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在中东进进出出,我们为何绕着走?
作者:王韬 来源:观察者网
在历届中国国家主席中,习近平主席可能是在其任期的前两年内进行国事访问最为频繁的一位。正式上任的第二天,他就动身前往俄罗斯和东非,开始了首轮国事访问,其内容与能源紧密相关。随后,他又前往美国,并顺道访问了加勒比海三国。2013年10月份,习主席出访了东盟国家,在此期间第一次提及“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概念。之后,他还访问了中亚地区、欧盟、蒙古以及南美地区,所有这些地区都与中国有着紧密的能源联系与合作。在2014年的北京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计划投入400亿美元,建立丝绸之路基金,旨在加强与“一带一路”发展计划沿线国家的联系交流和经济合作。
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后,习主席紧接着访问了澳大利亚——另一个与中国有着紧密能源联系的国家。人们也许会好奇,为什么迄今为止习近平主席还没有访问中东这个对中国能源供应有着重大意义的地区。“一带一路”海外发展战略基本上涵盖了习主席过去两年中访问过的除美洲以外的所有国家,但“一带一路”的两条路线似乎都绕过了中东地区。
这是否真实反映了中东地区在中国新一届领导外交议程上的地位呢?随着国际石油生产格局逐渐向新兴的非常规石油生产地区转移,海湾国家对于中国来说是否已经不再重要了?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沙特阿拉伯是中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2013年其对中国的出口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20%,而整个中东地区对中国的石油出口则占到了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50%以上,占中国石油消耗总量的30%。同时,中国治理空气污染的努力意味着使用更多更为清洁的天然气,未来中国对天然气的需求注定有增无减。卡塔尔是中国最大的液化天然气供应国,向中国出口的天然气总量位居第二,仅次于土库曼斯坦。而伊朗作为世界第三大天然气生产国,并与中国维持着良好的关系,也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未来,中东地区在中国的能源地缘政治版图中将会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自2000中国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国有企业在全世界的海外直接投资一路飙升。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逾900亿美元,其中国国有能源企业占了最大份额。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总结了中国国有企业在2008年到2013年间对海外石油的直接投资和贷款总额,但是报告发现中东及北非地区远落后于其他的主要石油地区。
考虑到该地区在中国石油和天然气进口中所占的份额,中国在中东地区与其他石油地区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就显得尤为耐人寻味。作为美国外交战略的一个核心地区,中东地区具有世界上最为复杂的地缘政治,并且与宗教和文化冲突交织在一起,这让在非洲与南美地区积极参与投资的中国国有企业心存顾虑,转而专注于更加简单安全的原油贸易。中国的这些举动可以被理解为中国接受美国在该地区所主导的国际秩序。然而不幸的是,这些举动也被奥巴马总统视为中国在搭美国的“顺风车”。伊拉克或许是最明显的例子,在伊拉克战争以后,中国三家石油企业都在伊拉克进行了重大的油田投资。
近些年,中国的一些海外投资项目常常被卷入地缘政治和当地国内政局的动荡中,例如在南苏丹、利比亚和委内瑞拉,中国的投资都遭到了重大损失。伊拉克境内伊斯兰共和国(ISIS)的突然崛起也让几年前才刚进行了重大投资的中国石油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即便是在与能源无关的行业中,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在沙特阿拉伯的高铁建设项目中的亏损也高达40亿美元,最后几乎是作为一项为了取悦沙特政府的政治任务才勉强完成的。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外交蓝图中的一项积极战略,同时也是在2014年中国的海外直接投资首次超过其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之际,自“走出去”战略启动以后对中国海外投资进行回顾和整合的一次尝试。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的海外能源投资仍是中国外交意图的具体实现手段之一。但作为中国海外发展战略的首次尝试,“一带一路”尚未打算涉足世界上地缘政治最困难和复杂的地区。另外,自美国“重返亚洲”后,中国与美国之间摩擦不断,也使得习主席现在无意去挑战美国在中东地区所主导的现有秩序。
显然,在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方面,中东地区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积极维护该地区的稳定也符合中国的利益,这也是中国努力促成伊朗核谈的原因。就目前而言,中国会继续尊重现有的国际秩序,尤其是在对美国具有长远和重大利益的海湾地区。尽管美国从中东的石油进口量正在减少,但目前没有证据显示美国将从中东地区退出。随着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日渐增长,中国将不会排斥与美国合作以促进该地区的稳定。但是,对中国来说在中东地区彰显其实力仍为时尚早。
本文(土耳其语)最初于发表于土耳其《Analist》月刊。
http://news.ifeng.com/a/20150205/43106249_0.shtml
来源时间:2015/2/24 发布时间:2015/2/5
旧文章ID: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