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是“积极有为”的检验场
作者:王粲 来源:多维新闻网
美东时间10月26日晚,美国海军“拉森”号导弹驱逐舰进入中国南海人工岛礁渚碧礁和美济礁附近水域进行巡航,并有侦查飞机配合行动,该行动并未知会中方,此举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尤其该事件发生在习近平访美刚刚结束之际,更引发舆论对中美关系以及中国外交现状的热议。
与媒体报道大力强调美国军舰逼近的对象是中国填海造岛的大手笔“渚碧礁”,以及范围是“进入12海里内”不同,中国官方的回应与表述均含糊其辞。一方面,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回避了美军舰接近的是否美济礁和渚碧礁的的问题,以及“12海里”的范畴,也没有使用“领海”的措辞,而是称“临近海域”。另一方面,与香山会议上中国军委副主席范长龙“涉及领土主权问题不轻言动武”一脉相承的,对美军声称将继续派航母前往南海,中国会否考虑动武的问题,外交部也不予回答。
相比中国军方与外交部老一套的回应,以及最高层目前对此仍保持沉默的状态,中国民间舆论早已沸腾。尤其当外交部回应民众必然产生的疑问——此事发生在习近平结束访美之际,是否意味着中美两国在这个问题上越走越远,达成共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仍以陈词滥调的官腔声称访美取得圆满成功,两国领导人进行了深入沟通,就很多问题达成了重要共识的时候,更加激发了舆论的不满。众所周知,美军进入中国南海人工岛礁临近海域的行为,正是获得了奥巴马首肯的。很难相信,中国官方这样的回应态度,发生在政治局刚刚进行过一次关于“全球治理”的学习之后,毕竟,在这样级别的会议上,所释放出中国从“韬光养晦”转向“积极有为”信号的意义非同一般。值此之际,世界都在看,中国将如何在实际行动上积极有为。只不过,真正的“积极有为”或许与各界理解的多有不同。
比动武更积极有为
有观点认为,美军进入南沙群岛香港岛礁12海里内的举动是一种被迫的亮肌肉。因为,在乌克兰危机以及叙利亚问题中,相对于俄罗斯的强势与果断,原本的世界霸主美国却太过于软弱,在紧要关头未能采取强有力的行动,弱化了美国的世界影响力。在中国不断崛起,成为世界政治中越来越重要的声音之时,面对中国填海造岛没有任何实际行动上的表示,会令美国人难以接受。显然,在中方刚对南海争端展现出和平处理态度之时,面对美军越界的行为并不会断然采取武力的行动。在这一安全的前提下亮肌肉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然而,与美国、俄罗斯所理解的积极有为不同,中国的积极行动并非只有武力震慑一个选项——美国为回应填海造岛而来,中国加快造岛进程是另一种积极有为的回应。与美国预估中国不愿擦枪走火一样,中国也同样可以预判美国并不想真的引发战争。可以看到,在美国军舰进入南海人工岛12海里的事件发生后,白宫和国务院在27日拒绝证实美国南海行动,且白宫要求国防部不对外发布新闻或公开证实具体行动。使得原先立场强硬的美国国防部长卡特也只能在面对问题时多次含糊其辞。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外交部的回应虽然回避了武力解决的途径,但是另一解决方案却能为中国带来更多切实的益处:“我们不希望中方到最后不得不认识到,我们确实有必要加快、加强相关能力建设。”显而易见,既然美国为回应中国人工造岛而奔赴南海,那么中国进一步加快、加强人工造岛建设,是一种比擦枪走火更为理智、更为积极的回应。
韬光养晦亦是积极有为
在美国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之后,中美在南海的博弈中东南亚国家的角色颇为重要。沿中国南海的东南亚诸国是永远的也是无法选择的邻居,对此,中国必须积极有为。然而,中美谁能争取到它们,在于谁能抓住它们的心。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威胁论”已经成为中国与这些邻居交往的一大障碍。仅以与中国关系密切的越南为例,其近年来与美国迅速走进。相较于越战之痛,更令越南感到威胁的是中国在南海建强的存在感,使其意识到主动将美国拉入南海争端,借助美国平衡中越之间的实力对比,不失为一种有利的选择。可以看到,越南邀请美国介入南海问题,最大的合作领域在于军事。而在经济方面,中国仍然是越南连续11年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无法绕过的最大靠山。
亲密者尚且如此,那么其他人更加可想而知。诚然,有诸如菲律宾这样的小国,本无实力却依旧向中国叫板,不外处于美国盟友的身份设定。对于这样的对象,中国杀鸡儆猴无可厚非,例如在黄岩岛危机中,遭遇中国经济打击,不仅丧失中国游客可原,更加令其作为支出产业的香蕉出口面临灭顶之灾。但同时也需看到,即使对存心的挑衅者,中国的惩戒并没有也不必上升到战争层面。毕竟,对于其他更多有着密切往来的东南亚国家而言,中国的崛起已经造成了心理压力,如果继续被误认为是威胁,那么将造成无益的警惕,增强它们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合作的意愿。
因此,在东南亚,适度的韬光养晦亦是正真的积极有为。
积极有为并非对抗美国
美国是中国南海争端不可回避的因素,而中美关系也仍是中国外交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在中国崛起之际,西方基于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人修昔底德固有的认识,认为作为新兴大国的中国与守成大国的美国之间必然是零和的挑战关系。而在这种认识的宣传下,中国国内的的民粹思维更无视中美之间的巨大客观差距,错误的将中华民族的复兴理解为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每每于南海领土争端升温时就不断鼓噪对美国动武的论调。
诚然,中国崛起的过程中难免与美国有博弈与“斗争”,但这种“斗争”绝不应当是战争。积极有为的外交并非无视国家利益,仅凭头脑发热就随意动武。中国正处在继续上升的通道中,发展仍是谋求国家稳定、人民福祉的主要途径,过早地走上与美国对立的道路,将自身错误的摆到当年冷战时期苏联的位置上,是极不明智的。
需要认识到的是,韬光养晦是基于冷战教训而确立的外交指导思想,中国也因此获得了二十多年的黄金发展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在拥有如此庞大的经济体量之后,继续韬光养晦,偷偷摸摸的闷声发大财已经不现实了,但这并非意味着中国要抛弃过往已经取得成功的经验,重蹈冷战时期苏联的覆辙。因此,尽管从各个方面都能看出,中国的外交策略已经全面发生转变,正在从韬光养晦转为积极有为,但今天的积极有为仍是建立在形成韬光养晦策略吸取冷战教训的思维模式上的。
中美都是当今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毫无疑问,中美关系早已超出了普通双边关系的意义,不仅中美两国之于对方极为重要,而且两国关系更关乎整个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作为中美摩擦不断的南海,已成为有意更多参与全球治理的中国究竟将如何“积极有为”的检验场。毫无疑问,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积极有为”必须首先对区域和国际的稳定与发展负责,对历史与人类的福祉负责,而不会狭隘地将无谓的对抗与战争作为应对新世界格局的外交策略。
来源时间:2015/10/29 发布时间:2015/10/28
旧文章ID:6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