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军事战略家们眼中的中国战略——《中美印象》总第52期
作者:傅泰林和Christopher P. Twomey 编译:小米 来源: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本期周报前言:
对于中国军事现代化,美国军方和战略分析家最关心的话题当属中国的“反介入/区域遏制”能力的发展。克雷宾涅维奇(Andrew F. Krepinevich)等人在其2003年所著的《应对反介入和区域遏制挑战》的报告中首次提出该概念。随后,它迅速被美国观察家和决策者所接受,高频率的出现在美国政府、军方及智库的文件或报告之中。美国国防部在近些年发布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防务战略指南》等文件中将其确定为美军今后面临的最紧迫现实威胁;美国国会在每年发布的各类涉华军事报告中也对其大肆渲染,并频繁就该议题举行听证会;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兰德公司、2049研究所等知名智库更是将其作为研究热门,不断推出各式政策建议或报告。
旧思维
基于对中国不断增强的反介入/区域遏制能力的评估,美国一直以来采取了一系列先发制人的军事战略,包括增强军事作战能力,联合地区盟友以制衡中国等等。
美国《国家利益》于2015年2月11日发表了题为《美国测试远程隐形反舰导弹》的报道称,美国研制了并在最近测试了一种新型远程反舰导弹,目的是对抗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不断增强的反干预能力。(查看英文原文,点击此处)
日本外交学者网站于2014年10月21日发表的《离岸制衡的政治危险》的文章进一步指出,为了应对中国军事化在亚太地区对美国利益构成的威胁,美国应当相应采取“离岸制衡”(offshore balancing)战略,将美军重新部署在关岛、夏威夷、和圣迭戈等地。因为在这些地区,中国反介入武器无法施加威胁。同时,美日近期修订的《日美防务合作指针》也是美国为抗衡中国的反介入能力而联合地区盟友的先发制人的做法。(查看英文原文,点击此处)
新思路
然而,美国学界也出现了另外一个声音。兰德公司在2014发布的一份展望报告《美国军队在亚洲:2030-2040》中则指出,美国应当在未来的二十年间,妥善处理和中国的关系,防止在亚洲和中国发生公开的武装冲突。该报告进一步指出,美国在制定战略时应当全面考虑在该地区的安全和经济利益,除了应当增强灵活快速应对中国军事行动的能力外,更应当与中国建立合作性的军事联系。(查看英文摘要及原文链接,请点击此处)
本期周报编译了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傅泰林和美国海军研究生院的教授Christopher P. Twomey的文章《力量投射战略:中国的反干预之谜》。该文通过对大量中国军事文献认真梳理和仔细检查,纠正了美国主流军事战略界对中国战略的误读。同时,该文还对当前美国战略思维的僵化予以了针砭——美方对于其他国家军事战略的解读应当“因地制宜”,不应狭隘地用自己的战略观点来解释它国的军事动机。否则,只会导致不必要且灾难性的冲突。
从战略互疑到战略互信,需要的或许更多是换位思考。
Projecting Strategy: The Myth of Chinese Counter-intervention
力量投射战略:中国的“反干预”之谜
在对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分析中,中国被越来越经常被地描绘成一个在东亚地区追求“反干预”军事战略的国家。此战略旨在将美国驱除出中国沿海海域,提防来自美国的势力干预台海冲突,或干预在中国南海和东海发生的中国与邻国纠纷。不仅如此,“反干预”军事战略也与传言所说的中国妄图取代美国在东亚地位的宏大目标相一致。
将中国军事战略归结为反干预,这不是外界观察家的的评估,而是中国战略专家他们自己所执笔的著作中的观点。简而言之,中国的军事战略被赋予了“反干预”的特性。根据2012年美国国防部对中国军事实力的年度评析报告,“对于中国来说,‘反干预’是指为了阻止外国(例如美国)军事力量干预地区冲突,中国采取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任务…为此,中国采用了反介入/区域遏制(A2/AD)武器。‘反干预’战略未受地域界限所束缚。”同时,一名知名的研究国防问题的记者将中国的海军现代化进程视作“中国所谓的‘反干预’战略,或是我们所说的‘反介入/区域遏制’的一部分”。据著名防御分析家吉姆·托马斯所说:“中国已有能力将它的国防力量几乎全部集中于海事范围,以支持‘反干预’战略。”不仅如此,很多其他的中国军事事务分析家和学者也都越来越倾向于这样描述中国战略。其他一些学者更进一步将中国的“反干预”战略看作是一个为了实现中国取代美国在亚洲沿海领域的传统地位的宏伟战略。
实际上,即使中国确实发展了军事能力,这将使美国在东亚对涉及到中国的地区冲突的干预变得复杂,中国关于军事战略行动的报告也很少提到反干预概念。尽管这个概念被外国观察者首先提出来并频繁使用,中国军方从未用过这一概念来描述他们自己的战略。即使中国军方讨论一些“解决”或是“抵抗”第三方军事干预的相关概念,它也只是作为指导中国军事计划中某个核心行动任务或情境下的一个附属成分,比如对台湾的一次武装冲突,而不是作为一个总括性的指导战略而提出的。中国权威的军事官方文件中缺失“反干预”这类术语,相关概念也极少使用,看上去中国将不太可能有更大的封锁抵制行动。
出现这种疏忽是因为几种原因。将“反干预”认作是中国军事策略的核心,认为此概念出自中国的信息渠道,对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评估不准,将普通的军事行动误认为军事战略,甚至是中国意图将美国从亚洲海域驱赶出去的军事战略。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发展设定了几个不同的目标,其中一些目可能需要军方与潜在的美国军事介入周旋,而其他一些则不用。即使是在台湾的情景下,对美国军事介入的抗衡仅仅是中国军方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军事行动中的一项。总的来说,对“反干预”问题的关注夸大了美国在中国军事策划中的角色,以及加剧了地区安全困境以及日益激烈的安全竞赛。
中国的军事能力和军事策略
中国对军事事务的处理方法大体来说包括三个等级:军事战略、行动、和战术。在中国,军事战略为未来的战争行动提供总体方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任何一个时间点的军事战略都包含在由中央军事委员会(党的军事决策机构)制定的“军事战略方针”中。上一次对该方针的调整是在2004年,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胜周边地区的局部战争做准备,而在这些地区的部署呈现出“信息化情景”的特征,或者说将信息科技运用于战争各个层面的特性。
中国人民解放军计划将用这个战略的总体思路来指导一系列的战争和武装冲突。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的学者们在他们所撰写的《军事战略学》2013版中,列举了四种中国未来可能面临的战争类型,包括范围、强度、风险以及每一种战争发生的可能性。重要的是,没有一种战争类型被贴上“反干预”的标签。就像这部书最后总结道,“最有可能的战争威胁是海事方面有限的军事冲突,一个在核威慑的条件下相对大规模及相对高强度的海事范围内的局部战争,是应该预备的最重要的战争类型。”然而,没有一个潜在的冲突有意将“反干预”作为主要目标。
在战役和战术层面,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专业军事文献描述了不同类型的军事行动,需要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特定情景的任务下施行。文献中关于中国战役和战术的描述类似于美国语境下操作准则,也就是如何实行特定的任务来达到特定的军事目标。在人民解放军的官方文件中,一直会出现六种主要行动类型。例如,火力袭击行动、岛屿封锁行动、岛屿攻击行动、防空行动、边境防御行动、反登陆行动。不严格地说,这些行动都涉及到与台湾或是印度发生的边境冲突,目的还是保卫大陆。没有一个行动是真正意义上为“反干预”战略服务的。在大部分的情势下,主要的军事目的不是抵抗潜在的美国势力干预。相反,它们都有不同的战术目标,像守卫沿海岛屿或是守卫国土边境,以及威胁台湾或是钓鱼岛(尽管这些防空准备看上去像是针对美国的,但同时它确实也是直接针对日本,俄国,印度这些中国的周边国家的)。值得注意的是,像“海域封锁”或是“袭击远程空军基地”这些可能被认为是“反干预”战略的关键部分,不在这个名单内。
“反介入”的奇怪缺失
如果“反干预”是中国军事战略中的核心要素的话,那么这类术语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的公共刊物中频繁出现。但是,在大多数关于国防政策、军事战略或是战略军事行动的官方文件里,都没有使用“反干预”、“反干涉”、“反介入”这类词汇。军事科学院出版的《军事战略学》2013版里也没有涉及这类词汇。国防大学出版的一系列关于战略和方针的刊物也未涉及“反干预”和“反介入”等词。
类似地,在媒体报道、甚至是中国自己的官方军事媒体中,这类术语也没有大量频繁地出现。解放日报是中国军方的官方日报。有一定数量的参考文献使用这类术语来形容美国(和日本)对于中方战略的看法。例如,已退休的少将罗援用“反介入”这一术语来描述美国看待中国的方式,但仅是方式而已。“反介入”这一词汇也被中国战略家用来翻译美国 “反介入/区域遏制”(anti-access/area denial)(A2/AD)概念,但也仅限于描述美国的观点。讽刺的是,一些美国分析家误认为“反介入”的说法来自中国学界,尽管这个概念是从美国文献中翻译过来的,甚至不存在中国的军事字典里。
最后,对中国学术界出版物进行的一项调查中显示,这类术语几乎没有出现过。中国国家知识索引是中国学术圈常用的资料库,涵盖了几乎所有公开出版的期刊杂志。从中找出的大约20篇文章,大部分不是专注于战略方面的。16篇使用“反介入”术语是为了描述历史事件。仅有一篇发表于1996年相关的文章用到此概念来描述台湾问题。
总体说来,“反介入”和一些类似的战略术语在中国并未广泛使用。令人吃惊的是,军方官员所写的半官方材料里倒是有极个别使用了这类词汇的例子,而这些人与外国人经常有往来。
一个骗局?
首先,正如上面提到的,一些中国机密材料确实泄漏了出来,但并未提及这一概念。通过台湾和香港,我们可以稳定地获取少量文件,然后通过高校图书馆传播。美国学者(和其他人)精心挖掘这些材料,试图洞察中国的战略思想。奇怪的是,这些文件也没有涉及这些概念。
其次,许多其他同样非常敏感的主题可以被讨论。例如,在中国媒体和学术资源里,我们可以找到对信息化战争、军事系统体系化、联合火力打击以及电磁环境复合体的讨论。包括人民战争、积极防御以及在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在内,中国战略概念的稳步演进已被很好地记录下来。
最后,一个军事组织需要其主要战略理论的观点相对公开化,从而使必要的政策和选择广泛地联系起来。日常训练必须服务于目标。物资采购和组织改革也应与战略目标向配合。即使在一个威权国家,让军事和领导层的目标一致起来也相当具有挑战性。因此,作为军事战略,反干预被故意掩盖的可能性很小。
部分例外:表面、有限而罕有
有关反干预的唯一高层指示,是2014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次讲话。讲话主题关于建设一支“强军”,作为其中一部分,习近平要求解放军通过强化对各战略方向的钻研,确定潜在之敌,从而加强对战略指导的关注,并提高其效力。而且要“在应对强大敌人的军事干涉时,扎根于最艰苦最复杂的环境中,做出战略计划和战略准备。”但要注意到,习近平讲话的目的在于强化解放军的总体战斗力,并非特别强调这一专门任务。
我们唯一找到的详细解释类似反干预的材料,是2012年军事科学研究院出版的联合作战指挥硕士教材。其中四种战役行动之一,就是“应对强敌军事干预行动”。尽管书中主要描述一个强大敌人可能的“干预”行动,但对如何反击也有特定的思考。根据这一教材,主要任务在于阻制或反击强敌的军事干预,遏制敌人干预的升级,减轻敌人干预造成的影响,确保中国整体的战略稳定性,并贯彻实施联合作战。
尽管这一教材确实涵盖某些可能会被认为是反干预战略的讨论,但即便在这儿它也微不足道:它只是四个战役行动之一,且四者都仅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战争情形。此外,比起主动着手消除美军在西太平洋的存在来说,应对、回应或做好应对干预的准备这类说法要更为消极。它暗示着,如果已经发生一场中国牵涉其中的冲突,要容忍第三国的军事干预,并继而需要对此做好应对。这与美国对反介入/区域遏制的讨论是相反的,在美国,我们强调第一时间就要做出行动,阻止敌人的介入。
镜像、盲点与安全困境
前文已经提到过,中国的反干预并不主要关注第一时间拒绝第三国介入,而是承认美国会军事干预中国的某场战争,因而需要应对这种干涉。在战略角度上,这与美国分析家通常的理解方式有着根本的区别。要理解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分析家们应该更多地关注中国是怎样确认和处理自身所理解的挑战,而非用熟悉的概念去审视中国。即便中国会试图限制美国在台海冲突发挥作用,但至少在当前看来,中国的战略并不寻求阻止美国介入更广阔的西太平洋地区。
第二,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有另外重要的方面,过于关注反干预也会妨碍美国思考此类问题。除了极为重视人道主义和灾难救援以外,有迹象显示,中国越来越重视能在远海执行任务的蓝海海军。新建造的大型海岸巡逻船有更远的航程,在更糟糕的水文条件下也能发挥更强的任务能力,比起在沿海浅水地区封锁海域而言,这些舰船在深水区域能更有效地(相对而言)掌握制海权。核潜艇的更新换代与辽宁舰的建设同样展现了这一点。中国海军结构的变化也表明,北京对远海防卫——比如印度洋和更远海域——的兴趣日益增加。
第三,将反干预看作中国的战略,就会把中国军事现代化的目标化简为单一任务,因而会忽略那些事实上驱动中国国防政策的战略意图。就会狭隘地认为,中国军事现代化的目标只是在某些情况下对抗美国而已。当然,解放军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尤其是网络、空军、海军领域——是针对美国在东亚的力量。但是,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措施也在中印、中日的矛盾中有着重要意义。
认为中国的军事战略主要在于抵抗美国是令人十分不安的,因为这会强化两国间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的影响。依据这一概念,安全困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一国要增强自身的安全性,通常会威胁其他国家的安全。考虑到无政府的国际体系导致的不确定性,即便一国仅仅出于自己的国防理由而增强军事力量,其他国家也很可能认为此行动具有攻击性和威胁性,从而导致了以互不信任、怀疑和恶性循环为特点的安全竞争。当进攻和防卫力量不易分出高下时,这种恶性循环的安全竞争尤其容易发生——这也是海战技术发展到今天的一个合理特征。
在美国看来,过去十年中国的现代化对美国在东亚海上的至尊地位产生了越来越大的挑战。在这一地区,美国以往享有不受限制的制海权,而将中国的战略视作试图拒绝美国进入这一地区,就把中国置于一个明确的军事挑战者的位置。但是,这种挑战是中国自身需要所产生的。将反干预提升到中国的战略这一高度,会增强中国军事崛起对美国的威胁感。近来,海空战斗(Air–Sea Battle)这一概念的发展,就反映了这种担忧。尽管与之相关许多细节依然模糊,但它所设想的就是对中国进行“网络化、整体化的深度打击”,摧毁所有威胁到美军的中国军事设施,包括位于中国大陆的在内。
在中国看来,海军的发展是改变积弱状况的长远努力。尽管在1950-1953年朝鲜战争中,中国庞大的步兵集团能够与美国形成僵局,但1954和1958年台海危机里,它还是无法阻止美军舰队开进近海。虽然很大程度上,中国将增强海军力量的举措看作是防御性的,但美国仍将其视作进攻性的,因为它挑战了美国数十年来一直享有的至尊地位。更具体地说,中国将统一台湾看成是防御性目标,美国的干涉则会威胁到这一目标的完成。但是,中国认为拥有应对这种干预的能力是必要的,美国却认为它是一种威胁。这就导致美国出现了各种理论和体系,来解决这一反进入的问题。
因此,误读中国战略有深远的负面影响。这会导致两个全球最强大国家之间紧张感的加深,恶化两国的安全困境,并夸大中国战略上对美国的针对性。此外,这也会转移美国对中国军事现代化其他方面的关注,尤其是对地区内当事国和域外军事行动的影响。
结论
在中国军事著作中,反干预并非军事战略,更不是一个旨在反对美国在地区事务中发挥作用的大战略目标。中国确实在研发军事力量来对抗美国——如果美国干预一场中国参与的地区冲突的话。虽然如此,当中国的资料确实与“应对”或“抵抗”干预这些概念相关时,它们指的是战役许多组成部分中的一个,尤其是针对台湾的战斗,其目的更为狭窄和特殊。
这一分析产生出三个结论。首先,对潜在竞争国家军事著作和概念的深入研究应基于这些竞争国自己的理解,而不是将美国的战略观点投射其上,这是十分重要的。在安全领域中,不管是强制还是更平和的方式,对均势的评估是外交政策成功的关键。做好这一点,便要求理解对方是怎样看待军事以及军事力量的使用的。以史为鉴,国家都倾向于透过自己的“军事镜片”之传统和理论去理解敌人——总体如此,以往中美关系更是如此。美国要避免重蹈覆辙,这点非常关键。
其次,从这样不受限制的分析中,很可能会产生对中国海洋事务和大战略方向更开阔的研究,它会指出,对美国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更广泛地理解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本质,就会显示出它有保护全世界公民的潜力(例如打击海盗和支持摧毁叙利亚海洋化学武器等)。另一方面,它也存在投放力量打击美国小伙伴的可能性。美国能很好地各个处理这些挑战,但要帮助美国盟友和伙伴建立恰当的力量,深入地理解中国将如何使用军力则会很有帮助。
最后,在美国有一种模式,内政的巨大反响,能影响到对外政策,这种模式往往适得其反。举近期的一个例子,有传言说中国的排外宣传又甚嚣尘上,幸得哈佛大学教授江忆恩揭穿真相。我们是要适当地关注中国崛起以及它带来的军事上的挑战。但是,要避免两个大国之间不必要的冲突,最关键的是确保学术界的结论有真凭实据。在安全问题上,中国出版了海量材料。比起一再提及“反干预”这类错误看法,准确地挖掘这些资料会给人以更多的启示。
英文原文刊载于The Washington Quarterly,原文作者傅泰林和Christopher P. Twomey。查看原文,点击此处。编译:小米
来源时间:2015/2/13 发布时间:2015/1/26
旧文章ID: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