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学通:亚太已形成中美两极格局

作者:邓媛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访谈嘉宾】

  阎学通,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世界和平论坛秘书长。已出版《历史的惯性》、《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古代中国思想与当代中国力量》(英文)等多部著作。

  【访谈动机】

  作为国内知名的国际战略问题研究学者,阎学通的每一次发言,几乎都能掀起学术界的一场争论——

  从早前倡导的放弃不结盟政策、放弃韬光养晦……到如今公开表示,对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有疑虑。

  1月中旬,他在中国记协举行的新闻茶座上表示,两年来,中美并未构建起新型大国关系,究其原因在于,美国仍认为中国不能和美国平起平坐。

  其后,他还谈到了中美两国今后博弈的主要看点:不再是争夺资源、战略要地、市场,争夺的核心是规则制定权。而在亚太地区,中美两极格局已经比较明显。

  这一判断,实则与他2013年的著作《历史的惯性》中的预测一脉相承,他曾在书中写道,到2023年,中美综合国力将达到同一等级,世界将形成中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国际格局。

  2月4日,接受《国际先驱导报》专访时,阎学通再次强调了形成中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必然性。他分析说,今后中美竞争的焦点区域是东南亚,而如果中国想要在此区域赢得全面优势,最有效的方式仍是结盟。

  【先驱语录】

  ·目前,缺乏相互尊重是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根本障碍。

  ·中国并没有放弃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努力。所以,如果中美关系今年出现大的波折,原因可能是在美国方面而不是中国方面

  ·我认为,今年中国在外交领域若想有比较大的作为,工作重点不应在美国,而应在周边。作为一个崛起大国,我国如果得不到周边国家支持,就难以实现民族复兴

  【作者】《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邓媛 发自北京

  美国认为中美实力并不对等

  《国际先驱导报》:您最近讲到一个判断,中美不会在2015年建成新型大国关系,究其原因在于美国仍认为中国不能和美国平起平坐。但您又表示,在亚太地区,已经是中美两极格局了,那么是说美国现在还无法接受两极格局?

  阎学通:“两极格局的形成”与“中美实力地位的差距”是对两个不同事物的表述。在两极格局里,“两极”的力量对比也会有程度差别。例如,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是二战后形成的,至少是在上世纪50年代苏联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时就形成了。但当时,所有人都认为那时的苏联在实力上与美国还有很大差距。直到1972年,美、苏谈判《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时,双方才达到势均力敌的水平。

  我认为,目前亚太这个局部地区,形成了中美两极格局,但在全球范围内,还仅是中美两极化的发展过程,两极格局还没形成。在这一背景下,美国不认为中国有了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对等实力。即使亚太地区已形成两极格局,中国的实力仍弱于美国。美国认为中国没有与美国相同的实力,因此中国不应享有与美国平等的地位,美国不接受“相互尊重对方核心利益”这一条。目前,缺乏相互尊重是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根本障碍。

  “新型大国关系”概念在变

  Q:那么中美现在对“新型大国关系”这个概念的态度,各自有没有变化?

  A:今年是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第四年了。在这几年里,美国的态度是有变化的。从前期不愿意接受到后来一度愿意接受,现在又拒绝使用“新型大国关系”来定位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

  在中国方面,有关这一概念也有变化。最早叫“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后来被拓展为“新型大国关系”。这个概念不限于中美两国关系,而是也用于与俄罗斯等其他大国的关系。中俄2014年签署的联合声明中,明确说中俄关系是新型大国关系。如今,又出现了“新型国家关系”的提法,这不仅适用于中国与美国的关系、与大国的关系,而且适用于与所有国家的关系。由于“新型国家关系”的泛化,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特殊性淡化了。

  美国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拒绝和“新型国家关系”在中国的泛化,使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建设面临了更多的问题。

  “第三国因素”影响中美关系

  Q:近年来,中美关系常常会受到第三国的影响,尤其在中美日之间表现明显。在您看来,2015年,“第三国因素”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程度大吗?

  A:在亚太的中美两极格局中,美国的支持者是日本,中国的支持者是俄罗斯。

  如果我们跟2014年时相比,我想,今年日本、俄罗斯的“第三国”因素使中美矛盾深化的可能性继续存在。今年,中国与日本不存在政治关系的改善,中日关系会从“政冷经冷”向“政冷经热”发展,中日间的对抗可能会保持,但会保持在现在对抗的水平上,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不大;而美国与俄罗斯目前的对抗水平,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那么美俄之间的关系,将是从去年的全面对抗向今年更严重的全面对抗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对于中美战略竞争矛盾的影响没有程度上的变化,但俄罗斯对中美战略竞争矛盾的影响有程度上的加深。

  两国将激烈争夺规则制定权

  Q:总体来看,今年中美关系的冲突性会表现在哪些方面?

  A:中国在经济上已经是世界性大国,中美战略竞争已经从东亚地区向全球扩散,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从区域上看,双方未来可能发生冲突的地区正在增多。比如,中美很有可能会在中东地区发生冲突,比如当年叙利亚危机一出现,中国就面临在联合国表态的问题。虽然,中美今后争夺的重点是东亚地区,但发生冲突的地区不会仅限于东亚。

  从内容上看,今年,规则问题可能更受中美关注,美国总统奥巴马近段时间已经表态,亚太地区的贸易规则应由美国而非中国主导制定。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对贸易规则不能拿出一个改革建议,这可能吗?美国也知道贸易规则需要改变,但是中美在改革方案上发生分歧、产生矛盾,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认为中美今年在规则方面发生冲突的概率不会比去年少。

  总体上看,今年中美关系仍然是不稳定的,不稳定的程度和去年相比差不多。由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根据这三条标准,2015年肯定建不成新型大国关系,2016年也很难建成。我不是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感到悲观,而是根据标准,实事求是地分析。

  对华牵制政策,象征性大于实质性

  Q:如果今年的中美关系发生波折,原因是不是在美方?

  A:虽然“新型大国关系”有泛化的现象,但中国并没有放弃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努力。所以,如果中美关系今年出现大的波折,原因可能是在美国方面而不是中国方面。美国出台的哪些具体政策对中美关系产生负面影响,这我很难预测出来。但可以较肯定的是,美国政府今年与中国对抗的政策可能是政治性和象征性的要多于实质性的经济和军事政策,比如反对中国单方制定国际规范、政治上支持菲律宾的南海政策等。

  为什么会象征性大于实质性呢?因为美国力不从心,难以聚集足够多的实力资源来防范中国的崛起。奥巴马政府被三件事情牵涉住了精力:一是“伊斯兰国”;二是和俄罗斯的对抗;三是与共和党之间的矛盾。美国国内的两党之争,使奥巴马的政策难以有力的贯彻和落实。在实力资源分配不过来的情况下,美国政府也得采取一些象征性的做法。

  中美在东南亚竞争将加剧

  Q:您认为接下来中美主要争夺的地区是在东南亚。

  A:是的。中美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势均力敌,因此谁在东南亚投入的精力大,谁就能在重塑这个地区的外交环境方面取得成果。

  目前在这一地区,与美国关系近于中国的国家有菲律宾和越南,在中美之间保持中立的包括缅甸、印尼、新加坡、泰国、文莱。与中国关系比跟美国近的有老挝、马来西亚、柬埔寨。正因为中美双方的影响力势均力敌,所以谁努力多一点,使局势有利于自己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Q:中国如何取得优势呢?

  A:我认为,中美在东南亚战略关系的竞争核心是:谁为这个地区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我国在这一地区的战略竞争中的短板是不承诺安全保障,而美国则承诺提供安全保障。东南亚国家最关注的利益是安全利益,而美国恰恰承诺提供帮助,而我们不承诺。我国的优势在于向东南亚国家提供经济援助,而这是美国的短板,它无力提供。我个人认为,如果我国改变对东南亚国家不承诺安全保障的原则,也就是将短板补齐,我们在东南亚获得战略优势的机会是很大的。

  Q:对外提供安全保障意味着结盟吗?

  A:我认为,为周边国家提供安全保障与合作共赢没有矛盾。提供经济支持可以实现合作共赢,提供安全保障也能合作共赢。问题不是提供安全保障妨碍合作共赢,而是难以坚持不结盟原则。只要继续坚持不结盟,就没办法为周边国家提供安全保障。

  结盟是人类用了延续了几千年的一个外交战略,不是冷战思维。如今世界上的200多个政治实体中,采取中立的国家是少数,而且是小国。历史上,世界级强国有两类,一类是当盟主,一类是吞并他国一统天下。不结盟且不吞并他国的世界强国是罕见的。一个富裕且强大的国家不结盟,到底是对它有好处的还是没好处?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今年外交工作重点应放在周边

  Q:这回到了您一贯的坚持,中国需要放弃韬光养晦政策,考虑结盟。

  A:我认为,今年中国在外交领域若想有比较大的作为,工作重点不应在美国,而应在周边。作为一个崛起大国,我国如果得不到周边国家支持,就难以实现民族复兴。

  争取他国不反对自己和争取他国家支持自己,是性质不同的事。不伤害他国就有可能使对方不反对自己,但是仅不伤害他国是无法争取到他国支持的,让对方获益才能争取到对方的支持。中国实现民族复兴需要广泛的国际支持,韬光养晦是一个减少他国反对的策略而不是扩大国际支持的策略,这就是为什么韬光养晦策略满足不了民族复兴的战略需求。这个策略已经不适应我国海外利益拓展速度越来越快的现状,因为我国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国际支持才能实现。

  以“一带一路”为例,在他国建设基础设施,只能依靠所在国为基础设施提供安全保障,即使我国想亲自保护也得所在国同意才行。所在国为什么愿意保护这些基础设施呢,是他们从这些基础设施受益。只有得到沿线国家的支持,“一带一路”的工程才可能实施,沿线国仅仅不反对是实施不了的。

  Q:“海上丝绸之路”会改变中美在东南亚的力量对比现状吗?

  A:有这样的作用。很多人认为“一带一路”是一个以经济工作为基础的外交事务,我认为刚好相反,这是一个以外交为基础的经济项目。第一步工作是外交,先改善与沿线国的政治关系,而后才是经济项目的落实。改善政治关系是“门票”,有了门票才能进门。

  我认为,在坚持不结盟的条件下,中美在东南亚的势均力敌的状态有可能要持续到海上丝绸之路建起来之前。这个建设过程,就是改变势均力敌状态的过程。要是“一路”建设起来,那么我们在东南亚的战略优势也就有了。我对通过老挝、泰国、马来西亚到新加坡的“一路”建设比较乐观。

来源时间:2015/2/13   发布时间:2015/2/5

旧文章ID:2004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