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伟:中国扬弃“韬光养晦”的外交风格
作者:王建伟 来源:BBC
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共第五代领导人执掌中南海以来,中国外交更为活跃。决定中国今后10年走向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不久前落幕,国际社会还在消化会议文件透露的种种信息,中国外交再次出击,上演“远交近攻”的大戏。
总理李克强19年来首访罗马尼亚,会见中东欧16国总理,展开“铁路外交” ;而在毗邻的西太平洋,中国宣布建立东海防空设别区,反制美日,扩大战略纵深;无独有偶,“辽宁号”航母编队高调亮相,首次跨海区,经台湾海峡,赴南海演练。这些举措延续了新领导层的外交风格,进一步表明中国的外交战略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首先,针对近年来中国的外交理念和实践往往脱节的现象,新领导层提出要加强中国外交的顶层设计,搞好对中长期外交整体布局的运筹,寻求外交理念和策略新的突破。
近一年来,中国领导人已经提出了诸如“新型大国关系”、“新型礼义观”等外交理念,并用以指导和规范中国的外交实践。
习近平罕见召开高层会议,为麻烦不断的中国周边外交进行顶层设计,提出用“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视角”思考周边问题”, “ 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
三中全会决定成立期待已久国家安全委员会,也是为了从顶层加强对中国国内和国际安全的联动协调。
其次,和胡锦涛时期相比,中国外交正变得更为主动自信,更具全球性。中国外长王毅明确提出,在新形势下,中国外交要“更具全球视野,更具进取意识,更有开创精神”, 以维护中国“不断延伸的正当权益”。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新领导人的首年外交足迹遍布全球,从非洲到拉美,从南亚到东欧,中国正在“重新发现”过去被忽略的一些地区的战略价值和潜力。
可以说对中国外交来说,已经没有“被遗忘的角落”。在处理世界热点如伊朗,叙利亚,朝鲜,中东等问题上,中国也开始站到“世界舞台的中央”,不再充当置身事外的旁观者。
“强硬”
再次,面对中国周边的严峻局面,中国加强了军事与外交,硬实力和软实力的配合,频频“亮剑”, 更多表现出“反应性强硬”或“选择性强硬”的特点。
习近平上台后,每到一地,必视察军队,强调军队要“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近一段时期,中国的尖端武器不断曝光,军事演习风起云涌,似乎表明在三十多年无战事之后,中国正在为捍卫其核心利益做好必要时使用武力的准备。
刚刚宣布的东海防空识别区只是中国力图反制美日对中国战略空间的钳制,打破其在西太平洋传统势力范围,修正它们在这一地区习以为常的游戏规则的最新尝试。
挑战
总之,以上种种表明,习近平治下的中国正在逐渐扬弃邓小平的“韬光养晦”战略思想,而转向“有所作为/大有作为”的新取向,一个新的中国外交大战略正在形成。
当然中国外交的战略转型,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厘清,很多挑战需要面对。例如中国外交安全战略“亮剑”的火候是否已经成熟?
胡锦涛前几年曾说过中国要避免“未强示力”。那么今天中国是否已经到了“已强发力”的阶段?此外中国外交的转型是否具备足够坚实的国内政治和社会基础;中国外交如何在“求变”和“维稳”之间取得动态平衡,等等,都需要进一步的摸索和探讨。
最后,国际社会,特别是现存强权对中国外交新战略的耐受性也是这一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这就取决于崛起大国和守成大国能否有足够的智慧在亚太地区达成“自己活也让别人活”(live-and-let-live)的战略谅解。
如果连一个美日已经玩了几十年的区区“防空识别区”都不让中国搞,惊呼美国从此失去了亚洲,那么中国的和平崛起确实有点玄,而“新型大国关系”也只能是一个名词而已。
来源时间:2015/2/22 发布时间:2013/12/2
旧文章ID: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