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巍、张玉环:美国自贸区战略的逻辑—— 一种现实制度主义的解释
作者:李巍,张玉环 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8期
【内容提要】1985 年美国和以色列签订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FTA) 以来,FTA已经日益成为美国对外经济政策乃至整个对外战略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2009 年之后,美国先后在亚太地区推动TPP 谈判、在大西洋地区推动TTIP 谈判,并在WTO框架下推动TiSA 谈判,这三个谈判将重塑世界贸易格局。作者从理论折中主义汲取学术营养,试图初步构建一个现实制度主义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更有效地解释美国在过去30 年里推行FTA 战略的内在逻辑以及当前国际贸易体系中正在全面兴起的FTA 竞争。这一理论重点阐述三个基本论点:作为一种国际制度的FTA 是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区域性公共产品,各参与国都能从贸易自由化中获益;作为国际制度的FTA又能被主导国“私有化”为权力工具,以追求自身的私人目标,美国在过去30 年的三个FTA 谈判阶段中分别追求施压多边谈判、强化安全联盟和重建国际规则三个私人战略目标;以FTA 为核心的国际制度竞争正在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内容,国际制度竞争既是主导国权力的竞争,也是主导国供给国际公共产品的能力竞争。
关键词:现实制度主义;自由贸易协定;国际制度竞争;公共产品;私人产品
作者简介:李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张玉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实习员。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美国主导建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在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方面显得日渐乏力,世界各国之间纷纷缔结双边或区域自由贸易协定(FTA),以满足对深度贸易自由化的需求,这掀起了新一轮的地区主义浪潮。截至2015 年,各国在世界贸易组织(WTO)备案并且已经开始生效的自由贸易协定已多达236 个,全球已经形成了异常复杂的自由贸易协定网络。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WTO 框架下的多哈回合谈判进一步受阻,各主要经济体更是通过加快FTA 谈判来应对经济发展的新挑战。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以及战后世界经济秩序的主要缔造者和捍卫者,③美国曾经以非常矛盾的心态看待国际贸易体系的区域化现象:一方面,美国不希望持续兴起的FTA 破坏其主导的GATT/ WTO 框架下的全球多边贸易谈判;另一方面,美国也不愿看到自身在FTA 大潮中被边缘化。经过短暂的犹豫,美国在20 世纪80 年代末开始转变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方向,由单一支持GATT/ WTO 框架之下的全球贸易谈判转为同时注重双边、区域和全球谈判的多轨模式。从1985 年美国同以色列签订第一个双边FTA 至今30 年的时间里,美国已经同20 多个国家缔结了FTA。不仅如此,目前美国正在雄心勃勃地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和诸边服务贸易协定(TiSA)三大谈判(简称“3T”谈判),“3T”谈判一旦最终成功达成,将对整个世界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美国躬身垂范,大力支持FTA 谈判,这也进一步加快了FTA 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流行。
美国为什么从最初反对和拒绝FTA 谈判,发展到积极推动FTA 谈判? 美国领导的FTA 为什么能够受到成员国的欢迎和支持? 作为一种国际制度安排的FTA 究竟是自由主义所说的贸易公共产品,还是现实主义所说的主导国的权力工具? 回答这些问题既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美国FTA 战略的内在逻辑,又有可能带来一些国际关系理论上的突破。
与GATT/ WTO 相比,FTA 是国际贸易体系中近几十年来不断兴起的一种双边或区域层次的贸易制度形式。既有的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看待国际制度的视角都不能有效解释美国的FTA 战略,它们分别过于强调制度的权力属性和公共属性。本文试图构建一种新的基于范式折中(eclecticism)的现实制度主义(realistic institutionalism)的理论框架,以有效分析美国30 年FTA 战略的逻辑及其影响。根据现实制度主义的相关论点,FTA 作为国际贸易制度安排既是一种能够服务于成员国共同利益的区域性公共产品,同时也能够被主导国“私有化”,服务于主导国特有的私人战略目标;由于全球层面的自由贸易谈判进展迟缓以及大国间贸易权力的转移态势不断呈现,以FTA为代表的国际制度竞争正在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体系的核心特征。
本文首先在第一部分阐述现实制度主义的基本理论论点,然后在该理论框架下分别阐述在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美国领导的FTA 谈判如何作为区域性公共产品增进了成员国的共同利益,同时它又是如何被用作制度工具来帮助实现美国的私人战略目的。在最后一部分,本文用现实制度主义理论框架总结美国FTA 谈判的基本特征,分析国际贸易体系中正在全面兴起的国际制度竞争及其对全球贸易治理的影响。
通过对国际贸易体系中不断兴起的FTA 这一现象的观察,本文初步构建了一个基于范式折中的现实制度主义理论框架,并阐述了如下三个基本论点:第一,作为国际贸易制度的FTA,带来贸易开放的扩大和相关贸易规则的确立,是国际经济体系中重要的区域性公共产品,各参与国都可以从中增进本国利益。美国领导的FTA也是美国向成员国供给区域性公共产品的一种表现形式。第二,作为一种国际贸易制度的FTA 也可以被主导国“私有化”为维护本国特殊利益的重要工具,美国领导的FTA 被用来服务于美国更加广泛的国际战略目标。第三,以FTA 为代表的国际制度竞争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体系中大国竞争的重要内容。国际制度竞争一方面是制度主导国之间的权力竞争,另一方面也是主导国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竞争。美国FTA 战略的成功与否既取决于美国相对于成员国的权力地位,也取决于美国通过FTA 为成员国提供的公共福利的大小。国际制度竞争的后果可能会促进国家间合作,有利于全球治理,但也有可能造成“制度过剩”的局面,加剧市场的扭曲。
现实制度主义不仅可以说明和解释贸易领域中的国际制度竞争现象,还可以被推论到金融领域。二战之后,由美国主导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以及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美元本位制既是国际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公共产品,也常常被美国用来服务于其私人目的。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一直抵制对国际金融制度进行实质性改革,其目的就是捍卫这些国际制度对于美国的私有特征。这促使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在国际金融领域通过“建制”努力不断向美国施加制度竞争的压力。中国先后倡议成立金砖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两大区域性开发银行,同时还积极推动构建东亚外汇储备库和金砖应急储备机制。这些新的国际金融制度将对旧制度产生竞争压力,迫使它们完善自身结构、提高运行效率。而金融领域的国际制度竞争正在构成检验现实制度主义相关理论框架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试验场”。
来源时间:2015/10/25 发布时间:2015/10/24
旧文章ID:6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