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奥会前中美应重新思考哪些问题?
作者:刘畅 来源:作者赐稿
9月底,习主席就将开启举世瞩目的对美国事访问。鉴于中美关系现状,习主席此访能否扭转当前中美关系的困境让众多观察家都翘首以盼。
近数月来,北京和华盛顿的上空似乎都阴云密布。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之一大卫·兰普顿在其今年一篇演讲中警示到,中美关系似已达到某种“临界点”(tipping point)。更有甚者,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的罗伯特·布莱克维尔和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阿什利·特里斯呼吁华盛顿要“改变对华的大战略”,由对华包容和妥协转为更多的制衡,这被很多中国分析家们视为是向遏制战略的转变。而当前中美关系中的一些负面现象似乎也佐证了这些消极的观察,特别是南海问题被许多美国政界和学界人士当做中国会否在“体系内”和平崛起的“试金石”。从这个角度出发,在习主席访美之前,双方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总的来说,在两国元首开启新的对话之前,有三个核心的战略性问题需要双方的政策精英和普通大众认真思考,这有助于我们找出为中美关系增信释疑的有效路径。
首先,中美关系真的到达所谓“临界点”了吗?诚然,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由来已久,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这些问题是什么,而在于为什么它们恰好在现在突然变得尖锐起来。许多美国观察家认为,主要变量在于中国在短时间内所采取的各种“积极进取”(在许多美国人看来更像是“咄咄逼人”)步骤让美国人不知所措,包括成立亚投行、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在南海填海造陆等,在美国人看来都让中美之间的力量对比接近于发生本质的变化。美国人的真正担忧并非在于现实意义上中国国力反超美国,而是由中国力量不断增长所导致的一种不可逆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美国人造成的心理冲击,所谓的“临界点”真正作祟于美国人的不是物质层面的切实超越而是心理层面的恐惧。
然而实际上,中美关系基于相互合作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中美之间的实力对比也没有质的改变,实际情况完全没有到美国需要彻底放弃其对华接触战略的地步。在双边层面,中美自建交以来已形成一个非常复杂的利益共同体,双方的共同利益比分歧要大许多,即使在双方相互指摘的问题上,中美都需要对方的合作,对抗的损失要比相互合作的收益大,因此从根本上来说,采取一种站在中国对立面的对华战略对美国而言是极不明智的。在地区和全球层面,华盛顿的决策者们应始终牢记,缺少北京的帮助,许多地区和全球问题都无从解决,无论是像朝鲜和乌克兰这样的传统地缘政治难题,还是跨国犯罪、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同时,中国也没有“战略意愿”来取代美国的地区和全球领导角色。因此,所谓中美关系已经到达某种“临界点”、甚至步入了某种“新冷战”的说法,是不切实际的,华盛顿据此采取“制衡”或其他含有遏制和围堵中国的意味的战略也将是不负责任的。
其次,究竟是谁在“另起炉灶”?令人沮丧的是,似乎越来越多的美国分析家,尤其是华府智囊们,愈发坚信中国就是要“颠覆”现行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代之以中国自己的一套制度体系。许多美国学者担忧到,过去数十年来支撑美国对华战略的根基和前提,即认为中国愿意被吸纳入美国和西方主导的自由国际秩序,正逐步被中国的“修正主义”行为所侵蚀,现在的中国似乎不再那么情愿被吸纳,它似乎认为创造一种全新的、由它自己主导的体系对其更为有利,因此美国的“吸纳”、“包容”战略对中国的吸引力越来越小,中国参与到“主流”国际体系中的动力越来越弱,导致大国冲突的危险性越来越高。
然而与之相反,真正的事实是美国也许才是率先“另起炉灶”、寻求改变全球政治经济结构现状的国家。最典型的例证在于美国希望通过推动TPP谈判来改变基于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体系的贸易机制。此外,美国对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联合国等主要国际政治经济机构的改革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特别是在事关中国的改革上常常处处设限。应该说,中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还不具备单独构建一套取代现有体系的机制的能力,同时中国也是现有体系的受益者,修正体制的成本比由此得来的利益高太多。确切地说,中国目前的各种行为实际上都是在现有体系内的“依法抗争”和“维权行动”,是既不挑战和颠覆现有秩序、同时又尝试一些新的改革以维护与自身实力相等的国际利益的行为,理应得到美国的理解。所以,在事关国际秩序的问题上,更有可能出现的前景是:中国费尽千辛万苦融入了国际体系,却发现它早已被现有的规则制定者改的面目全非。因此,未来中美关系的核心矛盾,可能在于双方相互担心对方在国际秩序问题上“另起炉灶”。
最后,为什么一些曾经对华友好、看好中美关系发展趋势的美国人,现在反而出现了明显的倒退?无论是之前沈大伟唱衰中国的“崩溃论”,还是现在兰普顿的“临界点”,都透露出美国人的一种担忧。诚然,许多根植于美国国内政治及其外交政策的原因能够有助于解释这一问题,但一个关键的因素不容忽视:山姆大叔似乎在崛起的中国面前愈发失去自信,这种不自信很大程度上其实源于美国人一种自我预言式的恐惧,即中国必将取代美国的主导地位,甚至将自己“赶出“亚洲。
但这种恐惧并非事实。真正的问题在于,尽管美国缺乏自信,但美国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一个不自信的“霸主”对任何国家——不论对中国还是对美国自己——都是极其危险的。中国目前在总体战略态势上是防御性的,不寻求挑战美国地位和颠覆现有国际体系和秩序,只是在战术上,中国越来越积极作为,但其目的是通过战术上一定程度的主动塑造来保障战略上的稳定与安全,并没有根本破坏现有秩序。但美国经常把中国在战术上的进取看成了战略上的修正和颠覆。而相比于中国在习近平主席领导下国家领导权力的统一协调,美国国内政治中由于白宫和国会之间的纷争所暴露出来的领导力松散,更彰显了美国这种不自信的国内政治根源,并已严重滞后美国对华战略的协调,美国国内目前关于对华战略的争论也正是这种政治力量分散所导致的对华战略共识难以凝聚起来的表现,这些争论的分歧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外界——甚至可能包括美国人自己——都难以弄清美国究竟该拿中国怎么办。
虽然各种各样的事务性工作占据了两国国务家们的许多时间,但我们还是希望他们能花一些时间认真思考这些宏观的战略性问题,并为之付出努力。未来中美关系的核心在于,我们需要新的规则来为新玩家和新体系保驾护航。基于权力政治、均势、地缘政治等的老经验和旧思维已不足以解决全新的全球问题;建立在互联网思维、新通信技术革命和新能源革命等基础上的国际关系新现实为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新经验提供了广阔思维空间。同样,历史上所出现过的大国崛起的老路子,也已不完全适用于当今寻求在国际关系新现实中实现和平崛起的中国。中美双方应在未来着力寻求构建一种基于相互遵守的规则和规范的“功能性伙伴关系”,进行“以议题为导向”的务实合作。只有双方能平等地影响和塑造对方的政策行为和战略偏好,平等地基于共同目标进行战略合作时,这一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才能向能造福两国人民的健康而可持续的方向稳步前进。
来源时间:2015/9/1 发布时间:2015/9/1
旧文章ID:5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