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美不断输掉战争已沦为“小鸡鹰派国”
作者: 来源:环球网
美国《大西洋》月刊2015年1/2月号收录一篇题为《美国军队的悲剧》(作者 詹姆斯·法洛斯)的文章。现将文章内容转引如下:
二战结束时,有将近10%的美国人口是现役军人,这意味着大多数特定年龄的身体强健的男子都在军队中。二战后的整个十年中,许多美国家庭中都至少有一个人穿军装,政界和媒体提到军队时是钦佩的,但并非肃然起敬。大多数美国人对军队都足够熟悉,因而是尊重它的,但同时他们也深刻地意识到军队存在的问题。现在,美国军队对于大多数美国公众来说成为了一个奇特的领域。
“支持”却不了解军队
作一个比较:少数美国人生活在农场里,但是这个人数也比在军队中服役的人多。美国超过400万人生活在210万个农场中,而美国军队的现役人员为140万,还有85万预备役军人。今年,到海外学习的美国年轻人数量远远超过参军人数——赴海外学习的学生人数达到30万,而入伍新兵不足20万。作为一个国家,美国已经不停地参战13年。公众却没有。
早期的美国是了解其军队的,而现代的美国则充满敬佩地注视着其军队,这种醒目的差别出现在了流行文化和媒体中。二战中,最著名的记录者是斯克里普斯-霍华德新闻社的记者厄尼·派尔和《星条旗报》的漫画家比尔·莫尔丁,派尔描写的是军队每天的英勇事迹和辛劳,莫尔丁嘲笑的是将领们的愚钝和与士兵们所处的战场实际脱节。
让我们再回到今天的伊拉克-阿富汗时代,所有人都“支持”军队,但是却没有人了解他们。流行文化提到在当前战争中作战的军人强调的是他们的痛苦和坚忍,或者个人可能遭受的长期伤害。《拆弹部队》是最明显的例子,还有《孤独的幸存者》、《雷斯特雷波》,以及电视剧《国土安全》。它们通常把军人和情报官员描绘得勇敢无畏。但是,尽管从整体上来说这些影视作品凸显的是无休止的战争给士兵和平民带来的伤害,但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的效果来看,它们与军队都缺少令人舒服的亲近感,导致它们不能像质疑其他机构一样质疑军队的能力。
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时期问世的最尖锐的讽刺小说是本·方丹的《比利·林恩在中场休息时的漫长行程》。该书让“感谢你的服役”这种空洞仪式大丢面子。但是,方丹的这部小说并未给主流意识以足够打击,未能使人们认识到,摆出“向英雄致敬”这种姿态在更大程度上是满足民众而不是军人的自尊心。
不断走向战争,不断输掉战争
如果现在由我来书写历史,我会使用“小鸡鹰派国”一词。“小鸡鹰派”这个词是嘲弄那些渴望战争、却希望其他人上战场的人。这个国家的故事将是:愿意为其军队做任何事,除了认真对待它。外人对待军队的态度既过于崇敬,又过于漫不经心,似乎将其成员视为英雄,就是对他们的补偿,就可以让他们去执行无休无止、无法胜任的任务,同时又不让他们获得政治上的关注度。
与一个努力应对战斗力等长期问题的国家相比,“小鸡鹰派国”更可能不断走向战争,然后不断输掉战争。
美国人对军队的崇敬之心甚于其他任何机构。在过去20年中,对法院、学校、报界、国会、有组织宗教以及事实上现代生活中所有机构的尊敬程度都已急剧下降。唯一的例外是军队。9·11事件后,对军队的信心猛增,此后一直维持在高位。
目前这支美国军队是历史上装备最为优良的战斗部队,也是耗资最多的。然而,这支部队一再被现代化程度较低、装备较差、资金不足的敌手所击败。或者说,这支部队曾在一些小摩擦和小型战役中取胜,却在较大型战争中失利或陷于其中不得脱身。尽管对确切数据众说纷纭,但我们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等国的多年战争至少已耗资1.5万亿美元。哈佛大学约翰·肯尼迪政府学院的琳达·J·比尔姆斯最近估计,实际耗资可能是这一数字的3到4倍。
然而,从战略视角来看,大部分钱可能是白白浪费了。在根据《使用军事力量授权法》进行的13年持续战争中,美军取得了一个明确的战略胜利:突袭打死本·拉丹。但他们没有为伊拉克带去持久稳定,也没有在该国增进美国的利益。
来源时间:2015/1/4 发布时间:2015/1/3
旧文章ID: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