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飞:理性应对“两国集团”论
作者:刘建飞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年第5期
源自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两国集团"论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中国成了西方媒体热捧的对象。何谓"两国集团"论?其提出的背景是什么?中国应当如何应对这种论调?
一、何谓"两国集团"论?
所谓"两国集团"(G2),就是中美两国合作,共同主导世界事务。最早提出中美"G2"构想的是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弗雷德·伯格斯登。他在去年夏天发表于《外交》杂志上的文章首次提出,并在第四轮中美战略经济对话闭幕后召开媒体电话会议,宣传他的中美"G2"构想–如果美国要鼓励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就应该和中国分享全球经济的领导地位。他建议,美中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应进一步升级为"领导世界经济秩序的两国集团格局"。随后,美国经济史学家尼尔·弗格森也提出一个"新概念",即"中美国"(Chimerica)。弗格森认为,现在中美已走入"共生时代":美国是全球最大消费国,中国是世界最大储蓄国;双方合作方式是美国负责消费、中国负责生产。"中美国"论实际上是"两国集团"论的另一个版本。
不过,直到今年初,"两国集团"论才真正热起来。这是因为有一位重量级人物加入了推销"两国集团"论的行列,这就是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他曾主持中美建交谈判,为中美关系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年1月12日,在北京举办了庆祝中美建交30周年大型研讨会,布热津斯基同美国前总统卡特、前国务卿基辛格一道与会。会上,他直接提出"应当召开由美中两国参与的G2峰会"。两天后,他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题为《足以改变世界的两国集团》一文,进一步阐述了"两国集团"思想。
另一位重量级人物佐利克也遥相呼应。3月6日,身为世界银行行长的罗伯特·佐利克同世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联合在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表题为《经济复苏取决于"G2"》的文章,认为:世界经济要想复苏,这两个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必须合作,并成为20国集团的引擎。没有"G2"的强劲发展,20国集团就将会令人失望。佐利克曾经提出了著名的、直到今天仍为官方使用的"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这一词语,林毅夫则是曾在北京大学任教的著名经济学家。
有这么多大人物参与,自然会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彭博新闻社网站1月21日发表文章:《一个17万亿美元的联盟可能会拯救世界经济》,为中美"G2"进行宣传。文章说,2009年将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原有的领导框架将会日益失去作用。美国和中国应该帮助全球经济,并使G2的程序正式化。"价值17万亿美元的G2集团则是全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现在到了华盛顿和北京停止相互指责而携手合作的时候了。"《日本经济新闻》2月8日刊登该报评论部副委员长泉宣道的一篇文章,题为《美中"G2"时代拉开帷幕》。文章说,"G2峰会构想的最终实现很有可能发生在未来4年中。"在伦敦20国峰会期间,中美元首实现了首次正式会晤,有的媒体声称,"胡奥会"比20国峰会本身更重要,G2比G20更重要,G2是G20的核心。
媒体的炒作也不是没有任何根据。在伦敦峰会上,新闻中心只挂三个时钟:伦敦时间、北京时间和纽约时间。无论是开会还是照"全家福",中国领导人都被安排在东道国领导人的右侧。中国传统是以右为尊,英国也是这样。
二、"两国集团"论脱离国际政治现实
"两国集团"论的提出有两个背景,一是中国的崛起,二是国际金融危机。面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美国及西方深感力不从心,需要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合作,尤其是经济增长势头最猛、手持巨额外汇储备和美元资产的中国的合作。奥巴马政府的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打破常规,就职后的首次出访选择了亚洲,并且将访华作为压轴戏。在访华时,她强调美国要同中国继续合作,并将应对金融危机作为首要的合作议题。在访华前,她在一次演讲中还用"同舟共济"来形容中美关系。客观地说,在上述两个背景下提出"两国集团"论,反映了美国战略界对中国和中美关系的重视,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有积极的一面。但是,如果将视野放宽,就会看到,"两国集团"论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与当前国际政治的现实不符。
冷战结束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际政治力量呈现出多极化、多元化、分散化和非极化的态势。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并试图打造单极世界。但是多极化趋势并未因此而丧失。中、俄、欧、日、印综合国力都在上升,都力图成为多极世界的一极。中国崛起只是多极化的推手之一。俄罗斯经济正快速复兴,军事实力大幅度提升,对外战略的进攻性明显增强,俄格南奥塞梯冲突就突显出俄罗斯对美国的强硬姿态。欧盟的独立性不断加强,在俄格冲突中,欧盟虽然反对俄罗斯的做法,但是也不对美国亦步亦趋。日本在冷战后经济一度低迷,但是其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却未受动摇,而且正致力于成为军事大国和政治大国。印度经济快速增长引人注目,国际战略专家普遍看好印度的发展前景,认为印度必将成为未来世界的一极。如果说在综合实力对比上,美国是全能冠军,那么其他大国都各有所长,俄罗斯可为军事上的亚军,日本则是经济上的亚军,而欧盟单就经济总量来看已经超过美国,尽管质的方面与美国相比还有差距。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可以分别同欧盟、日本和俄罗斯组成"两国集团"(G2s)。就是同印度,美国也可以以"最强的民主国家"与"最大的民主国家"为名,组成美印"两国集团"。而单独将美中两国分离出来,组成"两国集团",显然是有问题的。当然,随着七国集团或八国集团地位的下降,国际社会确实应该考虑构建一个新的大国协调机制或组织。
除了多极化这个大趋势外,国际政治力量多元化和分散化也是大趋势,这两个趋势导致了非极化。
冷战后,"非极力量"(即那些不可能成为"极"的中小国家和非国家力量)发展得更快,"非极化"(即"非极力量"不断上升,从而使"极"的影响力相对减弱的趋势)更为强劲。
军事上,在极之外,仍然有巴基斯坦、以色列、朝鲜等国家掌握着核武器,伊朗等许多国家都拥有开发核武器的能力;极外国家的军费开支仍占世界的1/4。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传播,极外国家所掌握的军事资源会越来越多,军事实力趋于增大。特别是随着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中小国家会掌握越来越多的威慑、反制大国军事威胁的手段,从而使大国所具有的军事力量优势难以发挥出来。
经济上,在"极"之外,既有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以色列等经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又有像巴西、墨西哥、南非、越南、印度尼西亚、阿根廷、土耳其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和中等国家,更有中东、中亚等地区的拥有丰富能源、资源的国家。东南亚、拉美都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其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有的份额趋于上升。近些年国际投资界十分关注的"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展望五国"(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阿根廷)、"钻石11国"(孟加拉国、埃及、印尼、伊朗、韩国、墨西哥、尼日利亚、巴基斯坦、菲律宾、土耳其、越南),除中国、俄罗斯和印度外,都不是"多极"中的成员。目前被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主力军的20集团(欧盟、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中国、印度、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印度尼西亚、韩国、土耳其、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南非)中的多数国家也都属于非极力量。非极力量拥有世界大部分人力资源、能源和原材料,随着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推进,他们会越来越善于运用自己的资源和"权力",从而增大他们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有一个重要的事实非常值得注意:尽管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水平很不平衡,而且有些国家长期停滞不前,但是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作为整体,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发达国家。
政治上,中小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在上升,这是不争的事实。除了非极的国家行为体之外,还有非国家行为体,包括国际组织(特别是没有极参加的国际组织,如非洲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各种恐怖组织和犯罪组织以及特殊的个人。金融大亨索罗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作用甚至超过许多国家行为体。基地组织对美国搞的"9·11"恐怖袭击,对美国和世界所造成的影响,胜过那些极。当今世界,主要的冲突并不是发生在所谓的极之间,而是在极与非极之间。目前,让美国最为头痛、对单极构成直接挑战的并不是那些极,而是所谓"无赖国家"、"邪恶轴心"、"暴政前哨"和恐怖组织等非极力量。
从非极化的角度看,"两国集团"论就更加缺乏现实依据了。
三、"两国集团"难以成为现实
"两国集团"论的提出,表明中国更受重视,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这并不是坏事。但是,中国一定要理性应对。
第一,"两国集团"论到目前为止还只美国战略思想家的建议,并未成为美国官方的政策主张。
第二,"两国集团"论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下提出的,其真实含义还有待观察。论者很可能是指特殊议题上的"中美两国集团",即应对金融危机,而不是长远的国际安全、世界和平与发展等议题上的两国集团。奥巴马在参加完伦敦20国集团峰会后,就去参加庆祝北约成立60周年活动,给人的印象是,在国际安全上,美国还是要依赖北约,即"美欧G2"。应对金融危机并不影响美国去加强美欧同盟关系,巩固北约这个冷战最大遗产。再说,即使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也需要欧盟、日本这些重要经济力量的参与及合作。
第三,"中美两国集团"很难是平等的伙伴关系。美国是崇尚实力的国家,虽然中国实力在迅速增长,但美国心里明白,中美实力对比仍然悬殊。仅从可比的方面来看,经济上,中国的经济总量近4万亿美元,占世界9%,而美国的经济总量达13万亿美元,占世界28%;军事上,中国的军费开支为572亿美元,占世界5.2%,而美国的军费开支达5468亿美元,占世界近50%;科技上,中国的代表成果是神七升天,而美国的代表成果是火星探测,美国人在几十年前就已完成了探月之旅;外交上,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而美国与欧盟、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经济发达国家有同盟关系;在社会制度的影响力上,目前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只有5个,除中国和越南发展较快外,朝鲜、古巴、老挝的发展状况并不值得称道,而当今世界的多数国家都实行美国所认可的西方模式的社会制度,"民主共同体"这个国际组织拥有120多个成员。此外,中国尚未实现完全统一,一些同中国有利益竞争的国家都有可能打台湾牌,包括一些小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会利用台湾问题来"欺负"中国。有这样悬殊的实力差距,美国怎么会愿意同中国平起平坐呢?如果美国当真有意同中国搞"两国集团",那也是美日模式或美欧模式的"两国集团",美国在里面要唱主角,中国只能当配角。
第四,不管提出"两国集团"论的战略家出于什么考虑,如果此论成为现实,那对中国外交会带来一系列挑战。无论是其他大国,还是众多的中小国家,肯定都不喜欢"两国集团"来主导国际事务。一些发展中大国对中国扩大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也存在疑虑。始于2003年的印度、巴西、南非三国对话论坛,已经被看成是由"三个充满活力的民主国家"组成的"三国集团"。它试图成为"全球层面发展中国家发言人"。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却很难加入进去。其实,美国战略家一直主张保持欧亚大陆的均势,让欧亚大陆的大国相互制衡。布热津斯基在其名著《大棋局》中就系统阐述了这种思想。另一位著名战略家米尔斯海默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中则提出让美国充当欧亚大陆的"离岸平衡手",即坐山观虎斗,美国寻机介入,支持力量较弱的一方。如果中美真的组成"两国集团",美国凭借其实力、联盟体系和地缘政治优势,较易掌握主导权和主动权,而中国则要冒极大的战略风险。
当然,理性应对"两国集团"论,警惕中国被"忽悠",并不等于对美国积极发展中美关系的姿态持消极抵制态度。发展中美关系对中国来说仍然十分重要,只是中国在发展中美关系时要注意顾及其他方面的关系,注意搞"均衡外交"和"全方位外交"。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副所长)
来源时间:2015/2/22 发布时间:
旧文章ID: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