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主旨报告
作者: 来源:上海社科院网站
和衷共济:中国与世界的共存之道
本报讯(记者石岸泽羽/摄影报道)出席第三届中国学论坛的中外学界精英,9月8日汇聚上海展览中心,共同探讨“和衷共济:中国与世界的共存之道”。
本届论坛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导举办。来自五大洲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国内知名学者专家近400人出席论坛。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世界中学论坛组委会名誉主任王晨为本届论坛发表书面主旨演讲《让世界了解一个起初的中国》。他充分评价中国学论坛已发展成为中外学术界共同探讨中国发展趋势的新平台,成为中国学者与各国学者之间思想连续的新纽带,成为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加深友谊的新桥梁。世界中国学论坛已成为全球研究中国的广大学者的学术盛会。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论坛组委会名誉主任王仲伟致开幕词。他说,举办世界中国学论坛,旨在对当代的和历史的中国展开全方位研究,为从事中国学研究的中外学者提供广泛交流与深入研讨的平台,促进世界与中国的相互理解与合作,达成共识,从而使中华文明在与世界文明的融合之中更具有活力和魅力。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论坛组委会副主任宋超主持论坛开幕式。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论坛组委会主任王荣华,中国外交学会原会长梅兆荣,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罗迪等,在论坛上作主旨演讲。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俄罗斯前驻中国大使罗高寿、日本创介学会名誉会长池田大作发表书面演讲,从不同角度评论中国的发展趋势和价值观,精辟观点和独特见解引起与会者共鸣。
论坛分17个分会场、3场圆桌会议,围绕“中国改革发展30年的道路”、“中国与世界的共存之道”、“中国学方法论研究”等展开讨论。论坛学术空气浓厚,凸现学术创新特点,将进一步推动世界中国学论坛在海内外产生更广泛、更深入的影响。
主旨发言之一
共创和谐共赢的未来(摘要)
全国政协副主席、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厉无畏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1978年开始,在邓小平先生的领导下,踏上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5%以上,中国进出口总额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足1%上升到2007年的约8%。中国的发展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1978年以来,中国年均进口增速达到16.7%,已成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大进口市场。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2001年以来,中国年均进口额近5600亿美元,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1000万个就业机会。
中国的发展已日益引起世界的关注,中国未来发展会如何,到2025年将以何面貌与世界共处?这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之一。
首先,尽管中国经济受美国次贷危机、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通涨压力增大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依然良好。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期,资本充裕、市场巨大;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三个大增长极的发展之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机制逐步建立,深化了中国-东盟的经济合作,成为带动中国西南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极;台海局势发生积极变化,将有效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带的发展;随着成渝地区和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等改革试验区的相继推出,中国新一轮区域改革试验开始发力,进一步推进了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的建设。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仍达10.4%。宏观调控取得初步成效,物价上涨幅度正逐月降低。中国正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注和改善民生,维护和发展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继续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可以预见,到2025年中国经济实力将大大增强,人均GDP将超过8千美元;不仅可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巨大的市场,也有能力提供投资帮助其他地区的发展。
其次,过去的30年,中国已从一个工业落后、商品短缺的国家发展成一个商品制造的大国。如今正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仅加强了对科技创新、研究开发的投入,也在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解放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可以预见,到2025年,中国将不仅是一个制造大国,也将成为一个创造的大国;不仅经济实力将大大增强,综合竞争力也必将大大增强。
第三,过去的30年,中国已总结了经验教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培育低碳经济。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到2025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超过20%,并向低碳经济发展迈进一大步。
第四,过去30年,中国走的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选择。可以预见,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化,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继续推进与一切爱好和平国家的合作关系,携手共进,互利合作,努力实现经济振兴与社会发展的目标,共创和谐共赢的美好未来。
显然,中国的发展不可阻挡,中国的发展不会对别人带来威胁,中国的发展必将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
主旨发言之二
和衷共济:中国与世界的共存之道(摘要)
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第三届世界中国学论坛组织委员会主任王荣华
世界中国学论坛以自己特有的思想视野和学术路径,展现着与北京奥运同样的理想。论坛连续三届以“和”作为核心理念主线,在“和而不同”、“和谐和平”、“和衷共济”三个主题之间延续和伸展,成为中外学者的共同话题。在这条主线之下,中外学者切磋探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价值融会贯通,对当代中国发展与世界未来趋势深入思考,形成一系列共识和创新。中国学论坛正在成为国际学术对话的重要平台。
今天,“和衷共济”依然是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智慧、价值和理想。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来表达和丰富当代中国的新理念:“和衷”是凝聚、提升发自内心的共识,就是人类同心协力地追求“和平、和谐”;“共济”就是共同承担责任,共同面对挑战,共同抓住机遇。
在提出论坛主题的过程中,我们试图把这么丰富的内容译成英语短句,几乎找遍各种辞典都没有妥切的对应词句。但是,专家学者们绞尽脑汁,终于以创新的意译表达了这个古老成语的当下内涵,这就是“共同挑战、共同奋斗、共同利益”,这三者结合才是完整的“和衷共济”。可见,这个译法本身就是中外文化融合的见证。
“和衷共济”首先是中国本身发展的需要。我们面临的机遇是前所未有的,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中国人民正在共度新的难关,共攀新的险峰。
“和衷共济”反映着当代中国人的全球意识增强。全球化时代需要我们超越意识形态障碍、共同应对全球发展的难题。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单独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人类生态恶化、能源资源紧缺、贫困与粮食危机、跨国恐怖主义等威胁,也不可能脱离世界来获得自己的任何发展。中国的发展问题要在世界范围内才能得到解决,世界的问题也必须有中国的参与才能解决。
“和衷共济”揭示了当代中国人所具有的强烈忧患意识。只有在危机和威胁面前,人们才会更加相互支持相互理解,才有“和衷共济”的基础。中国的发展面临着挑战和难题,世界的发展同样面临着两难选择和危机。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正在呈加速度上升。中国和世界都需要这种忧患意识这种危机感和紧迫感,才能不断强化中国与世界各方应对挑战的战略合作。
“和衷共济”的演绎体现了当代中国人努力创新的开拓意识。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智慧,亟需通过新的提升新的传承,发掘出开启当代难题的钥匙。中国人的观念更新和制度创新,将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紧密合作提供更加深厚的亲和力。
“和衷共济”展示当代中国不断扩大开放的方向。中国的开放并不限于市场领域,而且越来越在文化和制度领域推进。虚怀若谷、海纳百川,借鉴各国经验来解决自己的发展问题,实现各种文化和制度的相互开放,兼容并蓄。这是“和衷共济”的又一种境界。
“中国与世界的共存之道”的出发点和着眼点首先是中国发展之“道”,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是以中国的“和衷共济”来促进世界的“和衷共济”;这个共存之道,就是中国与世界的“共济之道”、“共赢之道”,就是在政治上互尊互信,在经济上互利互惠,在文化上互鉴互学,在生态环境上互保互助。
当我们在思考“和衷共济”的题中之义时,现实生活展现了最为感人的一幕。2008年5月四川发生历史罕见的超强地震,灾区人民遭到极其沉重的生命打击和财产损失,以及由于猝不及防的灾难造成的巨大心理创伤。这次自然灾害震撼了世界,中国人在灾难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同样震撼了世界。万众一心、奋力抗灾的全民意志,以人为本、感同身受的人道关怀,相濡以沫、无私援助的同胞情义,勇于牺牲、无畏从容的英雄气概,身卒士先、同甘共苦的领袖风范,真实而又深刻地注解了“和衷共济”的丰富内涵。这次灾难唤起了世界各国对中国人的重新认识,国际社会伸出的援助之手是那么有力而温暖,他们注视中国的目光是那么富于理解和同情。这里,我们同样感受到了全人类的“和衷共济”!我们更加相信,“和衷共济”不仅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主旨发言之三
中国人的伟大新觉醒(摘要)
中共中央党校前副校长、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前理事长郑必坚
一九七八年后的最近三十年中,中国实现了世界近代以来一切大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速发展。西方思想界、战略界、舆论界的一些朋友把这样一个举世瞩目的重大现象称之为“世纪之谜”。而要破解这个“世纪之谜”,从中国人在这个历史新时期的伟大新觉醒的深刻内涵中理解。这个深刻内涵的首要与核心,就是“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而“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之最突出的,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封闭僵化的颓势和万马齐喑的沉闷,中国人真正充满希望地活跃起来了。
中国人的伟大新觉醒,是由三十年前那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起步的。经过这个大讨论,中国人又把实践标准进一步集中到生产力标准上来,把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利还是有害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是非标准”。邓小平以巨大的勇气尖锐、鲜明地回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这就是中国人伟大新觉醒的聚焦点,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突破口。
有了这个伟大新觉醒,中国的生产力被奇迹般地逐步释放出来。这里包括:一要搞活资本,二要统筹土地,三要发展科技,四要改善生态,五要扩大就业,六要更好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对外开放,更充分地调动国外境外资本、技术、人才、资源等积极因素。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摆脱僵化模式,义无反顾地“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把改革开放的重点确定在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我们以“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我们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旗帜、道路和指导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真正活跃起来的社会主义!
“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说到底,是人的因素的进一步解放。既包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各类所有权、财产权、自主权和正当竞争关系的发展,也包括在民主化和法制化基础上公民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民主权利和各项基本人权的愈益强化的保障。所谓“中国真正活跃起来”,其要点就在这里。基本的事实就是这样:经济体制改革同政治体制及其他方面体制改革相结合,而不是相脱离;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人民最大利益标准和以人为本相统一,而不是相割裂。由此而来的,是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
池田大作贺词
尊敬的王荣华院长,
在座的各位先生:
衷心祝贺上海社科院成立五十周年。
这半个世纪,贵院作为中国的“智囊”与“罗盘”,引导贵国走向和平与繁荣,留下了不朽的历史。
对于我来说,能成为贵院的一员是无上的荣誉。
这次贵院举行如此盛会,向下一个五十年进发,这也是21世纪的巨大希望。
欣闻为纪念这个光辉佳节,从9月8日起举行第三届世界中国学论坛,有亚洲、欧洲、非洲等众多的国内外有识之士出席。我相信,各国著名学者间进行对话与交流,将清晰地描画出世界未来的蓝图。我满怀敬意地关注论坛的丰硕成果。
大概不止我一人会感到,为克服现代世界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中国文明中“天人合一”、“大同”思想所象征的“东方的和谐智慧”,正是现今所需求的充满启发性的哲学。
《论语》中有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觉得这句话强烈搏动着和谐共存的民族精神。不是以利己为中心,而是要利人、利大众,舍“小我”而取“大我”,民族和谐共存,共享幸福,日益繁荣。
北宋著名思想家张载的《西铭》中有这样一段话:“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句中也脉动着万物相关共存的丰富的生命感觉。而且,这和佛教所重视的,万物皆以“缘”相结合的“缘起观”深深共鸣。
记得四十年前的9月8日,我发表了《日中邦交正常化倡言》。这出自我的信念,即,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伟大精神遗产的重要,认为中日首先要缔结友好,进而架设亚洲和平、世界和平的桥梁。
当时这一倡言遭到多方面的指责与中伤。这也是我本来就做好的心理准备。
我下定决心,要和周恩来总理等贵国领导人一道,坚决开辟青年能携手协力的道路。
总而言之,现在人类所需要的是去探究及发挥人类在中国及各种文明中培育的“和衷共济”哲学,摸索途径努力合作去建设和平共存的人道世界。
上海这个国际都市正是人类和衷共济的楷模。继北京奥运会之后,2010年将举办历史上最大的“上海万国博览会”。
衷心祝愿此次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学论坛圆满成功,智果累累。
最后,祝愿上海社会科学院蓬勃发展,来自世界各地的诸位健朗愉快,一切顺利。谢谢。
创价学会名誉会长池田大作
2008年9月7日
中欧合作如何实现“比翼双飞”
——访艺珂研究院主席、德国前经济与劳工部长沃尔夫冈·克莱门特
做大、做强中国“家底”
——访中国前驻德国大使、中国外交学会前会长梅兆荣
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
民主要与法治同步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
宁为富而仁的国家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经济企业研究所所长于宗先
政府催生“社会市场”
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讲座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江讲座教授王绍光
中性政府是执政者的最佳选择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姚洋
来源时间:2015/4/7 发布时间:2008/9/11
旧文章ID: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