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日涵:中美同意建网络安全热线,何时签网络军控协议?
作者:黄日涵 来源:澎湃新闻
事实上,不论技术还是政策层面,达成一份网络军控协议都存在极大难度。
中国国家主席访美期间,就共同继续制定和推动国际社会网络空间合适的国家行为准则,中美达成共识,并同意建立两国打击网络犯罪及相关事项高级别联合对话机制。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作为高级别联合对话机制的一部分,双方同意建立热线,以处理在响应这些请求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升级。
不过,这一成果和美国媒体此前独家披露的中美两国正在抓紧磋商国际关系史上首部“网络军控条约”存在差异,凸显出网络空间尤其是网络战武器的特殊性,以及传统军备控制协议的局限性。
军备控制双重局限
美国媒体日前披露的中美“网络军控条约”称,该条约将促使双方承诺在和平时期不首先使用网络武器“摧毁对方的核心基建”,包括发电站、银行系统、手机网络、医院等。
美国媒体还抛出1963年8月签订的《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作比,暗示奥巴马总统在任期的最后阶段希望通过签署一份网络军备控制协议留下一笔政治遗产,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在防止网络武器滥用方面做出贡献,对国际社会也起到示范性效应。
但对于这一消息,中美官方均未予以回应。事实上,不论技术还是政策层面,达成一份网络军控协议都存在极大难度。
早在2009年,美国律师协会和国家战略论坛召开的一个国际安全法专家小组会曾得出一个结论认为,对于拥有网络战优势的国家而言,他们不可能轻易放弃这一优势,所以任何涉及多国的网络空间军备控制协定的前景都是不容乐观的。
此外,另外两大因素也制约着网络空间出台一份军备控制协定。一方面,由于网络战武器具有可以瞬间复制的特殊性,因此传统军备限制对于限制网络武器作用并不大;另一方面,通过禁止攻击代码的做法也并不现实,因为这些代码也可以用于合法用途。所以,美国著名国际问题学者约瑟夫·奈提出,目前如何去核实谁发动袭击很难,因此网络空间领域的军备控制协议将会比核武器控制的协议复杂得多。
先从低政治分歧寻求突破
由于网络战的不可控性,一旦发动后果很难预料,网络战的威慑效应成为悬在大国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方面,中国担忧美国网络战部队,美国的网络战部队规模自从2009年正式组建以来不断扩大,经费预算也从2010年的1.2亿美元增加到了2015年的5亿多美元;另一方面,美国担忧中国的网军实力,并对中方进行无端指责,从2014年到2015年中美在网络空间已经发生多起摩擦。
虽然对于世界性大国而言,谁都不会轻易放弃在信息时代的优势,然而这并不影响中美两国可以在网络空间进行合作。
目前,中美在网络空间的博弈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攻击问题;另一个是网络安全审查问题。习近平主席在近期接受《华尔街日报》的采访中指出,中国也是黑客攻击的受害国,中国政府不会以任何形式参与、鼓励或者支持企业从事窃取商业秘密行为。不论是网络商业窃密还是对政府网络发起黑客攻击,都是违法犯罪行为,都应该根据法律和相关国际公约予以打击。中美双方在网络安全上有共同的关切。
可见,中方有极强的意愿,希望在网络空间与美国达成更多的合作。
而此次访美成果中的两国建立打击网络犯罪及相关事项高级别联合对话机制便是对双方在网络空间的担忧作出的回应安排。对话机制纳入中国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和国家网信办,以及美国国土安全部、司法部、联邦调查局及美国情报委员会等多个政府部门,也说明网络问题涉及面之广。该机制还明确要求,对任一方关注和发现的恶意网络行为所请求的反馈信息和协助的时效性和质量进行评估,并建立热线,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升级”。
总体而言,中美可以先在网络色情治理、网络犯罪等方面展开合作,先从低政治层面开始,求同存异,不断寻找共识,逐步推进中美在网络空间的互信。
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两国不仅在维护传统安全领域需要承担大国责任,在维护网络空间秩序,构建网络空间规则方面也需要承担大国责任。中美此次就共同继续制定和推动国际社会网络空间合适的国家行为准则达成共识,不仅为解决两国在网络空间的互信贡献了正能量,也给国际社会传递了积极的信号。
来源时间:2015/9/28 发布时间:2015/9/26
旧文章ID:6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