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在中国:推动改变的力量?
作者:布鲁金斯学会 来源:布鲁金斯学会
在1979年中国政府放松管制之后,基督教在中国社会发展迅猛,至今仍保持繁荣。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已经与教皇弗朗西斯建立了联系。然而, 中国3300万基督徒仍面临冲突与挑战,因为中国共产党保留了一些限制措施,并对一些基督徒实施了限制居住。
2014年6月3日,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以“基督教在过去与未来如何影响中国社会”为题组织了两场公开讨论。第一场讨论会由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东亚政策研究中心主理卜睿哲,主题是“中国基督教的社会和政治状态”,刘鹏、卡斯滕·瓦拉和牧师张伯笠参与讨论。第二场讨论会主题是基督教影响中国公民社会的方式,由帕特里克·亨利学院教授大卫·艾克曼主持,翟杰霞、理查德·马德森和赵晓参与了这个环节的讨论。
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在致辞中谈到了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及与现代历史的关联。李成提到,“基督教已经设法找到了在学生、学者、企业家以及包括官员在内的各行各业的中国人中立足的方法。而且,尽管中国政府对教会活动持续不断的打压,基督教仍然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发展,目前教徒数量已经超过3300万。”
卜睿哲说,基督教的发展是“理解中国国家和社会变迁的关键问题。无论一个人是否信仰宗教,1949年至1979年间能够存留下来的宗教理念和信仰是最振奋人心的故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卜睿哲同时指出了宗教与25年前“八九事件”之间的联系,他说,“我认为将中国基督教与“八九事件”联系起来的一个恰当的理由是这两者均是对后毛泽东时代政治和道德空白的一种回应。”
一、中国基督教的社会和政治状态
刘鹏:基督教在中国的机会与挑战
基督教在中国的机会包括:快速发展(一些人估计信徒已经超过1亿);广泛分布(很难找到一个地方没有信徒);信徒普遍比较年轻并受过良好教育(不再被认为是乡村的没有受过教育的妇女);今天中国的基督徒拥有强大的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特别是那些企业家和商人。
基督教面临五大外部挑战,它们分别是宗教-国家关系并不和谐;对基督教是好和坏的争论(一些中国人坚信基督教可能是被外国政府利用来瓦解中国的工具,也有人认为基督教可以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做出积极贡献);没有宗教法,仅在宪法和行政规章中有一些条款;社会歧视(基督徒不能加入中国共产党,也不能成为政府雇员);文化歧视(受传统文化影响,教徒们经常被问到为什么相信基督教,这让教徒感觉是一种不公平对待)。
此外,基督教还面临内部,更多是结构角度的四大挑战,包括缺乏足够高素质的牧师,理论培训不足,原教旨主义和神赐的想法的负面影响以及邪教(东方闪电对最近一些暴力犯罪负责)正在中国不断壮大。
刘鹏还进一步谈到来自于信徒的挑战。一是“他们没有意识到作为公民的责任或者是作为选民的政治和法律权利”;二是他们不会过多考虑民主和宪政,也不会思考如何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合格公民。
刘鹏最后指出,是挑战还是机遇取决于基督教自身。政府与基督教的关系固然重要,但社会对基督教的看法如何呢?传统文化对基督教的影响呢?大多数人的态度呢?如果他们欣赏基督教或认为基督教是正面的,基督教会有一个灿烂的明天。否则,这将远不止是一个简单的教会-国家关系,或宗教问题,或政治问题。
卡斯滕·瓦拉
瓦拉谈到了三个问题,中国新教教徒的个体特征,教堂的影响和新教徒对同行的影响,党国与基督教的关系。
1、中国新教徒的特征
· 急速扩张。瓦拉认为中国现在新教教徒和天主教徒的数量为4000-6000万,他还引用普渡大学教授杨凤岗的估计,到2030年,中国基督徒的数量将超过2亿5000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基督教国家”。
· 中国的基督徒不再是“三多”,即妇女多、老人多、病人多。现在,中国的新教徒群体变得更加广泛,他们“更年轻、受过更多的教育、性别更加平衡。”
· 信徒成为教徒的时间并不长,超过70%的新教教徒是1993年之后才成为教徒的。
· 中国的基督教正在走向成熟并在中国社会广泛传播,不仅通过海内外华人的努力,也通过生活在南韩、美国和其他地方的非中国人的基督徒努力。
· 大学里存在大量的中国新教徒,包括很多不隶属于官方教堂的校园基督教团体,而这代表了成长中的中国社会基督徒的状态;
· 在艺术和写作领域,“有一些新教徒的团体在社会媒体上形成圈子,通过他们的专业表达他们的信仰”;
· 辩护律师和宪政学者已经在为弱势群体,包括失地农民、法轮功成员和其他宗教成员提供辩护的过程中树立了名气。
“如果说,基督徒一方面变得更像社会上的其他人,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另一方面,诸如法律、教育、艺术表演等圈子里的精英们正在通过他们的信仰和国际联系推动社会变化。
2、教堂的影响
瓦拉认为中国基督教最大的影响是通过参加礼拜和参加教堂(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未登记的)的普通中国人每一天的努力来实现的。他举了一些例子加以说明,如中国基督徒捐赠了数百万元人民币给2008年汶川地震中受灾的教徒,未登记的教堂也前往该地区开展慈善工作;中国基督徒已经建立了数百所学校;中国基督徒已经建立了一个基督教书店网络“出版灵修、学习圣经、推广辅导用书,甚至翻译西方宗教人物,如约翰·加尔文”;基督徒们还建立了婚姻和家庭辅导中心。
3、教会-党国关系
瓦拉介绍了中国教会的三种形式:官方登记并接受党组织监督的教会,未登记的家庭教会,以及新涌现的试图公开活动但却拒绝登记的城市教会。
瓦拉说,随着党国与中国基督教的关系趋于成熟,特别是政府建立了非正式的监督基督教活动的机制之后,相互之间的不信任在减少。同时,他说,“中国政府非常乐于将信徒的能量引导”到那些需要扶贫、灾难救助的地区去的同时不伤自己的颜面。然而,这些宗教组织不能以宗教的名义开展工作。
另一方面,国家对基督教新教的增长感到恐惧。如瓦拉所解释的,共产党害怕其权力会被削弱,同时也担心基督教的长期增长会带来民主。他援引了波兰天主教会和德国路德教会领导抗议并最终导致执政党政权垮台的事实来说明共产党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另外,很多中国人仍然将中国基督教与西方帝国主义联系起来,原因可以追溯到19世纪鸦片战争的年代,基督教当时是跟随炮舰一起来到中国的。
在发言的最后,瓦拉点出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虽然中国基督徒数量巨大,但质量究竟如何?根据历史经验,基督教发挥影响需要很长的时间,几代人,甚至几百年,而相对年轻中国的基督教能够对变化起到多大的作用?另外一个问题是在考虑宗教与党国关系时要注意区分中央层面和地方层面的官员的不同态度。政治核心层的官员更多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待基督教,有担忧、恐惧;而地方层面的官员却发现与基督教接触、一起工作有助于把工作做得更好。
牧师张伯笠
牧师张伯笠谈到了中国基督教的快速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重大挑战,如最近中国政府拆除了很多教堂。
张牧师说,在中国政府发布的国家安全蓝皮书中指出,宗教渗透对中国社会主义信仰构成威胁。
他说, “由于缺少主流价值体系,基督教在中国的影响已经变得更加重要”,但同时“由于其快速发展,中国政府开始打击基督教,这意味着不仅拿下十字架,拆除教堂的结构,软禁家庭教会领袖,而且对所有的政府官员进行宗教背景检查。”“党员必须签署不信仰宗教的承诺书。”
张牧师向与会者展示了照片,指出有超过60座教堂被中国政府拆除。他解释道,“中国政府做事向来是由点到面,通常先选取一些试点以试探外界的反应,因为这是非常敏感的宗教问题、政治问题。国际社会、媒体对中国政府此次拿下十字架、耶稣受难像、拆除教堂并没有给予任何的反应,很多国家将此视为中国内政。但我们知道,宗教并不是内政。宗教自由是人类的第一自由”。
尽管如此,张牧师还是对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感到乐观,但他也说,“我绝对不会对中国政府的宗教政策感到乐观,因为基督教与共产主义是对立的,基督教与一党执政也是对立的。共产党永远不会给基督教发展的春天。但是基督教的历史表明,基督教就是在逼迫中发展起来的。越逼迫,教会将越纯洁;越逼迫,教会将会越有生命。”
二、基督教正在影响中国公民社会
翟杰霞:成为中国的——基督教和中国如何改变彼此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基督教是在19世纪晚期随着炮舰一起,作为西方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一部分进入中国的,因此也被视为一种外国宗教。有一种说法是“每多一个基督徒,就少一个中国人”。但是不可否认,基督教对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基督传教士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医院和学校,翻译圣经,引入现代技术,开展慈善活动;中国最早的16所大学均由基督徒教育家建立。这些大学和毕业生对中国的现代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49年以后,在广泛存在的排外情绪和高涨的民族主义背景下,中国人寻求将基督教本土化,彻底脱离外国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三个很著名的中国团体:真耶稣教会、倪柝声的地方教会运动和中国内地会。以神迹、康复、讲方言为标志的神恩复兴派在独立中国教会的增长中占了大多数。
基督教在当代获得了极大发展,人们对于基督教的接受程度也大增。在2007年中国居民精神生活研究的调查(样本数量为6894)中,只有21%的被调查者认为基督教作为西方宗教不适合中国。在另一项2003年开展的北京宗教状态调查中,83.1%的被调查者愿意让别人知道他是基督徒,其中超过55岁的人是最愿意让别人知道他们是基督徒,而45-54岁的人是最不愿意承认他们的基督徒身份。70%的无神论者表示他们可以接受家庭成员或者朋友成为基督徒。
尽管如此,但共产党的宗教政策表明执政者对基督教的不信任。而这种不信任来源于“基督教是外国宗教,是容易被外国渗透的”这样过时的观念。政府鼓励佛教和道教做慈善,而基督教参与公民社会却受到限制。
历史表明,只要给予社会空间,基督教就可以成为推动公民社会的积极的、进步的社会力量。不同于成为外国渗透的受害者,中国正被期待在引领、参与全球宗教社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一直是宗教进口国,而非出口国。中国侨民研究表明成为基督徒往往更具有中国味儿。
理查德·马德森
理查德·马德森教授重点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基督教、中国公民社会和基督教对中国公民社会的贡献。
在马德森教授看来,基督教应该被称为基督教们,因为基督教至今已经发展出很多分支,而关于耶稣的故事也被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解读。因此,很难对基督教给出一个概括性的描述,因为基督教被赋予了很多变化、意义和社会功能。同样,基督教进入中国之后也加进了很多内容,特别是其与西方帝国主义的关联。然而,将基督教不和谐的历史提出来并不是要批评或者厘清什么。所有的主要宗教都有其负面的元素。因此,既要将基督教提供的好的资源用到极致,又要避免其可能带来的麻烦。
马德森教授认为,基督教的主要贡献是将中国从当前的社会危机中解脱出来,并使发展中的中国公民社会更有责任感。中国虽然高速发展,但是并不和谐,社会稳定成为政府最大的忧虑。经济转型已经自然而然地在中国催生出了西方理论家所谓的“公民社会”。公民社会由人们根据个人兴趣组成的自愿协会构成,包括按照政府章程登记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的组织。其中一些组织会开展犯罪活动,另一些却会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公民社会的各种不同的团体对社会和谐同时产生好的、不好的影响。因此,如何发展公民社会才能更多发挥其好的影响,以激发社会创造力,维护社会和谐?
马德森教授相信,只有当基于一定的道德美德时,自由互动的公民社会才可以实现理想的社会秩序,特别是这些美德鼓励关心别人,容忍别人的不同,诚实、公平对待所有人。中国传统具备这些美德,但是随着中国的城市化,中国传统社会习俗正逐渐消失。因此,非常有必要发展一个有关如何与别人联系起来的普世的观念,或者一个新的道德基础,可以超出地方层面而且能适应更大更复杂的社会活动。
马德森教授指出,基督教要在为中国社会提供道德想象力和道德愿景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督教在中国具有相当的优势,因为中国人没有途径接触国家权力,而只能依赖于道德信仰来成长。当前,中国有很多基督教团体,其中一些在帮助弱势和穷人(无论是否是基督徒)方面做出了极大的努力。这些组织与中国政府保持了相对合作的关系,但是基督徒的同情让他们有时会忽略这一点。当他们与政府发生冲突时,他们无视地方法规,并寻找办法绕过去。他们把普世道德放在第一位,而当他们开展社会工作的时候,他们就在为创造一个有道德、爱心的社会做贡献。因此,通过提供某种精神、道德美德和道德规范,基督教能够推动中国成长中的公民社会变得更加负责任,并会帮助解决问题,而不是带来冲突和动荡。
赵晓:基督信仰与中国转型
1、基督信仰与国家转型的一般性观察和思考
赵晓认为,基督教在知识创新方面、制度创新方面居功至伟,以基督文明为主导的国家发达程度也更高。因此,基督信仰带来了对国和人的祝福,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转型和进步。
2、基督信仰与中国转型的观察和思考
赵晓认为,中国目前的这一场变革与以往三千年所有变革不同,这是一场有十字架的变革。在中国走向更加自由、文明的公民社会进程中,基督教群体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建设性作用。对于基督信仰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赵晓认为主要有一下几点。“首先,中国的改革总体上是向基督文明学习而不是向佛教文明或伊斯兰文明的学习。其次,中国的对外开放主要也是对西方基督文明的国家开放,并从中受益。再次,改革开放后兴起的大量基督徒在社会上做光做盐,成为中国的光明见证以及抵抗腐败的正力量。”
3、基督信仰对中国、美国及世界的影响
赵晓认为,如果中国在转型过程中拒绝基督信仰,将可能重蹈日本的覆辙,陷入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因此,他建议中国领导人抓住机遇、主动变革,“像历史上的英国、美国以及韩国一样,在工业化、城市化转型过程中伴随着福音化、基督化的文明转型”。这会使中美之间有更多的文化认同,使“基督教成为中美关系的润滑剂”。这也将是“自中华文明以来最伟大的转型,是转型中国的最大祝福,也是对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的最大祝福”。
三、与会者简介
李成 (Cheng Li):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
卜睿哲 (Richard Bush):布鲁金斯学会东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约翰·桑顿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
刘鹏 (Peng Liu):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卡斯滕·瓦拉 (Carsten Vala):Loyola大学政治学助理教授
张伯笠 (Rev.Zhang Boli):华盛顿丰收中国基督教会首席牧师
翟杰霞(Jiexia Zhai Autry):乔治梅森大学亚太经贸合作中心研究助理教授,美国全球参与研究所全球研究员
理查德·马德森 (Richard Madsen,又名:赵文词):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杰出教授
赵晓 (Zhao Xiao):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收听讨论会录音,请点击http://www.brookings.edu/blogs/brookings-now/posts/2014/06/tiananmen-square-leader-and-other-experts-describe-growth-of-christianity-in-china
编译:加兵、Sinkey Huang、守石
来源时间:2014/10/6 发布时间:2014/6/13
旧文章ID:21