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为何没有“戏剧性突破”
作者:凤凰网评论部 来源:凤凰网评论
9月2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结束对美国的国事访问,乘专机离开华盛顿,赴纽约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
国事访问期间,中美共达成49项共识和成果,其中包括中方进一步推动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改革,美方支持在人民币符合IMF现有标准的前提下将人民币纳入SDR篮子;加快推进中美投资协定谈判;加强反腐败和执法部门间的合作,支持通过包机遣返中国逃犯和非法移民;建立打击网络犯罪及相关事项高级别联合对话机制;美国不支持“台独”、“藏独”、“疆独”也不介入香港事务等。
在中美高层往来和会晤已经机制化的情况下,一次国事访问取得这么多成果和共识,已属不易。这些成果和共识,既涉及两国政、经、安全多领域的核心利益和共同关切,并对网络安全等近期焦点话题作出了回应,即使部分焦点话题出于明显的议程设置。不过,也有人认为,中美达成的成果和共识,还远远不够让人“惊喜”。该如何评估中美此次峰会的成果?
自“乒乓外交”以来,中美关系的发展脉络似乎就有戏剧化色调。这造成了一种认知惯性:似乎只有出现足以让世界震惊的情节和成果,才配得上中美两国的份量和双边关系的极端重要性。应当说,早期中美关系的戏剧性突破,很大程度上是当时的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和中美各自的国内政治格局共同决定的结果。它因此而独具历史价值,但并非外交的常态。中美关系,不可能总靠戏剧性来维护和突破。
一定程度上,越是双边关系水平正常,戏剧性情节出现的概率就越小。在中美关系经历43年的曲折发展,并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波动率之后,不那么戏剧化的峰会成果,反而能显示出当前的双边关系没有跃出正常范畴。
在习近平主席访美前,许多人将之视为1979年邓小平访美之后的又一个中美关系的关键时刻。这是有道理的。在历史节点上,这两次中国领导人访美有相似之处。1979年,中国刚刚启动改革开放,寻求加入世界经济体系以获益的路径,中美两国都认为应当冷战;2015年,中国启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加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获益边际效应有所下降,中美两国都认为需要管控分歧,防止人为制造出“修昔底德陷阱”。此外,两代中国领导人的执政风格,也增强了这两次访美的可类比性。
而刚刚过去的整个夏季,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还进一步增强了习近平主席此次访美的战略价值。美元加息临近,美国布局新的全球贸易规则,引发新兴经济体商品货币大幅贬值和对全球自由贸易的担心;中国制造业、贸易出口增速显著下降,加之6月中旬以来股市剧烈波动,引发对中国经济前景和改革方向的担忧;中美在西太平洋海空域、网络领域出现潜在对抗风险,要求中美两国建设应对机制。
这些背景,决定了习近平主席此次美国之行的重要战略价值,同时也增添了新的维度:既要扩大中美利益交集面,增信释疑,又要诠释中国的经济政策和发展前景。实际上,在访美前习近平主席给《华尔街日报》专访的书面回答中,已经清楚表明了访问的使命和重心所在。
由此对照习近平主席的美国之行,就可以发现其建设性价值:“不另起炉灶”,表明中国矢志做国际秩序的建设者和完善者;进一步推动金融等关键领域的改革开放,表明中国改革开放不会动摇;建立网络安全工作机制,参加“环太-2016”联合演习,表明将以对话管控安全领域危机;选择在联大开会期间访美,表明既注重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又注重共建全球治理体系的意愿,等等。
当然,就一些关键议题中美之间的分歧也不容忽视。在网络安全问题上,奥巴马仍警告说可能制裁中国黑客行为;在南海、人权等问题上,双方立场还有不少激烈冲突、互不相让之处。这些都决定了中美要建设新型大国关系还面临诸多挑战。
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短期很难改变,也不能期待什么戏剧性突破。但不管怎样,“合则两利,斗则双输”,应是两国基本的共识。所以把握中美关系的发展主线,进行滴水穿石式的建设尤为重要。
来源时间:2015/9/28 发布时间:2015/9/28
旧文章ID: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