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相继”量宽考验新兴市场(经济透视)

作者:范剑青  来源:《人民日报》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元区经济一直徘徊在衰退和复苏之间。较之于美国经济的相对平稳复苏,欧美经济的走势差异明显,二者的货币政策也渐趋背离:美国结束量宽并考虑加息,欧元区则刚刚拉开宽松大幕。欧美两大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不同步,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溢出效应。

  首先是拉低了大宗商品价格。从去年6月至今,原油价格下跌近60%,金属和主要农产品价格创2011年以来跌幅之最。美元和欧元货币政策上的一紧一松,导致美元汇率持续走强。研究表明,美元汇率与大宗商品价格呈比较明显的负相关。投资者对美元汇率的预期,决定了大量金融资本在期货市场、债市、股市之间的进出。当前市场普遍预期美元走强,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下跌。

  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对俄罗斯和拉美国家以及中东新兴市场国家冲击巨大。巴西、俄罗斯、委内瑞拉等国高度依赖石油、金属等大宗商品出口,随着出口收入减少,这些国家的本币大幅贬值,通货膨胀严重,其中委内瑞拉的年通胀率已超过60%。为了控制通胀,巴西、委内瑞拉等国央行连续加息,基准利率目前均在两位数水平,委内瑞拉的利率已接近20%。与此同时,这些国家还面临外汇流失、汇率急剧波动、债务负担上升的压力。

  其次是带来了国际金融市场震荡,导致资本流动的快进快出。2008年底美联储推出量化宽松后,释放的大量资本并没有全部流入本国实体领域,相当一部分“溢出”到新兴市场,时任巴西央行行长梅雷莱斯抱怨,美国过剩的资本流入巴西金融市场,加剧了巴西的金融动荡。印度央行行长拉詹去年初也批评美联储启动和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时,没有考虑对新兴市场国家的负面溢出效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在一份报告中呼吁,主要国家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与其他国家的决策者一起合作,来管理溢出和‘溢回’效应”。

  如今,欧元区在陷入通缩后推出量化宽松,对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资源型国家,又是一场新考验:是通过加息来维护汇率稳定、遏制通胀,还是降息来刺激增长,这成为一个两难选择。美洲开发银行经济学家诺盖拉认为,从优化产业结构角度,拉美资源型国家必须努力发展制造业,减少对大宗商品出口的依赖;从金融角度,拉美还应该减少对美元的过度依赖,减轻美元在外汇储备、债务融资等方面的比重。鉴于中国是许多资源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值得考虑把人民币纳入其外汇储备和融资来源,实现储备和债务的多元化。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5-02/17/nw.D110000renmrb_20150217_8-21.htm#

来源时间:2015/2/17   发布时间:2015/2/17

旧文章ID:2094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