活动,从中获知白人选民,尤其是白人中产阶级特别想了解有关他和他家人情况的信息,于是在大选阶段克林顿加大了这方面的信息投入,收到了较好效果,大大提升了克林顿的个人魅力。所谓的电话调查,是指候选人利用电话技术,让选民通过电话拨号的简单方式表明他们对候选人的看法,这种调查获取信息的速度很快,而且覆盖面广,可信度较高。

  总之,1952年以来,从美国总统的整个竞选过程来看,尽管政党组织的角色依然不可忽视,但候选人已处于竞选过程的中心地位。不管是初选前阶段,还是初选阶段,总统候选人要想获得政党提名,必须也只能依靠自身的竞选资源来进行;不论是在政党代表大会上,还是大选最后冲刺,总统候选人及其竞选组织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整个竞选过程日益向总统候选人倾斜。

  综上所述,1952年以来的美国总统选举政治日益呈现出“以候选人为中心”的特点,其主要体现为3个方面:

  第一,总统候选人自组的竞选组织日益成为整个竞选活动的主力军。候选人独立雇佣的政治竞选顾问专业人员,无论是在数量、质量方面,还是在整体协调配合方面,都超过了政党组织,而成为了现代总统竞选活动中的主力军。

  第二,总统候选人控制的竞选资源越来越丰富,独立竞选的实力越来越强。无论是在竞选资金,还是其他竞选资源方面,20世纪50年代以来,总统候选人的控制力越来越强,也拥有比以往多得多的竞选资源。在这样情况下,总统候选人对政党助选的依赖逐渐下降,拥有越来越强的独立竞选实力。

  第三,总统候选人在整个竞选活动过程中,日益居于主角地位。无论是初选前的候选人招募,还是初选阶段的提名争夺,还是全国代表大会阶段的提名确认,还是大选阶段的全力冲刺,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候选人个人的作用日益明显,政党的影响力逐渐式微,整个竞选过程基本围绕着候选人展开,候选人日益居于主角地位。

来源时间:2016/6/21   发布时间:2016/6/13

旧文章ID:10673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