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伟:中国学不等同汉学 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

作者:黄仁伟  来源:文汇报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今天起在上海展览中心召开。300余名中外学者会聚一堂。

  世界中国学论坛旨在聚集中国研究的大师名家和优秀成果,以历史文化的纵深和国际视野的广阔,探索中国“和平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

  本届论坛主题为“中国与世界:和谐、和平”。这是第一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主题“和而不同:多元视野下的中国”的延续和深化。本届论坛将如何展开对历史的反思、并高瞻远瞩展望未来?本报记者与论坛组委会秘书长、上海社会科学院

  副院长黄仁伟进行了对话。

  文汇报:两年前第一届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召开后,本报读者对中国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它本身的发展状况产生了很大兴趣。能不能请您在这里先介绍一下世界中国学发展的概况。世界中国学的研究过去大多在国外进行,现在中国发起展开如此大型的、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其重大意义体现在哪里?

  黄仁伟:首先,中国学和汉学是两个相近却又不等同的概念。汉学可以追溯到800年前的马可波罗东游中国开始向西方介绍中国,还有明朝的利玛窦等很多传教士都是汉学的鼻祖。但是传统汉学不研究现状,更不研究未来,与当代中国相当隔绝。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迅速上升,人们发现以汉学的概念来解释当代中国已经远远不够。比如,清朝的中国人形象是“梳辫子的男人”和“裹小脚的女人”,同现在的“小巨人”姚明,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中国人形象。

  其次,中国学是汉学与中国问题研究的结合。从冷战时期开始,中国问题研究只是研究一些问题,为针对中国的政策和战略服务,并不构成一门学科。中国学是从中国研究和汉学两者中各取一部分相互融合的一门学科。这是一门既古老又新颖的学科,它经历了从汉学、到中国问题研究、再到中国学的三个阶段。

  其三,中国学形成后,其研究范围开始向各个学科领域扩散,从过去的人文学、历史、哲学、语言,到后来的政治、经济、国际关系、战略、安全,乃至现在的社会学、人类学、人口学、民族学、妇女学、宗教,涉及到中国人生活的每一个领域。这些领域综合起来,又形成一个对中国的整体看法,从个别领域出发,到所有领域,再融合到更高的对中国的整体研究。整个过程可分为,一是汉学向中国学转变,或者汉学和中国研究融合为中国学;第二是传统个别学科向所有的学科转变,融合为一个更全面的中国学。

  由于中国目前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各国战略界人士对中国的未来空间有着各种不同的预期,中国的发展究竟能有多快,对世界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争议很多。中国的未来发展显得深不可测,就使中国学成为一个巨大的命题和猜想。科学就是从假说开始的。于是,对研究中国感兴趣的人就越来越多了。

  中国学不等同汉学 立足中国研究中国

  文汇报:有一种说法,世界中国学的研究过去大多在国外,现在回到了中国。但我听您刚才一番解说,好像又不是这回事,因为以前国外的中国研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国学。能不能这么说,中国学的开端,还是从中国开始的。

  黄仁伟:首先从研究领域来说,中国学不等同于汉学。应该说汉学在历史上是西方的,西方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的高深学府里,有很好的汉学研究宝库。如莱登汉学院,那里保存着从清朝末年以来中国所有的重要出版物,是欧洲最大的汉学藏书。德国、法国、英国,甚至瑞典、丹麦都有很大的汉学藏书。但是,汉学不研究现状,而且不能覆盖中国文化的很多领域,如藏学、西夏学、敦煌学等等,以及中国疆域范围内的少数民族文化,都不能包括在“汉学”的范围内。因此,要研究整体的中国,必须回到中国,要从中国本身来研究。

  其次,从研究材料来说,我们曾经丢失大量中国文化的宝贵资料,很多学者只好跑到西方去研究。如西夏学的文化遗迹在原地基本消失了,一些重要文献要到欧洲、俄罗斯去看。敦煌学也有很多材料在外面,很多研究数据要到外面去找。但是现在中国自己有大量的材料,又地下挖掘出大量的材料,还有大量从海外回归的材料。而且中国现状研究越来越丰富、透明、系统化,加上电脑处理和数据资源共享,在中国的材料总量是任何国家不可比拟的。

  其三,研究方法大大开拓。过去中国研究的方法比较狭隘,现在我们可以运用世界上的所有学科和方法来探索所有的问题。过去忌讳的一些话题,现在都有学者在研究。从研究领域、研究材料、到研究方法来说,都出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即使西方汉学家也不得不到中国去做中国研究。

  中国重新认识自己 世界重新认识中国

  文汇报:加强中国学研究确实意义重大。在此,您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发端于中国的中国学的重大意义。

  黄仁伟:我想,可以说是“中国重新认识自己、世界重新认识中国”。中国重新认识自己,可以从中国开始出现“国学热”得到证明。国学研究在20世纪初就出现衰落,后来几乎中断。现在出现“国学热”,其意义不能低估。这是中华文明的新起点,也是中国重新认识自己的开始。

  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也在重新认识中国。全世界出现中国文化热、中国语言热、中国孔学热,其发展速度非常之快。如果简单地认为这是因为中国市场大、生意好做,所以大家才学中文,这是很表面肤浅的。更深层的是中国哲学、文化、伦理的一些概念在全世界发生了作用。人们突然发现,世界上讲人和自然的和谐,人要服从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规律,讲的最早是老庄。孙子兵法现在成了全世界战略家必读的著作,孙子兵法不仅仅是讲军事,讲的是宏观政治,企业家也要读孙子兵法。重新认识中国,是中国学蓬勃发展的内在动力。

  文汇报:2004年第一届中国学论坛的主题为“和而不同:多元视野下的中国”,今年的主题定为“中国与世界:和谐、和平”。您能不能解释一下,两届论坛主题之间有什么区别,以及两者之间的延续性体现在哪里。

  黄仁伟:第一届中国学论坛是在上海市政府大力支持下,上海社科院推动高层国际学术交流的一个尝试。当时中国学在世界上还没有这么热,“和而不同”概念刚刚形成。“和而不同”是一个核心概念,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孔子讲“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如果世界上不同文化能够“和而不同”,就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此后,很多学者都期盼第二届论坛,把这个讨论深入下去。这一届论坛的意义更大,因为世界关注中国的程度大大超过两年前。“和平发展、和谐世界”提出来了,这两个概念是中国未来长时间发展的指导性、战略性概念。这两个概念提出之后,引起国际学术界、战略界甚至企业界的热烈讨论,成为研究中国最好的切入点。我们就把“中国与世界:和平、和谐”作为第二届论坛的主题,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放到这个大主题当中讨论。这届有18个议题,上一届只有6个议题。很多学术单位承担了其中某个分会场的讨论,从某个角度论证和平、和谐。这样一个非常复杂、非常重大的课题,引起各国学者的高度兴趣。这是客观上有强烈需求的冲动。两届论坛的两个主题之间是有联系的,尽管二者都强调“和”,但二者的深度、广度很不一样。

  文汇报:听你刚才的陈述,我觉得你们会议准备工作做的非常好。这次论坛规模很大,议题广泛,你们会议主办方是如何成功策划的?“和平、和谐”这个主题是怎么定下来的?

  黄仁伟:首先,主题的选择非常重要。这个选题确实经过了几十个学者连续多场的讨论,由几十个选题浓缩再浓缩,组合出这么一个题目,题目本身反复论证了很多次。其次是参与者的思想高度。我们的一个强烈想法,就是一定要邀请有权威的、著名的、有创新思维的学者。我们尽量挑选有关学科具有前沿思维的学者,结果来了几十个思想深邃、经常提出新观念的学者,对我们的思维可能产生冲击。其三,我们应当允许宽容的讨论。在大的主题下面,各种论文的选择有充分的自由度。每个话题的触角,可以延伸到很深的、意想不到的话题上去。这就像大树的树根,根须分布得越开阔,大树长得越高。我们的主题是很集中的,但是每一个分会场的论文题目可以更深更广。

  外国学者概念创新 中国大师学贯中西

  文汇报:我想到一个问题,这么多高层次的专家学者过来,我们非常重视,派出了4名记者与会采访,应该谈哪些读者感兴趣的话题?请您指点。

  黄仁伟:我可以对会议可能的亮点做点提示。一个就是人们很熟悉的理论大家郑必坚同志,在大会上将有一个重要演讲,提出具有理论冲击力的新观念。上海社科院王荣华院长的主旨报告,代表了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理论思维的深度。我们请来了一些著名的国际学者。他们之中,有人最早提出,“和而不同”是最具有普遍性的价值观。还有洛桑国际竞争力报告的创始人也来了,他将讨论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问题。还有提出世界城市概念的英国学者,这次来讲中国的世界城市问题。日本学者藤田,空间经济学的世界大家,他用这个概念来讲中国的经济对整个世界空间经济的影响。这是一些大的理论概念的提出者,还有一些是资深的、终身从事中国研究的世界级学者。当然也有我们中国自己的大师汤一介、张芝联等,他们都是学贯中西。还有仍在学术界活跃的带头人,如于沛、步平、王缉思等。这次学者们聚会,有时针锋相对,有时切磋琢磨,有时玄而又玄,有时细而又细,种种风格方法都会出现,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我们的工作就是搭个舞台,让最好的演员表演,表演越好观众越多,舞台越大,会有更好的演员来。

  文汇报:谢谢黄院长接受我们的采访。

  黄仁伟:我在此要借文汇报的宝地,向国内国外中国学研究学者表示我们的期待,期待更多的人在以后第三、第四届加入我们的论坛。我们的愿景是,2008年与北京奥运会同时有一个中国学论坛,2010年与上海世博会同时有一个中国学论坛,连续三、四届之后,中国学论坛就成为一个国际学术品牌,与中国的发展、上海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来源时间:2015/4/7   发布时间:2006/9/21

旧文章ID:3029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