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力量:影响美国总统选举的宗教因素

作者:林宏宇  来源: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美国总统选举政治】之六:

  上帝的力量:影响美国总统选举的宗教因素

  林宏宇

  美国是一个宗教感很强的国家,直到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宗教对美国人的影响依然非常强大,美国社会政治生活中许多方面都有宗教因素的影子,上帝在美国人心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神奇力量。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不了解美国宗教在美国的地位与作用,就很难深入了解美国政治。作为美国政治的重要现象――美国总统选举政治也与美国宗教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1952年以来的美国总统选举中,宗教扮演着十分积极的角色,是影响美国总统选举的另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因素。

  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美国宗教

  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宗教表现出3个新的特点:

  第一,美国宗教呈现复兴趋势,信教人群比例不断上升。

  二战结束初期,西方文明面临衰落,美国信教人数不足50%,美国保守派精英人士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他们认为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明面临着严重危机。20世纪50年代初为了挽救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明,美国保守派人士发起一场宗教复兴运动,号召“人们回到宗教去”(return to religion),试图通过复兴基督教传统信仰来制止西方文明的衰败。经过他们的努力,美国信教人数不断上升,到1955年就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以后就逐年上升。(见图1)据民意调查显示,即使到了非常功利的今天,仍有16%以上的美国人每周上教堂的次数不止一次,60%以上的美国人声称至少每月去一次教堂。

  第二,美国宗教团体日益关注现实政治问题。

  日益卷入现实政治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宗教变迁的一个突出特征。基督教联盟(Christian Coalition)、道德多数派(Moral Majority)、传统价值观念联盟(Traditional Value Coaliion)、生命权利(Right of Life)、基督教之声(Voice of Christian)等宗教政治组织的形成,基督教右翼各派在反堕胎、反同性恋等社会政治运动中的合作,以及宗教组织参与美国各级选举活动意识的增强,都反映了这种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督教右翼势力在美国的影响不断上升。这些宗教团体所关心的已经远不是宗教问题,而是美国的社会政治问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

  第三,宗教利益团体活动频繁,能量巨大。

  据统计,规模较大的全国性宗教利益团体组织有37个,如果进一步细分,根据2000年的统计数字,全美国有236533个基层宗教社团。近年来,来自各种宗教利益团体的院外活动家充斥美国国会和白宫。他们提出的政策动议涉及方方面面:从主张公立学校祈祷、为天主教学校提供帮助、反对堕胎、反对同性恋等国内社会问题,到要求停止核试验、制裁古巴等安全外交问题。一般说来,美国的宗教利益团体影响美国政治主要有4个途径:一是在决策过程中游说政策制定者,主要手段是宗教理念说教和提供部分金钱,动员教徒为决策者提供支持或制造麻烦;二是以同样的手段影响政治议程的制定、大众政治理念形成和总统选举的过程;三是一些宗教利益团体成员利用与某些政府机构或官员的密切关系,经常对政府官员的政治活动提供“咨询”,这实际上是参与了决策的过程;四是某些宗教利益团体本身就是公职人员的重要来源,他们中的有些人将成为政府官员。

  二、宗教影响美国总统选举概况

  20世纪50年代以来,作为影响美国总统选举的社会文化因素——宗教,扮演着十分积极的角色,尤其自越战结束以来,宗教的影响越来越大。

  尽管美国宗教派别纷杂,但基本也可以用自由派和保守派把它们分成两类。据统计,目前占美国宗教人口绝大多数的新教教徒和天主教教徒中,持保守派观点的教徒人数比例分别为44%和41%,持自由派观点的比例分别为28%和36%。显然,美国宗教保守派人数超过了宗教自由派人数。可见,近年来多数美国人变得相对保守了,因此,多数美国人更倾向于选择持保守主义观点的总统候选人。2000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小布什打着“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Compassionate Conservatism)招牌,战胜较为强势的民主党现职副总统戈尔,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这一点。

  1952年以来当选的美国总统的宗教观念,基本上也可以笼统地归入上述两种宗教观中去。总体来说,美国民主党出身的总统倾向于自由派宗教观,共和党出身的总统倾向于保守派宗教观。例如,肯尼迪、林登· 约翰逊、克林顿等总统倾向于自由派宗教观,艾森豪威尔、尼克松、里根、布什等总统则倾向于保守派宗教观。只有卡特总统的宗教倾向是个例外,在1976年作为民主党候选人当选为美国总统时,应该属于自由派宗教观,但他的政策主张却倾向于保守派宗教观。

  由于美国宗教对美国人的影响非常深刻,任何一个总统候选人都不敢忽视宗教教派势力在总统选举中的作用,因而,争取教派的选票已成为近年来美国总统竞选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方面,美国共和党似乎比民主党更有先见之明。从整体上看,美国共和党选民比民主党选民具有更强的宗教倾向性。据统计,共和党选民中绝大多数人认为宗教是非常重要的,绝大多数人相信人死后会转生,70%的共和党选民是教会成员,40%的共和党选民至少每周参加一次教会活动,20%至少每月参加一次教会活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共和党积极争取传统宗教势力的支持并取得巨大成功。据《纽约时报》的民意测验显示,大约81%的白人基督徒在 1984年总统选举中投了里根的票。1980年、1984年,里根两次当选美国总统与基督教右翼势力的支持分不开。里根本人也非常重视宗教的作用,是美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公开声称自己是“再生之徒”的总统之一。他在许多竞选演说中毫无保留地、充分地展现自己的宗教倾向和观点,他多次向选民保证,如果他当选总统,将使学生在公立学校的祈祷合法化,以解决这个长期以来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1984年1月3日,里根在一次25分钟的讲话中竟然被听众的掌声打断23次,听众6次站起来向他欢呼,听众对里根所持的宗教价值观如痴如狂。里根在讲话中指出:“让我们从头说起,上帝是我们生命的精髓,个人家庭是社会的核心,我们对未来的最大希望就是面对我们的孩子们……上帝给予家庭的最高贵礼物是生活,正是上帝给我们送来了和平使者……我曾说过,我们在阐明上帝站在我们一边时必须谨慎,因为我们必须首先回答的是:我们是否站在上帝一边?”里根所持的保守派宗教观,使那些基督教右翼组织兴奋不已,他们认为里根是他们最理想的总统候选人,是他们真正的代言人,他们有人甚至认为里根是“美国建国以来我们所拥有的最宗教化的总统”。除了里根以外,小布什可谓最受宗教界选民青睐的美国总统候选人了,据统计,2004年大选中,在认为“宗教对其生活非常重要”的选民中,64%的选民投票支持小布什,只有35%支持克里。

  与共和党相比,美国民主党与宗教的关系相对弱些,但也同样不敢忽视宗教势力对总统选举的影响。例如,2000年大选中,为争取犹太教选民的支持,同时清除克林顿—莱文斯基丑闻的不良影响,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戈尔选择了康涅迪格州(Connecticut)参议员、犹太人李普曼为其副总统候选人,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犹太裔的副总统候选人,这对犹太教选民有很大吸引力,有利于为民主党拉选票。后来投票结果表明此举是非常有效的,据统计,在2000年总统选举中79%的犹太教选民投民主党戈尔的票,只有18%投小布什的票。

  三、不同教派对美国总统选举的影响

  美国不同的宗教教派对美国总统候选人的支持是不同的,大体情况如下:

  (一)天主教(Catholic)对美国总统选举的影响

  在美国这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中,不同的宗教派别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地位和作用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越来越多的天主教徒移民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天主教徒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一直稳定地维持在26%左右,人数约为6200万,成为美国国内最大的宗教派别之一。目前,天主教在全美国拥有2万个教区,8300个教会学校,231所大学,900个医院和保健中心,1400个慈善机构。而且,美国天主教教会还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教会,其财产估计有1000多亿美元,每年收入约150亿美元,不动产接近500亿美元,许多大财团的首脑都是天主教徒,如摩根、杜邦、福特、肯尼迪等集团。另外,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天主教徒中年收入超过4万美元的已占全美天主教徒总数的23%左右,年收入在2.5-4万美元之间的占25%,这两项指标均高于同等收入的全国人口平均比例。这些数字指标都直观地表明天主教势力是任何一个美国总统候选人都不敢忽视的庞大资源。

  从历史来看,20世纪上半期,天主教与美国总统选举的关系曾是美国社会政治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在美国总统选举问题上,天主教徒首要关心的是,谁当美国总统可以更公平地对待天主教徒。因此,参加竞选的总统候选人不能不考虑这方面的因素。20世纪美国共进行了26次总统选举,其中2次与天主教关系最密切,分别是1928年大选和1960年大选。在这两次大选中,参加角逐的总统候选人中有2人是天主教徒,它们分别1928年的史密斯(Alfred E. Smith)和1960年的约翰·肯尼迪。这是天主教因素影响美国总统选举最大的两次,选举结果是史密斯失败了,肯尼迪以微弱优势取胜。肯尼迪的主要阻力来自于保守的新教福音派和基要派的强烈反对,福音派全国联合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vangelicals)曾发动全国的福音派牧师起来警告美国选民,如果天主教徒占领白宫,将会给美国人带来危险。这也说明天主教在美国的影响还未能与主流的基督新教平起平坐。

  20世纪50年代初以前,天主教徒大多支持民主党候选人。据统计,当时50%以上的天主教徒认为自己是民主党人,不到20%声称自己是共和党人,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强烈感受到共和党新教文化的压迫,因此,他们投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票的比例从未超过50%。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1952年和1956年两次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天主教徒对民主党的忠诚没有那么坚定了,他们对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支持率首次跌到50%(含)以下。20世纪60年代初虽又有所回升,但到60年代末,随着天主教选民社会经济地位的进一步提高,这种支持又开始下降,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保守派天主教徒开始转向共和党,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取胜立下一定功劳,例如,1980年总统选举中54%的天主教徒(大部分是保守派天主教徒)投票支持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里根,为里根的获胜起到重要作用;2000年大选中以保守立场著称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小布什也得到了47%的天主教徒的选票,另据出口民调(exit-poll)显示,2004年大选中他又得到约1610万张保守派天主教徒的选票。当然,不是说20世纪70年代以来,天主教徒完全支持共和党候选人,随着选举形势的变化,他们也有“回潮”的时候,例如1992年、1996年、2000年总统大选中,多数天主教选民又投了民主党候选人的票。

  而且,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天主教徒的投票情况几乎成了美国总统选举结果的晴雨表。一般来说,能赢得多数天主教徒选票的总统候选人就能入主白宫。例如,1960年肯尼迪获得78%天主教徒的选票而获胜,1964年约翰逊获得75%而当选,1968年、1972年尼克松分别获得53%和57%而连任,1976年卡特获得57%而成为黑马,1980年、1984年里根分别获得54%和53%而执掌白宫8年,1988年老布什获得52%而当选,1992年、1996年克林顿分别获得55%和59%而两度入主白宫。根据这个规律,2000年美国总统选举中,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得到50%天主教徒的选票,本应赢得大选,但由于小布什也得到了47%的天主教徒的选票,两人之间的差额太小,加之选举团制度的缺陷,结果小布什倒赢得了大选。(1960年以来天主教选民投票具体情况见图2)

  美国6200万天主教徒中,绝大部分(约74%)集中分布在美国的17个州。其中,天主教徒占选民总数30%以上的有9个州,分别是罗德岛州(Rhold Island)占63.7%、麻省(Massachusetts)占48.9%、新泽西州(New Jersey)占41.8%、康涅迪格州(Connecticut)占40.9%、纽约州(New York)占39.8%、威斯康星州(Wisconsin)占31.7%、伊里洛伊州(Illinois)占31.5%、路易斯安娜州(Louisiana)占30.6%、宾州(Pennsylvania)占30.1%,这些州共拥有137张选举人票。2000年大选中,戈尔赢了这9个州中8个,共128张选举人票,占戈尔所得总选举人票数的49%。也就是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戈尔约一半的选举人票来自天主教徒选民占多数的8个州,可见目前美国天主教还是相对倾向于民主党。根据2000年大选的一个民意测验数字显示,天主教徒关心的问题是:社会保障与医疗保险(46%),改进卫生系统(45%),改善公共教育(39%),犯罪问题(35%),失业问题(31%),道德价值观问题(31%)。可见他们更关心的是社会经济问题,而不是基督教右翼势力关注的道德价值观念问题。

  (二)新教(Protestant)对美国总统选举的影响

  作为美国主流宗教派别之一,新教教徒人口最多,是影响美国总统选举结果的决定性力量之一。一般来说,多数美国新教徒通常投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票,只是南方白人新教徒有些特殊。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以前,南方白人新教徒倾向于投民主党的票,这与全国新教徒的政治观点形成明显反差。北方白人新教徒则是坚定支持共和党,即使在1936年自由主义社会思潮弥漫全美国那样的形势下,绝大多数北方白人新教徒还是投了共和党候选人兰顿的票,而没有投“新政”领袖罗斯福的票。从总体来看,作为美国主流宗教派别的新教教徒较为稳定地支持共和党。

  但是近年来,尤其20世纪70年代以来,正如天主教选民对于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忠诚在下降一样,新教徒对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忠诚也在下降。例如,1972年总统选举时,尼克松获得了新教徒中 69%的选票;而到 1976年总统选举时,只有58%的新教徒投共和党候选人福特的票,民主党候选人卡特的票囊里也有很多北方新教徒的选票;到1980年总统选举时,只有51%的新教徒投了里根的票。一般认为,新教教徒的神学保守主义倾向越强,他越倾向于共和党,而自由主义倾向越强时,越倾向于民主党。如果我们把新教徒按社会地位来划分就会发现,地位越高的新教徒越倾向共和党,而地位低的新教徒常常平等看待两党,既有支持共和党的,也有拥护民主党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新教中的右翼保守势力进一步抬头,而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是他们重点支持的对象。(后文“新教福音派(Evangelical Protestants)对美国总统选举的影响”将详细论述这一点。)

  (三)犹太教(Judaism)对美国总统选举的影响

  尽管犹太人仅占美国总人口的约2-3%,但犹太人在美国宗教和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却是不可低估的。由于大部分犹太人集中居住在美国选情激烈且地位重要的大州或大都市,且参与投票的比例极高,所以在美国总统竞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志于夺冠的总统候选人是不敢忽视犹太教徒选票的。

  尽管美国犹太教徒也分为保守派和自由派,但现代典型的犹太教选民如同他们的父母或祖父母在罗斯福新政时代一样,大都站在民主党一边。犹太人站在民主党一边是与他们的宗教信仰相联系的。关心穷人和社会弱势群体是犹太教的古老传统,这与新政以来的民主党的主张相一致。从1952年到1972年,犹太教选民基本上还是民主党的忠实选民,但在1972年总统选举以后,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犹太教选民不再像以前那样坚定地以政党定位自己的投票取向,而是以以色列问题作为决定他们选票的关键点,他们关心的是以色列而不是对政党的忠诚。一些犹太知识分子开始感到民主党不再值得他们支持了,因为他们认为民主党对以色列关心不够,对苏联人防备不足,有时对美国其他社会集团的关心(如黑人)超过对犹太人的关心。但是这些思想仅限于少数犹太人,作为一个整体,犹太人还是支持民主党的。即使在1972年许多保守的犹太人知识分子谴责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麦戈文时,还是有大约63%的犹太教选民投了这位民主党候选人的票。1976年卡特做得更出色,他得到了犹太人68%的选票。20世纪80年代以来,看到犹太教选民的投票倾向日益向实用主义方向发展,共和党也开始大力争取犹太选民的支持,希望犹太教选民能改弦更张,支持共和党。

  为什么仅占美国总人口2-3%犹太教选民引起民主、共和两党总统候选人的如此关注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美国犹太教组织在美国所有宗教组织中是最富有的,他们经常积极向各种政治行动委员会(PAC)捐款,对总统候选人的竞选过程产生切实有效的经济和政治影响;第二,犹太教徒具有悠久的积极参与选举政治的传统,登记和参选的人数比例经常高于其他选民集团的好几倍,对选举结果有很大影响;第三,犹太教徒选民具有某种政治地理优势,大约60%的美国犹太人居住在东西海岸和中部的大都市,如纽约、波士顿、华盛顿、芝加哥和洛杉矾等,这些地方往往是美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具有较强的政治辐射能力;第四,犹太人在知识界和大众传媒中拥有极大实力,经常出现一些很有影响力的重量级政治精英(如基辛格)。美国总统候选人深知这几点,所以他们不遗余力地争取犹太人的选票。

  (四)基督教右翼(Christian Right)对美国总统选举的影响

  从1980年总统选举开始,被新闻媒体和学术界称为基督教右翼的宗教政治利益团体联盟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基督教右翼运动,源于美国新教虔敬派(Pietists)和非虔敬派(Nonpietists)之争中的虔敬派主张。自19世纪以来,美国的政治争端通常以宗教划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虔敬派和非虔敬派之间的区别成为人们政治选择的重要标尺。所谓虔敬派,是17世纪兴起于德国的一个新教派别,后发展到其他国家。19世纪末期,美国的虔敬派包括卫理宗(Methodists)、浸礼宗(Baptists)、公理会(Congregationalists)和崇拜路德派(Liturgical Lutherans) 的少数,他们绝大部分拥护共和党。虔敬派对宗教的理解主要是从伦理道德出发。他们认为自己是改造美国和美国人的领导者,强调家庭等传统道德观念。虔敬派把宗教信仰与世俗政治事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了美国现代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实际上,基督教右翼是一种社会运动,它致力于恢复传统宗教道德价值观念,通过鼓动福音派新教徒和其他宗教保守势力参与政治活动来实现其目的。

  基督教右翼势力拥有非常可观的选举资源。根据1998年美国中期选举的统计数字显示,基督教右翼势力旗下的宗教利益团体——“基督教联盟”(Christian Coalition)拥有200万个成员,2000个地方组织,联系着10万个教堂,预算资金高达1700万美元。该组织在1998年中期选举中大约分发了4500万份投票指南,打了100多万个电话,花费了300多万美元;另一个类似的组织——“家庭研究理事会”(Family Research Council)也拥有200万会员,这些会员分布在34个州,连接着数千个教堂;另一个右翼组织“为劳动家庭竞选协会”(Campaign for Working Family)在1998年选举中捐赠了700万美元,其中300万美元花在了初选阶段。

  自20世纪70年末、80年代初以来,基督教右翼势力对美国各个层面的选举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仅对美国总统选举,而且对美国地方政府的选举也投入很大力量。他们认为美国地方政府(local Government)享有很大的自治权,是美国政党体制和联邦体制的草根层(Grassroots),通过影响地方政治可以从根基上影响美国总统选举。在选举方面,基督教右翼对共和党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在每次选举期间都特别关注支持共和党候选人。基督教右翼宣称,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路子获得政治影响,而是通过其他组织,特别是共和党来获取政治影响。专门研究基督教右翼运动的美国政治学家詹姆斯指出:“基督教右翼已从一场社会运动转变为共和党的一个常设机构。”从此言可见,基督教右翼势力与共和党的联系是如何紧密。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总统选举来看,可以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别是里根和小布什)都是被基督教右翼势力扶上白宫宝座的。里根与基督教右翼势力领导人的关系非常密切。例如,他与成立于1979年的基督教右翼组织“道义多数派”(Moral Majority)领袖杰里·法尔韦尔(Jerry Falwel)私交甚笃,法尔韦尔是里根在宗教界最亲密的朋友,他在1980年美国总统选举中为里根竞选提供先进的电视宣传网络系统(该系统原是法尔韦尔定期举行电视布道会使用的工具),并动员大批教徒为里根拉票,为里根入主白宫立下大功。当1980年里根选举获胜后,法尔韦尔直言不讳地声称里根的胜利应当归功于“道义多数派”的支持。在里根第一个执政期间,美国宗教与政治的联系达到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紧密。在接下来的1984年总统选举中,基督教右翼势力与共和党的关系越加紧密。例如,1984年的共和党代表大会就是在基督教右翼牧师詹姆斯·罗宾逊的祈祷后开始的。罗宾逊原是得克萨斯州的一个新教福音派教徒,曾经是美国基督教圆桌会议的副主席,与法尔韦尔关系密切。1988年总统选举中,超过80%的基督教右翼选民继续投票支持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老布什,是老布什获胜的重要因素。

  1992年总统选举中,美国基督教右翼势力的影响达到一个高潮。当年协调和指挥基督教右翼势力介入1992总统选举活动的主要有4个组织:曾角逐过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帕·罗伯逊(Pat Robertson)为首的“基督教联盟”(Christian Coalition)、刘易斯·谢尔顿(Louis Shelton)领导的“传统家庭价值观联盟”(Traditional Family Values Coalition)、贝弗利·拉哈耶(Bayphlly Lahayel)领导的“关注美国妇女协会”(Concerned Woman for America)和詹姆斯·多布森(James Dobson)领导的“家庭研究理事会”。其中,“基督教联盟”是继“道义多数派”(1989年8月解散)之后最激进的基督教右翼组织,它向全国135000个教会散发选举指南,将各候选人在堕胎、学校祈祷、同性恋等问题上的立场公之于众,呼吁选民支持共和党候选人老布什,并派出300个代表出席在休斯顿举行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联合其他基督教右翼组织代表,促使共和党代表大会通过宗教色彩极浓的党纲。该党纲表达了对上帝、宗教的强烈认同,全面反映了基督教右翼的社会主张,比如主张制定反堕胎内容的宪法修正案,主张制定在公立学校祈祷的法律,准许宗教组织在公立学校集会,反对保护同性恋者的公民权,要求政府大力宣传家庭价值观念等。基督教右翼的代表人物帕·布坎南、帕·罗伯逊等人轮番在大会上发言,强调共和党应该站在上帝一边,肩负起复兴宗教和传统道德观念的使命,整个大会充满了宗教色彩,以至于《华盛顿邮报》评论道:“老布什似乎不知道他是在竞选美国总统还是国家牧师。” 1996年总统选举中,基督教右翼势力卷土重来,期望借助共和党在1994年中期选举中大胜之余威觊觎白宫宝座。“基督教联盟”(CC)施展浑身解数,花费275万美元,向共和党代表大会派出了500人的庞大代表团,约占全部代表的四分之一,而且游说剩余代表同情他们的主张,经过他们的努力,剩余代表中有大约三分之二表示支持或同情基督教联盟的政策主张,结果1996年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依然弥漫着基督教右翼的气息。

  2000年美国总统选举中,基督教右翼势力还是全力支持共和党候选人小布什。P·罗伯逊(Pat Robertson)和“基督教联盟”(CC)前行政首脑R·里德(Ralph Reed)都是小布什的坚定支持者。2000年大选伊始共和党内原有10名候选人跃跃欲试,但很快都销声匿迹,只剩下党内看好的小布什和倔强不服输的麦考恩(John McCain),共和党历史上还没有一位总统候选人像小布什这样如此之早得到党内各派的认可,这也主要归功于基督教右翼势力。他们一开始就看好了小布什,并为他的竞选造势,在新罕布什尔州初选意外失利后,他们迅速动员基督教右翼势力的各种选举资源,支持小布什在南卡州(south Carolina)竞选。在他们的鼓动下,更多的基督教右翼选民投票支持小布什(南卡州68%的基督教右翼选民投票支持小布什),结果小布什以53%比42%的得票数大胜麦考恩。南卡州的胜利非常关键,如果小布什再失利,将很可能退出总统候选人的争夺。此举扭转了小布什的颓势,为后续的初选胜利打了坚实基础。在接下来的天主教势力很强的密歇根州预选中,为了抵消小布什在巴·琼斯大学(Bob Jones University)演讲的负面影响,基督教右翼势力再次全力出击,强力助选。他们发放了40万件选举邮品,打了40万个助选电话,动员选民支持小布什,结果该州66%的基督教右翼选民投票支持小布什。另外,据出口民调(Exit-Polling)数字显示,2000年大选中,有14%的选民对“Do you consider yourself part of the conservative Christian political movement, also known as the Religions Right?”给予肯定的回答,这批选民中90%以上投票支持小布什。小布什获胜后,为了答谢基督教右翼势力的鼎力支持,上任后头一个月,就做出一些有利于右翼势力的举措。例如:提议进行教育改革,为教会学校提供政府资助;限制国际家庭计划代理人项目(international family planning agencies),因为该项目提供人工堕胎方面的咨询;颁布行政命令,组建“忠诚信仰集体行动办公室”(Office of Faith-based and Community Initiative),负责对教会组织提供政府帮助,致力于家庭、反毒品、职业培训等方面的社会服务;任命基督教保守派人物、前密苏里州参议员约翰·阿什克罗夫特(John Ashcroft)为司法部长,任命基督教右翼分子为卫生与人力资源部部长,因此,有人甚至认为“小布什是当今西方世界领袖中除了教皇之外宗教意识最强的国家领导人”。

  (五)新教福音派(Evangelical Protestants)对美国总统选举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基督教右翼势力日益强大,对美国社会政治生活,包括美国总统选举政治的影响日益明显,这主要是与其得到了新教福音派新教徒(evangelical protestants)强有力的支持有关,新教福音派成为美国基督教右翼势力的重要力量来源。

  美国新教徒主要可分为南北浸礼宗、卫理宗、信义宗、归正宗、圣公宗等几大派别。20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新教主流派是以开放的、温和的北浸礼宗、圣公宗、联合卫理宗等组成的“美国新教协会”为代表,60年代以后,保守的南浸礼宗兴起,其中人数最多、势力最强的是其中的福音派新教徒,他们牵头联合美国其他的福音派新教徒组成“新教福音派全国联合会”,教徒人数超过了“美国新教协会”,在各种新教派别中占有很大优势。福音派新教徒信仰的所谓福音主义(evangelicalism)实际上杂合了部分东正教的信仰主张与高度的个人主义内涵。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教福音派非常重视宗教实践主义活动。所谓宗教实践主义就是主张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社会生活,以宗教价值观引导、影响现实社会生活。在宗教实践主义主张指导下,新教福音派的宗教组织充斥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影响着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美国总统选举。由于历史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南方的白人福音派新教徒倾向于支持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但是70年代以后,南方的白人福音派新教徒开始右倾,日益保守,逐渐向美国共和党靠拢。80年代以后.几乎所有的南方福音派教徒都变成了倾向于共和党的选民,再加上原先就亲共和党的北方的福音派新教徒,福音派新教徒成了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最重要支持者。在1980年和1984年美国总统选举中,支持里根的选民中福音派成员要比其他选民多10%以上。1992年总统选举中,这个差别扩大到20%,福音派成为拥护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老布什的最大新教派别。而且,近年来随着基督教右翼势力的进一步发展,福音派新教徒的参政热情空前高涨,据1998年的一个民意调查显示,75%的福音派新教徒认为宗教组织应该积极参与政治,以捍卫他们的宗教信仰和利益,而同期全国的平均数字是52%。而且,福音派新教徒非常重视选举中的道德、家庭问题。例如,1992年总统选举结束以后,多数人一般认为是经济原因导致民主党的胜利,但福音派选民却认为,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也同样重要,甚至比经济问题更具有本质上的意义,老布什之所以失利,是因为他没有足够强调道德问题,而过多地把精力放在了外交问题上。

  2004年总统选举中,小布什的获胜也与新教福音派的支持密切相关。据出口民调数字显示,与2000年大选相比,2004年大选中,小布什多动员了约400万宗教保守派人士去投票,而这些人中大部分是福音派新教徒(Evangelical Protestants)。2004年大选中,小布什总共赢得了2093万福音派新教徒的选票,占福音派新教徒选票的79%,而且,在福音派新教徒集中的保守选区的选民投票率更高,超过85%。例如,在福音派教徒占多数的俄亥俄州沃伦县(Warren county), 小布什比2000年大选时多获得18000张选票,这与该县牧师Bruce Moore在夏天做了两场大型的布道会有很大关系,在其鼓动下,该县约有400个福音派志愿者为小布什拉票。这些举措可能对小布什最后在该州的获胜立下汗马功劳,而俄亥俄州的选举人票是2004年大选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小布什,还是克里,谁能赢得俄州,谁就能赢得美国总统,所以,从某种程度上,也正如保守派利益团体“家庭研究会”(Family Research Council)主席托尼·柏京(Tony Perkins)所指出的:“正是注重有关家庭价值观念方面的福音派教徒把小布什总统带入其第二任期”。

来源时间:2016/6/21   发布时间:2016/6/17

旧文章ID:10677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