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中美关系一波三折

作者:微波  来源:共识网

  金秋季节,习近平一行出访美国,首站落地西雅图,与各界人士亲切交谈。然后,做客白宫,会面奥巴马总统。再到纽约,出席联大会议,发表主旨演讲。不同场合的精彩演讲和一系列外交活动,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习近平访美,硕果累累,喜获丰收。达到了寻求共识,合作共赢,创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预期效果,推动了中美两国的交流、发展和互信。

  透过相关资料来看,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变化,可以说,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乱世之下中美两国从相识相交,相互沟通结为盟友,到对立冲突,兵戎相见,不打不成交,转变为相互理解,重新建构,友好相处。进而正式建交,礼尚往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确立新型大国关系。在七十多年的交流、沟通、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几个重要节点,闪闪发光,耐人寻味,影响深远。充分突现了两国政治领导人的智慧和把握时局的能力,突现了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的意愿。

  中美两国相识相知,产生交集的第一个闪光点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5年,毛泽东率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一年之后其他部队也陆续抵达,重新集结的红军再建大本营。1936年6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克服重重困难,辗转数省来到陕北。他不光采访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贺龙等中共高级领导人,还采访了中、下级官兵和当地民众。他深入基层察看实情,了解民俗、民情,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诉求。随后,他把陕北之行的经历和所见所闻悉数整理,撰写成书,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书名为《西行漫记》)一书由英国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发行。仅一年多的时间就再版五次,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是那个年代最畅销的名作之一,反响极大。透过这个窗口,国际社会进一步了解了中国,了解了毛泽东,了解了红军和中国革命。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放弃前嫌,再次合作,同其他民主党派和海外侨胞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赴国难。毛泽东和他的团队以唤醒民众,抗日救国,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建立新中国为己任,服从大局,顺应时代潮流,拥护蒋介石领导全国人民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维护了蒋介石的领导地位。

  那时,中国并不是一个完全统一,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国家。而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军阀割据,四分五裂;民智未开,一盘散沙,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在政府层面上,国民党是执政党,代表中国行使主权,参入国际事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美、英、苏等二十多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共同宣言》结为同盟国,形成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国一跃成为创建联合国的四大强国之一。1943年初,蒋夫人宋美龄代表蒋介石访问美国。2月17日抵达华盛顿,罗斯福总统亲临车站迎接。第二天,宋美龄先后在参、众两院演讲。她的高雅姿态和文化素养,出色的政治才能,纯熟的美国英语,征服了议会厅里的议员和旁听席上的宾客。掌声、欢呼声响彻议会大厅,鲜花和赞誉扑面而来。过后,罗斯福总统大笔一挥,4500万美元援华贷款划入中国账户。陈纳德率领的飞虎队,不再以民间志愿者的身份参入中国的抗战,正式编入美国空军第十四航空队。他们主动出击,轰炸日军据点和军事目标,对国民党地面作战部队进行空中支援。挫败了日军的空中优势。他们以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飞行经验开辟了驼峰航线,把援华物资安全地运送到西南大后方。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

  1942年,美、日海军在中途岛海域展开激战,美国海军大获全胜,掌握了对日作战的主动权。时隔不久,美国统帅部制定新的作战方案,对日本实施战略轰炸,灭掉日军的嚣张气焰。接到命令后,海军航空队从航母起飞,长距离奔袭,直接轰炸东京和其他地区的军事目标。但是,这样的轰炸风险很大,长距离奔袭,战机难以返回航母。于是确定,投弹后直飞中国大陆机场。由于人生地不熟,燃油耗尽,飞行员只好迫降在荒郊、野岭,有的飞机甚至降落到日军控制区。危急时刻,附近的中国军民克服种种困难,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想方设法寻找、救助美国飞行员,把他们安全地护送到重庆。播下了中美两国人民相互支援,友好相处的种子。

  1944年7月,美军观察组进驻延安,几经接触、交谈,谢维斯等美军观察员就成了毛泽东的粉丝。毛泽东的气质,渊博的知识,朴实亲切,平易近人的作风;幽默诙谐,随和的交谈和敏锐、透彻的分析能力,深深地感染了谢维斯和他的战友。8月27日,谢维斯把毛泽东谈话的主要内容和其他成员的观感整理成文,寄送到华盛顿,引起政府高级官员的关注。后来,美国政府制定的某些对华政策正是以此为依据。二战结束后,美国政府派遣高级官员来到中国充当说客,试图调解、说服国共两党不要打内战,希望蒋介石放弃清共、戡乱的政策,实行国共并存,结社自由的开放政策,建立一个民主联合政府。

  随着国际局势的演变,美、苏两强相互对立,互为盟主。国际社会重新整合,相关国家权衡利弊,选择盟主,形成两大政治集团。当时,国民党是执政党,拥有合法的权力和资源。美国政府采取支持蒋介石,压制共产党的作法,试图说服毛泽东归顺政府,推动、策应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然而,蒋介石和国民党固执己见,挑起内战。南京政府已经腐败透顶,失去了民心和民意。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一败涂地。在毛泽东和共产党的领导下,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建立新中国的伟大事业,终成正果。

  中美两国交流沟通,改善关系的第二个闪光点出现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效仿苏联模式建立了中央集权政府,倒向了苏联一边,中美关系恶化。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军队在朝鲜战场同美国军队直面激战。以弱对强,初试牛刀,打出了中国军队的气势和威风,粉碎了美国军队企图从东北包抄中国的战略攻势,迫使他们退回到三八线以南。对于这场战争,后来有美国高级官员感慨地说“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朝鲜战争之后,美国政府放弃了用武力征服中国的政策,采取外交孤立,经济封锁,恶意宣传,军事包围等政治手段来对付新中国。他们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共第三代或第四代身上。他们在日本、南朝鲜、台湾、菲律宾沿海一线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军事基地,频频调动海陆空作战部队,从北到南打造了一条军事封锁线,完成了第一岛链的军事部署。为颠覆中共红色政权,美国政府直接插手台湾事务,重新扶植、支持蒋介石集团,向国民党军队提供武器装备,帮助国民党训练军事干部和谍报人员。来不来就派遣高空侦察机和小股特遣队潜入大陆领空和沿海地区。侦察、骚扰、破坏捣乱、制造麻烦。在东海,在台湾海峡,在南海几乎每天都有美国军舰出没,不是巡游、示威,就是为国民党军舰保驾护航。

  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新中国开展文化大革命,打破了效仿苏联模式打造的官僚政府机构,毛泽东与苏共领导人和党内外的亲苏势力公开对决,彻底决裂。削平了山头,清除了不合时宜的帮派体系。几经探索试图另搞一套,闯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民意的发展道路。

  1969年,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眼看着新中国越战越勇,快速发展,日益强大。他权衡利弊,重新调整、制定了对华政策。通过多方面渠道,寻找机会,向中国政府传递消息。希望与毛泽东见面会谈,改善两国之间的关系。

  1971年4月,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举行。毛泽东看准时机,做出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重大决策。在周恩来总理的协助下,导演了乒乓外交的好戏。尼克松没有错过这个机会,幸运地接住了毛泽东的旋转球。1971年7月,尼克松委派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面畅谈,交换意见,双方达成协议,确定了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的时间和日程。为毛泽东主席同尼克松总统会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消息公布后,震惊全世界。美国电视台和西方各大媒体,立刻停止正在播放的节目,反复播报基辛格秘密访问北京,与周恩来会面的重大新闻和相关评论。一股中国热席卷美国和西方世界,产生的轰动效应难以估量。

  1972年2月21日中午11点30分,尼克松一行乘坐空军一号专机,抵达北京国际机场。当天下午,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丰泽园,会见尼克松总统和基辛格博士。在轻松友好的气氛中畅谈一个多小时,谱写了历史新篇章。此后几天,周恩来、叶剑英、乔冠华、姬鹏飞等中国官员,同尼克松、基辛格、罗杰斯等美国官员多次会面,广泛交谈,回顾历史,坦诚相待。2月27日下午,双方就某些重大问题达成共识,发表了《上海公报》,备受关注。毛泽东主席同尼克松总统把中美两国断裂了二十多年的历史链条重新锻造连接,构成新的闪光点。或者说是中美关系的新起点。许多国际知名人士、政府首脑、传播媒体,纷纷发表评论,一致认为,毛泽东会面尼克松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交往的大门,改变了世界格局。改变了历史,创造了历史,把两国的交往引向正常化轨道,推动了社会变革与进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后来,基辛格博士在书中写道“对于这次会面和达成的协议,怎么评论都不过分,是当代国际社会中最有影响,最有意义的重大事件。”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文化大革命戛然而止。邓小平复出后,继承、延续了对外开放的改革政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联络处升格为大使馆,两国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和经贸关系,民间往来和文化交流不断扩展,友好气氛日益增长。然而,本应是轻松愉快、舒展迷人的交谊舞曲,他们却跳起了迪斯科。在白猫黑猫论的误导下,那些别有用心的官僚政客、幕僚、政治投机商,乘机而起。他们假公济私,腐化堕落,为了小团体的私利不顾大局,不讲诚信,丧失了原则和立场。在处置国内外一些重大问题时,当朝官员以错误的理念,错误的分析,做出错误的判断。用错误的方式对待学生运动,导致矛盾激化,引发“六四”事件,令人大惑不解。这一事件使党和国家的形象、声誉、威信深受影响。中美之间的关系出现危机,友好相处的发展趋势急剧下降,停滞不前。英、美等西方国家向中国政府提出抗议,给与必要的制裁。直至发生南海撞机事件和中国驻南使馆被炸,给新中国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和损失,两国关系再起波澜,充满变数。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局势在变,中国在变,中美两国关系也在变。苏联解体后,美国一枝独秀,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是个大国,眼下并不是一个现代化强国。改革开放以来,摸了几十年石头,东倒西歪,跌跌撞撞一路走来,有得也有失。如今虽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总体衡量,与美国和其他现代化民主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仍属发展中国家。

  中国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强大,让美国人感到了压力,或者说感到不安,产生了危机感。他们表面上说“欢迎一个强大、繁荣、稳定,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另一方面,他们极力推行战略再平衡,不断地增强在亚洲的军事实力。同时,放任、怂恿日本、菲律宾国内政客,给他们当后台老板,变相地支持他们在东海、在南海挑动事端,给中国制造麻烦,有意地打压、遏制中国的发展、崛起。似乎不相信中国的承诺。

  从另一个角度看,美国人重返亚洲,推行战略再平衡,或许也是稳定亚洲局势,防止苏联人在亚洲寻找合作伙伴,建立军事基地,介入东南亚事务的有效措施。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国人没有实施战略再平衡,重返亚洲之前。不光印度向东扩张,有介入南海事务的迹象。俄国人也曾经与越南和菲律宾等国家的相关人员频频接触,秘密洽谈,企图租用金兰湾、普林塞萨港建立军事基地,插手南海事务。像越南、菲律宾这等三流国家的政客,在大国之间吃惯了软饭,既省事又省力,有奶便是娘。一旦与苏联人勾搭成双,对东南亚,对南海,对中国,对美国都不是好事。那时,中国刚刚站稳脚跟,在国际舞台上有了一席之地,社会正处在变革时期,国民素质,经济实力,军事力量都很落后。当朝执政者,气魄不够,信心不足,说话没有底气,无法顾及南海及周边事务。况且还有一个日本,虎视眈眈,瞧不起中国人。他们总想充当亚洲的龙头老大,重温“大东亚共荣圈”的旧梦。面对繁杂多变的局势,美国人推行战略再平衡,重返亚洲,从某种意义上讲,即有抵御苏俄插手南海事务,也有提防日本作乱的战略意图。珍珠港事件的惨痛教训,美国人决不会忘记。

  有人说,政治博弈如同下棋,高手对决变化多端,高深难测。眼下,中美关系虽说起起落落,一波三折没有什么闪光点,却能自我调控,波澜不惊。双方交流,由点到面交集扩大,进入常态化。民间往来、经贸文化活动、旅游求学、开店办厂、学术交流以及海上军事演习,双方军舰,你来做客,我去回访,各个领域的交流沟通日益扩展。对待一些重大事情,例如:中国开展猎狐行动,发布红色通缉令追捕逃犯,美国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依法逮捕、拘留、遣返犯罪嫌疑人,交给中方处置。

  还有,中国牵头开办“亚投行”,习近平倡导的“一带一路”工程,虽说美国人并不怎么看好,略有微词。但是并没有什么过激的言论和行为,故意捣乱、搅局、制造麻烦。习近平出访美国,与奥巴马总统会面,交换意见,寻求共识,促进了中美两国的交流和发展。美方表示今后要培养一百万名高水平的汉语人才;双方同意互派五万名留学生到对方国家进修;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医疗健康、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等等。

  中美双方经过协商、谈判,形成的一系列文件,将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创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政治理念,分解、细化,落实到行动上,充分反映了两国人民、两国政府的意愿和诚意。正如习近平所言“宽阔的太平洋完全容得下中美两个大国合作共赢,创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成果。”这样一来,或许会逐渐改变美国人的思维定式,弱化、消除他们的疑虑,破解、摒弃“修昔底德定律”对美国人的影响和束缚,进而加强合作,互信互惠,打造新的亮点。

来源时间:2015/11/2   发布时间:2015/10/19

旧文章ID:6823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