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韬:从个人、国家和国际看中美关系
作者:谢韬 来源:凤凰国际智库
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蓝普顿有一本书叫做《同床异梦》,这本书从个人、国家和国际三个层次分析中美关系,那我也从这三个方面谈一些看法。
习奥瀛台会:中国领导人真正放开了
国内研究领导人的性格和领导风格的学者不多,我知道的华东师范大学的萧延中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尹继武教授是其中的佼佼者。在美国国内,詹姆斯.鲍伯写的《总统的性格》那本书是一个经典,是“政治传记的里程碑”。这个问题之所以值得研究,是因为领导人个人性格和领导风格对外交是有很大影响的。有美国人告诉我说,他曾见证过美国总统和三任中国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的会面,其中接触最好的一次,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奥巴马总统2014年在瀛台的那一次谈话。那次谈话,两国领导人互动最好,也感受到中国领导人有种真正放开的感觉。
细究起来,原因可能是中国领导人在自己熟悉的地方要放松一点,而到了白宫或者加州的庄园则总感觉不自在。所以从这个事情可以看出,中国领导人到美国访问,可能有一点不习惯,比如文化和餐饮等等。
性格方面,或许我们也可以按照詹姆斯.鲍伯的分析方法来分析中国领导人。他们童年的成长经历、性格和世界观的养成,这些都应该是很有意思的东西。国内现在很少有人做这个研究,学术方面这是一个欠缺。如果能找到一些资料和研究方法得当,可能会出一些重要成果。
美国政治地理是“朝阳产业”
现在国内学者研究最多的是中美两国的双边关系,其次是美国外交,比如说美国对中东、南亚和中亚的政策等,真正研究美国内政的却很少。与中国情况不同,美国学者研究中国内政的有很多。美国有一本学术期刊叫《政治地理》,上面的文章主要研究地理和政治之间的互动,美国的选区就是一个地理概念,选区范围和选区人口的变化会带来政治上的变化。中国国内也有学者做政治地理,如复旦的葛剑雄教授,但是几乎没有人做美国的政治地理,这是一个美国研究领域的“朝阳产业”。
在过去20多年,大量美国人口从东北部往南面和西面迁移,这就造成西部和南部这些州在国会的影响力增大,相应它们对美国外交的影响也会增大。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如它们在哪些方面影响力更大,是对外贸易方面还是国防方面。
通过统计模型来预测美国总统或国会大选结果,在美国学术界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预测明年希拉里的大选得票对中国的外交决策是很有用的研究,如果中国学者能做出来这个结果,就可以跟美国学者比,看看到底谁的预测更准确。但是国内学术期刊不大喜欢这样的研究,好像也没有类似的研究成果得以发表。
再回到对中国国内政治的研究。首先,很多美国和中国学者都在关注两国国内的民意,想知道民意对中美关系到底有什么影响。但是国内学术成果并不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民意调查数据。其次,经济是如何驱动中国外交的,如“一带一路”、亚投行等等,都是中国经济驱动外交的典型例子。但是,国内学界在谈“一带一路”的时候,往往只是谈到经济层面,对于战略的方面谈的比较少。经济不是单纯的,实际上经济利益就是战略利益,中国必须有能力保护自己在海外的经济利益。第三,中国国内的政治地理,比如说沿海地区对中国外交的影响等等。
当前国际局势像1970年代
原来冷战是一个大的国际格局,现在的国际格局到底是怎么样,中美学者都在讨论。很多人认为,国际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美国的相对实力在不停地下降,新兴国家在崛起,“美国世纪”已经终结。但也有人说,这个世界还是单极世界,没有任何国家在短期内可以挑战美国。
如果没有冷战这样的大格局,那如何来界定你是我的敌人,我是你的朋友。比如说中俄关系,最近有国内媒体发文称,学者不要妄议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有人说,中俄关系在官方语境中至少是朋友关系,而现在的国际局势有点像1970年代的国际局势,只不过这次不是中美联合,而是中俄联合。
最后我谈谈美国政治的衰败问题。要说美国政治在衰败,首先要讲出它的表象来,要找出证据。比如说选举竞争越来越少、政治越来越家族化、金钱对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大等。其次就是找出衰败的原因。如果说美国民主在衰败,是因为全球化,还是中国的崛起或者本身的制度出了问题?第三就是后果,美国衰败以后对它的外交有没有影响,是不是总统和国会在外交问题上会吵的越来越厉害,重大政策不能达成共识等等。
我记得福山关于政治制度衰败的书出来后半年多,在中国期刊网上总共只能找到三到四篇文章,而且基本上都是对福山新书的介绍,不是原创性研究。在这方面,中国学界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本文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谢韬在大公网主办的中美关系学术沙龙上的发言。
来源时间:2015/11/18 发布时间:2015/11/18
旧文章ID: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