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刚:中美关系需走出忧虑建立信心
作者:丁刚 来源:《人民日报》
习近平9月22日在西雅图表示,中方支持未来3年中美两国互派5万名留学生到对方国家学习。中美关系的未来就蕴含在这个看上去十分简单的承诺之中。
这一消息让我联想起了我父亲那一代人的美国观,那一代人的忧虑。我的父亲是中共老党员。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者进攻上海之后的第二天,他离开老家浦东去了延安,投身革命。
10多年前,我开始写有关中美关系的评论,父亲十分关注,每一篇都要看,还常与我讨论文章的观点。
时间久了,我总觉得父亲看中美关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警觉性。“那个国家又要找我们的麻烦了”,每当他看到美国对台军售之类的新闻,总会不无忧虑地说。
父亲那一代人对美国的认识应当是和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朝鲜战争相关。他曾告诉我,在延安的时候,共产党人对美国是很有好感的。
但朝鲜战争之后,一切就不一样了。美国成了中国的敌人,美国对华政策的目标就是和平演变。
这种对美国的认识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后的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改变。这也是我们这一代迄今仍无法摆脱那个年代对中美关系影响的原因所在。
美国人其实也一样,也有一种对中国的担心深藏在那一代人的心底,并且一直在影响着华盛顿的对华决策。
2011年,我去了马尼拉的美军公墓。太平洋战争期间献出生命的17097名美国军人永远安息在那里。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是像大兵瑞恩那样的二三十岁的美国青年。
在那里,我遇到了一些美国老兵和他们的后代。闲聊之中,感觉到他们对这片曾经浸透过战友与前辈鲜血的土地有着非同寻常的感情,使我不觉想起美国时任国务卿希拉里的名言,“我们回来了”。
这是当年麦克阿瑟将军在美军夺回被日军占领的菲律宾群岛时说过的话。不过,希拉里2010年在河内重复这句话,传递出的却不是自信,而是忧虑。
美国人担心什么?无非是中国的崛起会挑战美国在亚太建立起的秩序。而中国人担心的,是华盛顿的决策会有意损害中国的政治秩序。这两种有着历史延续性的担心构成了今天中美之间互信缺失的主要原因。这就是王缉思先生称之为干扰中美互信的“两个秩序”问题。
在我看来,解决这一问题,可能更多地需要向前看,寄希望于青年。两国年轻一代对中美各自的发展和定位肯定会有更多的信心和更准确的把握,也会更少历史的负担。
截止2014年,有49万名中国青年先后到美国学习,超过10万名美国青年在华学习。这才是中美关系的希望所在、未来所在。
有些专家认为,这些年轻人没有经历冷战的经验,对对方缺乏更深刻的认识。但是,换个角度看这一问题,可能正是由于他们没有这样的经验,才不会过多受历史遗留下来的担忧的影响。
目前对中美舆论最具影响力的人群,无论是官员、媒体人士,还是专家学者,大多都是像笔者这样50岁以上的一两代人。
我们这些人注定是要背负着历史影响前行的,但也注定会一步步地走岀历史的影子。在邓小平等老一代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新路之后,我们成为这一关系发展的主要受益者,同时也肩负起了铺路建桥的承前启后重任。
只要这一两代人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努力沟通,后来者就一定会更自信地迈进在连通太平洋宽广坚固的大桥上。
来源时间:2015/9/28 发布时间:2015/9/26
旧文章ID:6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