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学者在渲染“中国强势”?

作者:  来源:《中国国际政治学刊》

  Björn Jerdén, The Assertive China Narrative: Why It Is Wrong and How So Many Still Bought into It,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Spring 2014) 7 (1): 47-88.

  这篇文章作者研究的对象,既包括某种国际政治的事实,也包括某种“学术现象”。“中国变得更为强势”这种现象事实上并不存在,但很多学者却陷入了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之中,学术界对这个问题在不断进行“渲染”。而且令人惊讶的是,不仅政策研究界陷入了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学术界也陷入了对这个问题的讨论。

  2012年《国际安全》杂志上发表了江忆恩的一篇文章,认为中国并未变得强势,美国学者低估了中国在2010年以前的强势政策,高估了中国在2010年以后的强势政策。作者认为,江忆恩的分析思路基本上是对的,但更有必要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学术现象”。

  国际上的声音普遍认为中国对外政策在2009-2010年后突然变得强势起来。似乎这一看法逐渐变成了常识。但是作者则持有不同意见。本文中作者分三步对自己的看法进行了论述。

  第一,为了更加准确地分析中国的外交政策,作者对中国2009年前后的外交事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确定了判断对外政策发生变化的标准。第二,基于新的理论框架,作者利用新的实证案例来反驳以上观点。第三,作者对产生这种错误看法并最终成为“常识”的现象做出进一步探究,作者认为不仅仅是媒体记者在推波助澜,学术界也助长了这一现象。通过提出六点原因,作者给出了他的解读。

  作者对这种强势的外交手段下了定义,在讨论了诸多版本后,作者认为将中国外交政策的强势定义为一种通过强势对抗式的手段去达成一定的目的,包括实现与美国或者西方国家的对抗。

  作者使用了CharlesHermann的四分法,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态度的改变进行了分类(P.51),第一,调整性改变,主要强调政策力度程度的“量”的改变和接收者的范围变化。第二,程序性改变,强调性质上的改变,比如说工作方法工具上的改变。第三,问题/目标改变,主要针对对外政策的目标或者问题上的变化。第四,国际方向上改变,强调国际事务中的政府的方向调整。

  利用以上分类方法,作者对2009-2010年的重要外交事件进行分析,并对比了2009年以前中国在类似国际事件中的处理方法和态度,得出了以下初步结论:

  1. 2010年处理台湾“军购”(存在调整性改变)

  2. 2010年3月将中国南海列为“核心利益”(无)

  3. 2010年2月处理达赖喇嘛访美(无)

  4. 2009年12月COP15气候变化会议(themeeting of the Conference of Parties to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on Climate Change)(无)

  5. 2010年6月回应美国舰队进入黄海领域(无)

  6. 2010年9月回应朝鲜炮击延坪岛(无)

  7. 2010年9月处理日本“购岛”事件(无)

  8. 2009年3月周小川货币政策的文章(存在调整性改变)

  9. 2010年3月回应天安舰沉船事件(无)

  10. 2010年12月回应某人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1. 南海政策(存在部分调整性改变)

  作者认为,以上事件的确反映了中国使用了强势的对外政策,也就是说,中国政府使用对抗式的方法达到其目标,但是这不足以证明其政策变化。步入2010年以来,作者认为偶尔的强势姿态属于中国对外政策的常态,很难说2009-2010年对外政策突然出现了改变。

  那么为什么许多中国问题专家(包括美国的和中国的),都认为中国变得更为“强势”了呢?作者认为这种错误的认识之所以出现并流行开来,第一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学者在进行高调的“炒作”,第二是因为缺少学者公开反驳此类观点。

  为了进一步探究这种错误认识的出现机制,作者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假设。但是目前作者仅仅是提出了假设,并没有开始进行实证分析。

  1. 信息瀑布(Informational Cascade):人们依赖他人的信息去补充自己的知识,而这种依赖存在风险,因为有些信息缺乏实证,难以保证真实有效。错误的知识积累起来,就成为了更加错误的认识。

  2. Precedence to Explaining:通常学术界认为解释一个问题更加重要,但是作者认为其实描述一个现象和解释其原因可能同等重要,学者们应当首先做到精确地描述一个现象,保证所谓的事实的确是事实。

  3. Discursive Determinism:作者认为学术界应该更加关注于人们具体的做法而不是局限于分析言论。

  4. 现实主义的偏见(Prejudices of (Folk) Realism):人们有了背景知识或者认识后往往会对现象进行基于自己先有认识的分析,但是往往会产生偏见。进攻性现实主义和权力转移理论认为,中国实力的增加会使其对外政策更具有进攻性,但是这种认识可能使人们产生错误的判断。

  5. Disillusionment Among China Engagers:有些学者认为中国终将加入美国的阵营,但是这一部分学者的想法随着中国的强势和崛起而逐渐改变看法。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使得中国日益被放在了国际聚光灯之下。中国的一举一动,哪怕有一点强硬的特征,都会被媒体和学者放大。很多人批评美国的对华政策过于仁慈了。

  6. 中国问题研究的“政治化”(Politicised China Research):一些人突出中国的“强势”,以便于为美国的某些政策提供合法化的论据,如“重返亚太”政策。渲染中国的强势政策,符合美国的利益,因此很少有学者会去质疑这个观点。

来源时间:2015/3/11   发布时间:2015/3/11

旧文章ID:2524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