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继续接触还是重返遏制

作者:马晓霖  来源:全球视野

  最近,中美关系亮起某种警讯,部分美国鹰派人物相继造势,鼓动政府放弃延续40多年的对华“接触”国策,重新考虑用“遏制”和“围堵”消解中国日益强大对所构成的所谓战略性挑战。中美关系前行还是止步抑或倒退,需要略作梳理和辨析。

  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8月3日发文断言,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华盛顿“接触”中国战略的两大假设已告失败,即经济发展必然导致政治自由化,中国融入全球秩序可以预防其强行挑战这一秩序。文章称,华盛顿已恐惧地意识到这两个目标似乎越加遥远,美中爆发冲突的可能性却步步逼近。该文还说,越来越多的美国专家正在恳请华盛顿抛弃脆弱的“接触”战略,代之以更强有力的“制衡”战略。

  回顾近期中美关系摩擦的点和面大致可以推断,催化出类似悲观论调的因素大致有二,一是中国南海造岛风波引起的口舌之战,另一是所谓中国大范围对美网络攻击。平心而论,给美国鹰派添堵进而鼓动政府逆转对华战略的眼中钉和肉中刺恐怕远不止于此,中国经济总量坐二望一直逼美国,成功驱动“金砖五国”方阵,高调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轻松筹建亚投行,以及把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核大国纳入上合组织等等,都是威胁美国的所谓“罪证”。

  显然,部分美国鹰派的不爽皆非中国刻意挑战所谓全球秩序所致,而是自己心态严重扭曲使然。首先,南海争端原本就是中美间的伪问题,只要翻检1898年至1930年间签署的几个国际条约就知道,美国该不该纵容菲律宾声索南海主权;只要核实1946年美国四艘军舰协助中国政府收复南海主权就清楚,美国该不该在南海纷争中打压中国。中国在南海维权既不影响航行自由,更不妨碍美国核心利益,因此,即便南海争端导致美中翻脸,责任也不在中国。

  其次,世界网络空间既有民间商业黑客肆虐,也有国家力量相互攻防。美国控制世界互联网的根脉,组建了网络战司令部,制定了对华网络战略,技术相对落后且网络能力位居世界第62位的中国,一直是美国各种黑客攻击的主要对象。至于众所周知的“棱镜门”丑闻更说明,美国对中国的信息安全觊觎和窃取,未曾罢手,也不曾脸红。谋求网络霸权的美国为所欲为,有人却用网络战抹黑中国,实在牵强。

  至于中国经济总量增加,影响力提升和发言权增大,既是中国长期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结果,是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变化及力量消长的体现,也少不了美国和发达经济体的贡献,更是受到世界普遍欢迎。至于美国自身实力阶段性下降和经济遭遇困难,始作俑者并非中国而需要美国自我反省。假如没有华尔街惹祸引发经济危机,假如没有布什政府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也许美国不会像今天这样力不从心,英雄气短,自信大减。

  其实,聒噪中美对抗的智囊们始终无法摆脱传统思维定式和行为模式的桎梏,以己度人地预判中国强大定会取代美国,定会争夺世界领导权。熟悉中国文明史和国民性的人应该清楚,中国既无操控全球的文化基因,更无扩张称霸的历史记录。即便是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从毛泽东主张反对霸权主义,到邓小平誓言永远不称霸,再到第三代数届领导班子矢志谋求和平发展,乃至反复强调无意挑战既有国际秩序及尊重美国领导地位的表态,都足以验证中美关系不是结构性和对抗性的,自然也不该倒退至“遏制”时代。

  当下大国博弈格局也清晰可见,中国的行为没有超出维护历史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法理框架,改变地缘格局的脚本也没有在亚太地区上演,相反,美国和西方世界卷入的剧烈冲突与亚太无关。这一明显对比也表明,西方多数战略家和决策者对中国发展意图和行为方式有相对稳定和长远的正面看法,即中国并非搅局者和颠覆者,而是值得信赖的理性伙伴。

  中美政治家们也一直致力于维护双边关系大局,谨慎管控着风险和摩擦,避免陷入部分鹰派煽动和编制的对抗陷阱。8月5日,美国国务卿克里与中国外长王毅在东盟论坛期间取得积极会谈成果,就是这种共同意志的背书。王毅关于“美方支持一个强大、繁荣的中国,愿意看到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吹风表明,华盛顿并未改变对华总体判断和宏观政策。人们也有理由相信,9月习近平对美正式访问,将更加夯实和拓宽中美战略互信基础,也会以事实告诉世界,“遏制”中国只是部分人的幻想。

来源时间:2015/8/10   发布时间:2015/8/8

旧文章ID:5252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