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有志:撒钱扶贫 中国人在涉外交流中洋溢着土豪气息
作者:檀有志 来源:凤凰国际智库
自两年前中央高层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伊始,各种与之相关的机构设置、研讨论证和项目上马形如雨后春笋、状若过江之鲫,俨然一派人人争当"带路党"的繁荣景象。在这一片热闹喧嚣之中,身为一名文化外交研究者,笔者也想就"一带一路"这一热门话题打打酱油,谈谈"一带一路"格局中的文化外交方略。
警惕撒钱扶贫的"盲流+土豪"心态
一方面,"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应当是一种"有文化的"国家战略。纵观过往我们开展的各种涉外交流合作实践,有两种比较突出的态势相当普遍,我称之为"蜂群效应"与"土豪困境"。所谓"蜂群效应",指的是我们在推行一些国家意志之下的涉外交流合作时常常是一窝蜂似的跟风上,一些参与者可能连摩尔多瓦与萨尔瓦多两个国家都分不太清楚,就大谈特谈如何规避其政治风险、法律陷阱云云多少有点滑稽。这固然有人多好办事、众人拾柴火焰高等数量优势,但其中更多的却是盲从占一个坑、盲动分一杯羹等质量短板,低水平重复建设、高程度内部损耗几乎成为一种"新常态"。而所谓"土豪困境",则指的是我们在推行一些国家意志之下的涉外交流合作时经常摆脱不了一股子土豪气息–"有钱,任性",要么不讲自身经济效益一味砸钱,要么不讲当地社会公益一味自嗨。久而久之,对象国的民众也渐渐摸清了门道找到了规律,每每在抢到了中国大大小小的"壕"们所发的红包之后,对中国本想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努力不仅不见得会手动点赞反而有时还会踩上一脚,"赚足了RMB(人民币),转头骂rmb(粗话)"的情况并不鲜见。这两种于我不利的外部生态一再警醒我们,在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时必须真正摈弃那种撒钱扶贫的"盲流+土豪"心态,有序推进一个"有文化的"国家战略。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还应当是一种"有文化"的国家战略。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正是民心相通的一大载体。从其建设目标来看,"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具有极大的思想张力,意在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足见文化在其间占有十分重要的一席之地,因而在加快"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有文化"自是题中应有之义。形式各异的"文化出海"有机配合着中国外交整体大局,既有助于促进各种不同文明之间的共同发展,也有助于夯实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民意基础,还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其间至为重要的一点是,实须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沉淀与提纯,尽最大努力剔除各种空洞干瘪的宣讲说教,真正凝练出一些既具中华文明底蕴又与国际通识接轨、既折射传统中国特质又反映现代中国风貌的文化精品。而我们讲求"有文化",也并不只是推介中国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和推出具有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同时还要了解对象国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和接纳具有异域气息的文化创意。在此双向互动过程中,除了官方的各种交流机制,更要特别注重激活各种非官方专业智库的灵动角色。如凤凰国际智库,凭借其柔软的身段、灵敏的触角、通达的网络以及成熟的运作,在思路拓展、规划制定、资源整合、项目落实等方面能够驾轻就熟、事半功倍,从而使"一带一路"中的文化外交在"走出去"过程中显得更加有生气、聚人气、接地气。
无论是形容词性的"有文化的",还是名词性的"有文化",我们在"一带一路"上将要"路"过哪些风景,又将"带"去哪些印迹,颇值得小伙伴们"师母已呆"(拭目以待)。
来源时间:2015/10/29 发布时间:2015/10/28
旧文章ID: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