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维克:和平和发展还是世界主题吗?
作者:金维克(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 来源:共识网
一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美苏的对峙关系出现明显缓和,中美关系向积极方面发展,中苏关系走向正常化,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更是处于上升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邓小平1985年3月在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时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1987年10月,中国正式将“和平和发展两大主题”写入中共十三大报告。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了邓小平论断之英明,1989年11月,柏林墙倒塌;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世界持续了40多年的冷战正式结束。冷战结束后,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通过谈判协商解决纠纷,和平和发展无疑已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主题。
二
然而,好景不长。美国在“一超独大”后,滋生了“新干涉主义”。在美国主导下,北约这个超强军事集团在华约解体后,不仅没有削弱,反而继续扩展势力。1999年3月,北约以科索沃危机为由对南斯拉夫大规模空袭,发动了20世纪最后一场战争。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及其盟国陆续发动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策划了东欧、中亚的“颜色革命”和西亚、北非的“茉莉花革命”,积极推进北约东扩。世界许多动乱地区,都能看到美国的“身影”。美国等西方国家一手制造的乌克兰危机,不仅让欧盟与俄罗斯的关系降到了冰点,而且使美俄关系进入“半冷战”状态。
与此同时,在美国及其盟国的策动、支持和直接打击下,萨达姆、本·阿里、卡扎菲等一批政治强人,相继“离去”, 破坏了西亚、北非原有的地缘政治平衡,使部族势力和恐怖主义势力逐渐做大,特别是极端组织ISIS的迅猛崛起,完全把这一地区拖入了战争深渊。
三
中国的东海和南海因美国插手,局势越来越复杂。中越之间、中菲之间擦枪走火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中日之间就远不是擦枪走火这么简单,而是难免有一场局部战争。对此,我在关于甲午战争反思的系列文章中,已有论述。在《甲午之战并未终结——关于甲午战争反思之一》一文的结尾,我写了这样一段话:“日本军国主义正在复活,中日之战不可避免。我们必须有足够预判和充分准备,切不可重犯当年‘不以倭人为意’的战略错误。中国至少要做好与日本打一场局部战争的准备,做好美国参战的准备,甚至要做好与美国构想的亚洲版北约对抗的准备。‘准备战争对于我们来说没有错,错的永远是输掉战争的人’。血的历史和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任何对日本军国主义抱有幻想的人,终将在日本新法西斯的屠刀下泣血伤悲。中国一旦输掉对日本的局部战争,必然发生内乱,等待中国的将是国家的四分五裂,亿万中华百姓将再次跌入痛苦的深渊,成为任人欺凌、宰割的‘支那猪’。”
四
从世界和平和安全的角度看,亚、欧、美、非四大地域板块已有三块处于摩擦和对抗状态,中国再固守邓小平30年前对世界局势的判断,绝非像有些权威人士说得那样,是什么自信和自觉的表现,而是“脑子里进水了”。一味强调和平,视世界的对立和冲突而不见,一是给人掩饰矛盾的嫌疑,漠视现实,起高调,让许多饱受战争之苦的民众无法理解;二是给人以不自信的感觉,有意回避矛盾,缺少责任和担当;三是久而久之,也使自己放松了国际警惕,造成决策失误。
目前,世界的主导是美国及其盟国,不是中国想和平或致力于和平,就可以和平的。美国一强独霸,加上北约这个超强军事集团,完全有能力维护世界和平,问题是美国并不想这么做。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虽然符合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却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如果世界真的和平了,一是美国庞大的军工集团,每年至少损失300亿美元的武器收入(2012年,美国武器出口高达700亿美元);二是新干涉主义就没有了国际市场,美国在国际上的霸主地位就失去了存在价值;三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内部的团结就会涣散,其全球强势话语权就可能被削弱。美国及其盟国作为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不想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和平发展还能成为世界主题吗?
五
综合分析世界摩擦、对立、冲突、战争的因素,可归纳为三大方面: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宗教或部族积怨。只要这些因素存在,世界就不会安宁。
首先,美国的霸权主义将长期存在。冷战后,美国历届政府都把维护自己在全球的主导地位、维护盟国的安全以及维护有利美国及其盟国兴旺发达的国际体系作为自己的核心利益。上面已经提到,美国为维护自己的霸权,必须四处煽风点火,让世界不安宁,而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尚没有一个国家能撼动。据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分析,美国一个航母战斗群,战斗力超过中国海军,而美国现有十大航母战斗群。中国提出的世界多级化,不过是一厢情愿而已。中国有些所谓的战略家甚至把欧盟作为多级化的一极,甚是荒唐。欧盟的重要成员如英、法、德、意等国二次大战后的复兴,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美国的扶持。这些国家在保持本国的基本利益前提下,已习惯于服从美国。美国与欧盟诸国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共同的民主价值观、共同的经济利益,相互间的小摩擦,对大局没有丝毫影响。欧盟不可能成为美国的对抗极。有人提出中国与俄罗斯结盟,共同抗衡美国,成为世界的一极。这一提法也是不成了的。就目前中国和俄罗斯的综合国力而言,两国即使结盟,也无法与美国抗衡,更何况两国不可能结盟。除了中、俄,其他国家还能与美国抗衡吗?
其次,恐怖主义将长期存在。“9·11”后,国际恐怖主义势力在美国主导的反恐战争中,不仅没有萎缩,反而逐步壮大。恐怖主义的猖獗活动,已从中东蔓延到北非、东非、南亚和欧洲,美国更是经常提高本土防恐级别。恐怖主义植根于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历史冲突,其反西方的文化基因将长期存在;现实的不公正、不合理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也为其长期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土壤。尤其让世界警惕的是,恐怖主义宗教化、本土化、全球化态势越来越明显,其生存力、发展力和对世界的报复力也越来越强大。
其三,宗教或部族积怨将长期存在。当代许多地区冲突和国际争端都有宗教背景。有世界“火药桶”之称的中东地区,伊斯兰教与犹太教、基督教的对立和冲突几乎不可能消弭;伊斯兰教内部什叶派与逊尼派特别是与逊尼派的极端分支瓦哈比派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由来已久,难以弥合。印度与巴基斯坦关于克什米尔的争端,背后也有复杂的宗教因素。斯里兰卡、埃及、也门、利比亚、突尼斯、尼日利亚、索马里、肯尼亚、马里、中非、坦桑尼亚、布基纳法索、乌干达、南北苏丹等国的内部冲突,基本都是宗教因素引起的。在各宗教派别内部还存在的大大小小的部族,相互之间也经常发生矛盾和冲突。如阿富汗的基层政权基本掌控在大大小小的部落酋长手里,正如《阿富汗文化史》写得那样,“一个部落就是一个有组织的团体,一个小共和国”,相互间的矛盾和冲突几乎是常态;南苏丹脱离苏丹独立后,其国内部族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各部族在争夺权力过程中,逐步演化为大规模冲突;尼日利亚共有部族250多个,内部冲突不断……
六
笔者以为,在国与国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部族与部族之间的摩擦、对立、冲突持续不断,且影响和涉及面越来越广的态势下,国际社会应大力倡导包容精神,并把包容和发展作为世界的共同主题。当今世界最需要的是包容,不同的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利益集团,相互间只有包容才能实现共存。没有包容就没有和平,没有包容就没有发展。在推进世界包容进程中,中国应发挥积极作用。中国的儒家文化蕴涵着丰厚的包容精神,厚德载物,海纳百川。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早在1973年就在《历史研究》一书中指出,“如果要使被西方搅乱的人类生活重新稳定下来,如果要使西方的活力柔和一些,成为人类生活中依然活跃但不具破坏性的力量,我们就必须在西方以外寻找这种新运动的发起者。如果将来在中国产生出这些发起者,并不出乎意料之外。”汤因比如此看重中国,是因为他真正领悟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贵和”本质。当今世界需要通过接纳、容纳异己,形成多元共存、和平共处的局面,而儒家文化的包容精神能使中国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发挥协调、协和作用。如果包容性能够主导世界,将使不同的文明、不同地缘利益的国家、不同的族群减少对抗,增加对话和理解,促进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作者: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
来源时间:2015/5/22 发布时间:2015/5/21
旧文章ID:3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