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而制胜 冷战时期美国的楔子战略
作者:凌胜利 来源:《当代亚太》2016年01期
摘要:冷战期间,美国经常采用军事援助实施楔子战略。如苏南冲突期间,美国就尝试对南斯拉夫提供军事援助以增强其对抗苏联的能力。在与苏联争夺中东、亚洲、非洲等势力范围时,美国也经常采取军事援助的方式以笼络人心。
1、问题的提出
美国如何赢得冷战,学界对此看法见仁见智,存在美国实力制胜、制度优势苏联战略失误等多种观点。这些观点不无道理,但应该注意到,冷战是以美苏为首的两大联盟体系之间的较量。
美苏在避免直接战争冲突的前提下都竭尽所能地分化和削弱对方,这也成为他们各自重要的战略目标。对于美苏双方而言,谁在分化和削弱对方阵营方面做得更成功,谁就更有可能取得冷战竞争的优势和胜利。
因此,“分而制胜”可以视为冷战期间美国获胜的重要法则之一。那么,冷战期间,美苏是否采用了一些措施来分化和削弱对方呢?事实上,分化敌对联盟或阻止潜在的敌对联盟的形成被视为一种楔子战略的运用。
楔子战略在古今中外不断呈现,在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中则更为明显。冷战期间,世界的主要力量都被纳入两大阵营,形成了两大联盟体系,并且美苏双方对于均势的细微变化都极为敏感,经常患上“多米诺效应”恐惧症。
为此,美苏双方在巩固本方阵营的同时,经常担心对方对其阵营的分化与破坏同时也不断采用楔子战略谋求分化、弱化对方阵营。由此也引出了本文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冷战期间,美国如何通过楔子战略分化和削弱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作为冷战的主角之一,美国的“天定命运”意识和“绝对安全”观念推动其不断向外拓展,积极构建与自身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相一致或有共识的世界秩序。
苏联及其所代表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对美国而言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威胁,限制并分化、削弱社会主义阵营成为冷战时期美国的头等大事。
冷战期间,美苏爆发战争可能带来的沉重代价以及随后所形成的核恐怖平衡使得美苏之间的直接战争不可想象。美国既不能陷入与苏联的交战状态,又不能坐视苏联势力扩张,美国对此的应对便是遏制战略。
但是,“遏制战略”实际上又十分笼统模糊,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注重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战略,外延十分宽泛。简而言之,遏制战略就是要采取除战争之外的一切手段来限制苏联势力的一系列努力,需要综合运用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和精神等各方面的力量,而不是某一个方面的力量。
作为一项总体战略,遏制战略具有限制性与演化性两个方面。尽管遏制战略的目标十分明确,战略机理也相对清晰,但操作起来却异常复杂。
遏制战略属于大战略,涉及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多种资源的运用,呈现出宣传战、心理战隐蔽行动、经济援助和政权颠覆等多种外在形态,而旨在削弱和分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楔子战略一直贯穿其中。
战略具有层次性,不同的战略执行是由更低层次的诸多战略来完成的。相对而言,遏制战略是冷战时期美国的大战略,其下由许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中层战略支撑,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大战略体系。楔子战略便是服务于遏制大战略的一种中层战略,与联盟战略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限制苏联势力范围的扩张还是促其演变,楔子战略都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限制苏联力量扩张方面,美国基于联盟预阻的目标而实施楔子战略进而使得苏联势力范围扩张的难度加大。在促使社会主义阵营发生演变方面美国的主要手段有:
(1)离间对手与其盟国或附属国之间同盟关系的楔子战略 (2)挑拨对手国内民众对政权或领导人的不满直至反叛的心理战术;(3)以自身政治理念和文化价值观动摇对手挑战现状信心的政治较量。
其中,第一种是非常典型的“分而治之”的楔子战略,而第二、三种则是楔子战略中的心理战等的使用。不过在遏制战略的演化方面,楔子战略主要充当一种战略工具,服务于阶段性目标,两者的目标并不一致。
虽然可以将楔子战略视作服务于遏制大战略的中层战略的一种,但两者都重视目标而几乎不择手段,导致两者的外延都十分宽泛,也增加了区分的难度。
相对而言,冷战时期美国的楔子战略更注重的是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限制和削弱,演化的成分较为微弱,更多是基于权力对抗的角度而非价值观念演变,这也是其与遏制战略在目标设置上的差异所在。
遏制战略谋求对苏联国内政治的影响和演化,而楔子战略主要寻求对苏联的各种类型的联盟施加影响。对楔子战略的界定更多是从一种“反联盟”的视角去理解,因而主要围绕冷战中联盟与反联盟的这条主线去理解楔子战略。
楔子战略是冷战时期美国执行遏制大战略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在分化苏东关系、瓦解中苏同盟、限制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影响当中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不过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对于冷战时期美国战略的研究并未对楔子战略给予相应重视。
作为减少敌对联盟威胁的一种重要战略,美国在冷战时期频繁运用该战略。在不与苏联发生直接战争冲突的前提下,美国根据其在不同地区的利益,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楔子战略手段来分化社会主义阵营,从长远来看,取得了不错的战略效果。
不过,对于冷战时期美国如何使用楔子战略分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学术界少有研究。这也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与核心问题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还包括:尽管冷战时期美国大量采用楔子战略分化社会主义阵营
但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策略选择又不尽相同,其内在逻辑是什么?作为一项重要战略,冷战时期美国的楔子战略的策略选择等方面有无规律性可循?美国实施楔子战略的效果存在何种差异?冷战时期美苏都采取过楔子战略,为什么美国的楔子战略的运用要比苏联更为成功?
2、既有研究及不足
冷战时期美国楔子战略运用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冷战时期美国瓦解中苏同盟分化苏东关系、限制苏联势力在第三世界的扩张等问题。
相对而言,虽然楔子战略在古今中外不乏运用,但对其的学术研究却是近期才成为焦点。目前,对于楔子战略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手段与作用机制三个方面。 克劳福德(Timothy W. Crawford)是较早对楔子战略进行研究的学者之一,其最大的贡献在于对楔子战略的概念进行界定
将其视为“一个国家以可接受的成本去阻止、破坏或弱化一个敌对性联盟(alliance)”,其核心在于削弱敌对联盟或潜在的敌对联盟的力量。
楔子战略是联盟(超国家行为体)、国家行为体或次国家行为体基于阻止潜在的敌对联盟形成或分化、破坏、瓦解已经形成的敌对联盟的目标,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等资源,采取对抗或调适等战略手段来实现这些战略目标的艺术与科学。
楔子战略分化、阻止、 破坏和弱化敌对联盟涉及联盟重组(realignment)联盟解除(dealignment)、联盟预阻(prealignment)和联盟分化(disalignment)四种目标。⑩除联盟分化所涉及的范围相对宽泛外,其他楔子战略的目标都比较明确。不过,对于楔子战略的具体实施,在手段选择上还存在分歧。
由于其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对其战略手段进行归类相对困难,大体可将其分为奖赏和强制两大类,并还需考虑战略环境是一般联系环境还是特殊联系环境考虑到对象国的需求和战略阻力等因素,克劳福德认为奖赏性手段比强制性手段更能奏效。
不过,泉川康弘(Yasuhiro Izumikawa)对此却存在异议,认为国家到底是采取强制还是奖赏的手段与其相对奖赏能力有关。奖赏手段也并非时刻都比强制手段有效,强制手段在两种情况下会比奖赏手段更加有效。一是自身奖赏能力不如对手且敌对联盟间相互需求不一致
二是分化者与对象国联系有限,强制可能是为数不多的甚至是唯一的手段。对于楔子战略的作用机制,既有研究基本上是从利益关系和联盟困境方面着手认为楔子战略的运用将改变敌对联盟的利益关系,进而影响联盟关系。
不过,已有研究面临的共同困境是难以证明楔子战略是否真正有效?上述楔子战略的理论研究对于了解冷战时期美国楔子战略的运用具有重要帮助。
中苏同盟是冷战时期美国楔子战略实施的重要对象,对此的研究也相对丰富以往关于中苏同盟破裂原因的分析主要是从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的视角出发,较少注意到美国在促成中苏同盟破裂中所发挥的作用。
根据目前已经解密的美国方面档案,可以发现美国事实上一直密切关注中苏同盟的发展,并尝试采用各种手段来阻止中苏结盟、分化中苏同盟等。
关于美国阻止中苏结盟的研究,资中筠、沈志华、张小明、张少书(Gordon H. Chang)等都有所研究。
总而言之,战后初期,美国不愿中国成为苏联附庸,为此采取了缓和与示好等方式来阻止中苏结盟,但由于国内政治的牵制以及战略资源投入不足等多种原因,阻止中苏结盟失败。
关于美国如何采用楔子战略离间、分化中苏同盟,国内外学术界也有研究。张曙光主要从经贸角度分析美国如何通过对中国施压来增加中苏同盟的矛盾。
约翰·加迪斯(John Lewis Gaddis)主要通过美国解密档案分析了美国如何分化中苏同盟,并对其战略效果进行了评价。张小明的研究基本持类似观点,认为美国分化中苏同盟经历了“软拉”和“硬压”两个阶段。
胡晓丽分析了历史文化因素对美国对中苏同盟的影响,并比较详细地论述了美国分裂中苏同盟的历程。
分化苏东关系也是冷战时期美国楔子战略实施的重要目标之一,国内外有关冷战时期美国的东欧政策研究中,都或多或少地涉及了美国分化苏东关系的楔子战略,涉及心理战、宣传战和隐蔽行动等多方面。美国对东欧政策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离间苏东关系,确保自身在冷战中的优势地位。
关于美国分化苏东关系的楔子战略研究,侧重分析了其战略手段演变及影响美国分化苏东关系的楔子战略主要以心理战、宣传战和经济战为主,其战略目标由初期的“解放”转变为“演变”。
李兴认为,军事遏制战略与和平演变战略是西方国家对付苏东国家的两手,其目的都在于分化苏东关系。解放政策在于推动东欧国家反对苏联和共产主义的统治,和平演变谋求在长期目标上能够分化苏东关系,并且能够将这些国家重新拉入西方主导的国际社会。
美国在拉丁美洲、中东和非洲等第三世界也大量使用楔子战略来限制苏联势力的扩张。长期以来,美国绝不容许其他大国染指作为其后院的拉丁美洲,拉美地区一旦出现对美国的离心倾向,美国就会横加干涉。为了对抗拉美地区的苏联共产主义势力发展,美国采取了组建地区联盟、经济援助、政权颠覆和军事征服等多种手段来实施楔子战略。
徐世澄等人总结了美国对拉美地区的十种干涉行为,其中论及了美国如何应对苏联势力在拉美地区的介入。
不过,对冷战时期美国在拉美地区的楔子战略的研究主要以历史研究为主,较为详细地分析了美国对危地马拉、多米尼加、古巴、智利和格林纳达等采取的颠覆或征服行动,这些都是美国在拉美地区针对共产主义势力扩张的楔子战略运用的典型代表。
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楔子战略的主要目标是防止该地区落入苏联势力范围。在美国看来,中东地区具有明显的战略和经济价值而又十分脆弱。
美国在中东的战略目标除了减少英法在该地区的影响,控制中东石油外,遏制和包围苏联势力是其一以贯之的重要目标。
对冷战时期美国在该地区的楔子战略的研究,一是分析了冷战时期美国中东政策的演变,二是重点研究了美国基于联盟预阻目标的楔子战略运用。
相关研究主要围绕美国如何通过组建巴格达条约组织、中央条约组织等地区联盟来防止苏联势力的介入,同时加强与该地区的一些重要国家如埃及、伊朗和沙特等国的联系,保持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优势。
非洲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并不重要但出于对共产主义传播“多米诺效应”的担忧,随着美苏在第三世界的竞争加剧,非洲在冷战中的地位也有所提升。
美国对非洲楔子战略的使用与美苏第三世界政策的调整及竞争加剧有关,对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美苏在埃及、埃塞俄比亚、加纳和刚果等国如何通过经济和军事援助展开争夺,不过主要是描述性为主,对于其效果评价和内在逻辑分析较少。
此外,对冷战时期美国的其他中层战略,如隐蔽行动、心理战和宣传战的研究也有助于理解美国楔子战略的运作,事实上,这些也是楔子战略的主要策略选择。白建才通过对隐蔽行动的研究发现:
“冷战期间,美国为了分化瓦解对方阵营, 给对方的权力结构造成最大的紧张促使对方的政权和制度发生变更,这就需要诉诸隐蔽行动战略。”
于群等则主要对冷战期间美国的心理宣传战和情报战进行了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冷战时期美国分化社会主义阵营的理解。崔丕从经济角度分析了美国对共产党国家的贸易管制政策,以最初分化瓦解苏联集团为目标力求最终达到改变苏联国内政治的目的
有关冷战时期美国楔子战略的既有研究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对于楔子战略的研究大多比较散见,不成系统,缺乏整体审视二是研究大多基于历史视角,理论分析不多,战略审视更是少见。
本文主要立足于战略视角、基于战略过程,对美国楔子战略运筹的各个战略要素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力图对冷战时期美国的楔子战略形成较为全面系统的清晰认识。
3、楔子战略的谋划
冷战时期,美国为何会采取楔子战略, 该战略如何出台值得关注。NSC68号文件是确定美国冷战时期遏制大战略的纲领性文件,为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设定了理性分析框架,也推动了楔子战略的出台
该文件对美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判定美国只能通过“不战而胜”的方式获胜。
二战尚未结束,美苏之间就龃龉不断,这也导致冷战很快就得以形成。在战后初期美国的战略评估中,美国基本认为苏联是自由世界的最大威胁,苏联所代表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与美国所引领的自由世界格格不入。
美国认为苏联的威胁是全球性、全方位和持久的,对美国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并且这种威胁在未来仍将持续,其根源在于苏联的敌对意图和不容忽视的实力
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冲突决定了美苏之间的敌对不可避免,但美国的对苏战略并不能简单地通过武力对抗解决。原因在于,一是美国发动战争将不得民心。
二战的惨痛仍历历在目,美苏都对再次发生大战心有余悸,加之此后核武器的恐怖性威力,美苏都因此而相互克制,使得两国之间发生热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不过美苏之间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分歧和地缘政治冲突使得两国间的和谐共处也几无可能。这种“不战不和”的局面导致美苏双方的战略选择相对有限,如何实现“不战而胜”成为冷战时期美苏唯一可能的战略导向。
二是美国并不认为其在美苏实力对比中占据绝对优势,无法确保对苏作战获胜战后初期,美国政府的评估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使其战争动员能力远胜美国短期内实力也强于美国,但美国的经济活力助其拥有后发优势,能够迅速扭转劣势。
尽管如此,美国并无绝对把握确保对苏作战胜利,即便获胜,其代价之高也难以承受。三是美苏核武器的发展进一步抑制了美苏大战的可能性。至少直到古巴导弹危机之前,美苏之间并未形成“核武器不可用”的共识,而是不断尝试如何利用核武器为彼此战略服务,但对核武器基本持谨慎态度。
总之,美苏大战不可想象的战略环境决定了美国的安全战略只能寻求“不战而胜”并谋求“战而胜之”的能力。而如何实现不战而胜,除了增强自身实力和联盟力量外,对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进行分化和削弱亦十分重要,这也使得“分而制胜”成为重要战略手段。
对战略环境的评估确立了美国“非战”的战略基调,但面对苏联的威胁,美国又不能坐视不理,而应积极组建联盟予以遏制。“美国应该防止克里姆林宫的力量强大到无法集结一个强有力的联盟来抵抗它的程度。”
这表明美国既认识到组建联盟遏制苏联的好处,又担忧美国的孤立主义导致最后无国可盟。因此,美国采取楔子战略一方面可以阻止其他国家与苏联接近作为联盟预阻,另一方面也对苏联业已形成的扩张势力进行联盟分化。
总之,从战略环境评估来看,一是苏联对美国构成最大威胁,美苏冲突具有必然性和长期性;二是美苏大战的昂贵代价要求彼此采用“非战性”战略,即不战而胜的方式。
尽管美国在手段选择上追求非战手段,但不排除武力的使用。美国认为,为了自由民主等目的可以不惜使用武力,遏制苏联威胁的任何手段都被认为是可用的和正当的。
在战略手段选择上美国毫无顾忌,甚至连核战争也无所畏惧。尽管存在备战思想,然而美国战略手段的重心却是非战,主要谋求在非战的条件下实现其基本目标,为此需要采取一些削弱苏联势力影响的政策:
一是限制苏联势力扩张,不断分化苏联与卫星国的关系,逐渐孤立苏联;二是鼓励苏联人民转变态度,从而制约苏联目前的行为方式,改变其国际行为;三是打破那些远离苏联军事影响的人民对于从属于莫斯科的幻想;四是创造有利环境迫使苏联认识到其基本理念并不可取。从战略手段的选择来看
一是注重非战性和备战性;二是具有综合性,涉及政治、心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三是谋求长期性、间接性和渗透性。美国战略手段的特性与楔子战略的特点十分一致,由此也推动楔子战略成为冷战时期美国应对苏联威胁的重要战略选择。
从上述战略评估可见,美国的战略选择受到了诸多限制,“不战而胜”成为主要战略导向,“分而制胜”成为重要战略手段。
因而,如何尽可能地拓展本方的势力范围,壮大本方阵营的力量,同时也竭尽所能地削弱对手力量就成为美国获胜的重要法宝。楔子战略可简单理解为巩固且壮大自我,分化并削弱对手,这非常契合冷战环境中美苏的战略需要。
从冷战初期美国较为审慎的战略评估来看,美国希望通过非战方式竭力限制和削弱苏联的影响,这就有必要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行分化,为此一是需要阻止苏联势力进一步扩张,主要可以通过联盟预阻的楔子战略,如阻止苏联在拉美、非洲、中东的势力扩张
二是分化苏联已有的联盟关系,如分化中苏同盟和苏东关系。从具体政策实施来看,美国也的确采取了楔子战略,在避免战争冲突的前提下,美国通过心理战、经济援助、颠覆等形形色色的楔子策略来削弱苏联的联盟体系。
4、楔子战略的策略类型
尽管美国基于“分而制胜”采取楔子战略来分化和削弱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但具体手段却形形色色。一般而言,战略执行涉及对战略资源的运用。战略是运用国家力量实现国家政策所规定的目标的艺术与科学。
尽管不同国家对于国家力量构成的认知有所差异,但基本上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和心理几个方面。美国也一般将国家力量分为四类,即政治、经济军事和心理。
由此可见,美国的战略资源基本上也包括这四个方面,战略手段是对战略资源的具体运用,因而与战略资源具有一致性,也大体可以分为政治、经济、军事和语言四大类,但在具体实践中却是千姿百态,包罗万象。
冷战期间,美国为了削弱苏联而采用楔子战略,为达目标几乎不择手段。美国认为:“凡是会导致苏联力量的相对下降, 而无须冒无法承受的风险的行动美国就应该去做。” 这也就意味着楔子战略的策略选择多种多样,对其进行归纳难免挂一漏万。
不过为了研究的需要,对其策略类型进行区分又十分必要。楔子战略的策略选择依据强度由低到高也可分为语言、经济、政治和军事四大类。不过在强度区分上,还需区分奖赏和强制两个维度,其强度的强弱主要是指在奖赏或强制的同一维度内进行比较。
(一)语言类楔子策略
语言具有政治性、权力性和建构性等特点,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国际关系的进程与结果。语言的使用本身就是行动,能够建构意义,产生话语,进而影响行为体的行为选择,能够在外交政策中发挥重要作用。语言也是楔子战略的一种重要工具选择,其中心理战和宣传战是比较常见的方式。
冷战时期,美国的楔子战略运作中大量采用心理战。心理战是攻心之战,主要谋求影响对方的人心,进而有利于自身目标实现。
为了研究需要,本文中的心理战主要是指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方式来影响战略客体的心理,不包括经济制裁、军事演习等方式。
心理战大体可分为隐蔽、半公开和公开三类。整个冷战时期,美国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心理战的使用,将其视为性价比较高的战略手段之一,为此也制定了大量的心理战方案。
杜鲁门政府将隐蔽心理战视为遏制苏联共产主义扩张的重要手段之一,先后出台了NSC4/A、NSC10/2、NSC59/1、NSC10/5等文件,确立了国家对外隐蔽心理战略的基本框架。
艾森豪威尔执政后, 又出台了NSC5412/1和NSC5412/2号系列文件,扩大了国家对外隐蔽心理战略的范围,进一步完善了国家对外隐蔽心理战略。
1949年年底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出台了《美国对东欧卫星国的政策》的文件指出要采用非军事手段推行解放政策,开启了美国心理战的新阶段。通过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和解放电台等广播媒介,美国夜以继日地向东欧国家进行宣传,诋毁苏联和共产主义,希望争取人心。
此外,美国还非常重视新闻和文化交流在心理战和宣传战中的作用。针对美国的心理战,苏联也不甘示弱,动用各种宣传工具,发动了针对美国和西方世界的和平攻势。
不过,美苏的心理战不仅针对敌对阵营,也针对本方阵营,前者谋求分化离间后者追求巩固强化。为了推行心理战,美苏双方可谓绞尽脑汁,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图书馆也作为一种宣传工具卷入其中。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运用心理战的目的在于掩饰政府的对外政策目标,利用各种心理因素对其他国家施加影响的行动。
总之,语言类楔子策略旨在在巩固本方阵营的基础上推动对手阵营从内部瓦解进而实现“不战而胜”的目标。
(二)经济类楔子策略
冷战时期,美国的经济类楔子策略主要有经济援助和经济制裁两种,主要是利用经济杠杆对对象国施加影响,进而促成本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经济援助作为对外援助的主要形式,是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战略实施的重要工具在楔子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冷战初期,美国十分看重对外援助的作用。
基于联盟预阻的目标,美国不断实施经济援助,通过援助对象国以自立来对抗共产主义的渗透或倒向共产主义阵营。“马歇尔计划”可以被视为经济类楔子战略在冷战时期的首次大规模运用。
通过研究冷战时期美国的经济援助可以发现,美国对一些地区、国家进行经济援助往往与其在该地区或国家与苏联的竞争态势有关。此外,在谋求联盟分化瓦解或重组等楔子战略目标上,美国也会不时采取经济援助。
如苏南关系破裂后,美国开始对南斯拉夫进行谨慎的经济援助,以图阻止南斯拉夫屈服于苏联压力和增进美南关系。
不过,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有其限度。 肯尼迪(John F. Kennedy)认为尽管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十分必要,但美国不应独自承担,而是需要与盟国共同分担并逐渐向盟友卸责。
但总体而言,限于冷战时期意识形态斗争的激烈性和美国国内对共产主义敌视的政治生态,美国较少对苏联的核心盟友采取经济援助的奖赏方式,这在冷战时期美国对东欧的援助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经济制裁是冷战时期美国经济类楔子策略的另一重要方式,也是针对苏联阵营成员最为常见的手段。冷战时期,为了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施加压力,美国领导设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对两大阵营之间的贸易实行管制,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制裁政策。
通过经济制裁,一是可以减少西方的先进技术转移到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可能性;二是可以增加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对苏联的依赖,加重苏联负担,进而有可能加剧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促进楔子战略分化联盟目标的实现。
不过,采取经济制裁的方式实施楔子战略利弊共存,其弊端主要体现在有可能损害美国私人企业的利益,也增加了西方联盟内部之间的分歧和矛盾。
总体而言,在经济类楔子策略的运用上,美国实行联盟预阻时更倾向于使用奖赏性的经济援助,而在分化已经形成的敌对联盟时更多使用对抗性的经济制裁但也不排除对中小国家使用奖赏性的经济援助以诱惑策反。
(三)政治类楔子策略
冷战时期美国的楔子战略虽从属于遏制战略的大战略,但也不能忽略其政治性的一面,而且政治宣示和谈判等方式也是楔子战略的主要方式。总体而言,冷战时期美国采用较多的政治类楔子策略主要有背书、谈判和颠覆。
国际关系中,背书是指一国通过外交表述、政策声援等方式表达对另一国的支持。
在楔子战略中,当对手联盟陷入争吵或分歧时,对对象国进行背书有可能加深对手联盟间的互不信任,进而分化甚至瓦解对手联盟。冷战期间,一旦苏联与东欧盟友出现重大分歧,美国往往会对东欧国家进行声援,如苏南冲突、波兰事件、捷克事件和匈牙利事件等。
尽管美苏对抗一直贯穿于冷战始终,但谈判也一直如影随形,成为冷战时期美苏相互克制、解决危机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楔子战略的巧妙运用方式之一美国认为,谈判不是一个孤立的行动方案,而是一种建构力量的手段。
不过冷战时期的美苏谈判大多是目标多元,因而经常声东击西、貌合神离。通过与苏联或一些社会主义阵营国家进行公开或秘密的谈判,有可能使得其他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感觉到被交易,盟友间联盟信任下降,进而会加剧联盟利益分歧。
颠覆是一种强度较大的政治类楔子策略,也是冷战时期美国对中小国家使用较多的手段之一。“颠覆”是指用某种手段发动政变或武装叛乱,进而推翻现政权在楔子战略的使用中,对对手阵营的国家实施政权变更是一种成本相对昂贵的选择,风险相对较大,不会轻易采用。
中央情报局是美国负责实施颠覆等隐蔽行动的重要机构,主要通过提供资金武器援助、人员培训和遥控指挥来进行政权颠覆活动。比较成功的案例是对伊朗摩萨台政权和危地马拉阿斯本政权的颠覆,但失败的案例更多,包括对古巴波兰等国的颠覆行动。
(四)军事类楔子策略
军事类楔子策略是强度最高的楔子策略,主要包括军事援助、军事制裁和军事征服三种。
军事援助是对外援助的重要一种,包括提供军事贷款、出售武器装备、提供技术援助、培训军事人才等方面。
冷战期间,美国经常采用军事援助实施楔子战略。如苏南冲突期间,美国就尝试对南斯拉夫提供军事援助以增强其对抗苏联的能力。在与苏联争夺中东、亚洲、非洲等势力范围时,美国也经常采取军事援助的方式以笼络人心。
不过在美国楔子战略的实施中,军事援助有其限度,一是出于技术差距的考虑往往不会将先进的军事装备或技术作为军事援助内容;二是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军事援助往往慎之又慎,因为美国不愿苏联因此误解而引发冲突,也不愿因援助失败而使援助武器落入敌人之手。
军事制裁是指制裁国(或制裁发起国)中止、禁止或限制武器和军事装备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技术出口到目标国(或被制裁国)或从目标国进口的行为,即在军品和技术进出口上施加的限制行为。
冷战的两极对抗使得阵营中的其他国家在安全上往往依赖于美苏,在军事技术和装备等方面对美苏都有所需求。
美国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实施军事制裁,从短期看有可能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加强团结,从长期看则是增加了苏联的军事负担和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因防务分担而产生矛盾的可能性。
因为苏联出于自利的考虑,并不愿过多承担军事责任、转让先进的军事技术或装备,这会使得其盟国感到失落,联盟关系受到损害。
军事征服是指使用武力使别的国家或民族屈服,征服也是对外政策当中最为激烈的手段之一,意在迫使对象国屈从于征服国。军事征服是楔子战略策略中成本最高、风险最大,但也有可能是见效最快的战略手段。
冷战时期,出于非战、慎战的考虑,美国一般不会采取军事征服方式来实施楔子战略,除非美国认为对其战略利益十分重要、战略阻力较小,战略资源所需有限就能实现战略目标。
冷战时期,美国军事征服式楔子战略的运用主要集中在拉美地区,如对格林纳达的军事行动,但整体而言,这种高强度的楔子策略在冷战期间的运用为数不多。
上述分类只是对冷战期间美国楔子策略的大体概括,依据强度,语言类、经济类、政治类和军事类楔子策略总体存在强度递增态势。其中,语言类属于低强度,经济类和政治类(颠覆除外)属于中等强度,颠覆和军事类属于高强度。
不过,美国楔子策略并非单一使用,更多时候是复合使用并有所变化,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都有所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的楔子战略运用毫无章法总体来看,冷战时期美国对楔子战略的运用大体呈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基于联盟预阻目标的楔子战略在策略选择上更为灵活,也更有可能采取奖赏性楔子策略。二是楔子战略的使用深受美苏争霸影响。楔子战略的使用具有强烈的针对性,与美苏争霸态势密切相关。
三是楔子战略的策略尽管复合使用,但在不同阶段存在主导策略。四是冷战时期美国楔子策略的非战性和慎战性特点显著。五是冷战时期美国的楔子战略是一种积累战略和间接战略。
美苏冷战竞争错综复杂,形势瞬息万变,这也意味着美苏的长期竞争并非线性发展,因而更适宜采取积累战略。楔子战略谋求非战性和慎战性,主要通过间接战略实现战略目标,这与美国力求避免美苏大战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
5、楔子战略的策略选择规律
在对冷战时期美国楔子战略的策略类型有所了解后,还需对其在具体运用中的规律进行把握。为何美国对一些国家采取奖赏手段,对一些国家则采取强制手段,而对一些国家则是兼而有之呢?楔子战略到底是采取奖赏还是强制手段学界存在不同看法。
克劳福德认为奖赏手段比强制手段更能奏效。泉川康弘对此却存在异议,认为国家到底是采取强制还是奖赏的手段与其相对奖赏能力有关,强制手段在一些情况下比奖赏手段更有效果。这些分析不无道理,不过对于楔子战略的手段选择需要考虑到战略目标、战略利益、战略资源、战略阻力等重要战略要素。
其中,战略目标主要是联盟预阻、联盟分化、联盟瓦解和联盟重组四种;战略利益主要基于美国对对象国的利益认知进行区分;战略资源是美国在实施楔子战略时所能运用的国内外一切资源;战略阻力是楔子战略实施中所遇到的自身和对手所施加的所有限制。
楔子战略目标的合理设定需要考虑到战略利益的重要性、战略资源的约束性和战略阻力的强弱性,因而决定楔子战略策略选择规律的主要是战略利益、战略阻力和战略资源三者。冷战时期,为了削弱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美国不遗余力地采取楔子战略,并且在策略选择上呈现出多样性。
战略利益、战略阻力和战略资源三者基本上决定了楔子战略的策略选择,同时国内偏好也有所影响。美国实施的楔子策略依强度从低到高依次为语言、经济政治和军事类楔子策略。对冷战时期美国楔子策略的选择规律,基本上可以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一:战略利益越重要,美国越有可能采取高强度的楔子策略
冷战时期,美国对其国家利益的重要性进行了区分,这也使得其在不同地区或国家的楔子战略目标存在高低之分。
纵观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设计,其全球战略中的地区构成主要涉及苏联及其在欧洲的卫星国、西欧、远东、地中海与中东、非洲、拉丁美洲和美国本土几个部分,在全球军事战略方面,美国在海外划分了西欧、亚太、中东西南亚、拉美、大西洋五个战略地区。美国对不同地区的利益界定有所差异。
国家利益具有层次性。罗宾逊根据优先性、特殊性和持久性三个标准,将国家利益区分为生死攸关利益、一般利益和永久利益。
“纽克特莱因将国家利益依据利益强度分为 生存利益、重大利益、主要利益和次要利益。”借此国家利益的区分标准, 冷战时期出于维护美国霸权的需要在楔子战略的实施方面也对各个地区的利益做出了主次之分,可以大体分为生死攸关利益、重大利益、主要利益和一般利益。
西欧和拉美事关美国的生死攸关利益,在这两个地区,美国为了清除苏联影响不惜动用武力。战后西欧成为权力真空,面临苏联扩张的威胁,美国认为西欧的安全与北美安全休戚与共。
为了西欧的安全,美国不惜与苏联发生战争。拉美地区被美国视为后院,对美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利益。确保美国在西欧和拉美的利益还关系到美国对西半球的影响力,维护其在大西洋地区的海上霸权。
中东和远东对美国具有重大利益,美国只有得到盟友的支持才会采取军事行动同时在这些地区面对苏联的攻势,美国也会选择一定的妥协,允许苏联在这些地区存在部分影响。
美国认为,中东的威胁主要是冷战,只有苏联军队对中东展开军事进攻才有可能引发热战。“ 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基本战略思想是通过对友好国家的支持和援助,保持前沿存在和危机介入,确保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
美国认为亚洲是一个潜在的重要地区,美国在此的战略目标在于阻止亚洲被一个自我扩张的敌对国家或国家联盟所控制。远东地区是亚洲的重心,中苏结盟对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构成重大威胁,美国主要通过经济和军事援助等手段来帮助东亚国家抵抗共产主义的扩张。
非洲和东欧则属于美国的主要利益,美国一般不会采用武力,同时也默认苏联在这些地区的势力存在。不过考虑到利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拉美虽然是美国生死攸关的利益,但面临威胁的紧迫性较小,因而经常被美国忽视。
此外,冷战的特殊环境导致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因而也很难完全基于国家利益的视角去理解冷战时期的美国战略,不过,国家利益基本上提供了一个认识冷战时期美国楔子战略的指南针。
本文将美国的地区利益大体分为西欧、东欧、中东、东亚、非洲和拉美地区这些地区都是冷战时期美苏有过交锋的地区,也是美国使用过楔子战略的地区美国在这些地区的不同利益定位决定了其楔子战略目标设定的高低,也制约着楔子策略的选择。
战略利益越重要,美国愿意为之付出代价的成本意愿、风险意愿就越强烈,也就越有可能采取高强度的楔子策略。不过单纯从战略利益来看,很难推断国家到底是偏好奖赏还是强制手段。
假设二:战略阻力越大,美国越有可能采取低强度的楔子策略
战略具有互动性,也往往需要克服阻力来实现目标,这种阻力既来自于对手也来自于自身或盟友。
在战略评估中,首先,战略阻力的大小需要基于敌我力量的判断,同时也应考虑敌我双方的战略意志。敌我实力对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在实施楔子战略时的相对奖赏能力,这也被认为是决定分化者采取奖赏还是强制的楔子战略策略的关键因素。
敌我实力对比越占优势,相对奖赏能力就越大,国家的策略选择空间也就越广阔,也就越有可能采取奖赏手段。但敌我双方的战略意志也会对战略阻力产生影响,战略意志的强弱往往基于国家的战略利益判定。
战略利益越重要,国家的战略意志就会越强烈。因而国家虽实力不如对手,但战略意志更强则有可能在具体问题上缩小甚至扭转实力对比劣势。
其次,战略阻力的评估还需考虑自身限制因素。对于美国这样一个三权分立的国家而言,对外政策的实施往往会受到国内政治的制约。在战略阻力的国内评估方面将主要考虑国内一致性程度。
再次,战略阻力的判断还需考虑联盟关系。冷战中的联盟关系影响重大,如何处理联盟关系也是冷战时期美国大战略的重要一环。盟友之间并非利益完全一致,彼此间的分歧也影响着各自战略的实施。
盟友支持与否以及支持的强弱是战略阻力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此外,争取对象国的难度也是战略阻力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象国的大小和战略需求等因素决定了美国实施楔子战略争取对象国的难度。
最后,战略面临的不确定性也影响着战略阻力。战略不确定性与战略阻力存在正相关关系,从楔子战略的实施来看,美国与对象国联系渠道的多寡影响着其情报收集与战略评估的准确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战略不确定性和阻力。
总之,战略阻力越大,战略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也越多,实现战略目标所需的战略资源就越多,由此导致美国实施楔子战略的成本增加、风险增大、意愿下降因而更倾向于选择成本更低、风险更小的低强度楔子策略。
与此同时,在奖赏还是强制的类别选择上,战略阻力越大,国家越倾向选择强制手段,战略阻力越小,国家越倾向选择奖赏手段。
相对于奖赏手段而言,强制手段的战略资源付出较少,战略失败的后果也相对较轻,对于权力变更的效果影响有限。
假设三:战略资源越丰富,美国越有可能采取高强度的楔子策略
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采用有效的战略手段。战略手段的效果与战略实力密切相关,国家实力的大小影响着战略手段的选择。
这实际上也说明了权力对战略手段选择的重要影响。国家的战略资源包括地理因素、人口因素、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和军事能力等诸多方面。此外,联盟关系或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也应被视为战略资源的一部分。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在进行战略决策时,都必须比较自己与战略竞争对手的战略资源。战略资源的运用要学会借力、造势和集中。
战略总是在诸多不确定性中运行,战略资源的多寡影响着国家对战略所面临的不确定性的应对。一是战略资源的多寡决定了战略选项的多寡。战略资源越丰富,战略手段就越有可能多样化,从低强度到高强度一应俱全。
二是战略资源的丰富程度也制约着国家应对战略阻力的难度。战略资源越多就越有可能克服战略阻力,国家也就越有可能采取楔子战略甚至是高强度的楔子策略。三是战略资源的多寡影响着国家对战略不确定性的态度。
战略资源越丰富,国家面对战略失败的挽救余地就越大,国家应对不确定性所愿冒的风险意愿就会越强烈。
冷战时期,美国战略资源并非变动不居,这深刻地影响着美国战略手段的选择由于历届总统奉行不同的战略资源观,这对美国的战略手段选择产生了深刻影响。
如艾森豪威尔政府认为战略资源相对有限,经济与军事之间存在竞争性,要对国防开支进行限制,大多以核武器这一相对单一的战略手段来应对复杂多变的挑战。而在肯尼迪—约翰逊时期,认为军事和经济具有共生性,战略资源更为丰富,因而在战略手段上更趋多样化。
换言之,美国实力决定着美国的战略成败。强大的实力也为美国赢得了战略调整的时间。在楔子战略的运用中,战略资源不仅指美国能运用的全部战略资源还涉及针对具体地区、对象国的战略资源。
楔子策略方面,从低强度到高强度所需的战略资源基本存在递增规律,战略资源的多寡影响着楔子策略的选择,战略资源越是丰富,国家就越有可能选择高强度的楔子策略。与此同时,在奖赏还是强制的类别选择上,战略资源越多国家越倾向选择奖赏手段,战略资源越少,国家越倾向选择强制手段。
此外,美国的楔子策略选择还受两点因素影响。一是受国家偏好影响。国家偏好是战略选择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国家受历史传统、地缘环境、文化习性等因素影响形成不同的偏好。楔子战略主要针对敌对联盟进行,在冷战敌我泾渭分明的环境中,战略资源转移所产生的权力变更效果更为直接。
因而相对于奖赏手段而言,国家更热衷于使用惩罚手段,后者相对前者而言酿成权力变更不利于己的可能性更小,并且战略成本要更小一些。从心理角度来看,相对于收益,国家更在乎损失。
冷战时期,在楔子策略使用方面,如果奖赏与惩罚手段都能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美国更有可能使用惩罚手段(即对抗性楔子战略),即使战略效果的显现要更为漫长一些。当战略利益、战略资源和战略阻力等战略要素倾向于国家采取强制手段时,国家最终采取强制手段的可能性更大。
而当战略利益、战略资源和战略阻力等战略要素倾向于国家采取奖赏手段时尽管国家的首要偏好可能是强制手段,但更有可能采取奖赏手段。
二是对象国与苏联关系越密切,美国越有可能采取强制性楔子策略。意识形态的渲染使得美苏之间妥协的可能性下降,与苏联进行谈判或交易被视为虚弱的表现,这也推动了美国在楔子策略选择上的对抗性。
越是与苏联关系密切的盟友,美国就越可能采取对抗性的楔子策略,因为对这些国家采取选择性调适的楔子策略承担着额外的道德成本,难以为国内所支持甚至有可能背上绥靖主义的骂名。当然,与苏联关系密切的盟友也意味着战略阻力较大,国家越有可能采取低强度的楔子策略。
总体来看,一是美国在东欧地区的战略利益较低,战略资源中等,面临的战略阻力较大,与苏联相比相对奖赏能力弱,而东欧国家与苏联的关系非常密切属于核心盟友,因而美国更有可能采取中低强度的强制性楔子战略,主要以心理战和经济制裁为主;波兰和南斯拉夫是美国在对东欧楔子战略实施的“和平演变”阶段为数不多进行经济援助的国家。
二是美国在远东地区战略利益中等,战略资源适中,战略阻力中等,中苏同盟在冷战时期被美国视为重要挑战,因而更有可能采取中高强度的楔子战略,主要体现为核威慑和经济制裁。
三是美国在中东地区利益中等,战略资源相对较少,战略阻力也比较小,这些国家与苏联关系一般,因而美国更有可能采取中低强度的奖赏性楔子战略,如经济援助。
四是美国在拉美的战略利益较高,战略资源较多,面临的战略阻力较小,拉美国家除古巴与苏联关系密切外,其他国家与苏联关系一般,因而美国更有可能采取高强度的奖赏手段,不过现实情况是,苏联对拉美国家的奖赏性手段强度不够,而且更多地采用了高强度的强制手段,这与美国强大的相对奖赏能力有关。
五是美国在非洲的战略利益较少,战略资源也相对较少,战略阻力除安哥拉部分国家外较小,这些国家并非苏联核心盟友,因而更有可能采取低强度的楔子战略,但在部分竞争比较激烈的国家也有可能采取中等强度的楔子战略。
6、楔子战略的作用机制
如前所述,冷战时期,美国楔子战略的使用旨在分化和削弱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基于不同的楔子战略目标,采用不同的楔子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上述目标。具体而言,冷战时期美国楔子战略的实施主要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目标。
一是限制苏联势力范围扩张,阻遏其他国家与社会主义阵营接近。冷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美苏所代表的两种制度和生活方式的较量,在国际舞台上,二者所获得拥趸的多寡是检验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为了限制苏联的扩张,冷战初期,美国主要是在苏联势力范围的前沿关键地带加强围堵,如西欧、近东和中东等地,杜鲁门政府援助希腊和土耳其可视为典型代表。
为了实现联盟预阻的目标,美国主要采用心理战宣传苏联和社会主义的负面性增强这些国家对苏联和社会主义的抵触情绪,增加他们结盟的难度;或者是通过经济援助促进这些国家的政治秩序稳定,减少苏联渗透的可能性
更有甚者,可能采取严厉的颠覆或军事征服方式来扶植亲美政权,防止苏联势力的渗透与影响扩大。从联盟关系的内在机理而言,主要是减少对象国的结盟需求,增加其被牵连或被抛弃的联盟困境,加剧对象国与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矛盾与间隙。
二是分化社会主义阵营,加剧苏联阵营内部的困难。谋求对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破坏性影响是冷战期间美国始终坚持的战略目标之一。
出于非战、慎战的考虑,美国难以与苏联进行直接战争而决一胜负,但分化和削弱苏联阵营的力量则有可能不战而胜。美国认为,苏联社会主义阵营并非铁板一块,这也就意味着分化社会主义阵营存在可能,但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分化又不能过于明目张胆而激怒苏联
因而主要采取心理战和少量援助等方式,对于难以争取的对象国或战略贿赂所需资源巨大的对象国则主要采取施压方式。通过制造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不和与矛盾,削弱其团结,使社会主义阵营陷于内耗,以此减少其外在威胁。
三是软硬兼施,将苏联的边缘盟友拉入美国战略轨道。尽管冷战时期美国小心翼翼地避免与苏联直接对抗,在对苏联盟友实施楔子战略时也高度警惕其反应尽量规避引发苏联的激烈反应。
但一有可能,美国还是尝试与苏联盟友化敌为友,实现联盟重组的目标,不过这些主要是苏联的边缘盟友,散落在中东、非洲和拉美等地。
相对而言,边缘盟友是苏联的松散盟友,主要是出于经济、军事援助的需求而与苏联靠拢,在意识形态上并不完全信奉共产主义甚至对其采取防范态度,如埃及和索马里。这些松散的盟友极有可能被美国的援助所收买,实现楔子战略化敌为友的效果。
总体而言,冷战时期美国楔子战略的使用主要聚焦于限制、弱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一主线。楔子战略欲发挥作用,其主要机制在于影响对象国对联盟利益的认知。国家的联盟利益主要分为三类:
安全利益、经济利益和软利益(国家形象、国际影响和国家声誉等),楔子战略的运用在于影响对象国对联盟行为的利益认知,加剧敌对联盟的利益分歧进而使其对结盟与否和是否履行联盟义务发生分歧,从而改变敌对联盟的行为。
但冷战毕竟是一场持久战,美国许多楔子战略的效果并非立竿见影。并且大多数时候楔子战略并非促成后果的唯一主导因素,因而如何说明楔子战略奏效并非易事。
很多时候,无法证实美国的楔子战略在多大程度上对分化和削弱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起到了多大程度的作用,但往往可以通过证伪的方式说明楔子战略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过程追踪与反事实推理是比较适宜的方法。对于判断楔子战略是否有效可以有如下几种方式:
一是楔子战略的运用是否改变了对象国的联盟利益认知;二是楔子战略是否加速了敌对联盟行为的变化,其中联盟重组最好判断;三是楔子战略是否改善了对象国与分化者的关系。
7、结 语
冷战是以美苏为首的两大联盟体系的持续对抗, 在“非战”的战略导向下,“不战而胜”成为美苏的重要战略选择, 楔子战略的“分而制胜”成为重要的胜利法宝。冷战期间,美国通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确立了遏制战略这一大战略楔子战略作为遏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对中苏同盟,美国主要采用强制性手段施压,具体表现为核威慑和经济施压在中美敌对的情况下, 美国分化中苏同盟的楔子战略阻力较大,只能采用“以压促变”的强制性楔子策略。 美国不断对华施压加剧了中苏同盟的内在矛盾促进了中苏同盟分裂。
针对苏东集团,美国主要采用中低强度的楔子策略,主要表现为心理战和经贸战。东欧基本处于苏联势力范围,美国旨在在不与苏联发生大规模冲突的前提下削弱苏联在东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心理战和经济战等手段在东欧国家逐渐培育、鼓励分化苏东关系的因素,这一战略效果在东欧剧变中得到了体现。
针对第三世界其他地区的楔子战略,美国依据战略利益、战略阻力和战略资源的差异采取了不同的楔子策略。总体而言,冷战期间美国在世界各地广泛地使用楔子战略,对于限制和削弱苏联势力影响产生了重要作用,也为美国赢得冷战奠定了基础。
不过,冷战时期美国楔子战略的运作也面临着诸多限制性因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战略性限制;二是国内限制;三是联盟限制;四是美苏互动的限制。本文主要就冷战时期美国楔子战略的总体情况进行研究,具体的案例研究可以在未来深入。
本文不足之处在于缺乏对冷战时期美苏使用楔子战略的比较。美苏在冷战时期对楔子战略均有所运用,也各有成功,不过相对而言,美国的楔子战略更成功一些,为何会出现如此差异的结果?
这与美苏两国的楔子战略使用的特点、相对奖赏能力、战略手段的多寡、战略互动中应对对手的楔子战略是采用奖赏还是强制手段都有一定的关系,也值得未来进一步展开研究。
研究冷战时期的 美国楔子战略对于当前的中美关系也有所启示,当前有关“中美国”(G2)、中美新冷战、中美两极的说法不断呈现
有关中美如何争夺盟友,中国如何分化美国联盟体系的研究也不断增多,尽管历史不会重复,但却似乎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通过对冷战时期美国楔子战略的分析,对于理解当前中美互动也能有所借鉴。(注释略)
来源时间:2016/6/11 发布时间:
旧文章ID:10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