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下定决心跟俄罗斯结盟?
作者:元淦恭 张美晴 来源:智谷趋势研究中心
虽然中俄元首互访早已不算新鲜,但俄罗斯总统普京对上海为期两天的国事访问,仍然获得了全球性的关注。
这是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之后,普京的第一次出国访问。在俄罗斯与美欧因乌克兰僵局陷于对峙的当下,俄罗斯和中国的相向而行,足以成为影响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大事件。中国在乌克兰事件后选边站,站在了俄罗斯一边。
5月20日,习近平和普京会晤后发表了联合声明。声明除谈及中俄在经贸领域的务实合作外,还涉及到叙利亚、巴以冲突、朝鲜半岛核问题、阿富汗局势和乌克兰危机,以及对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亚信机制等“网状伙伴外交”的看法。双方声明在上述所有问题上保持一致。今天,习普两人又见证了中俄天然气协议的签署,从2018年起俄罗斯开始在为期三十年中对华供气380亿立方米。普京访华,在政治和能源领域,都取得实质性收获。
有识者指出,中俄之间不再仅仅是相机合作,短期合作,在国际重大政治事件发生时偶尔同声相应,而是正加速做实为真正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条路再走远一步,就是没有盟约的盟友关系。
与中国、俄罗斯等亚欧国家领导人在上海举行“亚信峰会”同时,世界经济论坛的东亚峰会也于今天(21日)在菲律宾开幕。
中国和世界经济论坛关系密切,是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夏季达沃斯)的永久承办地,本月初中国总理李克强甚至专程到尼日利亚参加世界经济论坛的非洲峰会。但因为中国和菲律宾、越南等国在南海问题等方面的摩擦,中国没有领导人参加此次世界经济论坛东亚峰会(越南总理阮晋勇将参加这次峰会)。亚信峰会和世界经济论坛东亚峰会,客观上形成“对垒”之势。
有分析人士指出,中俄关系的不断强化实质上是冷战结束二十多年后全球格局重现“两极化”的一个苗头。上海和马尼拉的两场会议的分野,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这种趋势的注脚。
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国正在逐渐调整外交上的“韬光养晦”策略,外交上的立场趋于强硬;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更使得中国感受到自己的战略空间在受到挤压;而在同时,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中扮演的角色,尤其是俄罗斯并吞克里米亚,也使得俄罗斯和西方国家的关系濒于破裂。在这种情况下,中俄双方都迫切需要找到一个在政治上可以相互支持的伙伴。
中俄两国在发展双边关系时,对地缘政治的考虑优先于实际的经济利益,双方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政热经冷”关系。两国在政治上结成近似“准结盟”的关系,仅仅是为了抗衡美国、欧洲等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但两国的经济互信相当有限,经贸关系远远落后于政治关系。
在军火交易之外,中俄双方在能源、经贸等领域的实质合作进展缓慢。
一方面,俄罗斯更倾向于向西方输出能源,尤其是对欧洲。俄罗斯认为西方国家可以提供急需的投资和技术。相反,俄罗斯并不认为同中国的合作可以从根本上提升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俄罗斯国内事实上也一直对中国普通商人的投资持排斥态度,尤其是2007年以来,多次关闭华商聚集的市场,驱逐在俄经营的华商。
俄国国内的民族主义声音也不断提醒,由于靠近中国的俄罗斯远东地区(这一部分地区在十九世纪中期以前属于中国)人口不断减少,中国在远东经贸活动的增加将会对该地区产生“渗透”进而影响俄国家安全。
至少在经贸领域,俄罗斯始终保有对中国势力的高度警惕,欧盟智库欧洲改革中心的一项报告明确指出,俄罗斯担心成为中国的“能源附属”。
另一方面,中国也不愿意在中俄能源贸易中充当“冤大头”。中俄在油气交易领域分歧最大的问题之一是价格。中国国内的天然气价格是和煤炭价格挂钩的,而国际市场的天然气价格则是同石油挂钩,因而中国对俄罗斯天然气的出价曾低于欧洲国家,直到最近中俄双方才在价格问题上取得共识。
能源方面的格局近来出现了较大变化。俄欧关系出现变数。经过了两次“俄乌天然气断气风波”,欧洲力图降低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程度,追求能源来源的多元化。
同时,页岩气革命的发生,使得欧洲有了实现能源来源多元化的现实可能。页岩气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在美国已获得大规模商业开发,由于美国不再需要进口天然气,使得国际上的天然气供应趋于宽松,欧洲可以更多地从国际市场获得液化天然气,随着北美油砂和深水油田开发,伊拉克石油产量增加,伊朗制裁松动,全球能源供给已趋于宽松。
当欧洲减少对俄罗斯资源依赖时,俄罗斯迫切需要锁定新的能源买家,中国在此时才开始替代欧洲,成为俄国能源出口的优先选项。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的态度时有反复。2011年在经济形势缓和后,俄方停止了通过铁路运往中国的每年1500万吨原油出口。中海油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就此分析,中俄能源关系的所谓“互补”,其实是当俄罗斯极为需要时才和你“互补”,不需要时就无需“互补”。这种现象如果用当下的网络流行语来概括,中国只是俄罗斯能源出口的一个“备胎”。
俄罗斯和中国具有经济和能源上的“互补性”,但中苏(俄)关系正常化25年以来这种“互补性”的体现非常有限。至今,中国进口石油中仍然只有8%来自于俄罗斯,中国不得不到其他地区寻求亟需的油气资源。
中亚地区正成为俄罗斯和中国争夺的焦点。苏联解体后,中亚各国普遍维持了威权政体,在意识形态上同中、俄没有大的冲突。俄罗斯长期以来一直把中亚国家视为自己的后院。中亚国家富含油气资源,过去其油气资源主要通过过境俄罗斯输往欧洲,俄罗斯一度垄断了中亚国家向欧洲地区的油气转运渠道。然而近年来,中国在中亚地区的战略布局日益清晰,中俄在中亚的战略竞争态势更趋明显。
中国希望中亚成为新的石油和天然气的来源地。中亚天然气管道系统是中国拓展能源来源的重要战略布局,通过相关的管道,中亚国家和中国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也不再把欧洲和俄罗斯作为唯一的能源输出目的地。
中国的中亚战略,已对俄罗斯构成两大实质性影响。其一,俄罗斯并不希望中国在其“后花园”获得较大的影响力,于是利用“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讨论中亚事务,希望将中国排除在外;其二,中国在中亚的存在也使得俄罗斯面临新的焦虑:如果中国在能源问题上更大程度依靠中亚国家,是否会影响中国对俄罗斯油气资源的进口。近年来俄罗斯在中俄能源合作问题上更趋积极,也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对中国中亚合作进一步强化的担忧。
习近平执政后,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该战略全面覆盖了中亚地区。中国和中亚国家的互动频密。
此次中俄联合声明中,俄方表示中国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非常重要,并表示将寻找与之对接的契合点。这一表态释出对中国中亚地区战略存在的一定程度的理解。在当前世界形势面临“两极化”苗头的当下,中俄双方在中亚的战略竞争可能趋向缓和,转而寻求战略妥协,这对中国企业在中亚的投资将是利好。
中俄两国从未在战略上如此接近,但两国离真正的全面同盟关系还有很长的距离。
从当前形势来看,中俄在政治上的长期合作机制有望得到维持,但在经济合作领域变数较大。由乌克兰危机引爆的冷战之后的最大规模东西方对立,虽然可能在未来得到缓和,但俄罗斯同美国、欧洲的关系复苏恐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另一方面,中国在外交领域的战略调整步伐不会停止,随着实力上升,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对峙情势也有升高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中俄双方的政治、军事合作没有太大的冷却可能,至少在习近平、普京两人执政期间,双方在国际事务上的合作将会保持相当高的紧密度。
但中俄的经贸关系走向依然前途未卜。在俄罗斯国内,普京的治理正在激发越来越强大的民族主义浪潮,加之俄罗斯本身的腐败和法治缺失,中国一般企业的在俄投资环境恐很难得到改善。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俄罗斯在和中国能源合作领域的实用主义乃至于机会主义态度,也使得目前达成的油气协议将来的履行情况存在变数。
对于中国而言,在和俄罗斯谋求能源领域务实合作的同时,不会停止在全球范围内寻觅资源的行动。中亚地区和非洲、拉美的能源产地,将持续成为中国的战略布局重点,美国在“页岩气革命”中所获的明显收益,也可能刺激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大在国内发展页岩气等清洁能源的力度。
来源时间:2015/2/16 发布时间:2014/5/22
旧文章ID:2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