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恩姬: 全球金融危机过后中美两国对中美关系的构想及认识研究
作者:许恩姬 来源:《理论界》2014 第9期
伴随中国的崛起,中美两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也正在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的重要议题,特别是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之后,对于美国国际地位的下滑和中国的崛起、国际秩序相关结构的转换等,诸多学者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而新兴强国中国与传统强国美国之间究竟该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无疑成为了这场争论的焦点。
全球金融危机过后,美中两国虽然表面上都在强调要加强双方互信合作,但在许多现实问题上,双方的矛盾和竞争却在不断加深。例如自2009年11月奥巴马总统访华以来,中美两国就很多热点问题展开了角逐,其中就包括美国对台湾军售、人民币被低估,以及南中国海地区矛盾和天安舰、延平岛事件等涉及多个领域的问题。作为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结果,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了“重返亚洲战略(亚洲再均衡战略)”,而这无疑将刺激中国的战略忧虑。可以预料,两国之间的矛盾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持续。部分西方学者及舆论认为,导致这些矛盾出现的原因是“中国的反西方反外界的民族主义”或“中国的外交性过度自信(coverconfidence)与国内不稳定结合导致的误判(miscalcuation)”〔1〕;相反,据中国媒体报道,大部分(55%)中国人认为当前的中美关系是“新冷战”的前奏,并援引几位学者所述,对于美国对中国的种种行为,中国应予以回击和惩罚的民族主义论调已然开始显现。〔2〕
中美两国领导层和主流学者的认识是预测中美关系的重要尺度。因为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形成不仅受到外部物质环境的影响,同时与决策者和对决策能够产生影响的主流学者的认识也有密切的关系。当前,中国国力快速提升,美国对中国的戒心也随之不断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美两国间的认识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对这一议题进行分析对于中美关系的未来展望意义重大。所以本文通过对金融危机后中美两国对中美关系的构想及认识进行比较研究,预测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
一、美国对中国的认识:G2构想和对中国崛起的认识
处于金融危机困境中的美国为在摆脱金融危机,解决国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中国的帮助而提出了G2构想,最初,G2概念的提出旨在规定两国间即已形成的密切的经济依存关系,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发展成为美国通过中国的协助解决国际问题的一种构想。〔3〕
2008年7月,伯格斯腾首次提出,在国际事务中,中美两国应当构成G2,两国间平等协商,就全球的经济事务共同发挥指导性作用,〔4〕2009年初,希拉里及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等政治人物主张,为在中美合作框架下促进经济及安保等所有国际问题的解决,G2应从经济层面上升到战略层面。他们提出,这不仅是为了克服金融危机,在防止核武扩散、能源、全球变暖等全球性议题中也切实需要中美两国的合作。即强调超越经济合作,在政治、安保问题等全领域建立全球性合作关系。〔5〕
美国的G2构想始于因中国崛起而做出的全球战略调整,但美国也不得不承认,美国已无力单独维持全球秩序,领导世界,新兴崛起的中国也应当成为国际新秩序的建设者和维护者。当然,这种论调并非美国政府及学术界的共识。
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识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认为假设中国持续崛起,那么可以预测,未来中美之间必将发生激烈的安保竞争,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也会增加。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也将试图拉大与周边国家的差距,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在东亚地区的主导支配权。同时,中国以安保问题为基础在东亚地区取得起主导支配地位后,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将会被削弱,并最终从该地区完全撤出。〔6〕
瓦尔德隆指出,中国不顾各方谴责,与周边国家展开领海纷争,强行占领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以及在台湾海域部署导弹等好战行为都源自于中国特有的“对外好战性(externalbelligerence)”,但中国的最终目的是要成为“中国一国霸权”。〔7〕
第二,中国的崛起实际上是被裹挟进当前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过程,而中国成为可以威胁到美国霸权国家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应该诱导中国发挥其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作用,而不是去抵制中国的发展。伊肯伯里指出,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体制和核武压制是维持当今国际秩序的原动力,而连异意识形态的中国都被这种西方体制整合到了国际体制内。
因此,在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得以维持的前提下,即便中国崛起,大的基调也将会是和平的。〔8〕同时,从国际秩序层面来看,中国军事实力的增加,外交政策只是为了确保国内安保预算,不会对美国的安全产生实质性的威胁。〔9〕
此外,中国并未对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发起“实质性(existentia)l”挑战,中国只是一个与前苏联和纳粹不同,可与其展开合作的“问题国家(problematicstate)”。〔10〕
奥多姆等学者也认为,中国的单一文化,政治上的专制主义,闭锁的经济体制都决定了其不可能取代美国发挥超级强国的作用。〔11〕
第三,虽然中国的崛起最终会成为对当前国际秩序的挑战,但这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很难发生。不仅如此,美国也完全有能力控制局势。
总之,美国提出的中美关系构想是以与中国建立合作关系为条件,要求中国维护现有的国际秩序。即虽然美国与中国谈合作,但实质上并不想与中国共享主导决定权。此外,美国国内对与中国建立合作关系的主张批判的舆论也不在少数,他们认为,不断崛起的中国必将在未来挑战美国的霸权,主张应把政策的重点放在如何应对中国崛起可能带来的挑战上。
二、中国的对美认识:对美国G2构想的批判和对新型大国关系的构想
到90年代中期,对于中美关系,中国重点讨论了美国对中国是否采取封锁政策或介入政策。虽然美国对中国采取意识形态上的封锁政策,但是中国学者普遍认为,在意识形态方面,美国对中国采取封锁,而在经济、技术、观念等领域采取交流的战略。但是,随着中国崛起的加快,美国的对中国的战略也开始多元化,中国国内学者中仰视美国的视角更加深刻,范围更加广泛多样。特别是2005年,美国国务院次官罗伯特·佐利克(Robert·Zoellick)关于“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发言为中国学者对中美关系认识的转变提供了重要的转折点。沈丁立、馬振崗、倪峰等中国学术界普遍认为,美国一直视中国为威胁,而“利益相关者”概念的提出极大地改变了这一观点。诸多著作基于中美间战略合作的可能性,指出两国间合作的适切性和必要性,这反映了多数中国学者对中美关系发展的期待和希望。但是中国学术界仍有很多观点认为,对于中美关系的乐观期望应保持戒备,并采取更加慎重的战略性对策。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中美关系持戒备观点的支撑依据中,对美国意图的不信任依然存在。中国的多数学者认为两国间的不信任很难消除。王缉思认为,佐利克关于“利益相关者”概念的背后,隐含的是美国一定要在中美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只是通过合作诱导中国内政向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的意图。面对中国的崛起,美国显然已无法遏制,但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明确中国的大国概念,在世界范围内,中国被认为是伊斯兰极端组织袭击的下一个主要对象。
在这种对美国意图仍存在不信任的状态下,美国提出的G2构想在中国的舆论和学术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事实上,从长久以来怀着强国梦的中国的立场上来看,国力获得认可,能与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导国际秩序,这一构想本应受到欢迎。但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出于战略考虑提出G2构想,而中国政府则并不看好。2009年5月,温家宝总理在中欧高峰论坛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公开表示,不接受G2构想,不仅如此,11月,奥巴马总统访华,温家宝总理在会谈中明确表示反对G2构想。〔12〕
中国学者认为,G2构想反映出美国学术界和政界非常重视中国和中美关系,对此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同时,也有学者提出,G2构想与中国在国际权利秩序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悖。
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无论从量的层面还是质的层面,与美国的国力仍有巨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与中国共同主导国际秩序是不切实际的,这不过是美国企图使中国疏远国际社会,丢弃国际社会责任的战略陷阱而已。这种观点认为,虽爆发了金融危机,但美国的综合国力并未衰退,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竞争力。虽然在经济、政治、军事、软实力等方面受到一些影响,引起了一些衰退论调,但在未来,美国的霸主地位仍然无法动摇。〔13〕
第二种观点认为,虽然美国提出G2构想是为向中国转嫁更多的责任,但相比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和敌对政策,G2构想已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对其应有积极的反应。同时,借助美国的提议,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发挥更大的国际责任,消除美国对中国不负责任的指责,有助于中国的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14〕
虽然中国政府对于G2构想采取了批判的立场,但是通过围绕G2构想开展的争论,中国迅速地意识到这将成为自身提高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并认识到美国已开始衰退的契机。同时认识到已经有必要提出中美关系的全新构想。〔15〕
自2012年开始,中国政府主动提出了新型大国关系,同时展示了意在树立与中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新型中美关系的意志。此外,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强调,中国应在国际社会履行大国责任,强化提升与国际大国身份相一致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兼备的综合国力。〔16〕
新型大国关系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在自身国力提升的背景下,意图重新整合符合中美间权利关系变化的中美关系的尝试。同时强调,中美关系应为基于共存、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以缓解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警惕和打压,最大限度地提升中国的国家竞争力。首先,新型大国关系论的提出,是基于在中国国力提升的同时,确保紧跟美国大国地位的认识。即中国的学者将中美间的新型大国关系理解为这是伴随中国崛起的新型中美关系再整合的说明。第二,伴随中国国力迅速提升,美国不断强化对中国的牵制,与过去强国的崛起不同,依托新型大国关系理论,通过先发制人地提出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新型强国的崛起要基于合作、共赢、相互尊重,推进中美关系向新型大国关系发展。即提出新型大国关系理论,顺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要求,强调要建设与以往通过武力形成的大国关系完全不一样的新型大国关系,以此反击因国力上升所必然会招致的来自美国的各种各样的牵制。〔17〕
第三,通过强调与美国维持“平等”“尊重”“共赢”“合作”的关系,揭示了美国对中国核心利益的认可,以及表达反对美国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和对中国发展的牵制的立场。第四,在国际社会及地区事务中,履行与中国国力相应的责任,向世界表达自身意志。同时,新型大国关系理论可以被看作是中国要在国际社会及地区事务中履行与自身国力相应责任的一种宣言。2013年7月10日-11日,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五轮中美战略及经济对话中,国务委员杨洁篪对新型大国关系进行了定义,即双方要坚持相互尊重独立、主权、领土完整,相互尊重各自国家根据本国国情选择的发展道路,相互尊重各自利益和双方差异等,以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实现共赢为目的,构建基于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但是美国方面提出新型大国关系的建立应以国家行为的自制和国家规范的遵守为基本前提,自制和规范遵守的基本含义是对人权的普遍性尊重,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对亚太地区自由形态的保护,因中国尚未能遵守上述规范,所以讨论中方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还为时尚早。〔18〕
虽然中国首先提出了新型大国关系的概念,但目前美国尚未对中国的新型大国关系给予明确回答。相互尊重各自核心利益,反对干涉内政,对于中国的核心利益台湾、西藏、钓鱼岛、南中国海的领属,美国虽予以承认,但是美国仍然向台湾出售武器,挑起中国的愤怒,在东南中国海问题上,美国与日本、越南、菲律宾达成一致,挑战中国的底线。所有这些,都表明美国无意改变当前的国际秩序,接受中国的崛起,只是愿意看到中国在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框架内履行国际责任。〔19〕
三、结论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为遏制经济下滑,安抚国内的恐慌情绪,美国与中国在经济方面展开系列合作,美国将中国视作伙伴,而中国对国际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中国和美国依然就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设计核心利益等方面的进行着竞争。虽然经过金融危机后,中美国力差距有所缩小,但是中美两国的国力不均衡依然存在,当前中美关系仍由美国主导。此外,美国并未就中国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给予具体明确回应。因此,未来中美关系将以何种形态出现仍不明朗。但可以预测,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中国将以更积极的姿态,更明确的立场处理中美关系。虽然中国基本否定了美国提出的含义为由美国和中国主导建立新国际秩序的G2构想,但中国却别出心裁地提出了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并在这一框架下构建新的国际秩序的新型构想。并且中国指出,在国际舞台上与美国应秉着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立场建设双边关系,对于地区性及全球性事务,双方应共同履行各自的职责,并阐明了中国的核心利益,反对肆意干涉他国内政。因此,中国对于核心利益的坚定态度、中美间的矛盾,以及基于相互尊重的对等的中美关系,所有这些都必将让中美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来源时间:2014/10/28 发布时间:2014/9/26
旧文章ID: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